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淮海战役白崇禧为何失算?

回答
淮海战役的胜败,是解放战争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而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方面的失算之处,白崇禧作为军事统帅,其战略判断的失误,无疑是导致淮海战役国民党军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理解白崇禧为何会失算,需要将目光拉回到淮海战役爆发前夕的整个战略格局以及国民党军的优势与劣势。

首先,我们得明确白崇禧在国民党军事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白崇禧素有“小诸葛”之称,在军事谋划和战役指挥上,他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在内战初期,国民党军在装备和兵力上占优势时,他曾有过不少精彩的指挥。然而,到了淮海战役爆发时,解放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民党军的优势正在迅速流失,而解放军则在士气、战略主动权以及对战争的理解上占据了上风。

白崇禧的失算,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基于他对战局判断的几个关键性错误:

一、对解放军战略意图的误判和低估。

淮海战役,其核心在于解放军想要一举歼灭在华东地区国民党军的主力,尤其是徐州集团。而白崇禧,以及当时许多国民党将领,依然未能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他们习惯于认为战争就是阵地战、消耗战,解放军即便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在装备和战术上仍然处于劣势,难以形成决定性打击。

“围点打援”的深刻理解不足: 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充分运用了“围点打援”的战术,通过包围黄百韬兵团,迫使杜聿明集团前来救援,然后利用地形和运动战的优势,分割围歼来援之敌。白崇禧虽然也看到了解放军会采取围攻的战术,但他低估了解放军能够做到如此大规模、如此彻底的包围。他可能认为解放军会像以往一样,在攻击一个据点后,如果遇上援军就可能撤退,或者无法完全围死。他未能预见到解放军能够调集如此庞大的兵力,并且在极端严寒的天气下,保持作战的组织性和效率,在广阔的平原上形成密不透风的包围网。
对解放军野战能力的忽视: 解放军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野战能力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能够在运动中完成大规模部队的集结、展开和攻击,并且能够迅速适应战场变化。白崇禧可能仍然停留在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依赖游击战和运动战,在阵地战上有所不足的印象中。他没有充分认识到,解放军已经能够进行大规模的攻坚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役,并且能够有效地分割和消灭拥有机械化优势的集团军。
对解放军政治动员和民众支持的低估: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和民心上的胜利。解放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从人力到物资,都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白崇禧虽然也明白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但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支持在具体战役中的实际作用有多么巨大。大量的民工支援,使得解放军在后勤保障、战场破坏(如挖断铁路、桥梁)等方面拥有了远超国民党军的优势。

二、国民党军内部协调和指挥上的致命缺陷。

国民党军队的指挥体系,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而白崇禧的判断也受到了这些问题的干扰。

各自为政的派系林立: 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各部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隔阂和不信任。杜聿明、黄百韬、黄维等集团的指挥官,虽然名义上听从中央的指挥,但实际上各自都有自己的盘算和顾虑。白崇禧作为军事委员会的参谋长,虽然在理论上拥有指挥权,但在实际执行中,却难以整合这些分散的力量。
命令传达和执行的迟缓与变形: 国民党军队的通讯和指挥系统,远不如解放军高效。尤其是在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白崇禧的命令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前线,或者在前线指挥官那里被曲解和拖延。例如,他命令邱清泉和李弥的部队去支援黄百韬,但由于种种原因,支援行动被大大延误了,甚至出现了南下和北上的路线选择上的分歧。
中央决策的摇摆不定: 在战役的关键时刻,国民党中央的决策也存在着摇摆和不果断。蒋介石虽然任命了白崇禧作为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但他在军事上的指挥并非总是能够统一和坚定,有时他的决策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或者过于侧重于保全个别部队,从而错失了战机。

三、对自身部队的判断过于乐观。

白崇禧和国民党高层,对自己的部队,尤其是装备精良的“五大主力”之一的杜聿明集团,抱有过于乐观的期望。

士气低落和战斗意志的衰退: 虽然国民党军在装备上仍有优势,但其部队的士气却早已大不如前。长期以来,国民党军队内部腐败严重,士兵待遇低,缺乏有效的政治思想工作,导致许多士兵缺乏战斗意志。在淮海战役这样大规模的运动战和围歼战中,士气低落的部队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机械化部队的局限性: 虽然杜聿明集团拥有坦克、装甲车等机械化装备,但在解放军的战术面前,这些装备的优势也受到了限制。解放军善于利用地形和“土专家”的智慧,制造地雷、陷阱,甚至在城市巷战中消耗机械化部队的力量。而且,在广阔的平原上,一旦被分割包围,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性反而可能成为其被围歼的诱因,因为它们需要开阔的地形才能发挥作用,而一旦被步兵包围,其优势就难以施展。
后勤补给的脆弱性: 国民党军虽然在装备上有优势,但其后勤补给线却非常脆弱,而且高度依赖铁路和公路。一旦这些交通线被解放军切断或破坏,其部队的物资供应就会面临巨大困难。白崇禧可能未能充分预见到解放军能够如此有效地切断其交通线,并长久地维持对重点区域的封锁。

白崇禧具体的“失算”体现在几个关键时刻:

关于战略方向的选择: 当解放军开始在徐州周围集结兵力,准备发动大规模攻势时,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起初的设想是采取“固守徐州,以守待援”的策略。然而,在解放军攻势愈发猛烈,黄百韬兵团被围困后,蒋介石电令杜聿明集团撤往徐州,然后相机而动。白崇禧在此时的战略考量,是希望将徐州集团从徐州撤出,退守到更易于防御的地区,例如集合兵力南撤,甚至退守淮河以南。但从黄百韬兵团被包围那一刻起,徐州集团就陷入了两难境地:不救援,黄百韬必亡;救援,自身也可能陷入重围。白崇禧当时提出的“徐州守军向徐州以东集结,然后由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向东迂回,支援黄百韬”的方案,其核心思想仍然是试图在战役爆发初期,通过精确的分割和围歼来挽救颓势。但这个方案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解放军的强大控制力和阻击能力。
对支援黄百韬的判断: 当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在碾庄后,国民党高层在是否出兵救援上出现了分歧。白崇禧作为参谋长,自然要从军事角度提出意见。他指示杜聿明集团从徐州出发,经由永城、涡河一线西进,试图从侧翼包抄解放军,形成对围攻黄百韬的解放军的包围反击。然而,这一方案的执行极为困难。首先,解放军已经提前在西线集结了强大的兵力进行阻击和围歼;其次,黄百韬兵团被围之地,地形复杂,不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展开;最关键的是,他未能充分估计到解放军会在这些区域提前设下伏兵和工事,进行有效的消耗战和阻击战。
关于“固守”还是“机动”的犹豫: 在战役后期,当杜聿明集团被分割包围在碾庄附近时,白崇禧也曾提出过一些可能的应对方案,比如集中优势兵力突围某一个方向。然而,在解放军强大的兵力优势和严密的围困下,任何一点突破都极其困难。国民党军内部指挥的不统一和各部队的保存实力心态,也使得这些突围的设想难以付诸实践。

总结来说,白崇禧的失算,根源在于他对解放战争进入新阶段后,战场形势的根本性变化未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及时的调整。他仍然用过去的经验去衡量一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军队,低估了对手的战略决心、战役组织能力、政治动员能力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也没有能够有效地整合和指挥国民党军内部各自为政的力量。淮海战役的失败,是国民党军队系统性问题的集中爆发,而白崇禧,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挥者,他的判断失误,成为了这场惨败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呵呵。宋江为啥一心招安,还要和朝廷开战。因为只有表现出自己的实力,才能拿到招安的筹码啊!

傅作义明明已经投降了,还不是留了一个仓库的武器!军阀就是这个样子。

抗美援朝之前,功德林大部分人都认为志愿军打不过美国人。结果事实让这群人目瞪口呆。才知道自己被消灭一点不冤。连美国爹都跪了。自己的失败简直不值一提!

user avatar

白崇禧的思路不是错的。

白崇禧固然有为桂系谋私利的想法,但不能说他是没有战略思想而纯粹私利。甚至如果真事后复盘的话,小诸葛的战略思路或许更适合当时的国民党。


首先,白崇禧是最早提出徐州、华中两个剿总合二为一的人,而且直接毛遂自荐做负责人。说明白崇禧不仅对战局看的精准,而且也为了国民党主动承担责任。

但是老蒋十动然拒,原因是当时(老蒋觉得)形势还不紧急,这么做会让桂系势力大增。

所以,真正把私利放在果党、国军整体利益之上的,首先是老蒋而不是老白。


其次,到了1948年10月底,形势已经一坏再坏了,让白崇禧来做负责人。要知道这时候华野连淮海战役预备命令都下了。相当于共军这边已经全部准备到位,这时候让白崇禧去回天还是背锅?

当然,白第一时间也同意了,但很快又变卦,这就是一直被认为的白将桂系私利放在首位。但问题是,白崇禧后来解释的理由是完全过硬的,他认为此时的战场形势已经没有时间来调动70万大军了。所以说白了,觉得已经没辙了,谁来都是背锅,所以我不背。

事实上,淮海战役国军的失败,直接原因就是战场上已经处处被动,军队完全不能统一行动,总是被分割包围,最终一点点被吃掉。要知道,后来实际指挥者是老蒋真嫡系、中央军中威望极高的杜聿明,杜聿明指挥调度都处处失灵,不是老蒋微操捣乱,就是国军风火山林的一贯作风坏事。现在换成白崇禧指挥,且不说白的军事能力是不是一定强于杜,就算强一点,他能指挥得动邱疯子么?能指挥得好李弥么?能让刘汝明李延年不划水吗?能让孙元良不当飞将军吗?能让冯治安管住下属吗?估计也就黄百韬、黄维这俩党国孤忠能听话点——前提还是白的指挥和老蒋的要求不违背的时候,否则这俩怕是更犟。

这种情况下,此时让白崇禧去指挥,除了背锅还能做什么?


最后,其实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白崇禧此时更清醒,所以此时其战略思想和老蒋有本质区别

白崇禧要求华中、徐州合二为一时候,中原局势还不太坏,还是可以争的,这个时候蒋、白战略思路应该类似;而淮海战役前夕,白崇禧的思路很明确,就是中原没得打了,赶紧撤,尽可能多撤回来精锐,这样下一步还能做到守江必守淮,维持住南北朝问题不大。

而蒋校长的思路嘛,就是不能这么早早放弃啊,还是要争一争的,搞不好一个反杀,还是可以把华野中野灭了的,毕竟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所以现在看,很多国军优秀将领都提出过看似很笨的“固守待变”思路,比如卫立煌、廖耀湘总想着固守沈阳,傅作义总想着固守北平,杜聿明总想着固守徐州,白崇禧、王耀武都想过固守江淮,都是看着地盘丢不想着打回来,反倒让优势兵力就这么固守着,甚至有的就那么孤城固守,有意义吗?老蒋想要反攻时候一个二个不配合,会觉得这是人人通共。

实际上,当国军优势大玩全面进攻时候,怎么没见哪个将领要求固守待变?恰恰是这些将领真正更了解局势,明白这时候投多少损失多少,能设法守住,就很不错了。毕竟民国从建立就一直依靠友邦活的,现在能固守,等到美国腾出手可以下场了,苏联担心中共做大太狠出手干涉了,这个固守就可以待变了。

而校长的思路,始终见小利而忘命,对自身评价严重错误。杜聿明都到仓皇逃命时候,老蒋还想着让他救黄维;换成白崇禧一上来就部署怎么南撤,老蒋还不直接出手要求其改变计划?要知道,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啊!

所以,此时的白崇禧和蒋介石的战略思想完全不同,在淮海战役结束前也不可能思路相同。让白去指挥,怎么干?


觉得白崇禧当时错误的人,无非是和老蒋犯了一个错:总觉得我再加点劲就成功了。投入个黄维不行,我再投个宋希濂,是不是就能扭转战局了?老蒋犯的此类错误不知道多少次了,我军也总是用这点去勾引校长。实际上,真指望宋希濂能干出点什么效果的话,还不如指望刘汝明李延年别全程划水,好歹上去救救友军。毕竟宋希濂下面的军长和白崇禧又没有一点交道,白一煽动,军长们就跟宋闹着不出发了。这种部队的士气,再长途行军后,还能打么?让白崇禧此刻把张淦、宋希濂全强行押上,武汉怎么办?仗打到这时候,对国军和共军之间,机动能力、野战能力的巨大差距,心里还没数吗?

老蒋心里没数,但白崇禧心里有数,杜聿明、宋希濂、邱清泉、李弥、刘汝明、李延年这些人心里实际上都有数,可能也就个书呆子黄维和校长一样没数吧。


所以说,白崇禧当时无论是直接指挥徐州剿总,还是最后放张淦、宋希濂进入战场,都没有什么用处。真正如果有用的话,恰恰应该是老蒋听白崇禧的话——要么之前局势尚可时候让白崇禧同时指挥华中、徐州两个剿总,要么此时按照白崇禧思路全力撤回守江淮,这才是复盘之后可行的办法。


只能说,失算的人是蒋介石而不是白崇禧。白崇禧固然有对桂系的私利思想,但是无论对党国的负责,还是战略思想,都在蒋介石之上。

user avatar

和其他国军高级将领相比,白崇禧的特点是很明显的,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他见事早,能比较快的发现战场态势的变化,并且提出相对比较合理的对策。这也是他在国军高级将领中享有小诸葛盛名的主要原因。

当然,这不是说他就真的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而且算无遗策,每次都能算好,而是说他成功的概率比其他的国军高级将领要高。

这是什么概念呢?打个比方说,假如解放军高级将领平均的战役策划水平是三七开,有七成概率成功。比如粟裕这种,不是说没打过败仗,当然也打过,但胜仗还是多,消灭敌人还是多,这就可以了。

那么国军是什么水平呢?平均水平可能是三成,杜聿明可能有四成,白崇禧可能有五成,那么他在国军中确实就算得上出类拔萃了。所以说,讨论白崇禧的能力到底行不行,你说行,可能有人会拿他在关键时刻谋私利出来反证他不行,你说他不行,也有人会拿他打得好的仗来反驳你。

那么淮海战役的时候,白崇禧失算了没有呢?要看是怎么看这个问题。

早在中野挺进大别山和陈谢大军挺进中原、华野分兵之后,华中地区就突然变成了主战场,但这时候华中和华东地区的国军机动部队,仍然还是那几个众所周知的番号,一直在跑来跑去,东奔西走,疲于奔命,虽然中野在大别山也没能站住脚,但国军原来形成的战线这时候就被打破了。

就在这个时候,白崇禧提出了一个建议,将华东和华中两个地区的国军统一起来指挥,寻找解放军主力进行决战。因为很明显,这时候华野和中野已经提高了相互协同、配合的程度,如果国军仍然分为郑州、济南、徐州和武汉四个部分,就很难形成合力。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白崇禧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华东和华中的国军统一之后,要交给他来指挥。这个方案交到常公那里之后,自然就没有下文了。原因也很简单,这时候留在华东和华中的都是国军精锐,尤其是大量的中央军嫡系精锐,比如十八军、第五军、二十五军等等,怎么可能完全交给白崇禧指挥呢?所以,白崇禧这个方案没有得到常公批准。

等到济南解放之后,国军形势急转直下,于是才又想起来杜聿明在1948年初提出的方案,放弃郑州和中原地区,将孙元良兵团、邱清泉兵团以及华中的黄维兵团调往徐州地区,连陇海线东头淮海地区的李弥兵团、黄百韬、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也都一并往徐州地区集中,准备与华野进行战略决战。

这时候国军上下都知道,决定国共双方命运的最后决战时刻要来了,自然需要妙选将帅,最好是能选一个虎将,就算没有虎将,起码也得一条狗,其实说穿了,就是国军上下此时普遍认为,也包括常公,最适合在这种时候指挥如此大规模的战略决战的其实就只有一个人,白崇禧。

而且,常公确实也派人把白崇禧找来在南京开会,让国防部相关部门给他介绍这个时候的排兵布阵的基本情况,准备让他到徐州去指挥。白崇禧这时候也确实跃跃欲试,在会上也指指点点,问这问那,尽量多了解情况,准备去指挥。

但就是这天晚上,正在南京当副总统的李宗仁把白崇禧找去,批评他只懂军事,不懂政治,政治上还是太幼稚了,因为现在淮海战役是必败之局,无论谁去指挥,最后都会是败局,白崇禧就得背这个黑锅,对白崇禧本人大大的不利。白崇禧听了这个话,连夜不辞而别,乘飞机直接返回了武汉。

这是一般的解释,也是目前最为主流的解释。但也有后来被俘的在白崇禧身边工作过的桂系将领另外解释说,当晚白崇禧开完会之后,到住处和他的亲信参谋商量了一番,结论是这时候国军在陇海线和津浦线上已经摆成了一个十字架,也就是他们所说的死十字,很难打赢。

从这时候参加淮海战役的国军的基本构成来说,确实是中央军最后的嫡系精锐都用上了,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黄百韬兵团、李弥兵团,这是国军当时在关内能拉出来的最后的精锐了,加上已经基本上中央化了的杂牌军,比如冯治安兵团、刘汝明兵团、孙元良兵团,这是常公最后的本钱了。

所以,无论谁挂名指挥,常公都不会放心,他一定要微操,只要他微操,结果就一定是输。输了总不可能常公自己背锅,总得有人背锅。这就是李宗仁说白崇禧幼稚的原因。

白崇禧返回武汉之后,还拉拢过宋希濂,所以宋希濂后来也提供了一些相关的回忆。宋希濂说,白崇禧拉拢他的时候说,常公能纵横多年,其实就是靠中央军黄埔系那些军队,现在淮海决战如果黄埔系军队全军覆没,常公就没有资本了,就得下台,然后换李宗仁上台,就可以和谈了。

宋希濂这时候还执迷不悟,出门就找保密局武汉分站的人汇报,然后连夜赶回宜昌去了。后来杜聿明被包围,常公已经无兵可用,只好找宋希濂去南京开会,动员他尽快东开增援,结果第二军到武汉都上船了,又被白崇禧硬逼着下船了。

那么白崇禧在淮海战役中真正失算的地方是什么呢?也就在这里。济南战役之后,国军明显已经力不从心了,所以地方军阀都希望尽快停战和谈,但他们都认为,常公是和谈的唯一阻碍,只要常公下台,换一个人就可以和谈。而要常公下台,就得让他的本钱送完。所以,淮海战役还没打完,常公就在1949年元旦通电下野了,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主持和谈。

这个小算盘打得很精,但问题在于,淮海决战输掉了之后,地方军阀部队并没有能力在长江一线阻挡住解放军渡江,还得残余的中央军部队出力,而中央军部队完全不听李宗仁他们的指挥,只听常公的。最后的结果就变成李宗仁白崇禧确实让淮海决战输掉了,常公也确实下野了,但李宗仁并没有能力稳住局面,和谈失败,解放军渡江,常公播迁台岛,桂系灰飞烟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