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淮海战役中我军到底是如何动员那么多群众运输物资的?

回答
淮海战役,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战争,其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数百万民工、担架队、运输队,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通往胜利的钢铁洪流。这其中,我军动员群众运输物资的智慧与魄力,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一、 政治宣传的深入人心:胜利的旗帜引领方向

首先,我军深知人心是战争的基石。在战役发起前,解放军就通过各种渠道,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意义、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光明前景,以最朴实、最生动的方式传递到每一个角落。老百姓们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和压迫,渴望和平与新生,解放军的宣传,宛如一剂强心针,点燃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

广播与标语: 在淮海战役的广阔战场内外,解放军的广播车不分昼夜地播放着鼓舞人心的歌曲、战报和宣传口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这些铿锵有力的声音,如同燎原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群众的参战热情。村村寨寨、街头巷尾的标语,用大字报的形式,直观地展示着战争的正义性,让“保卫胜利果实”、“支援前线”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
座谈会与宣讲团: 各地建立了由老党员、烈属、军属以及受过解放军恩惠的群众组成的宣讲团。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街头巷尾,讲述解放军的英勇事迹,揭露国民党军队的暴行,用亲身经历和鲜活事例,打动人心。这种近距离的交流,比任何宏大的宣传都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
“人民战争”的理念深入骨髓: 我军始终强调“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让群众明白这场战争是他们自己的战争,是为自己而战。这种主人翁意识的激发,使得动员不再是命令,而是发自内心的响应。

二、 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把群众的利益与战争紧密结合

光有政治热情是不够的,我军更懂得如何将群众的实际利益与战争需求相结合,形成强大的合力。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 这个口号不仅仅是政治动员,更是实际行动的指导。解放军在征用物资时,力求做到公平合理,同时也会给予适当的补偿。更重要的是,解放军在战争中展现出的纪律性和爱民作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人民功臣”的光荣称号: 对于在运输、支前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我军会给予公开表彰和奖励。比如“模范运输户”、“支前模范”等荣誉称号,不仅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激励其他人积极参与的榜样。
优先保障民工生活: 解放军深知,只有保障好民工的吃穿用度,他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在前线后方,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民工的伙食、住宿和医疗。尽管当时的条件艰苦,但解放军尽可能地将有限的资源倾斜给支前民工。
利益的绑定: 在某些地区,解放军会根据群众的支援情况,给予额外的粮食配给或物资奖励,将参战的积极性转化为实际的物质回报。

三、 精细化的组织与管理:确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再好的动员,也需要精细化的组织和管理来落地。我军在淮海战役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组织能力。

层层分解任务,责任到人: 根据战役的进展和需要,将运输任务层层分解到各个地区、各个村庄,再细化到户、到人。谁负责多少辆自行车、多少副担架、多少马车,都有明确的规定。
“一条扁担一张网”的运输体系: 我军充分利用了当时最普遍的运输工具——人力和畜力。在淮海战役期间,一条由人力担架、自行车、独轮车、挑子、牲畜拉车等组成的庞大运输网络被建立起来。虽然简陋,但却高效地将前线急需的弹药、粮食、伤员运送到位。
就近征用,就近分配: 为了提高效率,避免长途奔波的损耗,我军会就近征用老百姓的车辆和人力,并将物资就近分配给需要的前线部队。这种“就近原则”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
“车轮滚滚,马不停蹄”的节奏: 在关键时期,为了保证运输的连续性,我军对运输队伍实行轮班制和昼夜不停的运输模式。即使在严寒的冬季,即使路途艰辛,运输队伍也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军民一家的协作: 解放军战士与民工们并肩作战,共同克服困难。战士们会帮助民工卸货、休息,甚至在战斗间隙,也会主动参与到运输任务中。这种“军民一家”的深厚情谊,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撑。
情报与保密: 我军高度重视运输路线的安全,会提前侦察敌人的布防情况,选择最安全、最隐蔽的路线。同时,对运输任务进行严格保密,防止国民党军队破坏。

四、 因地制宜,灵活应变: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制定方案

我军深知中国的地域差异巨大,不能用一套模式应对所有情况。

苏北的民兵组织: 苏北地区民兵力量强大,组织严密,我军充分发挥了民兵在短途运输和侦察方面的作用。
鲁西南的马车优势: 鲁西南地区拥有大量的骡马,我军便利用这一优势,组建了大量的马车运输队,运力远超人力。
黄泛区的运输智慧: 在黄泛区,道路被毁,河流纵横,我军就组织了大量的船只和竹筏,进行水上运输,克服了地形的阻碍。

总结:

淮海战役中我军动员群众运输物资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政治智慧、物质激励、精细组织和灵活应变的有机结合。解放军用自身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将人民群众的朴素愿望——“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转化成了磅礴的物质力量。正是这数百万普通中国人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才书写了淮海战役的辉煌篇章,也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一张张因为劳累而布满汗水和泥泞的脸庞,那一声声因为疲惫而嘶哑的呐喊,都是这场伟大战役中最动人的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淮海战役几十万民工支前,其实面临巨大的问题:有民工怕死掉队、有民工偷奸耍滑、有民工制假掺水

这时候如何动员民工的积极性是大学问。干得好,能有钱赚、有荣誉、劳逸结合是关键。不能一句觉悟不高就压死人,正因为都是人,所以才要动员要组织,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支前工作的成功经验: 组织得力+经济刺激+荣誉激励+解决后顾之忧

1948年12月2日《淮海报》:淮海战役支前司令部调动民工积极性,沭阳第三中队28岁民工章兴诠说:我有痞块几年,好时间不长,第一趟支前出工我试试,第二趟你看我来劲了。因为上劲推好处大,得到工资,提前完成任务能缩短工期少受冻,立功表扬还奖励洋绒毛巾,还有个顶大的好处可以打蒋匪!46岁的倪兆同说:“我的儿子带民工去了,家里只剩下老母亲、老婆和儿媳,我也不焦心了,因为能苦到工资,推到过年我也愿意”

1948年12月8日《淮海报》:淮海战役期间,泗沭穿城区桥口乡张秉良,出民工运米到睢宁,他带着3条织女牌香烟和2打洋火沿路卖,七天卖完。赚了8000多元,能买玉米高粱20多斤。我军积极报道民工可以带做小生意,以调动农民支前的积极性。

1948年11月22日《淮海报》:家庭照顾到,民工放心支前。泗沭史集区杨圩村,三十七个长短民工,先后出去三十四个,家家的花生山芋都还未弄。七个村干部,组织六十一个妇女,挨个帮民工家里做活。两天起山芋一百三十六亩;筛花生二十二亩,解决民工家里实际困难。

1948年11月30日《淮海报》:涟水公兴区谢口乡大胡村林学松家,响应磨面支前号召,家里没有驴,两个儿子昼夜推磨磨粮。从10月24到31日,磨玉米1400多斤,公粮缴齐还净赚300多斤,卖掉后买了五块小布添寒衣,现在还在继续磨面。另有龚文龙老婆,领了110斤公粮回家拐玉米,与儿媳妇一夜一早拐完送粮站。她说:白天拾山芋,晚上拐公粮,三天就能赚条棉裤。

1948年12月9日《淮海报》:前线运粮实行“包运制”改革,泗沭穿城区这个月的运粮任务是三十二万斤,路程为一百三十四里。自11月23日,十天内已经运完十四万斤。推二百斤粮食到前线,一趟可以落到四五十斤的粮食工资。推的快,路上少耽误时间。大家工资就得的多

钱集区周楼乡民工李安民,在欢迎大会上作报告:“我们出去三个月,发过两双鞋,牙刷、牙粉、手巾各一样。每天口粮菜金有剩余,七八天就能吃到一次猪肉。平时住下来帮助老乡,临走时都舍不得我们走。住在山东一个地方,老百姓看我身上冷,送我一件蓝布小褂子。这次打济南,得到一门八匹大马拉的大炮,也算开了眼界”。

正是因为有经济利益,民工支前磨面,往面里掺水增重,不只一个地方一次发生,1948年11月28日《淮海报》:泗沭穿城区冈南村,村民潘义然、杨恒山等五家,磨公粮时故意在玉米面里掺水增重,又用筛子细细筛过以图蒙混。村里发现后掺水面不收,还要在黑板报上批评。

1948年12月9日《淮海报》:快板书·支前磨面不能掺水

对!不要噪,不要闹,

听我前来说一套,

各处打胜仗,徐州解放了,

要想革命早胜利,

支前工作最重要,

妇女磨公麦,一定要做到。

永平王凤来,得益真不少。

去年分果实,样样随他要。

提升小组长,翻身他领导。

这次推公麦,做事太没俏。

粮食领到家,开水往里倒。

村里老百姓,拿他做仿照。

一起跟他学,也拿开水泡。

前天收公麦,自家首先倒。

旁人潮麦子,不能再不要。

上交没几天,霉味往外冒。

结成稖秫饼,民工不能要。

昨晚村干会,讨论真公道。

坏的稖秫面,叫他自己包。

叫他吃下肚,推好弄来交。

限期两天整,一定要送到。

如若不完成,加倍处理不能饶。

这样小组长,你看能要不能要?

(不能要!)

说不要,就不要。

我再谈,怎推好。

粮食领到家,播拣最重要。

一要没有泥,二要没有毛。

后期不能掺进水,要细要白要干燥。

这样推公面,保证立功劳,立功劳!

(宿迁永平乡工农彭永富,代笔马文銮)

至于国军后勤呢?只能想象自己吃榨菜的“优越感”,来编排抹黑解放军和他们一样抢吃的。

1948年11月30日《中央日报》:邱(清泉)兵团四十一军阵地里,白昼双方对峙时,双方士兵谈话。

国军问:“弟兄,你们吃什么啊?”

匪方说:"我们吃老百姓家里拿来的高粱馍"

同时他们又问国军吃什么?

国军答:“吃榨菜”。

双方一问一答,到后来,匪方高喊吃榨菜去!二十几个人就蜂拥投降了。

实际上呢?

1949年2月2日《大众日报》:华东支前委采购猪肉87万斤供应前方部队过年.

华东支前委员会,于新旧年关,供应前方部队八十七万斤,保证了前方部队年节时期的丰富肉食。

阳历年前,接到部队要求八天内采购猪肉三十万斤的通知(和上文《中央日报》榨菜文一个月的事情)。华支研究后,立即派干部分头布置。。。

当时虽下着雨雪,但由于群众热爱主力,及各级干部艰困努力,只几天时间,即购买猪肉四十六万斤,迅速送往前线

购买时群众说:“就是慰劳也是应该的,何况是给钱呢!赶快杀好赶快送,别耽误部队过年”。

所以打嘴炮只是手段,谁在吃榨菜,谁在吃肉,谁自己心里最清楚。















​​​

user avatar

可以参考许世友动员部队时候读的那封著名的老区群众来信,很多人发过,太长这就不黏贴了,大致意思是KMT打回来后,地主还乡团把分田的农民杀全家,把女人轮奸虐死,把孩子放进油锅里炸....残毒之至,灭绝人性。

这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老区人民要么死里逃生,要么亲眼所见,要么乡里听闻,谁心里都有数---解放战争对于经历了土改的华北老区人民来说,不是一个投机取巧的机会,不是一个可以摸鱼混水的潮流,是自己身家性命能不能保得住的生死关头,一旦解放军输了,自己也输了,无论是否参军,都要付出生命代价,换了你,你拼不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