问题

姜维和钟会有没有机会翻盘?如果有有多大几率?如果翻盘会有什么结果?

回答
关于姜维和钟会能否有机会翻盘,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涉及三国后期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博弈。要详细分析,咱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入手,还得试着想象一下那些“如果”的可能性。

一、 姜维的翻盘机会:在什么前提下可能?

首先要明确,姜维在历史上的“翻盘”更多是指的“复兴蜀汉”,而不是他在诸葛亮去世后还能像诸葛亮那样再造一个鼎盛的蜀汉。他的主要目标是延续蜀汉的国祚,抵抗曹魏的进攻,并伺机北伐。

历史上的结局是: 蜀汉最终被钟会和邓艾所灭。姜维本人虽然英勇抵抗,但寡不敌众,最终在绵竹城破后自杀殉国。

姜维翻盘的潜在机会,我认为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而且这些条件单独出现或者组合起来都存在极大的难度:

1. 强大的外部援军或外部变故: 这是最难以实现的。如果这个时候,在诸葛亮去世后的几十年里,蜀汉能够得到某个强大的盟友(比如孙吴在关键时刻真的全力以赴地从东线牵制住曹魏主力,或者北方的某些地方势力崛起反抗曹魏,为蜀汉创造机会),那么姜维的处境会大大缓解。但历史上孙吴的态度一直比较微妙,他们更看重自身利益,不太可能为蜀汉拼上国运。

2. 内部出现奇迹般的稳定和团结: 诸葛亮死后,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并没有完全消失,虽然有蒋琬、费祎、董允这样的良臣接续,但后来的朝政管理能力和领导力与诸葛亮相比有差距。如果后主刘禅能够更给力一些,或者朝堂内部没有出现某些 ज्यामुळे人心不稳的事件,或者能够涌现出更多如同姜维这样有能力、有魄力、又得到充分信任的将领,那么抵抗曹魏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会更强。但事实是,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国力也日渐衰弱。

3. 姜维北伐能够取得压倒性的、能够改变战略格局的胜利: 姜维一生多次北伐,虽然屡次取得小胜,但都没有能够动摇曹魏的根本。如果某一次北伐,他能像历史上的关羽一样,斩杀曹魏大将,攻破重要城池,甚至威胁到长安或洛阳,逼迫曹魏内部出现巨大的动荡,那么是有可能为蜀汉争取到喘息之机的。然而,曹魏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其军事底蕴和人才储备远超蜀汉。姜维以有限的兵力和资源,要实现这种级别的战略性胜利,难度堪比登天。

姜维翻盘的几率有多大?

坦白讲,在历史既定的轨道上,姜维的翻盘几率微乎其微,接近于零。原因如下:

国力差距悬殊: 曹魏占有北方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人力物力,蜀汉则偏居一隅,人口和耕地面积都远小于曹魏。这种根本性的国力差距,即使是诸葛亮在世,也很难完全弥补。
人才储备不足: 随着老一辈名将如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马超的离世,以及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的相继去世,蜀汉后期能够独当一面的高级将领和政务官员越来越少。姜维虽然能力出众,但他也需要有足够的人手和资源来支撑他的宏伟目标。
内部隐患:宦官黄皓的专权,对朝政造成了不小的干扰,削弱了姜维作为军事统帅的权威和支持度。

如果姜维“翻盘”了(即蜀汉复兴),结果会是什么?

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设想,因为“翻盘”的定义很模糊。如果指的是“击退了曹魏的灭国之战,并且还能保持蜀汉的独立性,甚至有所发展”,那结果可能是:

蜀汉的延续与消耗: 即使能击退一次或几次曹魏的进攻,蜀汉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守势和消耗战中,国力会持续衰弱。想要恢复到“强大”的程度,几乎不可能。
孙吴的角色更重要: 蜀汉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孙吴能否持续牵制曹魏。如果蜀汉成功反击,可能会促使孙吴更加积极地与蜀汉合作,共同对抗曹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继续维持。
新的战略平衡: 蜀汉如果能打出决定性的反击,可能会改变曹魏内部对伐蜀的战略认知,迫使曹魏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内部稳定或对付东吴。

二、 钟会的翻盘机会:在什么前提下可能?

钟会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他的“翻盘”指的是在灭蜀过程中,利用蜀汉灭亡的局面,试图自己另立新朝,或者成为曹魏新的实际统治者。

历史上的结局是: 钟会和邓艾合兵后,虽然成功灭了蜀汉,但因为与邓艾的矛盾、蜀汉降将(主要是姜维)的煽动,加上他自身在曹魏内部的政治地位并不稳固,最终在成都发动叛乱,但很快就被乱军所杀。

钟会翻盘的潜在机会,也需要满足几个非常苛刻的条件:

1. 绝对控制和稳定的后方: 钟会需要能够完全掌控成都城内的局势,包括汉族官员、士兵以及原蜀汉的残余势力。他还必须能够有效压制住所有可能反对他的力量。更关键的是,他需要确保曹魏中央不会因为他的行动而立即派出军队来镇压他。
2. 邓艾的态度和行动: 钟会之所以能够灭蜀,与邓艾的奇袭是分不开的。但在灭蜀之后,两人因为战功分配、战略方针等问题产生了矛盾。如果钟会想另立山头,他需要邓艾的支持或者至少是邓艾的沉默。但历史证明,邓艾是个忠于魏室的臣子,他对钟会的野心是不可能容忍的。
3. 曹魏中央的混乱或迟滞: 钟会叛乱的时机非常重要。如果当时曹魏中央正经历内部权力斗争,或者遥远的距离导致无法及时做出反应,那么钟会可能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巩固他的地位。
4. 姜维的合作程度: 钟会起兵时,曾试图拉拢姜维,利用姜维在蜀汉军中的影响力来支持他。如果姜维能够完全倒戈,并且能够说服其他的蜀汉旧部跟随钟会,那么钟会的兵力基础和合法性会大大增强。然而,姜维的目的是复兴蜀汉,而钟会是灭蜀的元凶之一,他们之间的合作基础非常脆弱。姜维确实配合了钟会的叛乱,但他的真实意图是想借机杀死钟会,然后重整蜀汉力量。

钟会翻盘的几率有多大?

钟会翻盘的几率,我认为比姜维要高一些,但依然不高,大概在10%20%之间。原因如下:

时机抓得好(灭蜀后): 他抓住了灭蜀后,蜀汉主力已溃,曹魏主力尚未完全到位,以及内部士气和权力真空的缝隙。
个人能力: 钟会本身也是一个有野心、有能力的将领,他敢于冒险。
根本性障碍:
曹魏中央的控制: 曹魏政权即便有内部问题,也依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钟会这种公然割据的行为,一旦被发现,必然会遭到严厉打击。
姜维的真实意图: 姜维的合作是“假意”的,他的反戈一击是最终压垮钟会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心向背: 钟会作为进攻方,在蜀地并没有多少根基,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民众支持度极低。即使他能够通过武力夺取政权,也很难长久维持。

如果钟会“翻盘”了(即成功建立新政权或控制了蜀地),结果会是什么?

这又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历史猜想。如果钟会真的成功了,比如:

钟会政权(蜀汉灭亡后的新势力):
短暂的割据: 最有可能的是,钟会在成都建立一个短暂的新政权,但由于缺乏正当性、内部不稳、以及曹魏中央的强大军事压力,这个政权很可能很快就会被曹魏中央的军队所摧毁。就像三国末期很多地方军阀一样,虽然能短暂崛起,但难以与中央抗衡。
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 钟会的举动会直接导致曹魏与蜀汉旧部(如果还有残余力量的话)进行一场更大规模、更血腥的清剿战争。
对其他势力的影响: 他的行动可能会给东吴带来新的警示,促使东吴更加警惕和加强防御,或者也可能被东吴视为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来趁火打劫。

钟会成为曹魏新的大权臣(如果他没有完全脱离曹魏体系):
权力斗争加剧: 如果钟会只是想通过这次事件压倒邓艾,成为伐蜀的实际总指挥,甚至在魏国朝廷获得更大的权力,那么他可能会与司马昭以及其他派系展开激烈的权力斗争。这可能会加速曹魏内部的权力洗牌,但过程会非常危险和不稳定。

总结一下:

姜维的“翻盘”本质上是“延续蜀汉的国祚”,这在当时国力、人才、地理等多方面劣势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几率接近零。

钟会的“翻盘”则是想在灭蜀的废墟上另起炉灶,这是一个冒险的赌博。他有能力和时机上的某些优势,但面临着来自曹魏中央的巨大阻力和自身政治基础的薄弱。他的几率虽然比姜维高,但仍然非常渺茫,大概在10%20%左右。

这两条历史假设的路径,都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难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的选择权不在于个人的能力和野心,更多的是时代和整体国力的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案的线索来自《隆中对》。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这句话的原意是存在的都是有原因的。钟会联合姜维造反是史书记载,我们应当认为事件是存在的。存在的,都是有原因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钟会出身颍川大族,司马氏代魏之心不但熟知,更可能有芒刺之痛。一旦司马篡魏,类似钟氏这些大族的生死必然操于司马氏的喜怒之间。要说这些大族阀阅们对此没有警惕甚至反击之心是不可能的。蜀亡,则吴灭指日可待。司马氏若能灭蜀吴,一统天下,挟这种巨大的军事和政治成功,代魏只会势不可挡。因此,钟会一族暗中联合其他大族包括曹姓皇族密谋削弱司马氏甚至攻灭司马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钟会并不是一个人战斗,他代表的大族和司马氏有根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是司马昭安排屌丝出身的邓艾监视钟会军的重要原因。


造化弄人。后主降艾,给钟士季造成一个巨大的两难局面。之前钟会刚到剑阁,邓艾还没到阴平的时候,司马昭同学已经急急忙忙给自己加九锡,标准的篡党夺权程序第一步已经急不可待地迈出了。如果钟会乖乖回师献俘,司马昭独得灭蜀的巨大声望,加上天府之国中季汉两代所积的巨大财富全归司马,司马篡魏必成定局。其时蜀军建制完整,部队齐装满员。蜀军天下劲旅,姜维天下名将。如果姜维拒降,跟钟会军拼个你死我活。无论胜败,钟会部队都会遭受巨大损失。司马昭可以顺手把军队损失的屎盆子扣在钟会头上,顺势削弱钟氏家族的势力。因此无论局面怎样发展,都是司马得巨利,钟氏蒙巨害。


就在钟士季徘徊两难之际,姜伯约也面临两种选择:或战,或降。


正常忠臣的做法似乎应当是举军誓师,继而六军左袒,表示誓与投降派战斗到底。然后别立刘氏为主,动员全蜀忠于季汉的力量,与魏军决一死战。这种选择的结果必然是战火遍及巴蜀。以蜀国力量之弱,在全蜀残破、生灵涂炭之后,结局还是失败。


面对突然而至的亡国之祸,姜维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胡乱扶植一个后后主,再发动九十四万玉碎战,然后经过数年残酷战争,在蜀中残破后最终还是失败。姜维姜伯约出了一个奇招,将战火引入敌国。


钟会面临的两难局面是明棋局面。局面有什么发展趋势司马昭知道,钟会知道,姜维也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并不需要姜维跑去跟钟士季分析。姜维需要做的只是给钟会提供两难局面以外的第三种选择:一个山寨版的《隆中对》。


姜维是诸葛亮的好学生,诸葛丞相不可能不把自己的全挂子本事传给他。葛公除了是治军、理政的千古奇才之外,他的国家级别的战略规划能力通过史诗般的《隆中对》也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小角。姜伯约在葛公身边耳濡目染,除了兵书战策、治国理政的本事之外,葛公的战略分析能力姜维不可能学不到一二。


姜维的山寨版《隆中对》----《剑阁对》-----的基本框架应当是:姜率蜀军与钟率魏军一起占领中原,攻灭司马氏。


因为魏国的机动兵力的主力主要钟手上,司马氏在关中已经无兵可守,实现攻占关中的小目标应当没有什么难度。占据关中的胜利在汉末有极强烈的心理作用,因为秦、汉都是通过关中继而统一天下。那么对于钟同学来说,其局面由最差到最优的排列为:


  1. 最差局面:占据蜀中+汉中
  2. 略优局面:占据蜀中+汉中+关中
  3. 次优局面:占据蜀中+汉中+关中+洛阳+许昌
  4. 最优局面:占据蜀中+汉中+关中+洛阳+许昌+攻灭司马氏,攻灭吴国,钟氏代魏称帝

钟姜合流,达成最优局面并非不可能。钟氏失败时可以占据蜀国称王,胜利则统一天下称帝。而钟继续做司马氏的顺臣的结局只能是先扬后抑,被司马氏猜忌,最后由百年大族被削弱成为普通老百姓。姜同学提供的这笔生意太划算了,钟同学不可能拒绝。这就是姜维的《剑阁对》的威力。


姜维的恩师葛公的《隆重对》里给刘备规划了“荆州----荆州+益州-----荆益+关中-----荆益+关中+天下”的夺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伟大胜利的路线,可执行性非常强。姜维的《剑阁对》应当也会深得相父思想的精髓,路线清晰,策略完整。钟会长期都督关中,关中本来算他自己的地盘,《剑阁对》这么香甜的诱饵,令钟士季欲罢不能。


显然,真是历史中钟士季同学确实完全接受了山寨版的《隆中对》,并且开始按部就班开始执行。


《资治通鉴》云:会欲使姜维将五万人出斜谷为前驱,会自将大众随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兵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


这正是钟同学伙同姜同学执行山寨版《隆中对》的具体战术。


为什么钟会会脑子进水,放着堂堂的司徒、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的荣华富贵不要,跑去跟破落户姜维去造反?而且可笑是才造反几天就被干掉。他难道不知道姜维在忽悠他吗?一个前两天才跟你拼得你死我活的死对头,平时微博朋友圈上经常秀忠义无双的友商高管,突然来跟你说你才是他这辈子的真情唯一,你要是信了他,你这人只能是脑子里的线搭错了好几根。但是设身处地地想,并不是这样。


首先,在《隆中对》的下集里,姜维所部的蜀军精锐是打头阵的,要先行向关中攻击前进。钟会大军在姜部之后。姜维前有关中魏军,后有依托陇南山区防线的钟会军,后勤和侧翼皆仰赖钟会保障,姜维除了向前和司马氏拼命以外,并没有什么出幺蛾子的机会。


万一打下关中之后姜维会翻脸吗?姜维出身偏远地区,在蜀国的时候就跟大族尿不到一个壶里,在关中和中原与出身大族的钟会在政治号召力上更加完全不可比。蜀军本来兵力就远远少于钟会军,攻占关中后,客军作战,师老兵疲,只会越来越弱。而钟会军一路跟着姜维摘桃子,只会越来越强,双方实力对比必然更加悬殊。如果当初后主初降人人思报效先主和丞相的时候姜维在剑阁不与钟会拼个你死我活,等攻入关中后开始翻脸,更加不合情理。因此,钟会完全不怕姜维翻脸。


钟会掌握魏国大部分精锐机动部队,姜维掌握蜀国全国的精锐,双方合流,在战力上称为天下无敌应该不算夸大。军事天才司马懿、司马师已死,司马昭并不以军略见长。钟氏 vs 司马氏,打内战钟氏胜利的概率非常大。所以,钟会接受《剑阁对》的忽悠是理性思考后的必然结论,这也是姜维的山寨版《隆中对》的威力 --- 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won't refuse.


实际上《剑阁对》与《隆中对》所处的天下形势颇有相似之处。《剑阁对》中,钟会第一步应当发动政变,拿下关中。然后举关中之力东向,拿下洛阳等中原地区。再以跨魏蜀两国的大国之姿攻灭吴国,一统天下。考察钟会所处的形势,手中的资源,当时的对手,钟同学手中的牌要远远好于刘备这个冒牌皇叔。钟同学只要走出政变的第一步,简直大军在手,天下我有。而《隆中对》的第一步,正是政变。


在《隆中对》中,年轻帅气逼人的南阳爱豆葛公劈头就问一脸风尘胡子拉碴的刘大叔:“荆州是个香饽饽,将军岂有意乎?”刘大叔内心独白:“呵呵我TMD也知道范冰冰漂亮,我不是冯导能随便握女演员的小手我岂个p有意乎?”


也许在姜伯约的娓娓道来中,向好基友钟士季描述着葛公在叙说这段往事时眼中一闪而过的深深遗憾。如果当年刘皇叔思想再开放一点,步子再迈大一点,联合葛公的老婆黄氏家族,葛公的大姐夫蒯氏家族,葛公的二姐夫庞氏家族(别问我为啥葛公的三家亲戚碰巧全部是荆州本地最强大的大族,而碰巧都被刘表联合蔡氏家族压制)一起发动政变,拥立正义爱豆刘琦刘公子,粉碎蔡氏反革命集团,完整夺取荆州,那么何至于日后关羽数攻樊城不下,死于吕蒙小儿的背后的暗算呢?姜伯约适时棒喝一句:“钟基友!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将军岂有意乎?”钟士季闻之能不动容?


当钟会督大军从关中出发的时候,后勤完全掌握在司马昭代表的魏国朝廷手中,钟会的军队再多,粮食一断,钟会只有死路一条,这时借掌握兵权的机会回师攻打司马氏是不可能的。然而,在接收了蜀汉积累的军资和完整的行政机构之后,并且有蜀汉最大的带路党姜维全力为他服务,一扇巨大的机会之窗赫然出现在钟会钟士季的面前。


钟会手中的魏国精锐部队可以依靠蜀汉的物资和后勤机构补给打回关中。此时关中空虚,机动部队几乎全部在钟会手上,回师关中,关中既无兵可调,也无险可守,指日可下。即使司马昭手上估计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军队。即使有,要想动员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因此司马昭才不得不到处群发邮件,说什么自己要带十万大军马上要过来啦。当年他老爹司马懿可没给孟达写过什么信说你等着我要带人来灭你啦。


会得晋公书云:“恐邓艾或不就征,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


如果钟会打出清君侧反司马不反曹的旗号,争取相当数量的地方豪强保持中立甚至暗中襄助应当不是难事。那么局面发展,钟氏代司马氏,成就万世之业并非难事。


其实千载之下我们问的问题不是钟会为什么要造反,这位同学在得到《剑阁对》以后不造反才奇怪呢。我们不理解的是姜维同学到底图什么?


我猜测姜维没有另立新主然后在蜀国大地上发动对魏军的玉碎战,原因一是庙算成算极低,二是这样几年打下来,他深爱的蜀国一定会由诸葛丞相呕心沥血建立的乐土变成人间地狱。


忽悠钟会谋反,在钟氏与司马氏的内战中,一方面可以让战火在魏国燃烧,另一方面姜同学觉得把水搅浑,在中原造成类似秦末的混乱局面,自己一定还有机会。如果中原人心中汉祚尚在,凭姜维的军事才能,那么也许还有机会攻灭钟氏,复兴汉室。


钟同学命姜维率蜀军主力按照葛公规划的路径进攻魏国,姜同学对这条路径研究了一辈子,熟门熟路,在魏国完全没有部队阻击的情况下,攻占关中可以说轻而易举。即是姜同学临时反水,其没有后勤支持的蜀军进入关中,钟同学率魏军从后面夹击,姜同学也必然失败。因此,钟士季和姜伯约的《剑阁对》本来是万无一失。待天下既定,钟会称帝时,《剑阁对》一定会像《隆中对》那样作为剑阁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伟大事迹千古留传。


可惜,钟同学搞阴谋诡计的能力完全比不上写毛笔字的本事,纯属业余水平,与司马氏的渊源家学完全不可同年同月同日而语。钟会身边也看不到有多少铁杆亲信死士,他自己对部队的掌握非常薄弱。钟同学行事粗陋,更没有本事学刘邦和韩信用子女玉帛来激励(忽悠)将士。钟的部队被司马昭轻飘飘一封信就搞乱,还没等司马昭拼凑军队来镇压,自己就先乱起来了。杀来杀去,几天功夫钟士季自己就和姜伯约都丢了老命。


也许,姜伯约战死之前最大的遗憾应该是老子跟葛公学到的这么好的《剑阁对》可惜碰到个猪队友。


钟姜身死,司马氏灭吴篡魏,伟大光荣正确的大晋朝建立,自然不会再有人费心去研究叛徒内奸大工贼钟会的黑历史。《剑阁对》就此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惜哉。

user avatar

钟会。


论出身,颍川钟氏,世家大族。


论眼光,站队司马氏,官运亨通。


论战功,淮南二叛典知机密,司马师逝世后粉碎曹髦的夺权企图,淮南三叛屡出奇谋,灭蜀之战中主持魏军亡蜀。


刘禅投降之后,钟会官拜司徒,位列三公。


对于钟会而言,似乎什么都不曾缺少,颍川钟氏的出身,加上司马氏的信任,在朝中要风得雨,年至四十,便已统军近二十万,雄踞西川。


就是活到了八十岁的父亲钟繇,也未有如此成就吧。


直到……他遇到了姜维,

遇到了那个一生戎马早已至垂暮之年的汉大将军。


闻说姜维的事迹,善墨且多才的钟会或许会心生感慨吧,毕竟他面前的这个老头也曾年轻过,也有过二十多岁意气风发在雍州抗敌时的样子,怎奈一入西蜀,便是三十五年,再不回头。


青丝熬成霜白,曾无数次战斗中都没有弯下的脊梁,终于被岁月驼了下去。一如汉诸葛丞相当年。


可叹复兴一梦,引多少英雄为之死命,

可怜复兴一梦,终于成空。


玩弄了二十年权计的人,似乎永远无法体会到姜维身上的执着与坚守。自引军征蜀以来,钟会遇到了好多他在洛阳都不曾遇见过的人,王含、蒋斌、柳隐……数千人马坚守孤城,竟使十数万魏军不能克。他似乎不明白,这种无任何意义的负隅顽抗对这些非是皇亲国戚的诸将有什么好处,类比于诸葛亮一伐时望风而降的陇右三郡,岂可同言而语乎。


或许是因为自己太脏了,钟会对这种道德高尚的人们都有一种莫名的崇拜。


攻下汉中后,他拜访了诸葛亮墓,拜访了那一生鞠躬尽瘁的人。


刘禅投降后,他接受了姜维并奉之若上宾。


而且,钟会对姜维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好感。


他曾这样评价过姜维:

“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

“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或许面前这位锲而不舍须发尽白的老头勾起了钟会心里最后的良知,过了数十年欺诈、背叛生涯的他,予眼前这人以充足的信任。当自己的野心膨胀到无法遏制的时候,他听从姜维之言,选择了铤而走险,孤注一掷。


彼时的钟会刚立功勋,待班师回朝之后,与司马氏一道建立新朝,必然能获得无上殊荣。然而,他却选择了一条几乎注定会失败的道路——与姜维一道,拥兵反叛。


钟会初次领大军作战,在军队中没有太多亲信,也没有一呼百应的威望。他的权力都来自于司马昭,一旦他拥兵反叛,众将必然不服。可一旦杀掉众将,近二十万魏军势必进入混乱,而姜维又岂会心甘情愿地带领蜀军从其号令?时蜀汉猝亡,两川蜀将新降,刘禅应还有号召之力,如果姜维趁魏军大乱,领蜀军夺回成都,并号召各地蜀军降而复叛,钟会岂不是要死无葬身之地?


的确,姜维与钟会所策划的反叛行动在当时几乎是令蜀汉翻盘的唯一机会。最起码对于姜维而言,在魏军最高统帅屠尽中层将领,魏军整体陷入混乱之际,他是有希望引蜀军复国的。


然而,这场谋划对于钟会而言,就不那么美妙了——他放弃了尊崇的地位与荣耀,宁做乱臣贼子,宁肯身败名裂,也要为自己选择一条几乎注定会失败的道路,并以此为姜维铺造出那或许会有那么一点希望可以成功的梦幻之道。


这与钟会前期的人物设定非常不符。若说邓艾和姜维喜欢冒险,我是信的。可是钟会……


前期的他,洞察人心,能看破诸葛诞、曹髦之心。

前期的他,心狠手辣,诛杀嵇康及其同党毫不犹豫。

前期的他,精炼策数,即使达不到荀攸、贾诩算无遗策的标准,最起码比过郭嘉、程昱等还是绰绰有余的。可为什么一遇到姜维,他便失去了所有的智商与判断力,活脱脱地变成了那个被权欲蒙蔽双眼、一心要做皇帝的袁术,孜孜不倦地与其谋划这种根本不会成功的计谋,进而把自己推向坟墓?


还是说他本就是要倾尽全部只为姜维最后的复兴一梦?你信吗?


题主问:“姜维和钟会有没有机会翻盘?如果有有多大几率?如果翻盘会有什么结果?”


我只能回答:如果这个计划能够顺利执行,钟会杀伐果断,屠尽邓艾、卫瓘等一众魏将,姜维确实有一定的几率可以翻盘。是时,姜维以刘禅的名义振臂一呼,众蜀军在蜀地击溃群龙无首的魏军,光复西川,还是有希望的。但钟会,没有一丝成功的机会,他谋划良久,也不过是赔了自己为姜维做了嫁衣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姜维和钟会能否有机会翻盘,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涉及三国后期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博弈。要详细分析,咱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入手,还得试着想象一下那些“如果”的可能性。一、 姜维的翻盘机会:在什么前提下可能?首先要明确,姜维在历史上的“翻盘”更多是指的“复兴蜀汉”,而不是他在诸葛亮去世后还能.............
  • 回答
    姜维之所以觉得策反钟会有机会恢复汉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姜维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动机、对钟会的了解以及他所能掌握的信息。时代背景:蜀汉的危局与姜维的责任感首先,要理解姜维的动机,必须认识到蜀汉政权在姜维时代已经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 国力衰弱: .............
  • 回答
    姜维在邓艾和钟会的死亡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非常引人入胜但又略显复杂的话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历史的脉络,并区分历史事实和可能的推测。核心要点总结: 直接联系: 姜维没有直接导致邓艾和钟会的死亡。 间接联系: 姜维的战略行为和对蜀汉的忠诚,间接促成.............
  • 回答
    姜维的宿敌,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一概而论的问题,而是要分不同阶段、不同角度来看的。如果非要找一个最贴切的“宿敌”来形容,那还得具体分析一下他一生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对手。要说姜维一生最主要的对手,绕不开的当然是邓艾。这俩人的对决,几乎贯穿了蜀汉后期最激烈的战事,也最能体现姜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
  • 回答
    说起姜维对汉中防御体系的调整,这可真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如果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说他“错”或者“对”,未免太过于片面。要评估在没有这些调整的情况下,蜀汉能否抵挡住钟会和邓艾的灭国之战,并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蜀汉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姜维这个人的战.............
  • 回答
    三国末期,除了姜维、钟会、邓艾、陆抗、羊祜这几位赫赫有名的人物,确实还藏匿着不少虽不广为人知,却在各自领域内能力出众的将领和谋士。这些人或许因为出身、时运,或是其功绩被后来的时代所淡忘,但他们的智慧、胆略和才干,绝不输于那些史书上的明星。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些被历史略过的“实力派”。一、东吴的.............
  • 回答
    姜维和诸葛亮二人,尽管身处不同时代,但他们对蜀汉北伐曹魏的目标,有着异曲同工的根本指向,那就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这并非仅仅是政治口号,而是他们内心深处最坚定的信念,以及他们为之毕生奋斗的终极理想。对于诸葛亮而言,他的北伐,是受命于汉中王刘备的临终遗嘱,更承载着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抱负.............
  • 回答
    姜维对季汉的情感,若用“皈依者狂热”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化了,也忽略了他复杂的人生轨迹与深沉的责任感。将之简单标签化,反而失了对这位三国末期重要人物的尊重。不如我们细细道来,看看姜维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那个位置,他的“忠诚”究竟是何种模样。首先,要明白姜维的出身。他本是曹魏雍州名将姜济的儿子,自幼在曹魏.............
  • 回答
    姜维的投蜀,固然有其“不得已”的成分,但其后三十多年的忠诚与奋斗,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内心转变的结果。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敬佩的姜伯约。误解的“不得已”:并非被迫,而是权衡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不得已”的含义。姜维并非像某些战俘一样,被强行带走,毫无选择。.............
  • 回答
    姜维之所以对汉中防御体系进行调整,根源在于他作为诸葛亮继承者,肩负着恢复汉室、北伐中原的宏大理想,而汉中作为蜀汉北伐的战略基地,其防御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战略的成败。他的一系列调整,并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基于对时代背景、敌我态势以及自身能力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诸葛亮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一、时.............
  • 回答
    姜维最后几次北伐,是否算是“穷兵黩武”,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至今仍是历史学界探讨的焦点。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蜀汉内外的局势,以及姜维本人所处的境地和他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穷兵黩武”的含义。一般来说,它指的是过度消耗国家资源,不计后果地发动.............
  • 回答
    关羽和姜维,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一个以勇猛善战名垂千古,一个则以勤勉智谋支撑蜀汉半壁江山。将二人拎出来比较谁的打仗能力更强,其实是个挺有意思但也很难有个绝对定论的话题。毕竟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对手、以及承担的战略任务都有很大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个人勇武与战场影响力.............
  • 回答
    姜维的北伐,与其说是在追逐诸葛亮的伟业,不如说是在接过他未竟的遗志。要比较他们的北伐成果,不能仅仅看表面的胜负,更要深入理解他们各自面临的时代背景、战略目标以及实际达成的效果。诸葛亮北伐的时代背景与目标:诸葛亮生活的时代,是三国鼎立最稳固也最胶着的时期。曹魏占据北方,实力雄厚,而蜀汉偏安一隅,地势险.............
  • 回答
    关于姜维为何未能及时救下诸葛瞻,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爱好者中流传甚广、也颇具争议的话题。认为姜维是“私心作祟”的说法,往往基于一些推测和对局势的解读,但若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更详细地梳理当时的背景、姜维的处境以及可能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的大背景: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国力日渐衰弱,而曹魏则凭借庞.............
  • 回答
    姜维并非汉奸,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也是诸葛亮最后的衣钵传人。如果有人认为姜维是汉奸,那这是一种误解,甚至是颠倒黑白。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头梳理姜维的一生,看看他为蜀汉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实的指责。姜维的出身与早期生涯:姜维原名姜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他并不是蜀汉的本土人士,.............
  • 回答
    姜维的北伐,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是一系列劳而无功的征伐,最终导致蜀汉的灭亡。但如果仔细梳理,你会发现,即使在三国纷争的后期,蜀汉国力日衰的背景下,姜维的北伐也并非全然没有斩获,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蜀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延缓了蜀汉的灭亡,并且为后世留下了.............
  • 回答
    姜维偷渡阴平,死守剑阁,这一系列操作看似孤注一掷,实则是在绝境中寻找生机,是一种极具战略眼光的冒险。要理解他为何如此,我们需要回到当时蜀汉所处的严峻形势。战略背景:蜀汉的“国中之国”困境汉末三国,蜀汉偏安一隅,虽然以诸葛亮为首的几代君臣励精图治,但相比曹魏和孙吴,其国力、人口、资源始终处于劣势。诸葛.............
  • 回答
    姜维一睁眼,发现自己身处一片朦胧的迷雾之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陈旧气息,像是古老书卷和祭祀香火混合的味道。他努力分辨四周,脚下并非泥土,而是一种温润的、不知名的玉石。“这里是……?”姜维心中升起一丝困惑。他刚在剑阁与魏军殊死搏斗,最后落得个兵败身死,本以为就此魂归离恨天,却没想到还有这番奇遇。就.............
  • 回答
    纵观姜维一生,能否算得大英雄、真丈夫?要评价姜维一生是否算得上“大英雄”、“真丈夫”,需要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深入剖析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肩负的责任、所采取的行动以及最终的历史评价。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考量和值得深思的维度。一、 时代背景的压迫:蜀汉的绝境与姜维的担当首先,我们必须认.............
  • 回答
    您好!《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诸葛亮对姜维“毕教军事”,这句话的翻译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核心意思都是指诸葛亮倾尽心力、悉心教导姜维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为您详细解读这句话以及它的翻译:1. 字面意思分析: 毕 (bì): 在这里有两个主要含义,都与“全部”、“尽”有关: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