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淮海战役时期,凯申公为什么不直接把白崇禧解职,调动宋希濂兵团解黄维兵团之围?

回答
凯申公(蒋介石)在淮海战役时期未能直接解职白崇禧并调动宋希濂兵团解救黄维兵团,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军事、个人恩怨以及整体战略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政治层面: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林立与权力制衡

白崇禧的特殊地位: 白崇禧是国民党内部举足轻重的人物,长期以来与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联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桂系在抗战期间以及内战初期,一直是中国国民党内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蒋介石尽管是最高领导人,但要完全摆脱这些地方派系的支持或对抗,其难度是巨大的。
解职白崇禧的政治风险: 直接解职白崇禧,不仅会失去白崇禧及其控制的兵团(尽管在淮海战役中白崇禧的直接指挥层级并非最高,但他对桂系兵力的影响力仍在),更可能引发桂系在政治上的强烈反弹,甚至动摇整个国民党阵营的团结。在内战的关键时刻,这种内部的分裂是蒋介石极力避免的。
蒋介石与桂系的微妙关系: 蒋介石虽然对白崇禧的能力和忠诚度可能有所疑虑,但长期以来,为了维持国民党政权的稳定,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桂系的力量,尤其是在南方地区。解职白崇禧可能意味着与整个桂系关系的破裂,这会进一步削弱蒋介石的统治基础。

二、 军事层面:指挥体系的混乱与信息不对称

最高军事指挥权: 在淮海战役初期,名义上蒋介石是最高军事统帅,但实际的战场指挥权分散在各个战区和集团军司令手中。徐州“剿总”司令刘峙的指挥能力备受质疑,但蒋介石在调整军事指挥层级上也受到各方势力的制约。
兵团指挥权与独立性: 各个兵团的司令官,如黄维、宋希濂、邱清泉、孙元良等,虽然都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军,但他们往往也带有自己派系的色彩,并且拥有一定的独立性。调动这些兵团需要经过复杂的请示和批准流程,而且司令官们也并非完全听命于蒋介石的单方面指令。
信息不对称与战场情况的复杂性: 战场瞬息万变,情报的获取和分析存在滞后性。蒋介石在高层决策时,可能无法完全掌握战场的第一手信息,例如黄维兵团被围的具体情况、解放军的兵力部署以及宋希濂兵团的实际作战能力和位置。

三、 个人恩怨与战略思维的局限性

蒋介石与白崇禧的过往: 蒋介石和白崇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个人恩怨和政治博弈。蒋介石对白崇禧的“拥李反蒋”立场(指李宗仁在政治上与蒋介石有过对抗)耿耿于怀,认为其并不完全忠诚于自己。然而,这种个人情感并不能完全驱动他在战役的关键时刻做出鲁莽的政治决定。
救黄维兵团的实际困难:
地理位置与解放军的阻击: 黄维兵团被围困在双堆集地区,地形复杂,且解放军对其形成合围态势,阻击援军的任务非常艰巨。宋希濂兵团当时位于黄泛区边缘,要抵达双堆集需要突破解放军的层层封锁和阻击。
兵力与士气问题: 即使宋希濂兵团能够出发,其能否突破解放军的防线,并有效解救黄维兵团,也存在巨大的疑问。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中普遍存在士气低落、装备落后、补给困难等问题。
兵力调度的优先级: 蒋介石在淮海战役中面临多条战线的压力,他需要考虑如何调动有限的兵力去应对不同的威胁。将宋希濂兵团全部调往解救黄维,可能会导致其他关键区域的兵力空虚。

四、 战略决策的权衡:保存实力还是孤注一掷?

蒋介石的决策逻辑: 蒋介石在战役后期,特别是“两淮”(宿北、两淮)地区战事不利后,其战略思想可能开始转向保存实力,而非孤注一掷地投入所有兵力去挽救一个可能已经无法挽救的兵团。
调动宋希濂兵团的风险评估: 蒋介石可能评估过调动宋希濂兵团的风险:
如果宋希濂兵团也像其他部队一样被解放军歼灭,那将是双重损失。
即使能够解围,黄维兵团也可能损失惨重,无法恢复战力。
解围行动本身可能耗费巨大,影响后续战役的部署。
“保定”而非“救”的策略: 蒋介石可能更倾向于采取一种“保定”的策略,即不让宋希濂兵团过早陷入危险,或者将其用于其他更具战略意义的方向。例如,在战役后期,黄百韬兵团覆灭后,他曾命令李弥率部向西收缩,准备拱卫徐州,这体现了他保存部分有生力量的意图。

总结来说,蒋介石在淮海战役时期未能直接解职白崇禧并调动宋希濂兵团解黄维兵团之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政治现实: 直接处理白崇禧会引发严重的政治动荡,危及国民党内部的团结。
2. 军事指挥的复杂性: 战场指挥权分散,调动军队需要克服层层阻碍。
3. 对战场形势的评估: 即使调动,解围成功的可能性也并非板上钉钉,存在巨大的风险。
4. 战略上的权衡: 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蒋介石可能更倾向于保存部分实力,而非将有限的资源投入一场胜算不大的救援行动。

最终,黄维兵团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人民解放军全歼,成为淮海战役中最惨痛的战役之一。而蒋介石的这一系列决策,也成为后世研究国民党军事失利的重要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到1948年下半年, 蒋公最大的难题是嫡系将领因一败再败纷纷名声扫地,且实践证明能力就是不够。而随着形势恶化,剿总司令已成了“跳火坑”的职务,如果没点个人野心,哪有人有兴趣。而如无足够份量,对内镇不住场,对外则影响军心士气。说实在的,刘峙这样的, 蒋公都扒拉不出来第二个去顶白崇禧的缺。

白出任就是 蒋公好不容易说动的,免了容易,谁来?五大战场,刘峙、胡宗南以外,白崇禧、傅作义、卫立煌哪个不是多次主动请辞。别看 蒋公对几位腹诽不少,还真不敢免。傅作义建议陈继承接任华北剿总司令、白崇禧建议何应钦统一指挥华东、华中, 蒋公也不敢接招嘛。

就说三人根底最差的卫立煌【1948年卫谈不上有什么一言九鼎的嫡系部队】,1948年9月25日 蒋公召卫立煌到南京要求卫出兵援锦,卫当场请辞, 蒋公只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不敢免,然后自记发泄而已。

《事略稿本》记载:

接见卫立煌总司令,与谈东北作战计划。卫氏觉“匪”势嚣张,为之气绥,对 公表示请辞之意。 公于其辞去后,有感而记之曰:
战局逆转,情势不利之际,一般高级将领,往往乘机争权,挟“匪”要胁。如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者,且每月要求武汉市私筹一千万金元,由其个人支记应用,不令中央知之也,可痛。时局稍变则叵测之徒即起黑心,自昔已然,而况于今日乎!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答案是:OTL的蒋介石用不着像题主设想那样把白崇禧撤职,就成功地调动了宋希濂兵团。然而,宋希濂兵团却被我军地方部队重创,力量大损,以至于没发挥什么作用;且该兵团战斗力很差,就算全部东调,大概率也无法给黄维兵团解围。


很多人包括电视剧《大决战》都说过这样一个段子:蒋介石企图调动宋希濂兵团东进,却被华中剿总的白崇禧阻挠。甚至于,宋兵团抵达武汉后,还被白崇禧派一个警卫团阻拦不许登船东运,云云。这个段子是否属实,白崇禧是否曾拖延、阻挠宋兵团东调,我暂未查实;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便存在此事,最终蒋介石还是成功调动了宋兵团的部队。


首先我们来看看宋希濂兵团是什么样的一个存在:1948年7月2—16日,我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陕南军区、桐柏军区三者联手,短短半个月就攻占襄阳、樊城二重镇,全歼了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导致国民党军在南阳的第十三绥靖区王凌云部陷入围困。

为此,1948年8月3—7日,在南京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重整华中剿总。在会议上决定成立第14兵团,司令官为中央军嫡系出身的宋希濂(黄埔第一期毕业生)。该兵团拟在襄宛一带作战,沿汉水打通与第十三绥靖区的联系,进而出南阳进入豫西作战。其作用类似于南北朝时期的雍州刺史、宋代的京西南路。这就是宋兵团的来历。

1948年8月中旬,宋希濂抵达汉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区)组织了第十四兵团司令部和直属队。华中剿总把整编第20师和整编第28师(9月,恢复20军和28军番号,以下直称20军、28军)划给宋希濂,一共5个整编旅、10个步兵团的兵力。其中,20军为川军杨森部,其军长杨干才为杨森侄孙,内部一直维持杨氏的封建家族式支配;28军为湘军何健部,但在抗战中已经基本上中央化,可以认为是中央旁系军。9月恢复军番号后,两个军开始扩军,每个师扩编到三个步兵团,这样全兵团就扩编为15个步兵团,但淮海战役开始时新的步兵团尚未齐装满员,所以该兵团实力为10—15个步兵团。

1948年9月,也即兵团成立大概一个月后,宋希濂的兵团司令部和直属队组建成功。于是,宋希濂按计划向西进军,把兵团部迁到了沙市(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他在这里指挥杨干才带20军占据空城襄阳后就地驻防;顾心恒带28军进至应城一带封堵张才千的江汉军区西进,并配合华中剿总主力围剿江汉军区(白崇禧的主要注意力始终放在围剿中原我军的江汉、鄂豫、皖西三军区)。这时候其兵力相对我军来说,也依然并不雄厚:当时,我军陕南军区有两个野战旅(第12旅和西北民主联军第17师)、桐柏军区一个野战旅(独立旅)、江汉军区一个野战旅(独立旅),仅军区野战旅就有12个步兵团,实力不亚于宋兵团(中野六纵离开之前还有野战军6个步兵团合计18个团,陕南12旅跟随六纵离开后也有9个步兵团);此外各军分区还有主力团20—30个(仅计算宋兵团防区),折合野战旅步兵团十几个。以上合计约20团实力,县大队、军事指挥部等尚不计(因为国民党军也有保安团、自卫队等行政系统地方武装对付这些部队)。宋兵团维持汉江流域的防御压力非常巨大,根本就自顾不暇。

淮海战役开打前,国民党军也意识到这一地区防御压力太大,决定收缩。其具体部署是:第十三绥靖区王凌云部,放弃南阳撤到襄阳;第79军(陕军/建国豫军樊钟秀部,中原大战后中央化,当时为中央军旁系)从陕西绥靖公署调华中剿总,加入宋兵团,驻防荆门,作为宋兵团的预备队。

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第79军还没有全部抵达荆门、王凌云也没完成南撤,淮海战役就开打了。按照宋希濂部下师级军官陈康黎在《宋希濂集团在川湘鄂地区的扩军和覆灭》中间回忆,此时宋兵团可以说处境十分被动:

两个军长被俘
1948年9月间第十四兵团开抵沙市不久,第二十八军就在应城受到江汉军区李人林部独立师的突然袭击,代军长顾心恒被俘,该军直属部队亦被歼灭了一个团,与此同时,所属各师还被解放军吸引到随枣山地予以重创。华中“剿总”看到该军已溃不成军,便将其调到鄂东蕲黄附近整补去了。
10月间,国防部以徐蚌军情紧张(解放军已将黄维兵团包围在淮河北岸宿县地区)电调驻襄阳第二十军杨干才部开赴安徽图解黄维之围,但远水难救近火,黄维兵团被解放军歼灭不说,而杨干才军尔后也在驰援途中被解决了。
正在这紧张阶段,南阳第十三绥靖区司令王凌云也溃退到襄阳,解放军乘胜一举而下樊城,襄阳解放也不过是时间问题。1948年12月底,王凌云终究守不住襄阳,败退后不敢直向荆沙撤退,间道经荆门斜插董市渡江避住枝江。
1949年2月4日,驻在荆门的第七十九军方靖所部又为鄂中李人林、黄德奎诸部以擒贼先擒王的战法所击破,方靖张惶失措,束手被擒,军属特务部队不战溃散,随军驻荆门担任城防的李朔一团,仓促应战也遭到惨重的伤亡。十四兵团初抵荆、襄,就被俘了两个军长,这对于扩军好战的宋希濂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这时宋希濂兵团所配属的各军,垮的垮,俘的俘,溃的溃,很有点“出兵未战军先丧,光杆司令难久长”的味道。

不过这个回忆文章有不少地方有错误。比如方靖的79军在文章里1948年9月就出现在宋希濂麾下了,还被安排了任务;然而实质上该军虽然在9月就被转隶,但由于各种拖延再加上步行经川北、陕南开进湖北,所以直到1948年11月才抵达华中。然而,综合其它史料可以看出,文章中描述宋兵团各部大的行动轨迹还是不错的。


首先是顾心恒的28军,该军在1948年10月底的应城战役中遭到我江汉军区歼灭性的军事打击,军部被歼灭、顾心恒本人被俘:

应城战役
1948年10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所属江汉军区司令员张才千、政治委员刘建勋为把国民党军第3、第12兵团牵制在大洪山、桐柏山地区,配合中原野战军主力在豫中地区作战,决心乘湖北省应城守军孤立之机,集中所部独立旅和第2军分区3个团,发起应城战役。应城由国民党军第28军军部率1个团另2个营及保安团队共4200余人守备,设防坚固。24日晚,独立旅开始应城外围作战,第2军分区部队于城东南的十里铺和城东北的万家棚子、伍家山一带担任阻援。25日凌晨,独立旅3个营由大南门突入城内,向西北和东北方向发展进攻。接着,另3个营亦突入城区。经激烈巷战,至14时,将守军大部歼灭,仅剩西南角公立医院第28军军部仍凭借核心阵地顽抗待援。26日凌晨,独立旅1个营向核心阵地发起攻击,并以炮兵抵近射击,工兵连续爆破,后续部队亦随即突入。经勇猛拼杀,将其全歼。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000余人。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顾心恒的军部、直属队、五个营(接近两个团),被江汉军区张才千、李人林、刘建勋指挥的六个团(其中三个是军分区小团,实质全部六个团只相当于五个大团)花了不到两天就解决了。这样,该军的中枢就宣告瓦解了;非但如此,该军的其他各师,也在别的据点遭到江汉军区其他地方部队打击,损失惨重,被消灭的部队超过了全军的三分之一,可以说被重创。在这种情况下,“华中剿总看到该军已溃不成军,便将其调到鄂东蕲黄附近整补去了”也就可以理解了。然而要命的是,该军1948年10月26日遭到歼灭性打击,仅仅10天后淮海战役就开打了,该军已经来不及完成重建。所以,整个淮海战役基本上都在重建中的该军,当然也就不可能被调去驰援黄维。实质上,该军重建成功后,还是被调往南京守江防了,可见不存在调不动的问题。

然后是杨干才的20军。文章中说杨干才是10月被调走的,其实自相矛盾。黄维兵团是11月24日才被包围,黄维更是到26日才发觉此事,所以根本谈不上10月调兵救黄维。抽调宋兵团救黄维,显然是11月26日以后的事。此时,王凌云的第十三绥靖区也于11月4日开始放弃南阳撤退,在宋兵团的杨干才等部接应下成功抵达襄阳。此时,才谈得上抽调宋兵团去救援黄维(宋兵团原来接应王凌云并出豫西的任务已经不存在,防区则可以顺势交给王凌云部)。那么宋兵团有没有被白崇禧全部扣住呢?答案是否定的。杨干才的20军把襄阳交给王凌云后,迅速南下到武汉坐船东下南京,再转淮北前线,1948年12月中旬已经抵达蚌埠,跟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一起归刘峙指挥北进救援黄维。从这个意义上说,调宋兵团部队救黄维一事,分明是实现了的。只不过12月15日黄维兵团就被歼灭,杨干才在前线来不及发挥什么作用。

至于79军,由于刚从西北转隶,所以本来就不在调动之列,1948年11月还一度从宋兵团曾转隶到新成立的第一兵团陈明仁部。不过由于宋兵团的兵团部没离开华中,最终应该是没有实际调走。

最后是宋兵团的兵团部为何没有调走。答案很简单,不是白崇禧扣住它不放(白巴不得宋这个中央军将领跑路),而是宋希濂自己畏战惧战赖在鄂西不愿意走:

宋希濂和杜聿明都属于人缘比较好的将领,也有能力。宋希濂当时担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蒋介石将宋希濂派去华中,就有监视白崇禧的意思。杜聿明虽然已经是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但是在10月15日,他被蒋介石派到东北收拾残局,还给了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直到11月初,他还在葫芦岛指挥撤退。鉴于杜聿明的情况,蒋介石决定任命宋希濂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及前进指挥部主任。

但是,宋希濂却不愿意去,他后来回忆说:“我对于去徐州的这个任命,感到很踌躇。当时我对于华东解放军的情况并不了解,这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我其实最担心的是去了以后,在指挥上的问题。徐州‘剿总’的主要部队是邱清泉、孙元良、黄伯韬、李弥这四个兵团。孙元良人品低劣,为人虚伪狡诈,把个人利益看得超乎一切,对此人我是非常了解;至于邱清泉,这个人骄横跋扈,狂妄自大,向来是目空一切的,据说在豫东之战中,他连蒋介石的亲笔命令都不好好执行。孙元良、邱清泉这两个人是难以相处和对付的,我去了之后,又如何指挥得动呢?”
此外,宋希濂对战局也很悲观,他认为:“徐州战事的前途很不乐观,国民党军完全处于被动。在情报上,对于共军行动,几乎是一无所知,而共军对于国军,则了如指掌。加之国军的纪律太坏,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经过反复思考,宋希濂决定不去趟徐州这个浑水,他给蒋介石去电,以“到鄂西后情况渐明,正在作种种规划和积极部署以及自己对徐州方面情形不熟悉”为理由,请求蒋介石收回成命。

蒋介石马上复电宋希濂,称:“徐蚌为首都门户,安危所系,希吾弟毅然负此艰巨,迅即赴徐与刘总司令及各将领妥善部署,勿再延迟为要。”

这个复电的措辞是很严厉的,宋希濂不得不同意就职,但是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徐州战区以邱清泉兵团为骨干,邱清泉为人骄横跋扈,目空一切,与友军不能和衷协调,如万一将来再发生类似豫东战役的情况,以致贻误戎机,则所关甚大,谁负其咎?”

见宋希濂这样说了,蒋介石便派人给杜聿明送去亲笔信,因为邱清泉对杜聿明倒是难得的尊重和认可。杜聿明本心是不想去的,但是出于对蒋介石的“愚忠”,他最终还是怀着“赴死”的心情去了徐州。

蒋介石自己同意了宋希濂留在鄂西,继续指挥79军和王凌云的第13绥靖区。因此,指挥机构和直属队自然也就留下。


综上所述,白崇禧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扣住宋兵团。宋兵团指挥机构清一色都是中央军嫡系人员,下属各军不是中央旁系就是川军,并没有任何桂系或程潜系统(桂系盟友)部队,白崇禧根本不可能指挥得动,当然也更谈不上扣住。当时,华中剿总左翼汉江流域形势严峻,国民党军在襄阳战役后面对解放军陕南、桐柏、江汉三个军区毫无数量、质量优势,被这几个军区的地方部队吊起来打,只有招架之功,连龟缩防御也都是自顾不暇,当然很难救援黄维。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则白崇禧反对从华中调兵并不完全是师心自用,实在是也有他的道理。虽然如此,蒋介石还是成功地把宋兵团最初的两个军从华中调走了,但是28军自己不给力在大战前夜被江汉军区地方部队打掉军部和三分之一多的部队,不得不重整,无法参战;20军则顺利赶到前线,但解放军进展太快,最终没派上大用场。

白崇禧在这件事中的作用,并不像段子里说得那样公然抗命乃至于武力对抗,最多只是消极拖延,最终也未成功,只保住了刚抵达华中的79军。国民党军经过抗战以及抗战后整编,军阀的力量已经下降,白崇禧在华中能如臂使指的主要是第三兵团张淦部、第五绥靖区张轸部(后来增加第一兵团陈明仁等部,然而不久程潜又跳船到我方去了),其余诸如黄维、宋希濂、王凌云、霍揆章、康泽等将清一色是中央系背景,根本不是白崇禧所能够指挥得了的,更谈不上扣押。华中战斗力最强的黄维兵团东进,白崇禧不也无法“扣押”吗?


结论:

白崇禧抗命扣押宋希濂兵团的段子,过分夸大了国民党军内部的派系矛盾,夸大了抗战后军阀的割据性,也夸张了白崇禧此时的权力和实力。

经过分析,我们已经看出:白崇禧基于本位主义(华中战局的恶化)和派系利益,固然反对从华中剿总,但他对于麾下的中央军或中央旁系部队没什么控制力。蒋介石调动宋兵团麾下两个军的计划,完全实现了,只给白崇禧留下了一个刚从西北抵达的弱军。宋希濂本人和宋兵团指挥机构、直属队之所以留在华中,既无关大局,也跟白崇禧没什么关系,主要是因为中央军内部的人事派系矛盾。(邱清泉服杜聿明,不服宋希濂。)之所以蒋介石调动的两个军没有派上用处,主要是因为我江汉军区给力,直接打摊了一个(28军);桐柏、陕南军区穷追王凌云,牵制了另一个(20军);白崇禧的拖延推诿、蒋军后勤运输系统的效率低下,等等,则是次要的原因,不应该过于强调。

不过,宋兵团的三个军(20、28、79军)都是战斗力比较差的军队。20军稍好一点也没有太多发挥,这里姑且不说。28军守城都能直接被江汉军区万人左右的地方部队消灭了军部、直属队和三分之一的兵力;79军也好不到哪里去了,1949年2月在荆门战役中又被江汉军区集中12个团两万左右的地方部队消灭了军部和两个师,军长方靖被俘、上万人被歼。这样守城都打不过江汉军区地方部队的鱼腩,就是第一时间去了淮海又有什么用呢?其结果是:要么鄂西放空被我军横扫,王凌云覆灭、武汉和四川暴露在我三个军区地方部队面前,蒋介石又不得不把部队调回来堵截;要么是我军发现调动确认鄂西敌军无力化后,干脆把江汉、桐柏、陕南的野战旅进一步东调参加淮海战役,换个地方来对付它们。试问,这些鱼腩部队守城都打不过地方部队,野战还能对付得了我军吗?又怎么能指望他们拯救黄维呢?

从中又可以看出,网络时代的某些这粉那粉抱着英雄史观、饭圈史学来粉这帅、那将是多么的可笑。他们完全没有整体的大局观,也日常忽视次要战场、地方部队,甚至有人动辄口出“千里跃进大别山失败了”、“刘邓在大别山损失了一半的人(其实野战军减少的兵力大部分用于建立鄂豫、皖西、江汉、桐柏等军区)”,把我军的胜利完全视为个别军事指挥员、个别决战成功乃至于“谍报”的结果。实质上,各地方军区不仅肃清匪徒、反革命,帮助民主政权建政,为野战军作战在后勤、情报等各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没有地方部队,何来解放区,又何来小推车大军?),不仅能为野战军提供后备力量(大部分野战军都是地方部队上升),不仅能在决战中配合主力作战(比如豫皖苏军区参与阻击黄维兵团,陕南12旅直接参与歼击黄维兵团,等等),也牵制乃至消灭了大量的敌人正规军。比如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宋兵团完全被我陕南、桐柏、江汉三个军区牵制住,其一部(28军军部等,后来还有79军军部)更被我地方部队歼灭。没有地方部队,我军不可能取得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凯申公(蒋介石)在淮海战役时期未能直接解职白崇禧并调动宋希濂兵团解救黄维兵团,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军事、个人恩怨以及整体战略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层面: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林立与权力制衡 白崇禧的特殊地位: 白崇禧是国民党内部举足轻重的人物,长期以来与桂.............
  • 回答
    淮海战役硝烟弥漫之际,白崇禧的部队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但他们的行动与淮海战役的进程却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要理解白崇禧集团在那段时期的动向,首先要明确他所代表的势力——国民党桂系。桂系以其强大的地方实力和独特的政治军事运作方式,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白崇禧作为.............
  • 回答
    要说淮海战役时期解放军的一个弹药基数是多少,这其实是个挺难一口咬定数字的问题,因为解放军当时的后勤保障能力和弹药供应情况非常复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像现在有标准化的“一个弹药基数是多少发子弹,多少颗炮弹”。打个比方,你说“一个家庭一个月的伙食费是多少?”这个问题就没有一个固定答案,对吧?有的家庭.............
  • 回答
    淮海战役,一场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关键之役,不仅是两支军队的较量,更是一场对中原大地无数普通人命运的深刻影响。在这场战役中,身处战区腹地的村民们的去向,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充满了那个年代的无奈、勇敢和坚韧。流离失所,仓皇逃离战役打响之前,解放军和国民党军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调动和集结。随着战火的逼近,原本平.............
  • 回答
    淮海战役黄伯韬兵团的命运,确实是国军战略失误中一个令人扼腕的典型。要理解为什么国军在黄伯韬兵团被围时仍然坚持救援,以至于陷入“围点打援”的困境,我们得抛开“确保其余部队”这种事后诸葛亮的思路,深入到当时国军的决策逻辑和战场现实之中去。首先,要明白当时国军的整体态势: 兵团之间的联动性与“一损俱损.............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触及到了淮海战役指挥体系和信息传递中的一个重要细节。首先,需要澄清一点:淮海战役的最高指挥机关是“总前委”(也称总前委委员会),成员由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组成。其中,刘伯承担任总前委书记,陈毅和邓小平担任副书记。“华野”指的是华东野战军,是由粟裕担任司令员兼政.............
  • 回答
    如果淮海战役中,华中的国军(主要是指当时由刘峙指挥的华中剿匪总司令部辖下的兵力)“倾巢出动”,那么天平无疑会严重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倾斜。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淮海战役的地理背景与国军的兵力部署: 淮海战役的核心区域: 淮海战役主要发生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至海.............
  • 回答
    淮海战役的兵力对比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存在争议的话题。国军号称的“八十万”并非一个实打实的数字,解放军的实际兵力也并非如此简单。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国军“八十万”的数字来源与水分国军在战役初期宣称总兵力达到80万人,这其中包含了多个方面的部队: 参战的黄百韬、黄维、杜聿明、孙元良、李弥等部.............
  • 回答
    淮海战役是我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牺牲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将淮海战役描述为“一边倒”或“碾压式”的战役, 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低估了我军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虽然最终我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解放了华东地区,对国民党军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这场战役的胜利绝非“一边.............
  • 回答
    淮海战役的胜利,绝非偶然,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凭借卓越的战略指挥、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以及官兵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取得的一场决定性的、也是规模最为宏大的战役。要深入理解这场胜利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精准的战略决策:孤立和歼灭敌人,化被动为主动国民党军.............
  • 回答
    淮海战役的指挥权是一个复杂且有历史争议的问题,但从战略层面上来说,由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联合指挥部统一指挥,而具体执行和关键决策则更多地体现了粟裕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展开:一、 战役的背景与战略规划.............
  • 回答
    淮海战役,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战争,其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数百万民工、担架队、运输队,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通往胜利的钢铁洪流。这其中,我军动员群众运输物资的智慧与魄力,是值得深入探究的。一、 政治宣传的深入人心:胜利的旗帜引领方向首先,我军深知人心是战争的基石。在战役发起前,解放军就通过各种.............
  • 回答
    淮海战役之所以被称为“淮海战役”,是因为这场战役发生在淮河以北,海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个地理名称直接概括了战役的主要战场范围。下面我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命名背后的原因和其重要性:1. 地理位置的概括性命名: 淮河: 是中国长江的第二大支流,流经中国中部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理分隔作用。 .............
  • 回答
    傅作义放弃北京和天津,将所有兵力南下支援淮海战场,这无疑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设想,会彻底改变解放战争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以重塑中国的历史格局。为了详细探讨这一假想情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傅作义的战略调整: 兵力调动: 傅作义的北平、天津守军大约有50万左右的精锐部队,包括中.............
  • 回答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一场举世瞩目的战略决战,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军事史家津津乐道。在这场战役的指挥体系设置上,一个颇为令人费解的安排是:中央军委让只有12万人的刘邓大军,在名义上领导陈粟(即陈毅、粟裕)两大主力,而陈粟的兵力加起来远超刘邓。许多人会对此感到困惑,尤其是在粟裕资历尚浅的.............
  • 回答
    要说淮海战役中的新安镇,那可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新安镇,在当时属于江苏省宿迁县,现在嘛,它所在的区域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的新安街道。你别看现在这名字听起来普通,但在淮海战役的宏大叙事里,新安镇绝对是个举足轻重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战役的关键节点——经济区的扫荡和围歼来说。咱.............
  • 回答
    关于孙元良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改变去永城决定的会议上是否与会,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争议,而且相关的细节也并非完全清晰。不过,根据目前流传较广的资料和历史研究,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个大致的脉络。会议的背景和杜聿明的困境首先,要理解杜聿明改变去永城决定的会议,需要先回顾一下当时的军事态势。淮海战役初期,国民党军.............
  • 回答
    关于淮海战役中邱清泉所说的“虎”和“狗”,这其实是一个流传颇广的说法,但需要指出的是,并没有确切的历史文献或战役记录能够直接证实邱清泉在淮海战役期间说过这样的话,并且明确指出他所指的“虎”和“狗”具体是哪个人或哪支部队。不过,基于当时的战场态势、国民党军队的组成以及邱清泉作为国军高级将领的立场和性格.............
  • 回答
    淮海战役的胜败,是解放战争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而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方面的失算之处,白崇禧作为军事统帅,其战略判断的失误,无疑是导致淮海战役国民党军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理解白崇禧为何会失算,需要将目光拉回到淮海战役爆发前夕的整个战略格局以及国民党军的优势与劣势。首先,我们得明确白崇禧在国民党军事.............
  • 回答
    要说淮海战役里刘伯承指挥的第二野战军,以相对劣势的兵力围歼黄维兵团,这确实是军事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刘伯承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底气可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战术和对战场态势的精准把握之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分析:一、 精密的战略布局与战场选择:孙子兵法的灵魂在淮海战场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