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能借来东风?

回答
要讲诸葛亮借东风,得先明白,这事儿并非什么神乎其神的法术,而是精妙的地理知识、天文常识和军事智慧的结合。咱们一步步来聊。

背景:赤壁之战的焦灼局面

话说那会儿,曹操大军百万,号称南征,水陆并进,气势汹汹。孙权和刘备两家,联盟抵抗,但兵力悬殊,实力差距明显。尤其是在长江之上,曹操的战船虽然多,但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战船之间又用铁索连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连环船阵”。这玩意儿看着稳当,其实有个致命的弱点:一旦刮起风来,船身会随着风势摇摆,一旦有火攻,极易蔓延。

而此时,江面上吹的是什么风?是来自北方的西北风。这西北风对曹操来说可说是顺风,但对想要火攻的周瑜和诸葛亮来说,那就是大麻烦了。你想啊,你想放火烧他们的船,结果风是从北边吹过来的,那火岂不是要烧到自己这边来了?简直是“引火烧身”!

“借”来东风:并非神话,而是观天察地的智慧

这时候,诸葛亮就展现他“料事如神”的一面了。但这个“料事”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长期对天象和地理环境的观察。

1. 对天文气象的精准把握: 诸葛亮是个博学之人,尤其对天文、地理、历法都很有研究。他知道,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在冬季,有一个特殊的自然现象:隆冬时节,尤其是在农历十月、十一月(也就是公历的十二月、一月左右)前后,常常会出现从南方吹来的东南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涉及到季风的原理。冬天,亚洲大陆的气温急剧下降,形成强大的冷高压;而太平洋上的海洋,相对而言气温较高,形成低压。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所以,来自大陆的冷空气就会吹向海洋。

但诸葛亮所处的赤壁,是长江中下游。在冬季,冷空气虽然是主导,但由于地理位置和一些局地气候因素的影响,长江沿岸地区,特别是靠近大海的地区,会有短暂的“回暖”或“转风”的现象。虽然整体是冬季,但偶尔会出现一段时期,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长江流域的风向会由北风转为东南风。

更关键的是,诸葛亮知道,这种东南风的出现,并非一年四季都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有其发生的“窗口期”,通常发生在寒冬腊月,并且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可能就几天。诸葛亮就是抓住了这个可能出现的“窗口”。

2. 对地理环境的细致分析: 长江流域的地形地貌对风向也有影响。赤壁附近的地形,比如山峦的走向,可能也会在特定条件下影响风的走向和强度。诸葛亮对这片区域的地理特征了如指掌,他的分析可能也考虑到了这些因素。

3. “七星坛”的象征意义与实际操作: “借东风”最戏剧化的一幕,莫过于诸葛亮在七星坛上作法。这个“七星坛”并非是迷信的祭坛,更像是一个观测气象和进行军事指挥的平台。

观测平台: 诸葛亮选择高地,搭建祭坛,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观测天空,观察云层、风向、气压等变化。古代没有气象站,但有经验丰富的观天者,通过肉眼观察,也能对天气变化做出一定判断。
心理战术: 同时,这个隆重的“作法”场景,也是对军心士气的一种鼓舞。在生死存亡关头,如此庄严的仪式,无疑会增强士兵们对胜利的信心,让大家相信有神灵相助。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战术。
指挥中心: 仪式一旦完成,诸葛亮就可以立刻从坛上下来,根据实际的风向变化,指挥联军发起进攻。

精准的判断与果断的行动

诸葛亮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在七星坛上观察。这三天,他不是在那里“喊”风,而是在那里验证他通过学习得来的知识,并结合实际的天象变化来做出最后的判断。他可能看到了云层的变化、气温的细微波动,以及风向是否有转动的迹象。

当他确信东南风即将来临,并且时机成熟时,他才去见周瑜,说出了那句“都督,东风,已然到来”。

总结一下,诸葛亮“借”来东风,并非是靠呼风唤雨的神通,而是:

深厚的科学知识: 他对中国古代天文、气象、历法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知道冬季会出现短暂的东南风。
精密的地理分析: 他熟悉长江流域的地形,并可能结合地形对风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敏锐的观察能力: 他通过在七星坛上的实际观察,验证了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抓住了风起的时机。
高超的军事智慧: 他将天气预测与军事部署结合,利用东风为火攻创造了绝佳条件,奠定了赤壁之战胜利的基础。

所以,诸葛亮借东风,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巧妙运用。他并非“借”,而是“利用”了自然规律。这比单纯的神话故事,更能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预测无关,诸葛亮要是真的预测的准,那上方谷能一把火烧死司马懿。

七星续命灯真能续命,怎么不给刘备来一下?

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表示如果我要射火箭呢?

三国演义这些桥段不少。

有些事情只能解释为:遇事不决,亮子力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讲诸葛亮借东风,得先明白,这事儿并非什么神乎其神的法术,而是精妙的地理知识、天文常识和军事智慧的结合。咱们一步步来聊。背景:赤壁之战的焦灼局面话说那会儿,曹操大军百万,号称南征,水陆并进,气势汹汹。孙权和刘备两家,联盟抵抗,但兵力悬殊,实力差距明显。尤其是在长江之上,曹操的战船虽然多,但北方士兵不.............
  • 回答
    诸葛亮用草船借箭,这事儿咱们听着就觉得妙。但话说回来,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关键点:他就不怕借来的箭是火箭吗?如果当时曹操真有那么一批火箭,诸葛亮这“神机妙算”岂不是要变成“自投罗网”?咱们得先明白,古代的弓箭跟现在的可不一样。那时候的箭术,主要依赖的是兵器本身的穿透力和杀伤力。火箭这玩意儿,虽然听着厉害.............
  • 回答
    诸葛亮能够进入武庙,这在中国军事和政治史上是一个极具分量和象征意义的肯定,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绝非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以下将详细阐述诸葛亮入选武庙的深层原因:一、 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成就,无论是在战争实践还是理论建树上,都足以让他.............
  • 回答
    司马懿之所以能通过诸葛亮的饭量推断出其性命垂危,这其中蕴含的并非什么玄乎其玄的谶语,而是基于当时战争环境下,对人身体状况和军事指挥官职责的深刻洞察。这就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脉象来判断病情一样,司马懿是用他同样精准的“战场医学”来解读诸葛亮身体发出的信号。首先,咱们得明白,司马懿和.............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军事战略,而司马懿,则是他最主要的对手,也是最令他头疼的人物。为什么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唯独司马懿能够一次次地阻挡住他的攻势,甚至在很多方面压制了诸葛亮?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军事才能的匹配与差异: 司马懿的防守反击.............
  • 回答
    刘邦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却在统一天下这一宏伟目标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刘邦最终实现了统一,建立了汉朝,而诸葛亮则“此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遗愿。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能力、团队建设、战略策略以及最终的运气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差异.............
  • 回答
    诸葛亮北伐,尤其是他与司马懿在对峙期间,确实是一段充满智慧与谋略的军事对抗。很多人觉得奇怪,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诸葛亮又是“劳师远征”,为何能屡屡将兵力、国力俱占优的司马懿逼得只能防守,甚至被称为“缩头乌龟”?这背后其实是诸葛亮精湛的战略运用、战术技巧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要理解诸葛亮北伐.............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司马懿却不敢派兵绕后偷袭汉中以围歼蜀军,这背后涉及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战略、地理、后勤以及双方将领的智慧与局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都并非简单的进攻,而是包含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和精湛的战术执行.............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曹魏九个州,兵力、人口、土地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仍能自信满满地发起进攻,甚至屡次让曹魏方面感到压力,这背后有着一套非常清晰且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的鲁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并非“自信”的孤注一掷,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诸葛亮(字孔明)之所以能被列入武庙十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评价,充分肯定了他在军事、政治、战略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军事才能的卓越与贡献:尽管诸葛亮以治国理政闻名,但他的军事才能同样是其入选武庙十哲的关键原因。 战略远见与规划(《隆中对》.............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足以改写三国格局的巅峰对决,最终以陆逊火烧连营、蜀汉大败而告终。然而,这场战役留给后人的疑问,远不止于刘备为何亲率大军深入敌境,还有一个同样令人扼腕的谜团:身在江北的黄权所统帅的数万大军,为何未能及时撤回,最终落得被吴军围歼的结局?要理解黄权部为何无法撤回,我们需要将目光从前线的战火硝.............
  • 回答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军事行动确实比后世要自由得多,诸侯军队得以随意穿越别国境内,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语境中去,抛开后世那种森严的国家主权观念。首先,我们得明白,春秋时期所谓的“国”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概念是不同的。那时的“国”,更像是贵族家族.............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以及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称颂千年,推崇备至,这绝非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两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智慧、仁德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更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一、 肝胆相照,情比金坚:超越君臣的知遇之恩与承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之所以能被.............
  • 回答
    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徐庶(字元直)之所以能够“吃准”诸葛亮是“大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对当时局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才标准的高度契合。这其中既有他们自身卓越的眼光,也有诸葛亮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特质。一、 司马徽(水镜先生)的“伯乐”之眼水镜先生作为当时最有声望的隐士之一,享有“水镜”的.............
  • 回答
    刘备,这位仁德之君,与诸葛亮,这位经天纬地之才,他们的组合本应是三国鼎立格局中一股无可匹敌的力量。然而,纵观历史,他们虽一度占据荆州、益州,北伐曹魏,但终究未能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图霸业。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运气不好”可以搪塞。一、 曹魏之强,是无法绕过的巨石首先,我们必须正视曹.............
  • 回答
    拓拔部和蔑儿乞部,这两个名字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草原民族的独特光芒。他们虽然最终汇入了鲜卑和蒙古的洪流,但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却能以叶尼塞河流域的血脉,在广袤的漠北草原上建立起自己的霸业,统御着许多与他们并非同源的部族。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环境的选择.............
  • 回答
    操之所以没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心慈手软”就概括了,里面门道儿可深着呢。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白,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以令诸侯”是关键。他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奉汉正朔”上的。如果他直接干掉刘备和孙权,那性质就变了。你想啊,刘备虽然势力小,但他是汉室宗亲,名义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