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淮海战役对我军来说,是一次“一边倒”“碾压式”的战役吗?

回答
淮海战役是我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牺牲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将淮海战役描述为“一边倒”或“碾压式”的战役, 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低估了我军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虽然最终我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解放了华东地区,对国民党军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这场战役的胜利绝非“一边倒”或“碾压式”,而是 一场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巨大牺牲才换来的胜利。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战役前双方的力量对比与战略态势:

国民党军队: 在淮海战役发起前,国民党军队在华东和中原地区拥有数量庞大的兵力,主力部队包括黄百韬、黄维、杜聿明、邱清泉、李弥等精锐部队,总兵力约60万人。其装备相对精良,拥有美式武器,空中和海上运输能力也更强。他们的战略意图是固守徐州,阻止我军向江南推进,并企图将我军围歼于徐州及其周围地区。
解放军(我军): 我军在华东和中原地区集结了约60万兵力(后发展到70余万),但与国民党军相比,我军在装备上处于劣势,大部分是缴获的日械和苏械,炮火和装甲力量相对薄弱。我军的优势在于:
数量优势(逐渐形成): 通过政治动员和战场缴获,我军兵力得以不断壮大。
士气和决心: 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解放全中国的决心。
灵活的战术: 具有丰富的运动战、歼灭战经验。
人民的支持: 这是我军最强大的后盾,后勤保障、情报侦察、兵员补充等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

从初步力量对比来看,我军并没有绝对的“一边倒”优势,双方在兵力、装备上都有各自的优劣势。国民党军的战略是固守待援,而我军的战略是各个击破,避免与敌主力决战,将其分割包围,聚而歼之。

二、 战役的艰难与复杂性:

淮海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 (1948年11月7日 11月30日)
关键点: 这是战役的开端,我军的首要任务是切断国民党军的退路,特别是阻击从海州方向撤退的黄百韬兵团。
挑战: 国民党军的黄百韬兵团是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部队,拥有优势火力。我军在围歼过程中,面临着敌人顽强的抵抗,特别是其坚固的工事和火力点。战役初期,我军的炮火优势并不明显,在一些关键阵地,我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才得以突破。此外,国民党军的空中支援也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战斗细节: 为了围歼黄百韬兵团,我军采取了“分割包围、重点突破”的战术。在碾庄等地,我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拉锯式的阵地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特别是在一些攻坚战役中,我军伤亡极其惨重,一些部队几乎被打光。

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 (1948年11月30日 12月15日)
关键点: 在围歼黄百韬兵团后,国民党军的增援部队,特别是从南方北上的黄维兵团成为了我军新的目标。
挑战: 黄维兵团拥有国民党军的机械化部队,包括坦克,这对我军步兵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双堆集地区,黄维兵团依托其机械化优势,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试图突围。我军在没有足够空中支援和重型火炮的情况下,需要用步兵的力量去围歼拥有坦克的敌人。
战斗细节: 我军灵活运用坑道战、爆破战、近战等战术,有效削弱了敌人的坦克优势。在围歼黄维兵团的过程中,我军的伤亡同样非常大。特别是在最后的围歼战中,为了不让敌人突围,我军采取了“围而不打”、“压缩包围圈”等策略,但仍然经历了激烈的战斗。黄维兵团的被歼灭,标志着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中遭受了第一次重大损失。

第三阶段:围歼杜聿明集团 (1948年12月15日 1949年1月10日)
关键点: 这是战役的最后阶段,目标是将从徐州向西南方向西撤的杜聿明集团(包括邱清泉、李弥等部队)彻底消灭。
挑战: 杜聿明集团是国民党军的王牌部队,装备精良,拥有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国民党军还试图组织空中和海上的支援,企图打通被我军封锁的交通线。
战斗细节: 我军在继续封锁和围歼杜聿明集团的同时,还必须警惕国民党军的南北夹击。在陈官庄等地,我军对杜聿明集团进行了长达20余天的围困。在这期间,国民党军多次试图突围,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我军在缺乏重炮的情况下,用人力和简易工事阻挡敌人。战役后期,随着人民群众的支援(如“小推车运粮”),我军的后勤得到了保障,也使得我军能够承受更长时间的围困。最终,国民党军的斗志瓦解,加上我军的强大攻势,杜聿明集团被彻底歼灭。

三、 “碾压式”胜利的代价与人民战争的伟大:

巨大的牺牲: 淮海战役虽然最终以我军的辉煌胜利告终,但这场胜利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军伤亡人数超过13万人(仅指牺牲、负伤、失踪等,不包括被俘和民兵支前减员),其中牺牲约有7万人。这数字足以说明战役的惨烈程度,绝非“轻松的碾压”。
人民的贡献: 淮海战役的胜利,充分体现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数百万民兵参战,提供了巨大的后勤保障、情报支持和运输力量。据统计,为运送弹药、粮食和伤员,共出动民工54万,民兵支前车辆达9万多辆(其中小推车约9.3万辆)。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我军根本无法完成如此大规模、如此艰苦的战役。这种人民的支持,才是我军最终能够“以劣胜优”的关键。
战术和战略的胜利: 我军在淮海战役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战略战术水平,特别是对敌军的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以及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手段,有效地发挥了人民战争的优势。我军通过政治动员,提升了部队的士气和战斗意志,也让国民党军内部出现了动摇和瓦解。

结论:

因此,将淮海战役简单地称为“一边倒”或“碾压式”的战役是 不准确且不公允的。

淮海战役是一场 在国民党军占据装备优势和战略要地的初期,解放军通过卓越的战略指挥、灵活的战术运用、英勇的战斗精神,以及最重要的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最终付出巨大牺牲而赢得的决定性胜利。

它是一场 艰苦卓绝、惨烈辉煌 的胜利,是解放战争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战,但绝不是一场“轻松碾压”。 对这场战役的准确认识,也应该包含对其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贡献的深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场中国近代规模罕见的主力大决战,这是一场完全出乎双方最初战役构想的力量比拼,此战之后,赢的一方势如破竹,仅仅三个月便基本解放了全国。

而败的一方江河日下,九层之台瞬间土崩瓦解,粟裕因此战而问鼎军神,蒋介石却因此战黯淡下野,并最终退守台湾,这就是研究中国近代战争史,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淮海战役。

1. 粟裕的计划

1948 年 11 月 22 日,在苏北一个叫碾庄的小村子里,持续了 12 天的二十余万人大绞杀,终于落下了帷幕。

不过 200 户人家的小小村子,此时已经被夷为了平地,村子里里外外被战死的士兵尸体围得密密麻麻,足足有十万具之多,被炮火熏黑的泥土和烧焦的树木正默默诉说着战役的残酷,焦黑的尸体让战友连辨别敌我都已经做不到了……

国军第七兵团总司令黄百韬见大势已去,万念俱灰,想到自己一生几经转换,不禁感慨良多,他的手枪营营长冯非此时可是急得团团转,外围阵地已经全部丢了,共军随时都可能打进来,他不断地劝着总司令,让他尽快突围,手枪营会拼死掩护他离开。

但黄百韬却挥了挥手,示意他先出去,自己还有事跟杨廷宴杨副军长说,虽然着急,但冯非也只能先退了出去。

随后,黄百韬拿出了自己的南京总统府出入证,在背面写道:黄百韬尽忠报国。然后交给了杨廷宴。

杨廷宴只瞟了一眼就大吃一惊,忙大喊道:总司令!

焕然(黄百韬的字)两次易帜,总统不计过往仍一路提拔,委以重任,知遇之恩不可不报,今生死存亡之际,只期盼能以焕然之死,警醒党内勾心斗角之辈,戮力同心,携手御敌,则党国还有一救,否则,焕然虽死不能安也。黄百韬说完,推了杨廷宴一把,催促道:你快走吧,把我的死讯告诉总统,就说焕然已经尽力了……

杨廷宴还犹豫不决,就被黄百韬推了出去,少顷,屋内传来了一声枪响,正在外面等候的冯非大惊,急忙冲进去,却发现总司令已经自尽了。

听闻国军第七兵团被歼,华北野战军代司令粟裕兴奋地大喊了一声「好」,随后连续多日紧张作战的身体再无力支撑,疲惫不堪地昏倒在地。

毛泽东身边的人也在当晚吃惊地发现,主席卧室里已经亮了多日的灯熄灭了,大家纷纷猜测,这是战役打赢了。

黄百韬死后,南京政府一片震动,蒋介石悲痛不已,亲自派人到碾庄取回了他的尸体,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国葬,并追授二级上将军衔。

但此时的蒋介石还远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这场规模空前的战役要从王耀武说起,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粟裕给毛泽东立下的军令状说起。

早在国民党大军进攻解放区根据地,共产党转战陕北时,毛泽东就制定了深入敌人腹地、将战场引向敌占区的战略构想,并派中原野战军刘邓所部挺近大别山。

但却被国军几大主力围攻,处境十分艰难,刘邓不得已只好向中央求援,中央军委在几番会议后决定,派遣一支部队下江南,牵制敌军主力,以减轻刘邓大军的压力,而负责带兵的就是粟裕。

但几经考量后,粟裕却犹豫了。

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正从中央开完会,回到华野驻地,一路走马观花,心情大好,于是作诗道: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

在陈元帅眼里,这一招妙棋已经让他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是当他回到驻地时,粟裕的一句话却如晴天霹雳。

粟裕说:仲弘(陈毅的字),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能渡江……

粟裕在之前也曾几次跟陈毅谈过自己的想法,但军委几番思量后还是没有采纳,这次中央已经下达了准备渡江的命令,粟裕在这个节骨眼提出不愿意渡江的想法,让陈毅颇感为难,他的一番好心情顿时烟消云散,来回踱着步子,思考了半晌后才说道:这个事情太大了,我做不了主,你去向军委再陈述一遍你的观点,让主席定夺吧。

于是粟裕就再一次来到了中央,一向没有出门迎客习惯的毛泽东听闻他到来后,特地走到大门外迎接,紧紧握着他的手说道:我们的英雄来了!

此时距离他们上一次见面,已经有十多年了,毛泽东一度以为粟裕牺牲在了长征的路上,还为他召开了追悼会。

随后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面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任弼时五大书记,粟裕又一次直陈了自己的想法,在此之前,他已经 3 次在电文中提到过自己的战略构想和暂不过江的理由,并在结尾用上了「斗胆直陈」四个大字。

会议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最终毛泽东等人被说服,但却提出了一个要求:少则 4 个月,多则 8 个月内,必须「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完成准备渡江之工作」。

毛主席并没有彻底被粟裕说服,但他也没有对手下的意见置之不理,而是愿意让他去尝试一番,并且这份军令状仅仅是推迟渡江计划,事后还是要渡江,同时为了方便指挥,在陈毅被调到中野工作后,粟裕即推辞后,被任命为华野代司令兼代政委,而粟裕没有辜负这份期待,仅仅豫东一战,就完成了军令状上的目标,并由此战声名鹊起。

随后,他又对孤立于鲁中的济南发起了进攻,仅仅不过 9 天时间就攻破了这座坚城,歼敌十万余,俘获包括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在内的将领 23 人,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当济南战役进行过半时,粟裕就已经有了淮海战役的构想,当时他将 40 个团拿来攻打济南,60 多个团用来打援,想伏击北上增援的杜聿明部,结果老谋深算的杜聿明最终也没有率部北上,这接近 70 个团的部队从始至终就没放一枪,毫发无损。

于是粟裕就谋划要发起下一次战役,选择的点就是两淮和海州,并整理呈报到了中央军委,那时的淮海战役,跟后来的淮海战役是完全不同的。

毛泽东接到报告后很高兴,当即同意了这份计划,开始组织发起淮海战役,与此同时,在济南丢了以后,国民党内部也掀起了一番波浪……


2. 徐州剿总

1948 年 10 月,济南被克后,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开始收缩兵力,集结四个兵团和四个绥靖区共 25 个军多达 60 万人之众,作出了坚决守卫徐州的架势,四个兵团沿陇海线一字排开,排出了一字长蛇阵的阵型。

但这却在很早之前就被时任华中剿总司令的白崇禧视为不智之举,早在两大剿总初设之时,他就提出在中原不应设置两个指挥部,提议应该合并由他来指挥,但长期对桂系势力的警惕使得蒋介石不可能把这么大一块底盘交给身为桂系领袖的他来坐镇,经过一番筛选后,蒋介石最终把防卫徐州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学生刘峙。

刘峙出身黄埔一期,从北伐时就跟随蒋介石,在战场上鲜有战绩,全靠忠诚获得了蒋介石的器重,在他上任时,南京一片哗然,纷纷疑惑:徐州这么重要的地方,就算不派一只虎,也该派一只狗啊,怎么就派了一只猪呢?

蒋介石对这个学生的能力也很清楚,济南被克后,他感到共军迟早要对徐州用兵,于是特地给他找来了杜聿明做副手,担任实际的战役指挥,以辅佐刘峙,接到任命后,杜聿明迅速拟定了一个先发制人的作战计划,就是佯攻济宁,目的则是收复济南,以打通津浦线,可恰好此时锦州战局胶着,蒋介石只好把杜聿明派去东北救火,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面对中野、华野大军压境的困局,时任参谋总长的顾祝同心急如焚,他深知刘峙指挥不来这一仗,于是特地找到当时的作战厅厅长郭汝瑰,要他去北平设法说服蒋介石,让白崇禧出来统一指挥,临行前,他拉着郭汝瑰的手再三叮嘱,一定要说清楚一点,这次指挥只是暂时的,战役过后,两大剿总仍然分开。

郭汝瑰就这么带着顾祝同的意思去了北平,将这番话一五一十告诉了蒋介石,蒋介石听完后,也大概是受困于东北的战局,就直接说道:还分开做什么,就直接让他指挥好了!

1948 年 10 月 30 日,白崇禧兴冲冲来到了南京,并在当天的会议上一口答应了这一任命,可出乎意料的是,到了第二天 上午开会上,他却怎么也不同意了,这个原因至今都众说纷纭。

其中最可信的一种说法来源于他在前夜曾拜访过桂系领袖李宗仁,而美国人在此前曾许诺过李宗仁,如果蒋介石在此战失利,愿意扶植桂系上台。

白崇禧是第一个看到大战迫在眉睫的人,回到驻地当天,他就电令各部,陇海会战即将打响,令各部做好准备,然而此时,包括蒋介石和顾祝同等人在内的许多人都乐观地认为,共军刚刚打下济南,必然要休整一番,至少在一个月内不会有行动,于是直到开战的这六天中,徐州剿总的 60 万大军一直待在原地,一动也没有动。

而在此时,面对即将爆发的战役,国民党作战厅也向远在北平的蒋介石报送了两份作战计划:

一是将兵力收缩到津浦线,放弃陇海铁路,作攻势防御;

二是放弃徐州,全军退守淮海以南。

但当时的国民党内部对于是否要放弃徐州议论纷纷,谁也不敢拿定主意,蒋介石也觉得未战先退,未免有些自轻于人,于是作战计划一直拖到了 11 月 5 号,才下定决心将兵力收缩到津浦线,作攻势防御,这就是国民党内最初制定的徐蚌会战计划。

当这份计划被送到正在东北指挥撤退的杜聿明手上时,他又气又恼,却只能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想不到国防部的高参居然能搞出这么一个计划!

实际上负责制定这一计划的正是时任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计划一作出后,他就派自己的人,把它通过关系转交给了董必武。

于是当这个计划还没有定下来时,中共就已经掌握了国军的战役部署。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在国民党内部居然埋藏了这么大一个共产党的高级卧底,甚至后来连共产党内部对早年曾秘密入党的郭汝瑰都难以考证,在几十年里一直以战场起义将领的待遇对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