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在1946-1949年还真卖力给蒋介石了,白崇禧可是要和解放军打“总体战”的,只不过蒋介石自己骚操作了。
白崇禧和杜聿明在东北干的十分不错,要不是赶上美国停战令,估计东北就危险了。
而在解放军重建中原军区后,蒋介石让白崇禧去当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觉得应该把武汉和徐州合起来指挥,以应对中野和华野的趋向联合。
但蒋介石不知道是咋想的,估计是觉得徐州是宁沪杭的大门,必须有一个嫡系将领来守才安心吧。然后刘峙就走马上任了,白崇禧担任新组建的华中“剿总”司令。
这玩意,当时身为国防部长的白崇禧一脸懵逼,知道了之后耍起了小孩子脾气,死活不去上任,是“新桂系三元老”的黄绍竑劝他“握着兵总比在南京强,以后德公(李宗仁)振臂一呼,你就是强援。”然后白崇禧就去了。
到了10月,蒋介石打算让何应钦和白崇禧一块指挥即将到来的中原决战,打算让徐州和武汉合起来,对解放军形成兵力上的绝对优势(此时徐州方向只有60万人,和解放军兵力一样多),白崇禧对此兴致勃勃,但是一看部署,心直接凉了,觉得这玩意赢面太小,而打输了这断送了中央军嫡系的锅自己咋也摘不掉,然后打死都不去。蒋介石无奈,连何应钦都没派,只能是将12兵团从白崇禧手里剥离,直接划给了国防部指挥,然后改编了李延年刘汝明的绥靖区,让徐州方向兵力达到了80万。
然后就是淮海战役,国军被打死打伤17万,被俘虏30多万,解放军牺牲受伤13万人。
淮海战役前
蒋公:我知道粟裕准备对徐蚌总动手了。我有意把武汉和徐州剿总合并,集中最大力量。白无疑是最能带兵的,但又不甘把国军精锐都交给桂系。想想算了,不能让他们看我黄埔系无人。宁可派只猪去守徐州,放心。
淮海战役中
蒋公:现在徐蚌前线非常焦灼,看来只有我亲自上了。黄维是我黄埔学生,本来就是我用来钳制白的,这次把它抽出来驰援,看本总统亲自微操让黄走黄泛区驰援……我擦,怎么在野地被三野土八路给围了。黄维不要突围,看我继续集中精力微操刘李兵团内外合击。另外杜聿明黄百韬邱清泉先别动哈,等我微操……
淮海战役后
蒋公:此次徐蚌会战惨败,究其责任,主要在白建生一人。
淮海战役之前,国共两边的态势其实是差不多的。解放军这边二野和三野分别独立作战,但三野分了一部分兵力在外围策应三野作战,三野也可以直接指挥这几个调过去的纵队。国军这边则是华中和徐州和两个剿总各自指挥一摊,白崇禧是华中剿总总司令,刘峙在徐州剿总担任总司令。郑州绥靖公署撤销后,剩下的机动兵力主要是孙元良兵团,华中和徐州都想争取过去,孙元良本来倾向于去华中,但最后还是被国军统帅部调到了华东战场。
到1948年夏季豫东战役之后,国共双方的攻防态势就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变,解放军在战场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而国军则因为遭受连续的剪灭性打击,兵力不足,只能进行重点防御。而且,这时候的国军一个兵团以下的部队因为害怕解放军突然围歼,已经不怎么敢单独行动了,每次行动都是几个军猬集在一起行动。所以,国军逐渐把中原战场和华东战场的部队编组成了机动兵团,留下守备地方的部队比较少,只能收缩防线,在一些重要的节点上进行防御。
这时候双方都认为战略性的决战已经越来越近了。尤其是在济南战役之后,华野集中兵力围攻济南的时候,国军不敢像以前一样大胆增援,所以在战场态势上显得越来越被动。因此,双方都开始进行战略决战的前期准备。而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否抢先把中原和华东两个战区合并起来,将机动兵力统一指挥调度,相互协同配合作战。所以,白崇禧向国军统帅部提出了一个建议,也就是合并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
白崇禧这个建议到了国军统帅部,并未得到积极响应。原因很简单,白崇禧是桂系的人,解放战争前期就在担任国防部长,为了防止他过分集权,特意安排陈诚为参谋总长,以对他进行牵制,结果是国防部和参谋总部互相掣肘,谁也不买谁的账。到1948年夏季,何应钦从美国回到国内,出任国防部长,顾祝同出任参谋总长,陈诚这时候在东北也待不下去了了,托病回到上海,甚至一度想出国,白崇禧则继续在华中。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国军统帅部却反其道而行之。之前国军统帅部就对白崇禧既用又疑,到了国军已经出现颓势的时候,白崇禧提出这个建议,自然会让南京的中央军高级将领感到居心叵测,所以并未作出积极回应。其实当时国军高级将领中也普遍认为,如果要和解放军进行大规模的战略决战,那么就必须要统一指挥,而最合适的人选当时其实也只有久负盛名的白崇禧。而且,白崇禧在华中战区始终对中野保持着压制态势,相比华东战场上的屡战屡败,局面还是要好看得多的。
但国军统帅部还是对白崇禧戒心很重,生怕白崇禧手中的兵权太重,尾大不掉,所以不肯合并两个战区,但却又要求将华中战区的中央军部队调往华东战场参战,甚至要求桂系的张轸兵团也要在必要时向东支援国军作战。白崇禧对此自然非常反感,所以在部队调动上一直不太配合国军统帅部的决定,比如黄维兵团东调徐州的时候,白崇禧就试图阻止。后来为了解救杜聿明集团,国军统帅部又要求华中的宋希濂兵团火速东进,同样被白崇禧阻拦下来,未能成行。
国军统帅部在选择徐州军事指挥人选时也很伤脑筋,本来曾经有过几个人选,但是都被否决了。比如蒋鼎文的呼声一度很高,国军高层也颇有一些人认为蒋鼎文能够胜任,但是最后仍然被否定了,理由是蒋鼎文白天赌钱晚上嫖娼,根本不理事,在如此重要的决战中,不能由他来指挥。最后就选择了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刘峙继续指挥。但国军统帅部也清楚,刘峙的能力不行,所以必须给他配备一个能够负责军事指挥的副手。这个人选一开始是宋希濂,后来又变成了杜聿明。杜聿明都已经开始调整徐州附近的国军部署了,却被临时抽调去了东北,几十万大军就在陇海线摆着,刘峙也不知如何是好。
也就是说,国军统帅部因为格局太小,既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又不信任白崇禧,所以最后选择了一个最无害的人来指挥,而为了弥补他的短板,又不断的叠床架屋,用其他人来给刘峙补锅。既然已经选定了让杜聿明协助刘峙只会,那就让杜聿明好好干,却又中间突然把杜聿明抽调去了东北,组织残余国军撤退。国军统帅部和高层的内斗如此激烈,相互之间不能信任,决定双方命运的决战尚未开始,就已经输了一半。
反观解放军这边,虽然内部也存在一些矛盾,但总体来说仍然完成了两个战略集团的统一指挥。而且,按照常规,在两个战略集团配合作战时,一般都是由兵力更多、承担主攻任务的一方的领导人出任整个战役的最高指挥者。但在决战开始之前,作为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的粟裕却主动提出,由刘陈邓统一指挥。电报打到中央,中央心领神会,马上同意,并致电中野成立了总前委。但中野也很清楚这个安排的用意,所以一方面表态承担统一指挥的责任,但另一方面又明确表示,战役指挥方面由粟裕统一指挥。
这就是说,双方都没有计较个人得失,而是坚决以大局为重。粟裕这么做的原因是,这样的大战不仅必须要把之前临时配属中野作战的部队调回来参战,而且中野也必须承担牵制华中国军的任务,如果他直接提出这样的要求,在刘陈邓面前他毕竟还是小字辈,是不合适的,所以他转而请求刘陈邓统一指挥。而中央和中野的回复则表明,坚决支持粟裕负责战役指挥,但胜败的政治责任我们可以来承担。这当然意味着,让粟裕放手干,打输了算我的。这对粟裕的支持力度就非常大了。相比国军当时高级将领中普遍不敢承担责任的情况,显然解放军还没开打,就已经又赢了一半。
而在双方这种状态的背后,一方面是双方最高统帅的格局有明显的高低之别,而且双方内部将领的状态和心态也完全不同。黄百韬兵团被围歼之后,国军统帅部曾有意让白崇禧统一只会华中和华东,但白崇禧考虑一番之后发现,这个仗赢面很小,输了却要承担政治责任,实际上是为国军最高统帅部背锅,所以坚决拒绝,而且不告而辞,就直接回了武汉。黄维和杜聿明集团在被包围之后都有机会突围而出,但是一想到要违抗最高统帅部的军令,就又不敢了,只能坐以待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