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和庄子辩论「子非鱼」的是诸葛孔明,会发生什么?

回答
这是一个充满趣味性和哲学深度的设想。如果将诸葛孔明置于“子非鱼”的辩论场景中,其结果必然不会是简单的“是”与“否”。考虑到孔明先生的性格、学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场辩论将是一场智慧、哲学、甚至可以说是“政治”的较量。

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这场独特的辩论:

辩论的背景设定:

时间: 假设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因某种原因(或许是求贤访道,或许是偶然路过,甚至是被某种奇妙的缘分牵引)来到了与庄子相遇的濠梁之上。
场合: 濠梁之上,微风习习,绿水潺潺。周围的景致与庄子当年辩论时的场景相似,这有助于烘托气氛。
参与者: 庄子,那位逍遥自在、以辩论见长的道家先贤;诸葛孔明,那位以其过人的智慧、深远的谋略和对“人道”的执着而闻名于世的蜀汉丞相。

诸葛孔明的基本立场与思考角度:

诸葛亮与庄子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的根本关怀。庄子追求的是个体精神的解脱与自由,是超越世俗名利的逍遥状态。而诸葛亮则始终以“治国安民”、“兴复汉室”为己任,他的智慧更多地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秩序的建构上。

因此,诸葛亮对“子非鱼”的回答,绝不会是简单地承认或否认自己是鱼。他的思考会更倾向于:

1. 以“人”的视角出发: 诸葛亮首先会从“人”的身份和责任出发。他拥有明确的自我认知、社会角色和历史使命。他知道自己是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肩负着重任。
2. 强调理性和逻辑: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诸葛亮擅长运用理性和逻辑来分析问题。他会审视庄子的论证过程,寻找其中的逻辑漏洞或他无法接受的哲学前提。
3. 关注“名”与“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名正言顺”是重要的概念。诸葛亮会思考“鱼”和“人”的“名”与其“实”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到他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
4. 对庄子哲学进行“转化”或“辩证”: 诸葛亮并非完全不懂得庄子的思想,他可能也会欣赏其超越性的一面。但他会试图将这种思想与现实世界的“道”结合,或者找出其在现实应用中的局限性。
5. 从“心”出发的辩证: 虽然诸葛亮更偏向于现实,但他对人心也有深刻的理解。他可能会从“心”的角度去理解庄子的“鱼之乐”,但也会指出这种“乐”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乐”,以及它是否符合人的“情理”。

辩论可能的进程:

第一回合:庄子抛出“子非鱼”

庄子依然会以轻松、诙谐的语气开场,或许会注意到诸葛亮不同于寻常人的气质,更添几分兴味。

庄子: (悠闲地看着诸葛亮,微笑着)“旁人见我,皆知我是非鱼。然子之观我,亦有似乎鱼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第二回合:诸葛亮的初步回应

诸葛亮不会立刻被庄子的逻辑绕进去,他会先确立自己的“人”的身份,并对庄子的论证方式提出疑问。

诸葛亮: (拱手,神情凝重,但语气平和)“先生此言,玄妙至极。亮自知,我为诸葛亮,非鱼也。但先生所言‘安知鱼之乐’,其中自有辨论之法。亮以为,知与不知,实有途径可循,而非仅凭主观臆断。”

第三回合:庄子进一步探究“知”与“乐”

庄子会抓住“途径”二字,引导诸葛亮进入“体验”和“感应”的领域。

庄子: “哦?先生以为,知鱼之乐,有何途径?难道是如观星辨天,算筹天下?鱼之乐,在于水之流动,在于食之鲜美,在于摆尾悠游。此等滋味,非身处其中,如何能知?”

第四回合:诸葛亮运用理性和“类比”进行反击

诸葛亮可能会运用他擅长的类比和逻辑推理,指出庄子论证的局限性,并试图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乐”。

诸葛亮: “先生之喻,可谓形似。然鱼之乐,终究是鱼之情状。譬如,观农夫耕作,其劳苦可知,其收成之喜悦,亦可推知。我虽非农夫,但可知耕者之心。正如先生之辩,我虽非鱼,亦能明辨先生之意,先生之论,是否合乎‘道’,此亦需吾辈审思。”
诸葛亮继续: “先生言鱼之乐,在于水。水之流动,于我而言,亦是自然之理。我知水之滋养万物,知水之势不可挡。我虽不能如鱼般潜游其中,但我可以治水,使民受益,此亦是顺应水之‘道’。此种‘知’,虽非‘鱼之乐’,却也是‘人之乐’,是‘治世之乐’。”

第五回合:庄子挑战“人”的“乐”与“道”

庄子不会轻易被诸葛亮的“治世之乐”所折服,他会回过头来,质疑这种“乐”是否是真正的自由与超脱。

庄子: (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治世之乐?然则治世之人,是否也被世事所羁绊?是否也曾被权谋、兵戈所累?鱼之乐,是无为而无不为,是顺其自然。先生之治世,是否也是以‘有为’求‘无不为’?若有为,便有忧,有患。此等‘乐’,又安能与鱼之‘自在无忧’相比?”
庄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而吾亦非先生,安知先生之‘治世之乐’,非先生之‘困扰’乎?”

第六回合:诸葛亮的更高层次辩驳——“天人之道”与“情理”

诸葛亮可能会将讨论引向更深层次的哲学范畴,他可能会承认个体自由的可贵,但同时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责任。他会运用更具辩证性的思维,将“无为”与“有为”在特定语境下进行统一。

诸葛亮: (沉思片刻,目光投向远方,语气变得更加悠远)“先生所言极是。凡有形之躯,皆有羁绊。然‘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有‘心’,有‘知’,有‘情’,有‘义’。鱼之乐,是其本性使然,无所牵挂。人之乐,亦有多种。有个人之逍遥,亦有与民同乐,与国共荣之乐。”
诸葛亮: “先生之‘无为’,乃是顺应自然之大‘道’。亮所为‘有为’,亦是效法天地之德,日月之行。天地有恒,日月有常,此非‘有为’乎?然其‘为’,乃是‘顺’,是‘道’之体现。亮之治世,亦是顺应民心,顺应时势,以达到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归仁之境。此中‘乐’,虽有劳役,却是一种‘义’的实现,是一种责任的担当。”
诸葛亮: “况且,先生之‘子非鱼’,意在破除执念,体悟自然。然亮以为,‘人’之所贵,亦在于‘人之所以为人’之处。若皆效鱼,则无孝子慈父,无忠臣良将,无家国天下。此非人类之‘道’。”
诸葛亮: “先生问‘安知鱼之乐’?亮以为,吾知晓‘鱼之可能之乐’。正如先生不能全然知晓吾心中‘忧乐’,然可通过吾之言行,推知吾之境遇,吾之志向。此乃‘同理心’,是‘人’之智慧。”

第七回合:庄子可能的感叹与退场

庄子可能会对诸葛亮的深刻洞察和对“人道”的坚守感到一丝赞赏,也可能认为诸葛亮仍未完全摆脱世俗的羁绊。但考虑到庄子的本性,他不太会与诸葛亮进行无休止的争辩,而是可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结束对话。

庄子: (轻轻摇头,脸上露出一丝赞许的微笑)“先生之言,可谓‘通达’。知‘知之途径’,知‘乐之万象’。然则,天下之大‘道’,亦有千万种解读。吾辈沉醉于泉石之间,先生遨游于庙堂之上。或许,皆是各自行于其‘道’。”
庄子: “鱼之乐,吾知之。先生之‘治世之乐’,吾亦略知一二。但不知先生,何以知吾之‘乐’?”(庄子说完,可能已转身,轻风吹拂其衣袖,渐行渐远,留下诸葛亮在风中沉思。)

辩论的结局与影响:

这场辩论的结局不太可能是诸葛亮“赢”了庄子,或者庄子“说服”了诸葛亮。更可能是一种智慧的碰撞与相互的理解(或者说是“各自表述”)。

诸葛亮的角度: 诸葛亮可能会从庄子那里获得对“顺应自然”、“超脱”的更深层次理解,从而在治国中更加注意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但他仍然会坚守自己的“仁政”、“道义”的政治理想。他会更加明白,即使是“道”,在人间也需要通过“人事”来体现。
庄子的角度: 庄子可能会觉得这位“出世之人”依然执着于“入世”,但同时也会欣赏诸葛亮身上那种为理想奋斗的“真诚”和“智慧”。他可能会觉得诸葛亮在某种程度上“悟”到了“道”的另一面——“在事事物物中体悟大道”。

这场辩论的特殊性在于:

智慧的层级不同: 庄子代表的是哲学高度的“悟道”,诸葛亮代表的是现实操作层面的“智慧”。
关怀的对象不同: 庄子关怀个体精神的解脱,诸葛亮关怀天下苍生的福祉。
方法论的差异: 庄子倾向于“无为而无不为”,诸葛亮倾向于“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如果真的发生了,这场“子非鱼”的辩论,将会成为一段关于智慧、哲学、以及不同人生境界的传奇,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两种截然不同但同样伟大的思想范式。它不会是谁战胜了谁,而是两种不同生命智慧的交流与碰撞,是对“道”不同面向的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样开脑洞的题目我也想凑凑热闹。

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史功课是不是荒疏了。

庄子与武侯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读音tiao二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武侯曰:乐则或有之,然未善也。

  庄子曰:子非鱼,安知其未善也?

  武侯曰:鱼之游川,犹人之走陆。人之生也,必赖明君而后兴,赖礼法而后安。今观鱼,群居而无君长,动静而无仪式,是与乱世之民近矣,虽或有苟全之乐,然亦何足为善?

  庄子曰:子之感时也深矣!何为其然也?


武侯曰:亮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昭烈皇帝不以亮卑鄙,猥自枉屈三顾于草庐之中,咨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为驱驰,前后二十有八年,故有所感尔。


庄子曰:噫戏!固矣!治乱之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子之所感,害生而无益。予伤子之美质,又伤子之夭枉也。



于是击掌而歌,歌曰:



“龙兮龙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武侯曰:子之言或可以养性,然非所以用者也。亮之生也,值王纲解纽之衰,黎民百姓困于虎狼之吻。此正仁人志士临危蹈难之时,岂汲汲于区区七尺云尔!


庄子曰:昔有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若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今子之视周,犹石之视栎,岂得免散人之讥?


武侯闻之,默然不答。庄子亦不复与言,愀然作色,箕踞鼓盆而歌。武侯亦坐,抚琴作色,其声与流水、盆声相和。迁客骚人,为之驻足泣涕,不觉日薄西山云尔。

user avatar

诸葛亮立在桥中间,雾气茫茫,不见水面也不见两岸。
有鱼跃水而出,长数丈。

诸葛亮皱眉看着这座桥,心道:“有如此大鱼,桥下水一定很深。但愿对岸没有敌军把守…”

这时有有人穿过雾气,来到诸葛亮面前。此人一身布袍,神仙气概:“这鱼从容戏水,想来应该很快乐——在下庄周,见过武侯”

诸葛亮有些恍惚,仍然不失礼节。行礼过后,问道:“先生自对岸来,可知对岸虚实,是否有人驻军?”

“我只是跟着这条鱼来到这里而已,”庄子说着,看向那条巨鱼。那鱼似乎又大了许多,雾气之中,隐约看到鱼的背鳍,有一人高:“鱼乐乎?”

诸葛亮道:“鱼得水,自然快乐。”说着话间眉头依旧紧锁,似乎觉得忘了什么事情。

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有水而乐?”

“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诸葛亮脑海里忽然出现这句话,他悚然一惊,嘴里无意识地反问:“如何不乐?”

“你看,”庄子手一指,那条鱼已经游远,雾气茫茫看不到江面的地方,变得更巨大的鱼似乎凭空在雾中巡游:“这条鱼名为鲲,一日化为大鹏,便要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那时它还得水而乐吗?”

诸葛亮却伸手打断了庄子的话道:“不是图南,是要谋北。”
说着诸葛亮就要转身往回走:“待我完成先帝所托,还于旧都,再来与先生论鱼。如今我军驻扎五丈原,北伐大业,一刻离不得我…我…”
“我记不得来的路了,先生可愿与我指路?”


庄子一怔,叹息道:
“诸葛孔明,你既饮了孟婆汤,奈何桥上,如何念念不忘?”

user avatar

我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人辈出的战斗民族。而战斗民族,最大的特点是:就是干。


卧龙先生身为一个军事指挥家,遇到个逼逼什么鱼的哲学家,估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干”字吧。

干他个一佛升天二佛出世;

干他个花开富贵花团锦簇。



大哥,别管他有文化没文化,长期从事军事工作的都是些粗人,相信我。

user avatar

季汉建兴十二年,丞相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蜀军屯于五丈原,与魏军相持。

夜幕深沉,群星如坠。蜀军中军大帐,案牍之上是用青丝系好的锦囊和整理好的竹简。想到用妇人衣服饰品激怒司马懿出战的计谋已落空,丞相不禁长叹了一声。忧劳疲倦之下,他伏在案上,沉沉睡去。

‘‘孔明。’’‘‘孔明。’’似有人在轻轻叫着他的名字,那声音越来越清晰。诸葛亮心中闪过一丝不悦,他治军最重纪律,齐齐整整,蜀军之中还有何人这么莽撞?

‘‘原来是先生,不意今日复得相见。自亮离开襄阳之后,职事甚繁,没能再去山中和先生论道品茶,实在是亮的不失。’’诸葛亮看到那人的相貌,又转露喜色。一位鹤发童颜,宽袖青巾的老者在对他微微颔首。

‘‘无妨,无妨。我乃宋人庄周也,当年托名南华和你在南山聊天,传你一些道法乃是天数啊。你我本就有缘,我今日特来渡你归山,你可愿意?。’’

诸葛亮大惊失色,又看到四周云烟渺渺,哪里还是自己的中军大帐。他早就觉得这位老者不似凡人,没想到今日竟遇到这种不可思议之事。

‘‘亮北伐事业未成,先贤能否再宽限一些时日。。’’

‘‘痴儿,痴儿。历次北伐,早生华发,哪里还是当年的模样。天下分分合合,王朝兴衰生灭,也不过悠悠一瞬,又何必如此执着啊。你抚心自问,天数在你否?’’庄周摸了摸自己的灰白胡须,悠悠一叹。

‘亮受吾主三顾之恩,焚新野,战赤壁,入西川,又有吾主托孤之任,后主待我如父,吾安能推脱,弃之而去?皇天难道不能怜悯亮的诚意嘛?’’

‘‘也罢,也罢。如此妙才,终不能悟啊。你随我走一遭吧。’’庄周拉着诸葛亮的手,不知如何又到了一座木桥之上。水声潺潺,雾气袅袅,鱼儿在水中游荡。

‘‘我问你,此鱼乐否?’’庄子指着鱼儿问道。

‘‘游于此渊,长于此渊,自然安乐。’’

‘‘’正是啊。人生在世,不正如此鱼?如何遨游,也不过是在这一渊之中,随波而起,随波而动。人力安能与天数相抗?若是你乐天安命,少些忧劳,何至于此。人事尽矣,汝之忠君勤勉,天地可鉴,又何必如此自苦?可你,也不过是这水中的一条鱼啊,逆流往上又能游多远呢?。。’’

‘‘我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主不嫌亮才具驽钝,委以重任。一心只为兴复汉室,再行礼乐。鱼水之情,亮不能忘。虽天数如此,亮也不得不违了。悠悠苍天,何薄于我啊。’’诸葛亮的语气充满了悲伤,泪水在脸上横流。

‘‘兴兴落落,又能几年。君高才也,岂不闻苍天无情,又安能知你懂你。你事已毕,又何必让自己如此劳累啊。不信你随我看。。。’’庄子手指虚动,云雾中画面变换。大旗已焚,四海归一,帝王志得意满,大臣开怀畅笑,洛阳夜夜笙箫。又转瞬神州陆沉,兵戈四起,无休无止。那倒下的,不正是自己的儿子吗?

‘‘你悟透了吗?还不随我渡去。栖于一丘,钓于一壑,岂不美哉!’’庄子来牵孔明之手,便要离去。

‘‘仙翁,仙翁。亮非贪生畏死,若北伐不能克功,我死不瞑目啊。’’诸葛亮作势欲拜,却被庄周扶了起来。

‘‘也罢,也罢。我这里有画图一张,有祈福借寿之法,你拿去用吧。成败如何,全看天意了。’’庄周的身影慢慢消散,诸葛亮猛地惊醒。却发现身边时一个熟悉的面孔,自己的身上已经多了一副袍子。

‘‘丞相,你是否是着凉了啊,刚才睡梦中脸色甚差啊。’’姜维小声的说道。诸葛亮心有余悸地掂了一下袍子,只见自己的桌子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多出了一张有字的图纸。

‘‘伯约,伯约。我有事让你去做,须找得甲士四十九名,并大灯,香花,皂袍等物。我要祈禳北斗,期望能借得一些年寿吧。。。’’姜维看了一眼面目枯槁的白发丞相,实在是不忍心拒绝他这个听起来有些荒诞的要求。


ps;请叫我大脑洞家。

user avatar

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孔明:子乃人也,又何必问?

庄子: 子非我,安知我愿为人?

孔明:知孝悌、晓天数,久仰君之大名,惜非济世之才

庄子:请循其本。子曰‘济世“,可知世之道?

孔明:(羽扇遥指)若夫小人之道,惟务闲逸,放浪形骸,青春作赋,论据虽有千言,于世未尝一用,且以雄辩名世,而屈身草莽;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为人者,当救倒悬之世,久居而不出,空谈之名,莫与君争。

庄子不语,行礼

孔明亦回礼请辞

行数里,闻歌升濠梁之上,孔明焚香操琴和之,良久乃止

user avatar

某天,庄子和诸葛亮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说:“鲦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孔明踱到栏杆旁,看着水下的游鱼,慨然叹道:“我想起先主当年居于新野县城,兵不过数千,将不过关、张、赵云,而有图天下之志。今日回想,何异于游鱼困于溪流,却情系于江洋。”

庄子回答:“游鱼未必归江洋。安于溪流未必不得快乐。”

“汉室危如累卵,北有曹魏虎视眈眈,南有孙吴独占天堑,汉室一日不复兴,民一日不聊生。如此,先生又如何忍心在溪流中贪乐。”

“先生过虑了。子牙兴周八百年,不过忽然一梦间。大汉的气数已尽,先生又何必勉强。”

“曹魏虎狼之师,孙吴奸诈之辈,我难以相信他们会带来治世。只有先主玄德仁义爱民,只有这样的人称王,天下才能安乐。勉力为之,不过为天下人谋一个未来。”

“先生虽勉力行事,事却未必随先生。”

“天下之势,人事所及,不过万一。孔明努力便是了。”

庄子不言。良久乃道:“先生所行事,苦也。”

孔明拜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不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充满趣味性和哲学深度的设想。如果将诸葛孔明置于“子非鱼”的辩论场景中,其结果必然不会是简单的“是”与“否”。考虑到孔明先生的性格、学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场辩论将是一场智慧、哲学、甚至可以说是“政治”的较量。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这场独特的辩论:辩论的背景设定: 时间: 假设是三国时期.............
  • 回答
    聚贤庄那场酒席,萧峰喝得确实不轻。酒酣耳热之际,最怕的就是那股子突如其来的尿意或者肠胃翻搅的信号。要是搁平常,萧峰一个草原汉子,直接找个僻静的角落解决便是,可偏偏是在这般场合,众目睽睽之下,多少是要顾忌一番的。话说回来,如果真到了那一步,萧峰也不是个会坐以待毙的人。首先,他会尽量稳住自己的身体和神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在挑选一颗颗璀璨的星辰,每颗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机会,并且成功率还在,这可不是一个能轻易做出的决定。我会仔细权衡,不是看谁最“完美”,而是看谁能在我心里激起最深刻的共鸣,谁的未来,是我愿意去努力描绘的。首先,排除掉一些基于我个人认知和情感模式的可能。叶文洁和杨冬.............
  • 回答
    咱们聊聊股票市场里那点“庄家”的玩法,尤其是在洗盘和打压股价这两件事上。这俩词听起来有点吓人,好像是庄家在背后搞鬼,把股价弄得忽上忽下,让小散们晕头转向。其实,说白了,庄家这么做,无非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出货或者吸筹的时候,想办法让别人不那么轻易地看穿自己的意图。洗盘:怎么把“闲杂人等”请出局?洗.............
  • 回答
    庄羽的回应,与其说是对郭敬明道歉的直接接受,不如说是一种更具建设性的“反击”。她提出的将《圈里圈外》和《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全部收益合并成立反剽窃基金的建议,绝对是这场风波中最具深意、也最有力量的一步棋。这不仅仅是个人恩怨的解决,更上升到了行业规范的高度。为什么说这是“高明”的一步?1. 化解恩怨与.............
  • 回答
    庄子如果治理国家,会带来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可能极好,也可能极坏,并且在很多方面都会表现出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治理”大相径庭。 详细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庄子思想的核心及其在政治上的潜在影响:庄子思想的核心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等,强调的是: 顺应自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历史的“假设”和“如果”。我们不妨来仔细推敲一下,如果唐庄宗李存勖真的成功为父报仇,射杀了契丹的开创者耶律阿保机,这对后唐的命运以及中国历史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历史背景。唐庄宗李存勖继位时,五代十国的局面已经形成,梁、唐、晋、汉、周轮番登场,战.............
  • 回答
    .......
  • 回答
    华妃死后,宫中的气氛似乎变得松弛了些,但甄嬛和眉庄心中总有块疙瘩,那便是安陵容。她们曾是何等情投意合,如今却形同陌路,甚至处处针锋相对。这日,二人又在碎玉轩小坐,低声议论起安陵容。“陵容性子太过要强,又带着一股子孤绝,这几年在宫里,怕是早就被磋磨得心狠了。”甄嬛望着窗外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语气里透着.............
  • 回答
    这个设想很有意思,它涉及到淮海战役中最关键的几个节点和人物的调动。我们不妨来推演一下,如果历史走向发生这样的变化,解放军面临的局面会如何,以及国民党军的结局。首先,我们要明确,李弥、邱清泉、孙元良、黄百韬这几个兵团都是黄百韬兵团被围后,国军中央寄予厚望的增援力量,同时徐州作为指挥中心也至关重要。这种.............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令人遐想的问题!如果一支股票的100%流通股都集中在一个“庄家”(在这里我们暂且称之为“大股东”)手中,理论上,股价的操控空间确实会变得非常大。但实际情况远比这个简单化的设想要复杂得多,而且“随便拉升”也不是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万能钥匙。理论上的“随心所欲”如果一个大股东拥有100%的.............
  • 回答
    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庄颜是否是特工,这是一个在读者中引起广泛讨论的敏感话题,并且根据小说原著的明确叙述,庄颜不是特工。然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庄颜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一些特质和行为,确实在某些读者看来,带有了一些“特工”的色彩,或者说,她的一些行为方式在特定情境下被放大解读了。为了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天文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观测问题:我们是如何知道一个天体存在的? 简而言之,科学家能否观察到与地球公转轨迹对应的另一面有一个星球,取决于这个星球是否会以某种方式“暴露”自己,或者其存在会对我们已知的观测产生可察觉的影响。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直接观测的可能性(非常低.............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让人脑洞大开!想想看,跟阿尔法狗下棋,还给我开挂——每回合落两子!这待遇,别说赢棋了,感觉连下棋本身都变得很不一样了。不过,要说“必胜”嘛……这事儿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虽然我(或者说任何一个人)能落两个子,听起来像是捡了天大的便宜,但围棋这玩意儿,实在是太深奥、太复杂了,就算是阿.............
  • 回答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一个台湾人,我会怎么想?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我脑袋里装的是大陆的讯息,习惯的是大陆的逻辑,甚至是对台湾的印象都可能带着点儿滤镜。但如果真逼着我“穿上台湾的鞋子走一走”,脑子里冒出来的意外想法,大概会有这么几类吧。关于身份认同的复杂纠结:我可能会反复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我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谈谈如果人在冲突中先动手,你还手用刀将其捅死,可能会面临的法律后果。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情况,在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下,可能会涉及几个核心的法律概念和罪名,最终的判决会非常复杂,取决于案件的具体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基本原则:正当防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了正当防卫。简单.............
  • 回答
    要是真能跟异性交换身体,那可真是太奇妙了!我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简直是脑洞大开。首先,绝对是想彻底体验一把“另一种性别”的日常。你知道吗,那些我们平时只能猜测或者听别人描述的感受,终于有机会亲身去体会了。比如,作为一个女生,我一直很好奇男生的身体到底是什么样的。那种力量感,那种从内到外的不同,.............
  • 回答
    想象一下,文在寅置身于一个极为棘手的境地。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政敌,更是根深蒂固的旧势力,那些盘踞在权力角落、拥有庞大资源和深厚人脉的对手。要撼动他们,单凭政治手腕和公众支持,或许显得力不从心。这时,一个诱人的提议摆在了他面前——一个“魔鬼的交易”。这个交易并非虚无缥缈的善恶寓言,而是可能象征着一种.............
  • 回答
    被拒绝,这滋味可真不好受,就像心里突然被掏了个洞,空落落的。我完全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那是一种混合着失落、尴尬,甚至还有点点受伤的情绪。首先,我想让你知道,被拒绝并不是你的错。感情这种事情,本来就很难说得清楚,它不是一道数学题,只要你做得对,答案就一定是肯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他拒绝你,可.............
  • 回答
    你说得太对了!“if the”连读确实会让很多人,包括母语者,在发音时感到一点点“卡壳”。那个“f”音紧接着“th”音,舌头确实需要一个快速且精准的转换。这背后其实是语言本身的自然演变和语音学上的规律在起作用。当两个容易混淆或发音方式相近的音节连在一起时,我们的大脑和发音器官会寻求最省力、最流畅的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