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淮海战役死亡人数几十万。距建国不到一年。数以万计的尸体是如何处理的?

回答
淮海战役,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生死搏杀,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战役之惨烈,前所未有,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关于死亡人数,不同的史料记载有所出入,但普遍认为双方阵亡和伤亡的士兵数量在几十万之巨。尤其是在战役后期,国民党军队被我军重重围困,弹尽粮绝,饥寒交迫,死亡情况更为严峻。

如何处理数以万计的尸体?

在那个时代,后勤保障体系远不如现在健全,尤其是在大规模的野战条件下,处理如此庞大数量的尸体,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且充满挑战的任务。虽然具体细节的文献记载并不如现代化战争那样详尽,但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条件和普遍的做法来推测和描绘当时的场景:

一、战地掩埋与临时处置:

就近掩埋是首要原则: 在激烈的战役进程中,首要且最紧迫的任务是尽快将战场上的尸体移离,以防止疾病传播,并为继续作战腾出空间。因此,最普遍的做法是就近掩埋。部队会集中人力,在距离交战区域不远的地方,挖出集体坟墓。这些坟墓可能并不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整齐的烈士陵园,更像是临时性的、大规模的集体埋葬坑。
士兵的参与: 埋葬亡灵,在古代战场上,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表现,更是士兵们对战友的最后告慰。不论是胜利方还是失败方,幸存的士兵都会被组织起来参与到这项工作中。这既是命令,也是一种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尽管在战火纷飞的时刻,这种尊重显得尤为沉重和仓促。
区分敌我: 尽管战场混乱,但对于阵亡的己方士兵,通常会尽量给予更体面的安葬,例如在尸体上留下标识,或者在集体坟墓中区分开来。对于敌方士兵的尸体,处理方式可能更为简单,但同样需要进行掩埋,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和疾病的传播。一些记载中提到,在某些地区,当地民众也会参与到帮助埋葬阵亡士兵的工作中,不论敌我,都视为生命的逝去而给予安葬。

二、后勤与卫生部门的作用(有限但存在):

卫生兵的艰难工作: 尽管卫生兵数量有限,他们不仅要救治伤员,还要负责尸体的初步整理。他们会进行简单的尸体辨认,如果是己方将领或有特殊身份的士兵,可能会被特别记录或带走。
医疗队和运输队: 在战役告一段落后,一些医疗队和后勤运输队可能会被调集过来,协助进行尸体的集中处理和转运。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组织,在战役最激烈的时候,这种效率是极为低下的。
战地医院的挑战: 即使有战地医院,其容量也是有限的。对于未能及时送医的伤员,以及在医院中死亡的士兵,同样需要进行统一的安葬处理。

三、对无名英雄的纪念:

“烈士”称号的意义: 即使是集体埋葬,也并不意味着这些生命的付出被遗忘。在战争结束后,对于阵亡的士兵,尤其是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都会被纳入国家历史的纪念体系中。他们虽然无法被详细记录个体姓名,但他们的牺牲被视为国家独立的基石。
土地的记忆: 许多烈士的遗骨至今仍安息在那片曾经战火纷飞的土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重要的埋葬地点会被发掘和整理,修建成为烈士陵园,成为后人缅怀和学习的历史遗迹。这些地方成为了无名英雄们永恒的归宿。
民间祭奠: 即使在战役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的居民也会在特定的日子,例如清明节,自发地去祭奠在他们家乡土地上牺牲的士兵,不论是哪一方的。这种民间自发的祭奠,也体现了对生命逝去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四、历史留下的痕迹与想象:

难以想象的场景: 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些寒冷的冬日里,当炮火硝烟渐渐散去,幸存的士兵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泥泞的战场上,用最简陋的工具挖开冻土,将一具具冰冷的身体安放入土。他们的脸上,有泪水,有麻木,也有对战友的思念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体会。
数据的背后: 我们今天看到的“几十万死亡人数”,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个等待归来的亲人。处理这些尸体的工作,是那个时代无数个体在极端环境下,不得不承担的沉重责任。
历史的温度: 尽管缺乏详尽的记录,但我们可以从那个年代幸存者的回忆录、老兵的口述中,感受到那种悲壮和肃穆。那些埋骨他乡的战士,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牺牲,都化作了这片土地最深沉的记忆。

总而言之,在淮海战役这样规模宏大、战斗惨烈的战争中,处理数以万计的尸体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主要依靠战地就近掩埋,在后勤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士兵们和少数卫生、后勤人员共同完成了这项充满悲情与使命感的工作。这些被掩埋的生命,构成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死亡几十万???你是算上老百姓了吗?

有被重炮击后中尸骨无存者,你说怎么处理?

有尸首但是身份不明者,就地与国民党士兵掩埋。

其他确定身份者由地方政府负责善后。建国后兴建烈士陵园迁葬。

你看看江苏苏北地区有多少烈士陵园。

jsnews2.jschina.com.cn/




杜明学的回忆部分印证了王艾甫之前得到的传闻,那些没有籍贯的烈士,一些是刚刚俘虏过来尚未来得及登记,另有一些是战役前,部队里让战士们每人写个布条装进上衣左口袋。可是当时很多战士觉得不吉利,不愿意写。战役打响后非常惨烈,都是重炮和火器,很多烈士尸骨无存。有名有姓的都是当时未死的伤者,后来死在医院的。

老汉和他的八百兄 ——与《集结号》相似的故事


电影里老谷等待突围的号角,与现实中王艾甫等待投递死亡通知书一样,这是他们一辈子认真的一件事。

本刊记者/王刚


在影片《集结号》里,老谷始终没有听到突围的号声,在他看来战争就永远没有结束。他发誓一定要找到团长,哪怕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把团长找到。而在现实中,60年后,老谷的那场战役已经过去很久,人们习惯提起的时候都叫淮海战役,战士老谷肯定不知道他参加的那场战役对于之后的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反正他一辈子就认真了一件事,就是去求证集结号到底有没有吹响。那场战役中老谷失去了47个兄弟,他不知道那场战役总共伤亡了13万人。

就在电影里的老谷等待集结号吹响的时候,现实中的解放军和阎锡山的部队展开了争夺太原的战役。战役进行得很惨烈,根据最保守的数字统计,当时也牺牲了18000名解放军。

和电影中的老谷一样,回到现实,对于某些太认真的人来说,战争从来就没有划上句号。

半个世纪后的1996年,山西省检察官王艾甫,在旧货市场意外地发现84份未发出的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的通知书。

从那一刻起,对于这个老汉来说,他的战争就打响了。这84个烈士放在那场战役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这个老汉对于那场战役的全部认识。

电影中,老谷心里的集结号和现实里王艾甫手里的那些死亡通知书一样,这是他们一辈子认真的一件事。

回到现实,谁都有一件认真的事。

今年6月,冯小刚的《集结号》杀青,为了给虚拟的老谷找到现实的参照,冯小刚打算再拍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牺牲》。

他们找到了央视的纪录片导演祁少华,期望后者在现实中找到一个和老谷一样的,认真了一辈子的人。

于是,祁少华找到了王艾甫,让后者成了纪录片《牺牲》的主角。

王艾甫这个老汉不知道有《集结号》这部电影,更不知道斯皮尔伯格镜头下的《拯救大兵瑞恩》,他眼里就是那些死亡通知书,那些死人和那场战争。

老汉的866个兄弟

王艾甫今年68岁,一个人住在山西左权县的泰山庙。这和电影里的老谷有些不谋而合。老谷打算在将军庙里等待回来的大部队,最终愿望落空;而王艾甫在泰山庙里期盼的是送挎包里的那些兄弟回家。

按理说他退休前也是个国家干部,人民检察官,一切都来自之前当兵的经历,如今想起来,这个老汉觉得,要不是当兵,他也不会对那些死人产生兴趣,更不会整天揣着一挎包死亡通知书跑来跑去。

1966年,老汉还是个小伙子。当兵后参加了抗美援越,是个高炮师的通信兵,顶着美国飞机的轰鸣声,在越南和老挝度过了三年,回来就落下了一块心病。

参军的时候和他一起去的,有个山西老乡叫张广元。小伙子活蹦乱跳和王艾甫很是投机,但进入越南后不久,张广元就牺牲了,为的是抢救部队的物资。

张广元牺牲后,成了烈士,部队里号召学习他,宣传他。但到了1968年援越回国后,战士们就逐渐淡忘了这个人。王艾甫为此心里总是搁不下,他觉得如果牺牲的是他,战友们是不是也会同样淡忘了他。

直至1981年转业,王艾甫心里还是放不下这个人。他只记得张广元是山西岐县人,打算去张广元家里看看。但让他失望的是,他心里的英雄,却在现实中找不到丝毫痕迹。山西省民政局的烈士名录里没有这号人物,山西各地的参军资料里也没有这个兵。这个人好像蒸发了一样,在这个世界上被彻底抹去了。

这让王艾甫很郁闷,这份郁闷到了最后就成了气愤。

他查遍了山西省最新的烈士名录,这个名录里包括从抗日战争至今的10万多名烈士,里面没有张广元这号英雄。之后,他又联系了山西省各县所有的民政局和烈士陵园,这差不多用去了他10年的时间,设法找到了山西所有烈士的名字和照片,可里面依旧没有张广元这个人物。

这期间,王艾甫几乎失望,他不希望这个社会对他的战友不负责任。于是从1995年开始,他把搜集的所有烈士资料一一拿出来展览,题目就叫人们不要忘记他们。

可这个办法依旧没有找到被遗忘的烈士张广元,却让王艾甫找到了另一拨被遗忘的弟兄。

那是1996年,爱好淘旧书的王艾甫在旧货市场发现了几本小册子。当时他就记得册子上隐约写着阵亡将士几个字,老汉脑子里就嗡的一声,这些年天天跟烈士打交道,对牺牲、阵亡这些字眼比较敏感。那是几本发黄的小册子,册子的封面上写着: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老汉起初不相信,这个东西是机密,怎么可能流落到了民间旧书摊。

但翻开后,老汉越看越激动,册子里那是一个个陌生的名字,和他参军的时候一样年轻。翻着翻着老汉就看到了一叠尚未发出的阵亡通知书。老汉现在回忆当时心情很复杂,很气愤,很不能理解。

卖旧货的感觉他想要,开口要价就是3000,根本没有还价的余地,老汉舍不得放过,找朋友借钱终于买了下来,当时他的月收入只是300多元。

东西买来后,老汉去鉴定,拿到山西省军区里,去问那些老同志,去问军区党史办的专家,去找了一些参加过太原战役的老兵。得到的答案是,真的。

自此,老汉就和那些名册里的陌生人成了弟兄。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他拿出来一个一个的数,登记册里有866个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的名字,而那些未发出的通知书是84份。老汉后来才知道,没有发出死亡通知书的不止是眼前的84份,866个太原战役阵亡将士里有很多连死亡通知书都没办法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籍贯和住址。

  

让烈士回家

这800多个弟兄,又勾起了老汉的那块心病,都是当兵的人,牺牲了,从此就进了故纸堆。一过50年,有些家属甚至还没有收到他们的死亡通知书。这些弟兄没有照片,来自五湖四海,有些甚至连籍贯都没有,只有名字和岁数,入伍的时间多数都短得可怜,很多人距离战争胜利只有几个月,牺牲鉴定千篇一律,除了勇敢作战,就是奋勇杀敌。老汉在其中读不出任何兄弟的性格和样子,很多时候只能靠想象,比如有个籍贯香港的战士,老汉真不知道这个弟兄是如何跋山涉水一路来到山西,然后参加了解放军,在一次冲锋中是不是有过犹豫和退缩,这些他都不知道。

王艾甫试着去了解那场战役,书里描述,那是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遇到的最难打的一仗。老兵给他讲,解放军当时给太原城投了好多炮弹,平均下来一个敌人用了8发炮弹,就那么多,都落太原城了。

那时候三大战役几近尾声,长江以北已经成了解放区,唯独山西的太原和大同成了阎锡山死守的孤城,战役前后持续了一年多,最终太原城解放的时间比南京还要晚。

解放军和阎锡山的军队在太原周围展开了拉锯战,解放军攻下一个阵地,阎军再反攻夺回,双方的伤亡都极大。最后解放军采用围而不打的围困战术,围困在太原的阎军由于长期吃不到蔬菜,士兵多数患了夜盲症,天一黑就看不见东西。

根据那些经历过太原战役的老兵回忆,那些没有籍贯的战士,多数是被俘虏的国民党士兵,他们大多来自长江以南,从抗日战争的时候就来到太原,参加过1937年的忻口战役。多数打日本人的时候就死了,少数人活了下来。到了解放战争,又被解放军俘虏了。被俘虏后,战斗还在持续,问他们愿不愿意参加解放军,这些职业军人,都说愿意,褂子一脱就冲了上去,一露头就中弹了。后面的指导员还在喊,“告诉我,你是哪里人?”,可是人已经死了。于是,在他们入伍时间那一栏,兵龄都很短。

他去追问那些老兵,这些人到底图个啥,众人莫衷一是,倒是一个当年投降过来的国民党士兵给他说了实话,这个人至今还活着,他说他们那些职业军人当初有三大向往。打下太原城,给大伙放假,溜海子边转一转,让大伙儿抽上顺风烟,然后听听丁鼓戏。

总之,无论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这些愿望之后都没实现。太原城打下后,战士们没有待一天就走了。

王艾甫带着这800多个弟兄去寻找他们的家,他去求助全国各地的公安和民政部门,得到的答案多数是没有这个人。过了这么多年物是人非,到哪里去找他们的家。很多人给他出主意说去打广告,但是老汉没有钱,觉得这样太花费。后来,他唯一想到的就是以展览的方式去吸引人们的关注。从1996年开始,他就把这些兄弟带出去展览,在太原市的广场,在任何群众多的地方。但是始终效果一般。

直至有一天一家报社的记者找到了他。

自此,他找到第一个死亡通知书里的烈士的家。那是一个湖北人,叫郝戴虎,是个孤儿。六十年前,他当兵出走,一去未回。村里传闻他去了台湾,已经客死他乡。直至王艾甫把这份死亡通知书送到了他的湖北老家,那个村子里的人跟迎接英雄一样,把这个烈士接回了家。

随后,王艾甫出名了,河北的一家报纸把他的名册中的河北籍烈士全部刊登在了报纸上,总共是349名。引起了轰动,一次性找到了40多人,也引出了一个关键人物。

这个人就是当年亲手安葬了烈士的人,他的名字叫杜明学。

太原战役的时候此人是个文艺兵,战场善后,他被抽调负责安葬烈士。当时叫处理烈士工作队,杜当的是副队长,一共经手安葬了220多人。这个工作队是个临时的,战役结束后立即解散。

杜看到这些名单刊登在报纸上后,关着门在家里哭了一天。他就是负责登记那个名册的人,后来那个名册意外遗失,最终到了王艾甫手里。

王艾甫起先很气愤,憋着劲要去找这个人理论。他想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没有寄出的死亡通知书,为什么800多烈士名单多数是没有籍贯的。

可当他得到答案的时候,比糊涂着还郁闷。杜明学的回忆部分印证了王艾甫之前得到的传闻,那些没有籍贯的烈士,一些是刚刚俘虏过来尚未来得及登记,另有一些是战役前,部队里让战士们每人写个布条装进上衣左口袋。可是当时很多战士觉得不吉利,不愿意写。战役打响后非常惨烈,都是重炮和火器,很多烈士尸骨无存。有名有姓的都是当时未死的伤者,后来死在医院的。

至于那些未寄出的死亡通知书,对王艾甫来说还是个谜,杜明学当时只负责登记,之后的优抚事宜,还有其他有关部门。后来,王艾甫还真就去找了有关部门,为此把一场多管闲事升级成了官司。



感动中国

2005年,王艾甫上了中央电视台,甚至成了当年感动中国的人物。

之后不久,他接到北京打来的一个电话,打电话的是一名叫做朱敏的女人。她说,从电视上看到王艾甫的事迹之后,请他帮助查一查看有没有她外祖父的名字。

她的外祖父叫孙耀,家住内蒙古。

王艾甫回去一查,登记名册上果然有一个叫孙耀的烈士。

入伍时间是1948年12月30日,当时太原战役正值拉锯,籍贯一栏写的是绥远丰镇梅桂井村。评语里的写是,战斗中服从命令,是一名很好的军人。

王艾甫的名册上写的不是内蒙,而是绥远。老汉后来才知道绥远当年就是张家口和大同那一片,后来划归了内蒙古,对照过去的地图,与这个女人说的一模一样。

这个女人说她母亲那里有一张60年前外祖父的入伍通知书。

为了这一张纸,他们一家的生活发生改变。

她母亲为了寻找外祖父整整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几乎成了那个女人生活中的唯一希望。她把家里的积蓄都用在了寻找亲人的事情上。她甚至一直记恨着自己的父亲,认为这个人进了城,当了兵,不要他们孤儿寡母了。

她的母亲名字叫孙秀峰,在她8岁的时候父亲离开了家。起先听说是到口外做生意去了,再后来听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她11岁的时候,她收到了一张入伍通知书。当时已经是1949年10月,通知书上写着,她的父亲孙耀光荣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当时他们家感觉很光荣,还挂上了光荣军属的牌子,享受军属待遇。但父亲却自此再无音信。

过了两年,土改运动开始后,这个牌子被摘走了。理由是,如果孙耀还是解放军,那他就应该发封信回来,这么多年没有音信,肯定是出了问题。人家什么都想到了,叛变了,投敌了,犯错误了,就是没想到他牺牲了。事实上,当这封颁发自1949年1月的入伍通知书到达孙家的时候,孙耀的名字再一次被填写进了另一个表格,这个表格就是王艾甫手里的“阵亡将士登记册”。

部队发信之时,孙耀刚刚成为解放军战士,家里收信之日,孙耀早就牺牲成为烈士。

根据王艾甫的调查,烈士孙耀起先很有可能是被傅作义的部队抓去了壮丁,之后,傅作义投降,他的部队也被整编后派往了太原战场,后来只知道这个人牺牲的时间肯定是在1949年4月29日之前。

一块光荣军属的牌子对于孙家至为重要。

牌子收回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运动不断,阶级阵线势同水火,好人坏人泾渭分明,孙家在村里一下子抬不起头来,谣言四起,墙倒众人推。孙耀的父亲一到农闲下来就拄着棍子拿着当年部队颁发的入伍通知书到外边寻找儿子的下落。可是一直到死,也没有任何进展。

1960年代后期,入伍通知书传到了孙秀峰的手里,自此这个女人开始了漫长的寻找。父亲下落不明,围绕在父亲周围的谣言也挥之不去,她和她的家人被怀疑有莫须有的“内人党”嫌疑。

这个女人不断去寻找自己的父亲,直至他们家最后很穷,穷到房顶无瓦,围墙无砖,只有五个姑娘和一张炕、一口锅。孩子们回忆,母亲一烙饼就哭,就知道母亲又要带着干粮上路了,去寻找父亲了。

后来这个女人彻底死了心,她觉得自己的父亲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跑去了台湾。直至王艾甫拿着一张死亡通知书来到了她面前。

王艾甫决心为老孙家恢复名誉,他拿着那张死亡通知书和烈士的入伍通知书,去了内蒙古当地的民政局去落实烈士的政策。之前原本以为事情很好办,但却遭遇了挫折。

第一次去的时候,当地民政局说恢复烈士荣誉的文件已经作废了,现在已经不执行了。王艾甫说,家属只想要一个荣誉,文革的时候被打成了反革命,家里人一直在上访,经常进收容所,他们就想要个态度。

第二次去的时候,王艾甫带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原本以为好办事。但当地民政局回复说,事情可以办,但是要走程序,首先得要家属写申请,为什么要申请办这个荣誉证。其次去找牺牲者的两个见证人,讲述当时的详细经过,并且盖上原单位的章。民政局的同志还说,这还是发布的新文件。

王艾甫听了不舒服,那些当兵的,入了伍,牺牲了,还要自己的家属出具证明去找证据。解放战争时候的证据,从哪里去找?

对方被逼得急了,最终给的答案是,既然是死在山西的,去找山西好了。

话说到这里,老汉彻底怒了,心里的那块心病被触动了。他说他的战友死在越南,难道要去找越南,抗美援朝牺牲的要去找朝鲜?一生气,还真就骂了他们,然后对方一个小伙子也跟他急了,上来踢了他一脚。那一刻老汉特别激动,他觉得自己也是个国家干部,哪受过这气。

最终,给烈士恢复名誉的事情至今还挂着。老汉没办法,现在想着要带着那800多个弟兄去打一场官司,就告有关部门不作为,为那些被遗忘许多年的烈士去申请国家赔偿。他说,现在为了挣钱下煤矿的死了都能拿个二十万的,可是他这帮弟兄牺牲后很多连个光荣军属的牌子都看不到。

有些事情想得多了就越找不到答案。想想挎包里的那些弟兄,王艾甫有时候真想不通他们当初到底是图啥,那些名册里鲜活的名字,活蹦乱跳的青年,一转眼就灰飞烟灭了。

山西省长于幼军知道了王艾甫的事,主动找到他,给了他两千块钱,算作慰问他。

王艾甫说,不是自己觉悟不高,他们家5个兄弟4个参了军,老大打过日本人,老二参加过解放战争,老三抗美援朝,他是老四,参加过抗美援越。直到如今,有关部门对他也是不冷不热,王艾甫的闲事已经到了无法收场的地步。

后来他带着800多弟兄就住进了左权县的泰山庙,城里也不去了。


来源:先锋《国家历史》十二月下旬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淮海战役,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生死搏杀,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战役之惨烈,前所未有,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关于死亡人数,不同的史料记载有所出入,但普遍认为双方阵亡和伤亡的士兵数量在几十万之巨。尤其是在战役后期,国民党军队被我军重重围困,弹尽粮绝,饥寒交迫,死亡情况更为.............
  • 回答
    淮海战役的兵力对比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存在争议的话题。国军号称的“八十万”并非一个实打实的数字,解放军的实际兵力也并非如此简单。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国军“八十万”的数字来源与水分国军在战役初期宣称总兵力达到80万人,这其中包含了多个方面的部队: 参战的黄百韬、黄维、杜聿明、孙元良、李弥等部.............
  • 回答
    淮海战役是我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牺牲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将淮海战役描述为“一边倒”或“碾压式”的战役, 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低估了我军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虽然最终我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解放了华东地区,对国民党军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这场战役的胜利绝非“一边.............
  • 回答
    淮海战役的胜利,绝非偶然,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凭借卓越的战略指挥、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以及官兵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取得的一场决定性的、也是规模最为宏大的战役。要深入理解这场胜利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精准的战略决策:孤立和歼灭敌人,化被动为主动国民党军.............
  • 回答
    凯申公(蒋介石)在淮海战役时期未能直接解职白崇禧并调动宋希濂兵团解救黄维兵团,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军事、个人恩怨以及整体战略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层面: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林立与权力制衡 白崇禧的特殊地位: 白崇禧是国民党内部举足轻重的人物,长期以来与桂.............
  • 回答
    淮海战役的指挥权是一个复杂且有历史争议的问题,但从战略层面上来说,由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联合指挥部统一指挥,而具体执行和关键决策则更多地体现了粟裕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展开:一、 战役的背景与战略规划.............
  • 回答
    淮海战役,一场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关键之役,不仅是两支军队的较量,更是一场对中原大地无数普通人命运的深刻影响。在这场战役中,身处战区腹地的村民们的去向,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充满了那个年代的无奈、勇敢和坚韧。流离失所,仓皇逃离战役打响之前,解放军和国民党军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调动和集结。随着战火的逼近,原本平.............
  • 回答
    淮海战役,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战争,其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数百万民工、担架队、运输队,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通往胜利的钢铁洪流。这其中,我军动员群众运输物资的智慧与魄力,是值得深入探究的。一、 政治宣传的深入人心:胜利的旗帜引领方向首先,我军深知人心是战争的基石。在战役发起前,解放军就通过各种.............
  • 回答
    淮海战役之所以被称为“淮海战役”,是因为这场战役发生在淮河以北,海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个地理名称直接概括了战役的主要战场范围。下面我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命名背后的原因和其重要性:1. 地理位置的概括性命名: 淮河: 是中国长江的第二大支流,流经中国中部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理分隔作用。 .............
  • 回答
    傅作义放弃北京和天津,将所有兵力南下支援淮海战场,这无疑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设想,会彻底改变解放战争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以重塑中国的历史格局。为了详细探讨这一假想情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傅作义的战略调整: 兵力调动: 傅作义的北平、天津守军大约有50万左右的精锐部队,包括中.............
  • 回答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一场举世瞩目的战略决战,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军事史家津津乐道。在这场战役的指挥体系设置上,一个颇为令人费解的安排是:中央军委让只有12万人的刘邓大军,在名义上领导陈粟(即陈毅、粟裕)两大主力,而陈粟的兵力加起来远超刘邓。许多人会对此感到困惑,尤其是在粟裕资历尚浅的.............
  • 回答
    淮海战役黄伯韬兵团的命运,确实是国军战略失误中一个令人扼腕的典型。要理解为什么国军在黄伯韬兵团被围时仍然坚持救援,以至于陷入“围点打援”的困境,我们得抛开“确保其余部队”这种事后诸葛亮的思路,深入到当时国军的决策逻辑和战场现实之中去。首先,要明白当时国军的整体态势: 兵团之间的联动性与“一损俱损.............
  • 回答
    要说淮海战役中的新安镇,那可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新安镇,在当时属于江苏省宿迁县,现在嘛,它所在的区域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的新安街道。你别看现在这名字听起来普通,但在淮海战役的宏大叙事里,新安镇绝对是个举足轻重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战役的关键节点——经济区的扫荡和围歼来说。咱.............
  • 回答
    关于孙元良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改变去永城决定的会议上是否与会,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争议,而且相关的细节也并非完全清晰。不过,根据目前流传较广的资料和历史研究,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个大致的脉络。会议的背景和杜聿明的困境首先,要理解杜聿明改变去永城决定的会议,需要先回顾一下当时的军事态势。淮海战役初期,国民党军.............
  • 回答
    关于淮海战役中邱清泉所说的“虎”和“狗”,这其实是一个流传颇广的说法,但需要指出的是,并没有确切的历史文献或战役记录能够直接证实邱清泉在淮海战役期间说过这样的话,并且明确指出他所指的“虎”和“狗”具体是哪个人或哪支部队。不过,基于当时的战场态势、国民党军队的组成以及邱清泉作为国军高级将领的立场和性格.............
  • 回答
    淮海战役的胜败,是解放战争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而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方面的失算之处,白崇禧作为军事统帅,其战略判断的失误,无疑是导致淮海战役国民党军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理解白崇禧为何会失算,需要将目光拉回到淮海战役爆发前夕的整个战略格局以及国民党军的优势与劣势。首先,我们得明确白崇禧在国民党军事.............
  • 回答
    要说淮海战役里刘伯承指挥的第二野战军,以相对劣势的兵力围歼黄维兵团,这确实是军事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刘伯承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底气可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战术和对战场态势的精准把握之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分析:一、 精密的战略布局与战场选择:孙子兵法的灵魂在淮海战场上的.............
  • 回答
    淮海战役硝烟弥漫之际,白崇禧的部队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但他们的行动与淮海战役的进程却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要理解白崇禧集团在那段时期的动向,首先要明确他所代表的势力——国民党桂系。桂系以其强大的地方实力和独特的政治军事运作方式,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白崇禧作为.............
  • 回答
    淮海战役,这场解放战争中最具决定性的战役之一,国民党军的惨败,尤其是黄百韬第七兵团的覆灭,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黄百韬第七兵团之所以最终走向全歼的结局,绝非偶然,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战术失误,这些失误环环相扣,最终将这个曾经的精锐部队推向了绝境。要说清楚黄百韬兵团的失误,我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
  • 回答
    淮海战役,一场决定中国近代史走向的关键之战,其指挥体系和核心人物的扮演,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这场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一刀切答案,而是一个集体智慧与核心决策者的协同作用。不过,如果非要找一个总指挥或者说在战场上最具决定性影响力的人物,那么粟裕的名字必然会浮现在最前面。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