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淮海战役期间,刘伯承以1:1的兵力包围实力远强于自己的黄维,他的底气来自于哪里?

回答
要说淮海战役里刘伯承指挥的第二野战军,以相对劣势的兵力围歼黄维兵团,这确实是军事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刘伯承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底气可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战术和对战场态势的精准把握之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分析:

一、 精密的战略布局与战场选择:孙子兵法的灵魂在淮海战场上的体现

首先,刘伯承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猛将,他更像是一位深谙兵法的谋士。淮海战役的整个战略设计,尤其是在兵团围歼战的设想上,体现了他“全盘棋”的思维。

“围点打援”的战略精髓: 淮海战役的根本战略就是“围点打援”,通过围歼一部分国民党军队(例如黄百韬兵团),来吸引、分割、孤立并最终歼灭国民党军的增援部队。刘伯承的第二野战军,特别是其主攻部队,正是执行这个战略的关键一环。他们不追求与黄维兵团进行正面、大规模的硬碰硬,而是通过精心选择战场、层层设防,将黄维兵团“拖”进来,然后将其“关”住。
选定歼灭黄维兵团的战场: 刘伯承和他的指挥部(刘邓野战军指挥部)并没有选择在开阔地带与黄维这种拥有大量机械化装备的兵团硬拼。他们看中了双堆集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形特点。这里有河流、沟渠、村庄、土圩子,这些天然和人工的地形障碍,能够极大地限制国民党军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性,尤其能够有效地遏制其坦克和装甲车的优势发挥。刘伯承的部队正是利用了这些复杂地形,建立起层层叠叠的防御工事和火力节点,把黄维兵团变成了一个“瓮中之鳖”。
分割包围,逐点击破: 刘伯承的战术核心是分割包围。他不是一次性就把黄维兵团完全包围死,而是通过步步推进、蚕食鲸吞的方式,逐步压缩黄维兵团的生存空间。从最初的阻击、牵制,到逐步收拢包围圈,再到切断其补给线,最后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各个击破。这种战术避免了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损失兵力,而是主动地将战争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二、 人民解放军的军心士气与政治优势:无形的强大力量

虽然黄维兵团在武器装备上占据优势,但解放军在人心向背、政治觉悟上有着巨大的领先。

高昂的战斗意志: 解放军战士们经历过无数艰苦卓绝的战斗,他们深知为何而战。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翻身做主人,战士们有着极高的政治觉悟和战斗意志。在淮海这样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战役中,这种精神力量往往能够转化为超乎寻常的战斗力,弥补物质上的差距。刘伯承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领导者,深知如何激发和维持部队的这种高昂士气。
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 淮海战役之所以被称为“人民的胜利”,离不开数百万民工的支援。他们运送粮草弹药,抢修工事,甚至直接参与前线作战。刘伯承的部队在执行围歼黄维兵团的任务时,也能得到后方的强大支援,确保了前线的后勤供给和战场上的有利条件。这种“全民皆兵”的态势,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比拟的。

三、 指挥官的个人素质与战术智慧:临机决断的艺术

刘伯承本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造诣极深,他的底气也来自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对敌人的深刻了解: 刘伯承和他的参谋团队对黄维兵团的实力、部署、作战特点都有着非常细致的了解。他们知道黄维兵团的优势在哪里,也知道其弱点和限制。例如,他们清楚黄维兵团依赖公路运输,一旦被切断补给,其机械化优势将大打折扣。
灵活应变的指挥能力: 战场瞬息万变,尤其是在与装备精良的敌人作战时,指挥官的临机决断能力至关重要。刘伯承在围歼黄维兵团的过程中,不断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调整战术,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例如,在黄维兵团突围受阻后,刘伯承抓住机会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攻击,最终将其压缩到双堆集核心区域。
强大的战术执行力: 刘伯承的部队拥有强大的战术执行力。他提出的战术意图,下属部队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这背后是长期的训练、严格的纪律和对指挥官的绝对信任。

四、 对国民党军内部弱点的洞察与利用:对手的失误成为自己的机会

刘伯承能够以相对劣势兵力获胜,也离不开对国民党军指挥体系和内部问题的洞察。

指挥不畅与协同失误: 国民党军内部的派系林立,指挥系统不够统一,这导致在关键时刻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例如,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的增援部队未能形成合力,给了解放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刘伯承的部队正是利用了这种指挥上的脱节,成功地将黄维兵团孤立起来。
国民党军的战略失误: 国民党军未能及时调整其战略部署,例如过分依赖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性,反而被解放军利用地形限制了其优势。同时,他们在补给线上防护不足,也给了解放军打击其后勤的绝佳机会。刘伯承的指挥部善于捕捉并利用这些对手的失误。

总而言之,刘伯承能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围歼黄维兵团,绝非偶然。 他是基于对战略战术的深刻理解、对战场地形的精准利用、对部队政治优势的充分发挥、以及其自身卓越的指挥才能。同时,他也善于洞察和利用国民党军的弱点。这是一种系统性的、综合性的胜利,是战略、战术、政治、人和等多种因素完美结合的典范。他不是在和黄维拼消耗,而是在进行一场更高明的“智慧对决”,用更少的代价赢得了更重要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赌的是国军的传统: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他赌的是:

济南战役以后,国军几乎不敢和共军野战。

他赌的是:

常凯申一定会跑来微操。

user avatar

当然是来自十八军走就不能打、打就不能走的特性啦。

十二兵团组建时这个司令官的位置就很拧巴。

军师级别的将领比较信任胡琏的能力,而不信任黄维的能力。那为什么任命黄维而不是胡琏呢?因为胡琏根本就不想加入徐蚌战场,就算用他,他也会带队去磨洋工,而黄维是坚决执行 蒋公指示的。

在十二兵团保持攻击态势的时候,该兵团的打和走是可以分得开的,但是当十二兵团进入转进态势的时候,栓住它就非常容易。

只要和十二兵团保持交火,十八军就得站在原地保持战斗形态,它的大炮必须展开、步兵必须占领工事。

想玩交替掩护的滚筒式撤退,十八军是不会的。

廖运周能抢到突围的主攻任务部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老虎团牛逼PLUS,为什么不是整个兵团的开路先锋?非得让八十五军的二流货色干这种累活儿?而且突围失败以后十二兵团就再没有组织过突围?

胡琏当然清楚他的手下都是什么德行,只给他配八十五军和十四军区区十二个团的炮灰,他的十八军是玩不转的。

强不强要看场景。

以战略决战之前的常规交战样式,论蹲点防御,中野当然很难威胁到十八军。因为中野火力不太行,续航力也不过是礼拜攻势。

但是淮海决战共军拿出了史无前例的补给能力,和十八军拖时间成为了一个战术选项,所以十八军擅长的办法就不灵了,只好被中野拖到绝食。

user avatar

因为不是1:1的兵力,如果是1:1还包围对方,这显然是违反军事常识的。我们在描述战争战役时经常犯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我们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强调伤其五指不如断其一指,另外一方面又在说敌人兵力如何如何多,本方兵力处于弱势。

传统说法是中野12万包围了黄维兵团12万,这两个数字都不正确。

先看黄维兵团有多少人,黄维十二兵团组建时包括10、14、18、28四个军12个师加一个快速纵队(由118师兼),从编制上来说应该有12万人,国民党部队一个师的标准编制是9000人。但是实际投入淮海战役到底是多少人呢?首先是太原战役打响,为了加强太原的防卫力量,从14军中抽出83师空运去了太远,然后14军只有2个师了,怎么办?国民党就给14军补了一个303师,但是这个303师只是一个番号,兵员需要自己去找,于是14军从10师和85师各抽出一个团去湖南耒阳征兵去了,计划征3个团,这样补足三个师的编制。可是淮海战役提前打响,这样14军实际只带着10师85师共4个团就出发了。黄维兵团出发之前,28军被白崇禧扣下了,少了一个军怎么办?又把在河南作战的85军归建于黄维兵团。黄维兵团从确山出发的时候,还从第18军抽出49师当后卫,先留守。这个49师最后去了淮海战场,但最终也没有与黄维兵团汇合。所以黄维兵团从确山出发的时候,实际只带着10军18军共5个师,加上14军4个团,只有6万人。行军到阜阳时,与85军汇合,才看到85军216师只剩1个团了,全军7个团。汇合之后黄维兵团8万人,在双堆集被包围,然后组织突围,其中85军110师在廖运舟的带领下起义了,起义带出了两个团。所以最后双堆集包围圈之中,10军18军共5个师,14军4个团,85军5个团,14军和85军合起来正好算1个军3个师。黄维兵团最后是被全歼的,中野华野数战果是7万人。8个师7万人,这个满员度也算可以了。当然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把廖运舟110师算进去也不过8万人,参加淮海战役的兵力再加上后卫的49师,全兵团9万人。

再算中野兵力12万是怎么算出来,刘陈邓率领的1、2、3、4、6、9共6个纵队,其中1纵2万,2纵1.3万,3纵2万,4纵3万,6纵2万,9纵1.3万,合起来12万。但这只是中野的初始状态,围歼黄维兵团时,中野11纵1.5万人归建,加上陕南12旅、豫宛苏独立旅参加了围歼。

所以中野大约是以16万左右的兵力包围了黄维兵团8万人,真正比例是2:1。后续华野7纵、特纵一部、鲁中南纵、13纵、3纵先后加入了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兵力比更是超过了3:1。

user avatar

因为根本不【远】。

黄维兵团即十二兵团,以原整编十八军为基础组建,下辖第十军(覃道善,含18D、75D、114D)、十四军(熊绶春,含10D、83D、85D)、十八军(胡琏兼,含11D、49D、118D)、八十五军(吴绍周兼,含23D、110D、216D)。其中第十军(原整三师)和第十八军(原整十一师)即原整编十八军。而这里面,110D廖运周师实际上还是共军掌握的部队。

那么在主席看来和整编十八军掰手腕对应的是多大的力量呢?陈锡联部三个纵队(中野一、三、六纵)。

1948年5月22日,军委致电刘邓转陈粟,指出:

陈锡联指挥之一、三、六纵,目前时期主要任务是钳制十八军,使其不能东援五军。

而刘陈邓1948年7月19日给军委的电报可知,刘陈邓认为,中野加上华野一、三纵既可将胡琏集团(整十八军、整十师、整八十五师,即后十二兵团)的一两个整编师打掉。而军委复电要求,如果华野一、三纵不能西调,中野要准备独立作战。

由以上两则故事可知,中野力量在主席和刘陈邓看来,是不弱于十二兵团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如果仅以中野力量,是不足以全歼黄维兵团的,甚至歼灭一部也有困难。

那么为什么刘伯承敢包围黄维,就两个原因了:

1、自身不弱于黄维,且对自身灵活性有信心,因此无后顾之忧。

2、信任友军必能及时来援,完成战略部署。

其实黄维不惧中野包围理由也是差不多的:

1、中野自身不足以包围歼灭十二兵团。

2、南北皆有强大友军可以来援。

可惜黄维对第二点的判断是错的,而刘伯承是对的。

user avatar

不看地图的么?黄维兵团最后被包围在双堆集,可以查查双堆集北是不是都有一条河?北面的浍河和南面的淝河天然屏障,置死地而后生只是个别意外罢了。

刘伯承本来在考虑先吃黄维还是李延年,而黄维兵团11月6日由平汉路信阳出发,经确山、正阳、新蔡、埠阳,已经变成了孤军深入,跟张灵甫一样。

刘伯承用中野预备队1纵18日到蒙城,东西涡河地区阻击黄维兵团,以三动防御掩护后续部队到达,19日诱敌移动淝河沿岸以板桥集为核心阵地布置防线,然后再退浍河淝河之间,23日在南平集给追击的黄维兵团痛击后放弃南平集继续诱敌,又用4、9纵在浍河以北布置口袋,引诱18军主力进入口袋,用浍河隔绝敌军,同时由1.2.3.6.11纵东西夹击。但是黄维进入口袋后猛然醒悟,向浍河以南移动收缩,此时解放军全线出击收缩战线,黄维遂被压缩以双堆集为中心15华里的平原地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淮海战役里刘伯承指挥的第二野战军,以相对劣势的兵力围歼黄维兵团,这确实是军事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刘伯承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底气可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战术和对战场态势的精准把握之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分析:一、 精密的战略布局与战场选择:孙子兵法的灵魂在淮海战场上的.............
  • 回答
    如果1947年12月,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国民党第四兵团司令张淦、第十兵团司令张轸、第十二兵团司令宋希濂,以及第一绥靖区司令官(通常指李品仙,但此处应为指代其所属部队,或稍有混淆,但我们姑且理解为“一绥区”的全部兵力,可能包括黄百韬、黄维兵团等,但考虑到张淦、张轸、宋希濂已各自列出,这里可能更多是指.............
  • 回答
    淮海战役的兵力对比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存在争议的话题。国军号称的“八十万”并非一个实打实的数字,解放军的实际兵力也并非如此简单。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国军“八十万”的数字来源与水分国军在战役初期宣称总兵力达到80万人,这其中包含了多个方面的部队: 参战的黄百韬、黄维、杜聿明、孙元良、李弥等部.............
  • 回答
    淮海战役是我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牺牲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将淮海战役描述为“一边倒”或“碾压式”的战役, 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低估了我军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虽然最终我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解放了华东地区,对国民党军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这场战役的胜利绝非“一边.............
  • 回答
    淮海战役的胜利,绝非偶然,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凭借卓越的战略指挥、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以及官兵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取得的一场决定性的、也是规模最为宏大的战役。要深入理解这场胜利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精准的战略决策:孤立和歼灭敌人,化被动为主动国民党军.............
  • 回答
    凯申公(蒋介石)在淮海战役时期未能直接解职白崇禧并调动宋希濂兵团解救黄维兵团,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军事、个人恩怨以及整体战略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层面: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林立与权力制衡 白崇禧的特殊地位: 白崇禧是国民党内部举足轻重的人物,长期以来与桂.............
  • 回答
    淮海战役的指挥权是一个复杂且有历史争议的问题,但从战略层面上来说,由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联合指挥部统一指挥,而具体执行和关键决策则更多地体现了粟裕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展开:一、 战役的背景与战略规划.............
  • 回答
    淮海战役,一场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关键之役,不仅是两支军队的较量,更是一场对中原大地无数普通人命运的深刻影响。在这场战役中,身处战区腹地的村民们的去向,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充满了那个年代的无奈、勇敢和坚韧。流离失所,仓皇逃离战役打响之前,解放军和国民党军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调动和集结。随着战火的逼近,原本平.............
  • 回答
    淮海战役,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战争,其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数百万民工、担架队、运输队,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通往胜利的钢铁洪流。这其中,我军动员群众运输物资的智慧与魄力,是值得深入探究的。一、 政治宣传的深入人心:胜利的旗帜引领方向首先,我军深知人心是战争的基石。在战役发起前,解放军就通过各种.............
  • 回答
    淮海战役之所以被称为“淮海战役”,是因为这场战役发生在淮河以北,海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个地理名称直接概括了战役的主要战场范围。下面我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命名背后的原因和其重要性:1. 地理位置的概括性命名: 淮河: 是中国长江的第二大支流,流经中国中部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理分隔作用。 .............
  • 回答
    傅作义放弃北京和天津,将所有兵力南下支援淮海战场,这无疑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设想,会彻底改变解放战争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以重塑中国的历史格局。为了详细探讨这一假想情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傅作义的战略调整: 兵力调动: 傅作义的北平、天津守军大约有50万左右的精锐部队,包括中.............
  • 回答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一场举世瞩目的战略决战,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军事史家津津乐道。在这场战役的指挥体系设置上,一个颇为令人费解的安排是:中央军委让只有12万人的刘邓大军,在名义上领导陈粟(即陈毅、粟裕)两大主力,而陈粟的兵力加起来远超刘邓。许多人会对此感到困惑,尤其是在粟裕资历尚浅的.............
  • 回答
    淮海战役黄伯韬兵团的命运,确实是国军战略失误中一个令人扼腕的典型。要理解为什么国军在黄伯韬兵团被围时仍然坚持救援,以至于陷入“围点打援”的困境,我们得抛开“确保其余部队”这种事后诸葛亮的思路,深入到当时国军的决策逻辑和战场现实之中去。首先,要明白当时国军的整体态势: 兵团之间的联动性与“一损俱损.............
  • 回答
    要说淮海战役中的新安镇,那可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新安镇,在当时属于江苏省宿迁县,现在嘛,它所在的区域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的新安街道。你别看现在这名字听起来普通,但在淮海战役的宏大叙事里,新安镇绝对是个举足轻重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战役的关键节点——经济区的扫荡和围歼来说。咱.............
  • 回答
    关于孙元良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改变去永城决定的会议上是否与会,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争议,而且相关的细节也并非完全清晰。不过,根据目前流传较广的资料和历史研究,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个大致的脉络。会议的背景和杜聿明的困境首先,要理解杜聿明改变去永城决定的会议,需要先回顾一下当时的军事态势。淮海战役初期,国民党军.............
  • 回答
    关于淮海战役中邱清泉所说的“虎”和“狗”,这其实是一个流传颇广的说法,但需要指出的是,并没有确切的历史文献或战役记录能够直接证实邱清泉在淮海战役期间说过这样的话,并且明确指出他所指的“虎”和“狗”具体是哪个人或哪支部队。不过,基于当时的战场态势、国民党军队的组成以及邱清泉作为国军高级将领的立场和性格.............
  • 回答
    淮海战役的胜败,是解放战争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而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方面的失算之处,白崇禧作为军事统帅,其战略判断的失误,无疑是导致淮海战役国民党军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理解白崇禧为何会失算,需要将目光拉回到淮海战役爆发前夕的整个战略格局以及国民党军的优势与劣势。首先,我们得明确白崇禧在国民党军事.............
  • 回答
    淮海战役硝烟弥漫之际,白崇禧的部队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但他们的行动与淮海战役的进程却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要理解白崇禧集团在那段时期的动向,首先要明确他所代表的势力——国民党桂系。桂系以其强大的地方实力和独特的政治军事运作方式,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白崇禧作为.............
  • 回答
    淮海战役,这场解放战争中最具决定性的战役之一,国民党军的惨败,尤其是黄百韬第七兵团的覆灭,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黄百韬第七兵团之所以最终走向全歼的结局,绝非偶然,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战术失误,这些失误环环相扣,最终将这个曾经的精锐部队推向了绝境。要说清楚黄百韬兵团的失误,我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
  • 回答
    淮海战役,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生死搏杀,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战役之惨烈,前所未有,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关于死亡人数,不同的史料记载有所出入,但普遍认为双方阵亡和伤亡的士兵数量在几十万之巨。尤其是在战役后期,国民党军队被我军重重围困,弹尽粮绝,饥寒交迫,死亡情况更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