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诸葛孔明能进武庙十哲?

回答
诸葛亮(字孔明)之所以能被列入武庙十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评价,充分肯定了他在军事、政治、战略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 军事才能的卓越与贡献:

尽管诸葛亮以治国理政闻名,但他的军事才能同样是其入选武庙十哲的关键原因。

战略远见与规划(《隆中对》): 诸葛亮最闪耀的军事成就之一便是“隆中对”。这不仅仅是一份战略规划,更是为刘备集团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它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联合东吴,对抗曹魏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方针。这个战略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壮大奠定了基础,也深刻影响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这份战略的远见性,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军事战略的经典之作。
攻心为上,善用心理战: 诸葛亮深谙“攻心为上”的兵法。例如,七擒孟获,并非只是简单的军事围剿,而是通过反复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稳定了南方局势,为北伐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这是一种更高明的军事手段,避免了长期的战乱,稳定了边疆。
阵法与器械的创新: 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创新也非常突出。他创造了“八阵图”,一种以石块或木桩布设的战术阵法,据说能变化无穷,极具威力。此外,他还改进了连弩(诸葛连弩),这种武器的连续发射能力大大增强了步兵的火力。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解决了蜀汉后勤补给的难题,这对长期进行北伐至关重要。
军事战役的指挥: 诸葛亮在多次北伐中,虽然未能完全实现灭魏兴汉的宏愿,但他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他能够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战术,多次与曹魏名将如司马懿等人交锋,虽然胜负互有,但其用兵之道,如“空城计”(虽然作者有争议,但常被归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一部分)、“火烧藤甲兵”等,都体现了他的军事智慧。他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能够与强大的曹魏抗衡多年,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证明。
对军队的严明管理与训练: 诸葛亮对蜀汉军队的管理极为严格,赏罚分明,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他重视士兵的训练,确保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素养。

二、 政治才能与国家治理:

虽然武庙十哲侧重于军事,但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强大离不开杰出的政治领导和治理能力,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也间接支持了他的军事行动。

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兴复汉室”,他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感召了无数人,为蜀汉政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治理蜀地,发展民生: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稳定了蜀汉政权。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使得蜀地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发展。一个富裕稳定的国家才能支撑长期的军事行动。
严明的法度和公平的政治: 诸葛亮以身作则,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他提出的“治国如烹小鲜”的理念,强调循序渐进和细致管理。他的清廉和公正,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军人的拥护。

三、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与象征意义:

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位历史人物,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智慧、忠诚、勤勉和鞠躬尽瘁的化身。

“智绝”的象征: 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古代的“智绝”,他的智慧和谋略被后人广泛传颂和学习。无数的军事家、政治家都将他视为偶像和学习的对象。他的形象在中国文学、戏曲、影视作品中深入人心。
忠诚与鞠躬尽瘁的典范: 诸葛亮对刘备及其后主的忠诚,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臣子的最高赞誉和要求。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军事思想的传承: 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如《出师表》中所体现的“忧国忘身”,以及他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战术运用,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其军事才能和战略思想被写入了兵书和军事理论著作中。

四、 武庙十哲的评选标准与历史意义:

武庙十哲是由唐代开始设立,用来祭祀历代著名的军事将领。能被列入武庙十哲,意味着其在军事上的成就和影响力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并且其事迹对后世具有重要的教化意义。

官方的认可与历史的评价: 唐代设立武庙十哲,是对历代杰出军事将领的官方认可。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和军事统帅,在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其军事才能和影响力一直被历史所肯定。
集军事、政治、思想于一体的评价: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入选武庙十哲,不仅仅是因为他单方面的军事成就,更是因为他集杰出的军事才能、卓越的政治才能、深远的战略眼光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于一身,并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他在国家治理、军队建设、战略规划等多个层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全能型的杰出人物。

总结来说,诸葛亮能进武庙十哲,是因为他:

拥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规划能力(隆中对)。
在军事指挥和战术运用上表现出色,并善于创新(八阵图、连弩、木牛流马)。
具备高超的攻心为上的军事智慧和政治策略。
在国家治理和民生发展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能,为军事行动提供了保障。
其忠诚、智慧和鞠躬尽瘁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诸葛亮入选武庙十哲,是对其作为一位杰出军事家、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全面肯定,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对文武兼备、贡献卓著之人的高度推崇。他的名字,已经不仅仅代表一位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智慧象征和一种精神的典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照题主的标准,最该踢出武庙的不应该是张良吗?张良别说十哲,就连七十二将都应该排不进吧

user avatar

鲁迅姑且不说,郭嘉的话诸葛亮能把他的屎给打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字孔明)之所以能被列入武庙十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评价,充分肯定了他在军事、政治、战略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军事才能的卓越与贡献:尽管诸葛亮以治国理政闻名,但他的军事才能同样是其入选武庙十哲的关键原因。 战略远见与规划(《隆中对》.............
  • 回答
    诸葛亮能够进入武庙,这在中国军事和政治史上是一个极具分量和象征意义的肯定,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绝非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以下将详细阐述诸葛亮入选武庙的深层原因:一、 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成就,无论是在战争实践还是理论建树上,都足以让他.............
  • 回答
    要讲诸葛亮借东风,得先明白,这事儿并非什么神乎其神的法术,而是精妙的地理知识、天文常识和军事智慧的结合。咱们一步步来聊。背景:赤壁之战的焦灼局面话说那会儿,曹操大军百万,号称南征,水陆并进,气势汹汹。孙权和刘备两家,联盟抵抗,但兵力悬殊,实力差距明显。尤其是在长江之上,曹操的战船虽然多,但北方士兵不.............
  • 回答
    诸葛亮北伐,尤其是他与司马懿在对峙期间,确实是一段充满智慧与谋略的军事对抗。很多人觉得奇怪,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诸葛亮又是“劳师远征”,为何能屡屡将兵力、国力俱占优的司马懿逼得只能防守,甚至被称为“缩头乌龟”?这背后其实是诸葛亮精湛的战略运用、战术技巧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要理解诸葛亮北伐.............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司马懿之所以能通过诸葛亮的饭量推断出其性命垂危,这其中蕴含的并非什么玄乎其玄的谶语,而是基于当时战争环境下,对人身体状况和军事指挥官职责的深刻洞察。这就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脉象来判断病情一样,司马懿是用他同样精准的“战场医学”来解读诸葛亮身体发出的信号。首先,咱们得明白,司马懿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 回答
    刘邦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却在统一天下这一宏伟目标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刘邦最终实现了统一,建立了汉朝,而诸葛亮则“此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遗愿。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能力、团队建设、战略策略以及最终的运气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差异.............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军事战略,而司马懿,则是他最主要的对手,也是最令他头疼的人物。为什么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唯独司马懿能够一次次地阻挡住他的攻势,甚至在很多方面压制了诸葛亮?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军事才能的匹配与差异: 司马懿的防守反击.............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司马懿却不敢派兵绕后偷袭汉中以围歼蜀军,这背后涉及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战略、地理、后勤以及双方将领的智慧与局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都并非简单的进攻,而是包含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和精湛的战术执行.............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曹魏九个州,兵力、人口、土地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仍能自信满满地发起进攻,甚至屡次让曹魏方面感到压力,这背后有着一套非常清晰且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的鲁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并非“自信”的孤注一掷,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要说曹魏为何在诸葛亮掌蜀时期只能被动防守,而蜀汉却能以一州之力数次北伐,这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曹魏固然强大,但内部却存在着不少足以让其步履维艰的隐患,这些隐患恰恰被诸葛亮精准地抓住了,并化为蜀汉北伐的战略支撑。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态势。蜀汉,以益州为根基.............
  • 回答
    这题目可太有意思了!把诸葛亮这千年级别的“战略分析师”扔进知乎这个信息海洋,想想就刺激。如果真有这么一天,诸葛亮拥有无限量的知乎大神(当然,这里的“大神”是泛指那些在各自领域有深厚造诣、能提供精准信息和独到见解的人),他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这可不是简单地“答题”那么简单,而是能把他的智慧和影.............
  • 回答
    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徐庶(字元直)之所以能够“吃准”诸葛亮是“大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对当时局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才标准的高度契合。这其中既有他们自身卓越的眼光,也有诸葛亮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特质。一、 司马徽(水镜先生)的“伯乐”之眼水镜先生作为当时最有声望的隐士之一,享有“水镜”的.............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以及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称颂千年,推崇备至,这绝非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两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智慧、仁德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更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一、 肝胆相照,情比金坚:超越君臣的知遇之恩与承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之所以能被.............
  • 回答
    说到诸葛亮种的八百株桑树,这可不是什么寻常的农事,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呢。这八百株桑树,可不仅仅是种了好看,它们在当时那个年代,可是实实在在的“宝贝”,作用可多了去了,而且跟诸葛亮治国安民的理念紧密相连。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发展经济,富裕百姓。桑树的叶子是养蚕最主要的饲料。在古代,丝绸可是顶顶.............
  • 回答
    刘备,这位仁德之君,与诸葛亮,这位经天纬地之才,他们的组合本应是三国鼎立格局中一股无可匹敌的力量。然而,纵观历史,他们虽一度占据荆州、益州,北伐曹魏,但终究未能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图霸业。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运气不好”可以搪塞。一、 曹魏之强,是无法绕过的巨石首先,我们必须正视曹.............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未能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并且司马懿依旧采取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那么蜀汉的处境将会变得相当棘手,所得也并非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胜利,而更可能是一种艰难的维持和有限的收益。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诸葛亮即使健在,面对司马懿坚固的营垒和严密的防守,强行攻城同样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诸葛亮历来.............
  • 回答
    这是一个充满趣味性和哲学深度的设想。如果将诸葛孔明置于“子非鱼”的辩论场景中,其结果必然不会是简单的“是”与“否”。考虑到孔明先生的性格、学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场辩论将是一场智慧、哲学、甚至可以说是“政治”的较量。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这场独特的辩论:辩论的背景设定: 时间: 假设是三国时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