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淮海战役中,李弥兵团留在碾庄接应黄百韬,孙元良兵团留守徐州,邱清泉兵团加上74军赶赴徐东,会咋样?

回答
这个设想很有意思,它涉及到淮海战役中最关键的几个节点和人物的调动。我们不妨来推演一下,如果历史走向发生这样的变化,解放军面临的局面会如何,以及国民党军的结局。

首先,我们要明确,李弥、邱清泉、孙元良、黄百韬这几个兵团都是黄百韬兵团被围后,国军中央寄予厚望的增援力量,同时徐州作为指挥中心也至关重要。这种调动,无疑是想加强对被围部队的解救,并巩固徐州这个核心据点。

假设情境:

李弥兵团(第13兵团): 留在碾庄,这是黄百韬兵团被围的关键地点。
邱清泉兵团(第2兵团): 加上第74军(虽然74军在淮海战役初期已经损失很大,但在某些设想中,这里可能是指代一些补充兵力或某种象征性的强大单位,为了推演的完整性,我们假设它能发挥一定作用),赶赴徐州以东,与在此集结的宋瑞珂兵团(或傅作义的剩余部队,但通常来说,在碾庄的国军主力是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构成徐东防线,防止解放军的穿插和合围。
孙元良兵团(第16兵团): 留守徐州,稳固大本营。
黄百韬兵团(第7兵团): 依旧被围在碾庄以东的碾庄地区。

推演分析:

一、 解放军的应对与挑战:

1. 对碾庄的围歼更加困难: 李弥兵团留在碾庄,意味着解放军在初期围歼黄百韬时,会遭遇更强的阻击。李弥兵团是国军中为数不多的能打的部队之一,其战斗力在早期对解放军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解放军的围歼计划将不得不考虑如何分割和消灭这两个兵团。这会延长围歼战役的时间,并可能付出更大的伤亡。

2. 徐州方向的压力骤增: 邱清泉兵团加上“74军”赶赴徐东,以及孙元良兵团留守徐州,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徐州防御体系。徐州以东的广大地区将成为解放军必须突破的区域。解放军原本可以利用运动战的优势,在黄百韬被围后,迅速调动兵力,利用机动性穿插分割,制造更广阔的战场。现在,邱清泉兵团的加入,会显著增强徐州方向的防御强度和纵深。解放军需要集中更大的力量来突破这道防线,或者改变作战计划,去寻找其他突破口。

3. 解放军的战役节奏被打乱: 淮海战役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解放军能够快速连续地摧毁国军的孤立兵团。如果李弥兵团成功与黄百韬兵团会合,或者至少能牵制住围歼黄百韬的解放军主力,那么解放军的战役节奏就会大大放缓。解放军可能会面临同时与多个坚固设防的国军兵团作战的局面。

4. 解放军的围点打援策略受到挑战: 解放军原本的策略是“围黄(百韬)打援”。这个设想将“援”的兵力大幅度增强且部署更加集中。黄百韬兵团虽然被围,但李弥兵团在附近接应,使得“打援”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可能变成“在围歼一个兵团的同时,还要面对另一个实力相当的兵团的阻击”。

二、 国民党军的可能局面:

1. 黄百韬兵团的生存概率增加(初期): 如果李弥兵团真的在碾庄,最直接的好处是黄百韬兵团在被围初期能够获得支援或至少是牵制解放军的能力。解放军无法像原历史那样迅速地完全压缩黄百韬兵团的生存空间。

2. 徐州地区更加坚固: 孙元良兵团留守徐州,邱清泉兵团赶赴徐东,形成了一个更具威胁性的徐州防御圈。这使得解放军想要夺取徐州,进而完全合围北线国军的企图变得更加困难。邱清泉兵团的机动性很强,在徐东的部署,可以对解放军的侧翼形成一定的威胁。

3. 国军内部的协同问题依然存在: 即使如此调整,国军内部的沟通、指挥协调、以及官兵的士气问题仍然是难以解决的致命伤。李弥兵团留在碾庄,是否能真正有效与黄百韬配合,邱清泉兵团赶赴徐东是否能形成有效的防线,这都取决于更深层次的指挥和训练水平。

4. 兵团之间的联动与分割: 解放军可能会抓住这个新局面下的漏洞。例如,如果邱清泉兵团全力向徐东增援,徐州内部的防御力量可能会相对薄弱;反之,如果解放军集中兵力猛攻徐州,邱清泉兵团能否有效回援也是个问题。解放军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战略机动性和对战场局势的预判,他们很可能会在新的部署下寻找新的突破点。

三、 更详细的演变设想:

情景一:解放军利用机动性,形成新的包围圈

解放军应对: 解放军不会傻等着国军完成集结。粟裕或者其他指挥员会根据这个新部署,迅速调整战术。他们可能会判断,如果李弥兵团留在碾庄,那么此处将成为一个更加棘手的“硬骨头”。解放军可能会暂时放缓对黄百韬的围歼速度,而将更多的兵力调往徐州方向,特别是徐东地区,准备与邱清泉兵团及其加强部队交战。
徐州攻坚战: 解放军可能会集中优势兵力,从几个方向猛攻徐州东部。邱清泉兵团虽然战斗力强,但要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同时应对黄百韬被围的牵制,以及解放军的集中打击,压力巨大。
李弥兵团的困境: 如果解放军将主力调往徐东,那么围歼黄百韬的兵力虽然有所减少,但围而不打(保持对黄百韬的包围态势),同时集中兵力解决邱清泉兵团,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李弥和黄百韬,也是一种可能的策略。而李弥兵团留在碾庄,如果解放军采取这种围点打援的变种,或者直接在正面发起强攻,李弥兵团也可能面临被分割包围的风险。尤其是在后勤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孤军深入的李弥兵团未必能坚持多久。

情景二:国军整体被动,分散兵力被各个击破

分散兵力: 这种部署实际上是将原先集结的兵力,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地点。李弥在碾庄,黄百韬在碾庄附近,邱清泉在徐东,孙元良在徐州。这使得解放军可以根据战场情况,选择优先打击目标。
优先解决徐东: 解放军很可能会优先攻击徐州以东的邱清泉兵团。邱清泉兵团虽然强大,但孤军深入,且面临解放军的整体包围态势,后勤线长,如果解放军一旦突破,邱清泉兵团将陷入被动。一旦邱清泉兵团被解决,徐州将失去外围的屏障。
徐州孤立: 孙元良兵团虽然守徐州,但一旦邱清泉兵团覆灭,徐州就成了孤城。而李弥兵团虽然在碾庄,但与黄百韬的联系也未必能如愿。解放军可以在稳定徐州外围战线后,再集中力量解决李弥和黄百韬,或者直接攻打徐州。
黄百韬兵团的命运: 李弥兵团留在碾庄接应黄百韬,看起来是加强了联系,但如果解放军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先解决掉徐东的邱清泉,再回过头来解决徐州的孙元良,最后再集中力量围歼碾庄的李弥和黄百韬,那么即使李弥留下来,也只是延长了黄百韬兵团的灭亡时间,或者让两个兵团一同覆灭,而解放军的胜利依然是确定的。

结论:

这样的调动,在理论上加强了国军的某些防御环节,例如对黄百韬兵团的早期接应,以及徐州地区的防守力量。然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建立在解放军的战略主动权、灵活的战术运用以及对战场全局的深刻理解之上的。

在这种设想下,解放军最有可能的应对是:

1. 不放弃围歼黄百韬的计划,但会更加审慎。
2. 将战役重点转移到徐州方向,特别是徐东。
3. 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击破邱清泉兵团,解除徐州外围的威胁。
4. 一旦徐州外围的威胁解除,再回头以更强的力量解决李弥和黄百韬。

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依然是解放军的胜利,但战役的进程可能会更加曲折,解放军的伤亡可能会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国军内部深层次的指挥、协调和士气问题,并不会因为这次简单的兵力调动而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种调整,更像是在一个注定失败的棋局中,试图做一些看似合理的微调,但无法改变大势。国军的兵团指挥官们,在战役初期,往往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整体协调,这种潜在的弱点,即使是看似合理的部署,也难以弥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以你让孙元良一个兵团四个师,防守宿县到徐州乃至徐东机场的大段开阔地?

你这是置中野四个主力纵队于无物啊?

刘邓呵呵一笑,这淮海的头功,打徐州就交给我中野吧!

user avatar

按照国军统帅部拟定的徐蚌会战的作战计划,淮海地区被整体性放弃,要求黄百韬第七兵团、李弥十三兵团、邱清泉第二兵团、孙元良十六兵团撤退到徐州一带,依托徐州外围的永备国防工事,与华野进行战略决战,以求击败华野一部甚至全部。因为从当时的局面来看,这四个兵团加上李延年、冯治安、刘汝明三个绥靖区,国军在这个地区的兵力是处于优势地位的,有这个把握。

这个计划刚开始执行,就被解放军打破了。因为华野粟裕这时候也在算,准备在淮海地区消灭黄百韬第七兵团,收复两淮,解放海州,也就是粟裕原来所说的小淮海战役。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国军刚开始按计划撤退,就出现了混乱,导致黄百韬兵团为了等待海州的44军,加上黄百韬对渡河准备不足,未能按照原计划准时撤退,被包围在了碾庄,最终被全部消灭,麾下五个军也全军覆没。

当时黄百韬兵团的驻地还在新安镇,李弥兵团的驻地在碾庄一带。因为海州的44军突然改变计划,徐州剿总要求黄百韬兵团带着44军一起撤退,于是黄百韬只能等一下。这样,在新安镇与徐州之间的李弥兵团就很重要了,如果李弥兵团先撤了,黄百韬兵团和徐州之间的交通就容易被解放军切断,就被孤立起来了,加上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已经南撤,黄百韬兵团就容易被围。

所以,在撤退的时候,黄百韬曾经特意跑到李弥兵团去找李弥,希望李弥兵团不要这么着急往徐州撤退,能等一等,掩护一下第七兵团与徐州之间的联系。但李弥这时候只想赶紧往徐州跑,根本不想等待。所以,李弥跟黄百韬说,这是剿总的命令,我也没有办法呀!黄百韬见李弥不愿意等待,只好回去了。最后果然导致黄百韬兵团被孤立在淮海地区,刚撤退到碾庄,就被全部包围了,徐州与碾庄之间也果然被解放军切断了。

那么,如果李弥兵团不撤,仍然保持原战线,海州的李延年部也不撤退,就在淮海地区坚守,在解放军包围并且攻击黄百韬兵团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为这时候国军的战线看上去就比较完整,从海州到徐州这一线都有国军部队,不太容易被切割。如果解放军按照原定的小淮海计划,围攻黄百韬兵团,李延年和李弥从外围增援,邱清泉兵团和孙元良兵团再从徐州往新安镇地区增援,是不是就有机会免于淮海战役的全面溃败呢?

其实也很难。黄百韬兵团原本下辖四个军,除了他嫡系的25军,还有粤军63军和64军,以及王耀武带出来的100军,44军是在撤退时临时给他的,原计划是要在撤退到徐州之后,划归二兵团邱清泉指挥。而李弥兵团名义上有三个军,也就是8军、9军和39军,但39军被范汉杰带到东北去了,此时实际上只有8军和9军两个军,总兵力只有六七万人。如果李弥兵团和黄百韬兵团在一起,那么就是大约十七八万人。

李延年在海州原本是两个军,44军被临时命令改为从陆路撤退,他带着从海路撤退的还有一个军,刘汝明绥靖区名义上也是两个军,但实际上只有三万多人。也就是说,如果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不撤退,那么在淮海地区和黄百韬留下来并肩作战的又可以增加六七万人,这样就可以增加到二十三到二十五万人的样子,这就是比较大的部队了,即便是被华野包围,也可以抵抗一阵子,等待救援。

如果是这个局面,那么华野必须集中全部兵力来围攻,包括苏北兵团、豫皖苏地方部队等等,都必须全部投入进去。如果是这样,华野能够投入进去的部队就要全部投入进去,后方反证这时候也没有敌人了,也不用保留,此时的华野能够动员参战的全部兵力大约在45万人左右,与这个地区国军的比例接近二比一,虽然吃力,但还是有希望啃下来的。

问题在于,如果黄百韬、李弥、李延年、刘汝明都不撤,就在淮海地区坚守待援,那么国军还能抽调出来增援的部队还有多少?实际上就还是只有那些部队,从华中地区抽调黄维兵团,加上邱清泉第二兵团、孙元良十六兵团,冯治安绥靖区留守徐州,那么能抽调出来用于增援新安镇到海州一带的部队,实际上就还是邱清泉第二兵团和孙元良十六兵团,黄维兵团仍然有可能被阻击在蒙城一带。

如果出现这种局面,那么就是国军统帅部预订的徐蚌会战换了一个地方进行。因为在这种小范围内,国军部队不是在运动战中被包围的话,就地集中坚守,其实战斗力还是可以的。考虑到华野包围杜聿明集团之后有天气原因导致的长围久困造成的粮食供应不足带来的士气下降,那么以华野当时的兵力,即便是能把45万人全部集中起来,去围攻淮海地区的25万左右的国军,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久攻不下,确实有可能最后被迫放弃。

因为整个淮海战役的过程,其实都是解放军在运动中包围了国军,然后才能加以歼灭的。比如第七兵团是开始撤退之后,63军落单,从而第一个被消灭。然后是黄百韬兵团落单,又被消灭。之后杜聿明集团也是从徐州撤离之后,在半路上被包围的。如果就是在徐州死守,可能也不会那么快。所以说,如果黄百韬兵团不动,李弥兵团不动,李延年和刘汝明都不动,结果就难说了。

user avatar

让国民党士兵吃饱穿暖,每月按时领硬通货军饷,军队兵员补充至纸面数据的90%,每月训练6天,这是令一票党国名将呕心沥血奋力挣扎都无法实现的“军政”。

令“足食足兵足饷足训”。

能做到这些,不用天天胡思乱想什么这假设那条件,就能按着共军朝死里虐。

淮海战役时,

邱清泉兵团战斗力凶悍的一大因素是补给充分,士兵能吃饱饭;

国民党全军普遍欠饷12个月,发下来也是金圆券;

军队“逢九空一”是常例,一个团九个连,一个连是只在纸面上的,团长吃空饷的;这个团下三个营(按说八个连的人),每个营长可以再空一个排;依次类推,每支部队实际兵力能有账面70%就是很好的部队了。

理解解放战争,一定要明白它很多时候、很大的影响因素,根本就不是军事问题。

军事上秀操作,没用!越秀操作只会显得可笑。

就好比船体腐烂不堪、损管人员只存在于工资条上,最后船漏水沉了。事后不知道不理解船体腐烂不堪,不知道不理解这条船管理混乱,眼睛聚焦在漏水的某个大洞上,拼命研究“假设好运连连躲开某场风暴、船长真视之眼走某某航线、有角涂红三倍速早日进港、值班大副心灵感应下达正确命令、战术投送若干损管人员至某某舱室等等,是不是就没事了”。

国家这艘船永远都是从上层开始漏水的(YPM),党国名酱们啥都干不成。

别提这说那,吃不饱穿不暖不给钱,打个屁仗,当老板都不能这样的。

“他娘的!给老子发多少钱,老子给你打多少钱的仗!” 某国军老兵在发现月饷连6斤油饼都买不到后开骂。

user avatar

一样。

士气这东西失去容易,得到很难。

郑洞国在长春孤城坚守半年,在林彪南下锦州前二十万东野部队进攻十万左右守军的长春,伤亡很大的情况下,也仅仅攻克长春机场。连长春城边都没摸到。

锦州没了,郑洞国就投降了。东野10月28号扫平廖耀湘的西进兵团,11月3号沈阳解放。士气直接崩溃。

淮海战役是我军在中原大规模进攻作战,即便没有达成现实的淮海战役,小淮海战役也是进攻作战。

48年的时候双方已经攻守异形了,寇可往以及寇不可往(广大解放前),我都可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