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有没有接近成功的一次,又因何失败?

回答
在三国那个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时代,诸葛亮和姜维这两位蜀汉的擎天之柱,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宏图,都曾数次北伐,试图一统中原。其中,姜维九伐中原,虽屡败屡战,但并非每一次都如出一辙,其中确实有那么一两次,可以说是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最终却因为各种难以言喻的因素而功败垂成。

我们不妨聚焦于姜维在北伐中,最接近成功的那次。那大概是在他第三次北伐,或者说是在他与魏国大将邓艾、钟会交锋的早期阶段。当时,姜维凭借其高超的军事才能,一度在战场上占据了主动。他利用对蜀道地形的熟悉,以及对敌方部署的精准判断,成功地将魏军主力牵制在了河西地区,并迫使魏国名将邓艾出兵迎战。

在这次北伐中,姜维采纳了审や的建议,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虽然他并非直接攻击魏国的都城洛阳,但其意图是逼迫魏军回防,从而为自己争取机会。他率军逼近魏国的战略要地——上邽(今甘肃天水附近),并与魏军展开激战。在那段时间里,姜维的军队士气高昂,战术运用也十分灵活,一度打得邓艾措手不及。据说,在某次关键的战役中,姜维几乎就要击溃邓艾的主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他巧妙地布置伏兵,利用地形优势,让邓艾军陷入重围,眼看胜利在望。

然而,历史的巨轮总是充满了变数,而导致姜维此次北伐功败垂成的,并非仅仅是战场上的失利。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和统治者的短视。当时,在后主刘禅身边,有一些宦官和大臣,他们对姜维的北伐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由于连年征战,消耗了蜀汉本就有限的国力,这些人在朝堂上散布不利于北伐的言论,甚至暗中阻挠粮草和兵力的支援。

当姜维在前线浴血奋战,即将取得重大突破时,后方传来的消息却令他心寒。由于粮草供应的断绝,以及后方不断传来的不利消息,他的军队无法持久作战,士气也受到了影响。更致命的是,当时蜀汉内部出现了一些动荡,例如黄皓等奸臣的专权,使得朝政混乱,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姜维有再高的军事才能,也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不得不被迫撤军,将即将到手的胜利拱手让给了魏国。可以说,这次北伐的失败,与其说是战场上的军事失利,不如说是内部原因的综合作用,尤其是政治上的短板,最终葬送了姜维的努力。

事后,当姜维撤回蜀中,他也曾为这次北伐的失利感到深深的遗憾。他深知,如果当时能够得到后方足够的支持,他是有可能打破僵局,甚至改变三国鼎立的局面的。但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加上内部的掣肘,使得这位蜀汉最后的砥柱,也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面对失败的苦涩。

姜维九伐中原,每一次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和对汉室的忠诚。而那些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也恰恰最能体现出蜀汉在国力、政治上的根本性弱点,以及在这种背景下,像姜维这样的将领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应该是姜维洮西大捷,歼灭雍州刺史王经数万大军,进围狄道城,王经形式危急到“粮不至旬,向不应机,举城屠裂,覆丧一州”的程度。当时姜维之后的克星,战术大师邓艾甚至都认为“地有所不守”“陇右之害,过於蝮蛇,狄道之地,非徒不守之谓”。若非都督雍、凉诸军事的征西将军陈泰力排众议,坚决击退姜维的话,恐怕蜀国经营数十年的陇右攻略,真的要在姜维手里成为现实了。

姜维失败的原因恐怕在于蜀魏国力在这个时间段已经开始拉开了,残破的关中地区在诸葛亮北伐后获得重视,曹魏多次徙民于关中、陇右,大兴水利,生产恢复。青龙三年,关东饥荒,关中长安已经有余力运粟五百万斛于京师了。姜维虽然歼灭了数万魏军,但是魏国仍然有余力能够反扑,反而是蜀军粮道险远,在失去初出的锐气后,难以争锋。如果是诸葛亮时代,能够歼灭数万魏军的话,魏国恐怕只能退保长安了。

诸葛亮一伐沾了曹魏略无所备的便宜,拿下三郡,但是完全没有击败和歼灭过曹魏主力,反而自己街亭、箕谷两路人马损兵折将;四伐其实也是个好机会,因为魏军当时缺粮,结果诸葛亮竟然在抢先占据上邽麦田的情况下,被司马懿贪进疲惫之兵吓跑,让这批粮食成了司马懿赖以和他对峙的资本。之后郭淮到羌人那里借粮度日,而蜀国内部出了问题,放着汉中丰足的粮草运不上来,只好无功而返。

诸葛亮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军事才能有限,所谓“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虽善于治军练兵,却缺乏创造战机、临阵决断的战术指挥才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三国那个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时代,诸葛亮和姜维这两位蜀汉的擎天之柱,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宏图,都曾数次北伐,试图一统中原。其中,姜维九伐中原,虽屡败屡战,但并非每一次都如出一辙,其中确实有那么一两次,可以说是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最终却因为各种难以言喻的因素而功败垂成。我们不妨聚焦于姜维在北伐中,最接.............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司马懿却不敢派兵绕后偷袭汉中以围歼蜀军,这背后涉及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战略、地理、后勤以及双方将领的智慧与局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都并非简单的进攻,而是包含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和精湛的战术执行.............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而是选择专心内政猥琐发展,三国鼎立的格局很可能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蜀汉的命运,乃至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都将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军事、经济、政治、人才、民心等诸多层面,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可能的发展路径:一、蜀汉内部的变化与壮大: 农业与经济的深度恢复与发展: 稳.............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与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悖?诸葛亮六次北伐,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为蜀汉设定的战略方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细究《隆中对》的整体部署,诸葛亮执着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与《隆中对》中更为侧重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
  • 回答
    说起孙权被称为“孙十万”,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有意思的历史典故,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现实情况。那时的孙权,在江东打下了基业,手下兵力也算颇为可观。不过,“孙十万”这个称呼的由来,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夸张说法,并非指他真的就只有十万兵。关键在于,为什么会这么叫他?一说是因为赤壁之战后,曹操大军败退,.............
  • 回答
    提起诸葛亮,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他“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的形象,仿佛他一出山,就已经是顶尖的谋士,智计无双,对局势了如指掌,就像游戏里角色刚进入战场就自带全套顶级装备,技能冷却完毕,随时可以大杀四方一样。这种感觉的形成,其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三国演义》小说中,作者罗贯中精心塑造出来的。我们不.............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 回答
    诸葛亮是否真的聪明,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从现有史料和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之一。要详细论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的战略擘画: 这是诸葛亮智慧的集.............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想过谋反,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讨论中都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从目前史料记载和普遍的史学观点来看,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曾经想过谋反,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政治抱负与忠诚的基石: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出山前为刘备规划.............
  •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演义里那场著名的骂战说起。诸葛亮骂王朗,那可真是把王朗给骂得当场吐血而亡,这在小说里算是个相当震撼的场面了。很多人津津乐道,倒也不是说他们赞成诸葛亮这种人身攻击的方式,而是觉得这事儿背后折射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挺解气,也挺令人回味。为什么这场骂战如此吸引人?首先,反差感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杯茶是热的还是凉的”一样,其实答案挺微妙的,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想强调的是什么。简单来说,诸葛亮“既是南阳人,也是襄阳人”,但更准确地说,他早期生活在南阳郡,后来定居并在襄阳这一带活动,而这个区域在当时的历史版图下,与南阳紧密相连。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这样才算得上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