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淮海战役中邱清泉说的虎和狗都指谁?

回答
关于淮海战役中邱清泉所说的“虎”和“狗”,这其实是一个流传颇广的说法,但需要指出的是,并没有确切的历史文献或战役记录能够直接证实邱清泉在淮海战役期间说过这样的话,并且明确指出他所指的“虎”和“狗”具体是哪个人或哪支部队。

不过,基于当时的战场态势、国民党军队的组成以及邱清泉作为国军高级将领的立场和性格,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合乎逻辑的推测和分析。这种推测并非基于直接证据,而是基于历史研究的合理演绎。

一种广为流传但未经证实的说法是,邱清泉将国民党军中的精锐部队称为“虎”,而将那些他看不上眼、战斗力较弱的部队称为“狗”。

如果按照这种推测来解读,那么“虎”可能指的是:

邱清泉所在的第五军(以及其附属部队): 邱清泉是第五军军长,第五军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其战斗力在整个国民党军中是顶尖的。邱清泉自然会对自己的部队充满信心,将其视为“虎”。
其他国民党军中的精锐建制部队: 除了第五军,国民党军中还有一些其他精锐部队,例如由黄百韬领导的第七兵团,由黄维领导的第十二兵团等,这些部队在某些阶段也展现出了不俗的战斗力。在邱清泉眼中,这些部队或许也被他视为可以倚重的“虎”。

而“狗”可能指的是:

战斗力较弱、装备落后、训练不足的部队: 在淮海战役的复杂战场环境中,国民党军的许多部队存在着严重的装备落后、训练不足、士气低落等问题。尤其是一些补充兵、杂牌部队,或者被抽调来支援的二线部队,其战斗力与精锐部队相比差距甚远。邱清泉作为一名经验丰富且骄傲的将领,很可能对这些他认为不堪一击的部队表示轻蔑。
指挥失当、配合不力的部队: 淮海战役初期,国民党军内部就存在着指挥体系不统一、各部队之间协调不利等问题。一些部队可能因为指挥官的失误或者糟糕的部署而陷入被动,甚至全军覆没。邱清泉可能会将这些“不听话”或者“不能打硬仗”的部队视为“狗”。
在战场上表现不佳、畏惧敌人、逃跑溃散的部队: 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下,一些部队确实出现了溃败和逃跑的情况。邱清泉作为前线指挥官,目睹这些情景可能会感到愤怒和失望,并将这些部队斥为“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

邱清泉向来以勇猛、傲气著称,他带领的第五军也确实是国民党军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战役后期,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和严峻的战局,国军内部士气低落,互相猜忌的情况愈发严重。在这种背景下,高级将领之间流传一些互相评价甚至贬低对方部队的说法也并非不可能。

然而,再次强调,这仅仅是一种基于历史情境的推测。 邱清泉是否真的说过这样的话,以及他具体所指是谁,目前没有确凿的史料能够证实。这种说法更可能是一种民间流传或文学加工的产物,用来生动地刻画当时国军内部的复杂生态和邱清泉个人的鲜明性格。

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我们应该尊重史料的严谨性,同时也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解读和推测,但必须明确区分史料记载和后人推测之间的界限。如果真的要深入研究,则需要查阅大量的原始档案、回忆录等,并进行交叉比对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峙猪到什么程度了呢?来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就是宿县的防守安排。

按照南京在之前所做的计划,徐蚌会战应当以蚌埠为后方,将华中和中原地区的野战部队彻底集中到徐州附近,依托徐州的国防工事,与华东野战军进行战略决战。在华野进攻一段时间之后,攻势顿挫,国军再从两翼出击,将解放军反包围在阵地上,以以求将华东野战军击溃或者消灭其主力一部。

这时候的国军已经完全按照美式组织体系进行了改编,各个部队不再由地方上负担起后勤保障,而是有联勤总部在各地设立兵站,储备相应的物资,来保障各部队的作战需求。而在当时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国军的兵战基本上都布置在重要的铁路节点城市。所以,国军作战必须依托铁路才能进行后勤物资的补给。

在这种局面下,如果国军打算在徐州集中兵力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而要紧按照计划集中起来的兵力至少达到5个兵团,包括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黄百韬兵团,以及从华中抽调过来的黄维兵团,还有从中原地区撤退过来的孙元良兵团,以及原本驻防在淮海地区的李延年兵团,再加上原本驻扎在徐州附近的冯治安的绥靖区所辖部队。



按照南京统帅部制定的作战计划,在战役开始之后,李延年兵团后撤到蚌埠地区,驻守蚌埠,保障后方补给基地的安全,孙元良兵团则驻扎在宿县,保证徐州到蚌埠的铁路的安全,冯治安绥靖区所辖部队负责徐州的城防,邱清泉兵团,李密兵团和黄百韬兵团以及正在增援而来的黄维兵团则作为主力野战部队负责机动作战。

但因为国军方面计划部署周密,各部队的行动不能相互协调,所以部队才刚开始调动,黄百韬兵团就被华野部队包围了,国军只好紧急调整部署,由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负责向东攻击,接应黄百韬兵团向徐州撤退。就在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开始向东攻击之后,原本住房在徐州城内的冯治安所辖部队中的一部分,在张克侠,何基沣率领下突然发动起义,完全打乱了国军原来的作战计划。

因为张克侠何基沣突然起义,导致徐州城防空虚,门户洞开,所以刘峙一方面命令李弥兵团先抽调一个军,暂时回访徐州,一面急电已经在宿州布防的孙元良兵团火速北上,增援徐州。但因为事出紧急,刘峙没有对宿州的防御作出任何相应的部署,只是命令正在撤退中的李延年,让李延年转告,同样正在撤退的刘汝明兵团留下一个师负责苏州的防御。



但这个要求被刘汝明一口回绝。刘汝明说,李延年是兵团司令,我也是兵团司令,李延年是绥靖区司令,我也是绥靖区司令,他凭什么命令我?所以完全没有顾及李延年和刘峙的命令,就继续率领部队,继续往蚌埠方向撤退了。但刘汝明这样做也并不是毫无理由的,因为从解放战争开始之后,刘汝明兵团在屡次作战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却始终没有补充,本身缺额严重,所以根本没有能力抽调一部分兵力来防守宿州。

七八十万大军云集在同一个区域,双方要进行决定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决战,在这样的关键战役中,在如此关键的环节上,作为战区的统帅,刘峙在这个时候的表现毫无疑问是非常不合格的。很显然是在徐州城防部队起义之后,刘峙显得非常慌乱,没有仔细和全盘的考虑,当时的战局,就仓促的做出了紧急抽调孙元良兵团北上增援徐州的决定,却忘记了在宿县留下一个可靠的部队来驻防,保障后勤补给线的交通安全。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捕捉到了这个难得的战机,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宿县,直接切断了从蚌埠到徐州的铁路。在后来的战史上,因为在整个淮海战役过程中,国军都是一个兵团一个兵团的被消灭,而宿州并没有大规模的国军部队,也没有发生类似潘塘镇阻击战之类的惨烈战斗,所以攻占宿县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战斗。

但其实这攻占宿县是导致整个淮海战役局面急转直下的关键一招。正是因为中野分兵攻占了宿县,切断了从蚌埠到徐州的铁路交通线,从而让徐州的国军在黄维兵团被包围之后,完全成了一只孤立的部队。而且这时候也无法通过铁路直接从徐州退回蚌埠,而只能从萧县,永城,蒙城,再到阜阳这样去绕远路,最后退回到蚌埠,从而为杜聿明集团全军覆没创造了机会。

user avatar

典出《郭汝瑰回忆录》第285页

话不是邱清泉说的,而是在1948年6月在南京流传的一个笑话。联系上下文,虎指的是白崇禧,狗指的是蒋鼎文

1927年8月蒋系军阀在徐州与孙传芳军作战,遭到惨败,而桂系挟兵自重,控制南京周围,又因王天培之死导致嫡系诸将领兔死狐悲,与李白串联。蒋介石不得已,只能下野。

中共不会忘记27年4.12被屠杀的教训,蒋介石也不会忘记27年被逼下野的教训。所以,即便白崇禧能力过人,也是不会得到蒋介石允许去守南京大门的。

至于蒋鼎文,日嫖夜赌,真.嫖到失联。

user avatar

说的就是蒋鼎文,至于白崇禧,他的回答我写过,这里就说说蒋鼎文好了,蒋军中的大混子。

1930年10月,随着老冯的西北军瓦解以及阎老西的晋军偃旗息鼓,蒋军终于赢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老蒋这一下干掉了他最大的政治对手。

对于这些没有新思想指导的军队,打了胜仗自然要寻开心,于是蒋军在郑州会师的第2军军长蒋鼎文与顾祝同、上官云相决定晚上找找乐子,这个找乐子当然不是喝喝酒唱唱歌就完事了,而是这三位晚上整整赌了一夜,涉案资金有多大呢?——蒋鼎文一人把第2军第9师三个月的军饷全都输光了。

按理来说这个事件轻一点都是挪用公款了,可是蒋鼎文不怕,军饷发不出来,他就找老蒋去承认错误,老蒋也没有大发雷霆,只是让他向顾祝同去把军饷要回来。瞅瞅,这大哥当的。

当时顾祝同更绝,直接说这些钱都当成犒赏发给自己的官兵了。

所以老蒋没办法,部队大胜,心情还不错,就给了蒋鼎文一张五万元的发票,这才发了军饷。

别以这是蒋鼎文第一次犯错误,这是他赌徒生涯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蒋鼎文好赌是蒋军里出名的,北伐时候蒋军占领南京之后,1927年8月老蒋因为宁汉分裂等问题下野,把守卫浙江老家的任务交给了蒋鼎文,蒋鼎文这时候也没人管,在宁波任浙东警备司令兼宁波市公安局长。

他在宁波的所作所为就四个字:日嫖夜赌,然后得了性病,还找了一个专科医生每天跟着他,后来这个医生就因为给他治病一直升到了少将。

至于挪用军款的事情,都是平时操作。

都说黄赌毒三兄弟,哪个都不好戒,蒋鼎文沾了俩,还把这两个恶习发挥到了极致,能够看出来这人的根子就非常的差,因为他是浙江人,又是黄埔教职工出身,老蒋自然是把他当成自己人,而且老蒋用的都是这种人,失败也是迟早的事情。

可以说蒋鼎文是成也河南败也河南,当他在河南功成名就的时候,他不会想到,在1944年的4月,他将在河南大地上写上耻辱的一笔。

黄埔中尉区队长出身的二级上将

蒋鼎文幼年其实家里不错,就是因为他老子喜欢赌钱,所以家道中落,也算是家风有传承。

蒋校长这人本来就江湖气息重,蒋鼎文也不差,结拜兄弟也是一群,所以这人的江湖气息非常的严重,要说他之前加入革命军是因为有革命性我是一点都不信,主要后来从浙军投到广东是因为七大姑八大姨这样的亲戚在,混口饭吃。

蒋鼎文日后发迹全凭黄埔军校,因为早先就是军校毕业的,在广东又是大元帅府参谋部中校副官,1923年3月任兵站总监部上校参谋。也算是个人才,所以在黄埔军校成立的时候就给学员队当区队长,不过军衔变成了中尉,这个是职务军衔,随便换。

但是他能够把自己从上校降到中尉,也能看出来他的赌徒性格,而他作为黄埔的教职工,在1935年获得中央军的二级上将军衔,也可以说是豪赌赌赢了。

而且有意思的是,在八大金刚里面,蒋鼎文的起步是最低的,何应钦和他的哼哈二将不说了,刘峙和顾祝同哼哈二将都是战术教官,钱大钧和陈继承也是校级战术教官,张治中是上校副代理总队长,陈诚仅仅是校长室里的上尉,而蒋鼎文是中尉区队长。

这图谁做的,第八张和第一张有什么区别

如果按照时间节点来算,八大金刚在黄埔刚刚北伐的顺序是这样的:何应钦、刘峙、顾祝同、钱大钧、陈继承、张治中、陈诚、蒋鼎文。

到了1935年大授衔的时候,次序就变了,应该是:何应钦、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钱大钧、张治中、陈继承。

蒋鼎文进步飞快。

蒋鼎文买了老蒋的创业板,自然是升得快一些。东征陈炯明的时候也算英勇,胸部贯穿差点被打死,你要说他打仗厉害,应该是属于不怕死那类型的,胆子很大,蒋鼎文是老蒋八大金刚里受伤最重的,受伤最多的,而且听话是自不必说,一路从连长当到师长。

关于蒋鼎文打仗,多是在前期笔墨较多,这人打仗有意思,玩迂回穿插,战功自然是有的,所以外号“飞将军”,这个当然和孙元良那个飞将军不是一回事,不然他不能进步那么快,孙元良当了飞将军后兵权都没了。

虽然我说蒋鼎文这人进步飞快,但是都是建立在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基础之上的,和陈诚这种干事业的人完全不对付,所以他和陈诚的关系也不好,因为陈诚勤奋上进嘛,蒋鼎文就不一样了。

以至于在1931年对红军发动第三次“围剿”的时候,蒋鼎文被打够呛,然后说出了如下一席话:“今后打算积资百万,在上海消磨二十年岁月,就可结束此生。"

老蒋的忠实心腹和贴心人

蒋鼎文的作战生涯其实到1933年就差不多结束了,他并不热衷于打打杀杀,他更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且爱好金钱是大头,此后他的生活轨迹,也是按照这个方向来的。

1933年蒋鼎文是进攻第19路军队的主力,而在解决完“闽变”之后,蒋鼎文就按照老蒋的意思准备做福建省主席,毕竟当了主席要比当个军头刮油水来的强。

但是第五次“围剿”没有给蒋鼎文这个机会,他被任命为东路军总指挥,进攻闽西的红军。

在1935年6月,蒋鼎文进入瑞金,并把老蒋的命令转发给了宋希濂,命令他对瞿烈士秋白行死刑。

就这样蒋鼎文依然是给老蒋立下了“汗马功劳”,1934年12月,他在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可谓是名利双收。

但是他还是不爽,因为他要自己的地盘。

当时的省主席是陈仪,也就是汤司令的恩师,蒋鼎文的东路军总部改为驻闽绥靖公署以后,他对自己没当上省主席耿耿于怀,因为这个是不正常的,绥靖公署的一把手都要兼省长的,不当省长,还当什么绥靖公署的主任。

而且蒋鼎文下面还有一帮兄弟们要养活啊,不然要他这个大哥干什么,另外,蒋鼎文早就给他的幕僚们许了愿,结果愿望落空了就很没有面子。当初他的参谋长投靠他的时候可是只带了一把雨伞加一个包袱,现在大哥出息了,也该给兄弟们点油水刮了。

所以面对省主席陈仪,蒋鼎文是想方设法的抓权,和陈仪作斗争。

陈仪都是老油条了,自然是不怕蒋鼎文,当时蒋鼎文驻地在漳州,陈仪一看闽南都要自成系统不听他指挥了,就邀请蒋鼎文来福州共事,蒋鼎文才不去,去了陈仪还得监视我,麻烦。蒋鼎文自己在闽南指挥全省的绥靖区,光是改编民军就改编了18个保安团。

在蒋鼎文看来,福建随时都是自己的,而且已经安排好兄弟随时准备接收福建,陈仪迟早是要低头的,但是千算万算,当时两广事变爆发,蒋鼎文奉令做好军事准备,接收福建的事情这才告一段落。

显然,老蒋对于蒋鼎文是非常倚重的,只要哪里有情况,就派到哪里去,尤其是对红军,蒋鼎文是绝对的先锋大将。

1936年的蒋鼎文在年底又去陕西了,老蒋这时候已经准备让他进攻陕甘根据地了,张杨二人简直是不出工也不出力,而且,老蒋在陕西说什么都不管用了,老蒋就准备换人。

这里面派蒋鼎文去是大有原因的,从蒋鼎文的身份地位来看,刘峙和顾祝同显然已经是地方大员,一个是河南省主席,一个是贵州省主席,并且由于和何应钦的关系以及身份地位,这二人并不适合担任西北的前敌总指挥。

那么按照资历来看蒋鼎文是最为合适不过的,截止到1936年12月,蒋鼎文为黄埔系中央军第4人,前三位分别是何应钦、刘峙、顾祝同,加上蒋鼎文,就这四个上将。

所以从军衔上以及资历上来看,蒋鼎文这次随老蒋御驾亲征是没有问题的,毕竟西北“剿总”的总司令是老蒋,副总司令是少帅,这里面说一下,蒋鼎文和少帅的关系不错,俩人1935年庐山关系就很好,俩人反正有些相同的兴趣爱好,谈得来。

派蒋鼎文来,也有利于团结,少帅虽然是副总司令但是代行总司令的职权,这样把蒋鼎文放在前敌总指挥的位置上,也是老蒋的一片苦心。另外蒋鼎文的资历,完全可以取代少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蒋鼎文的起点还是很高的,只是他后来就太不给力了。

眼看老蒋要换人,张杨二人决定在双12这一天兵谏,11日晚,少帅还和蒋鼎文开玩笑,问他买没买人寿保险。给蒋鼎文整了一个莫名其妙。

结果到了12日凌晨,蒋鼎文就被扣了。

相对于何应钦带着哼哈二将准备武力解决张杨二人不同,这里面蒋鼎文的操作可要骚的多,至少,他为事变的和平解决肯定是贡献了一份力量的,但是更大的事情就是因为斡旋成功保住老蒋性命。

按照老蒋的吩咐以及少帅的授意,就是绝对不能再动火了,蒋鼎文带着老蒋的手谕飞到了南京。蒋鼎文这人没有特别大的政治野心,他的目光要说超然肯定也算不上,但是忠心是绝对的,对于何应钦,他知道这里面有“戏中戏”。

我已经说了蒋鼎文在黄埔以及南京的地位,被扣的一干大员里,陈诚还和何应钦关系不好,万一崩了怎么办?再碰上个不会说话的,保不准会出什么事情。

无论是对宋美龄、何应钦还是少帅,只有蒋鼎文最为合适,蒋鼎文说话有分量,本人有气场,换成其他人,可能在南京召开的关于事变解决的军政会议根本就起不了作用,人微言轻嘛,何应钦要是不听,怎么办?

就这样,在蒋鼎文的斡旋下,何应钦的部队进攻西安的问题就这样被搁置下来。

22日,蒋鼎文随同宋子文、宋美龄和美国顾问端纳再度飞往西安谈判。飞抵西安机场时,少帅在机场迎接,一见蒋鼎文就以右手拉住他,以左手拍拍他的肩膀说:“铭三,你是好汉,果然不怕死,又回来了。”

蒋鼎文回答:“哪里!副司令是大好汉,我是小好汉。”

关于和平谈判的事情,我就不细说了。

24日,蒋鼎文先飞洛阳布置一切。25日,老蒋去了洛阳。次日,飞抵南京。

从这个事情上来说,蒋鼎文是给老蒋摆足了忠心,在全面抗战后不久,蒋鼎文任西安行营主任,这个咖位,就非常的大了。

出身军人却玩政治,越玩越糟糕

蒋鼎文在抗战时期的贡献说实话真是乏善可陈,主要都是争权做生意玩内斗了。

西北地区都是胡宗南的部队,蒋鼎文被这位黄埔学生里的一号人物整得很头疼,蒋鼎文这人虽然官大,资历深,但是在玩政治这一套上,他就是小学生,话说胡团长还是靠着蒋鼎文起家的,胡宗南当师长就是蒋鼎文出的力,可是在西北,蒋鼎文根本对胡宗南就没有办法。

胡宗南对他口头上“老师长,老师短",实际上不买帐,另搞自己一套。蒋鼎文的军事活动,大部分被胡宗南大权独揽。

办第七军分校、干四团等,他插不上手。成立第一预备师、第二预备师, 虽然都是选用第九师的旧班底,但仍被胡宗南拉去。

有一次,他和前来西安视察的刘峙谈起胡宗南,不觉慨然地说:“不要说让胡宗南服从我们,就是我们想服从他,也摸不清他鬼头鬼脑的意图,真伤脑筋了。”

其实让蒋鼎文坐镇西安,这里是有老蒋的深思熟虑,陕北是什么情况不说相信大家也知道,虽然全面抗战了,但是老蒋顽固啊,就把这两位最信任最顽固的人派在这里围困根据地,结果这俩人还在搞内耗。

没办法,这个是蒋军的毛病,没啥新思想指导,就想着怎么捞钱,真以为这样的阵营是什么好圈子,那纯粹是想多了,也不知道那些喜欢民国的人是怎么想的。

那时候的蒋鼎文从西安行营主任改任陕西省主席兼党部主任,可是那么一个省的情况分钱都是后话,为什么?因为人事都要分赃,这个人事分赃就是各派系都想在省里面多占多吃,蒋鼎文不会玩政治,所以这时候就显示出来后劲不足,比如CC派系要把握民政,于右任要把外甥安排到教育厅当厅长,而财政厅厅长是孔祥熙要安排人,都是肥缺,就蒋鼎文自己最可怜,自己的亲信只在省里面当个空头委员。

可是蒋鼎文毕竟在陕西,这里对于中国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地理位置,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蒋鼎文第位置也很重要,除了围堵根据地,蒋鼎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发展生产。

从客观上来说,蒋鼎文的工作还是挺卖力的,自然是有成绩,陕西也成为大后方之一。只是蒋鼎文绝对不是什么信男善女,一边生产,一边捞钱,比如开银行,印钱,扰乱市场,同时还玩期货,倒卖黄金。

所以说这个搞内斗、捞钱、贪污都是这帮人的通病,打仗和发展生产仅仅是工作需要,也可能心中曾经有烈火,但是还是不如吃喝玩乐来的痛快。

蒋鼎文当时在陕西的资产有多大?

陕西最大资本家毛虞琴、石风翔的财产,只不过是蒋鼎文的零头。

所以蒋鼎文的名声都坏到了日本人那里,日本人也有意思,到处贴他的宣传画,宣传画的内容非常地简单粗暴,内容主旨就四个字:贪财好色。至于画的内容,则是一手抱着美女,一手拿着钞票。

其实蒋鼎文最大的对手不是日本人,而是汤恩伯,汤司令这人玩政治的段位要比蒋鼎文高出了不知道多少,这家伙的风格有点像那时候的袁世凯,我只是说像。

在蒋鼎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时候,他和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原因就两个,权力和票子。

蒋鼎文这个时候已经逐渐没落,加上自己不会处关系,就被汤恩伯拉了五条街。蒋鼎文刚到第一战区的时候还想和汤恩伯摆摆谱,可是汤恩伯是要立志当中原王的男人,首先态度上就拉了蒋鼎文一个段位,只会日嫖夜赌的男人,汤司令压根看不上。

1941年蒋鼎文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他这咖位自然也是看不上汤恩伯,都是浙江人,我还是黄埔教职工出身呢,你汤恩伯凭什么这么牛。

蒋鼎文没啥政治手腕,对于汤恩伯只是用老蒋和何应钦的大帽子压人,汤司令觉得蒋鼎文你这人挺有意思啊,政治是利益交换,你下我上的情况,你这一上来就和我装大尾巴狼,我汤恩伯也不是吓大的。

所以汤恩伯只用了一招就让蒋鼎文自讨没趣:阳奉阴违。

这一下子第一战区的情况就成了僵局,蒋鼎文的命令出不了司令长官部。

所以蒋鼎文就开始想办法了,那就是发动群众,孤立汤恩伯。首先就是看中了杂牌军,把北方军阀和川军全都抓在自己手里,各类番号60多个,而汤恩伯手里的番号有多少?80个。

换成别人是不敢这么对汤恩伯的,比如流亡到河南的省政府主席王懋功和韩德勤等人都比老汤资历深,结果老汤压根连正眼都不瞧他们,眼睛长在天上,气的这些人说汤恩伯忘本。

汤恩伯一看蒋鼎文玩手段了,于是自己在他的驻地叶县和蒋鼎文搭台唱戏,汤恩伯更是大手笔,直接就是腐蚀这些人,什么杂牌军的军阀、政客、 党棍、学阀、团阀这些人,就是好吃好喝招待,来了送礼物,给的都是紧俏物品,所以汤司令的叶县都不叫副司令长官部了,叫富司令长官部。

蒋鼎文的驻地不是在洛阳么,汤司令在洛阳还整了一个办事处,打着与司令长官部联络的旗号请客送礼,就是摆明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蒋鼎文根本招架不了,所以这些人都被汤恩伯用这种形式拉走了。

俩人都从军人转为政客,天天研究这些,能打好仗才算怪了。只是蒋鼎文的政治段位低一些罢了。有一个有意思的情况,就是自从蒋鼎文从福建出来以后,他再也没有掌控过自己基本部队,连第9师都最后成了李延年的部队,对比陈诚、胡宗汉和汤恩伯,蒋鼎文在蒋军里面实在属于异类。

当时蒋鼎文难到什么程度?

他推荐的军长都批准不了,而且他手下杂牌军居多,汤恩伯是逢推必准,所以这种情况下,谁都不想和蒋鼎文混了,没前途。蒋鼎文也想了办法,比如让亲信当兵站总监,控制后勤,但是汤司令手段要比蒋鼎文高明得多,你这是掐我命脉?幼稚!

汤恩伯直接给重庆负责后勤的俞飞鹏打电话,汤恩伯的补给直接不经过洛阳就发到他的手里。就这种情况,一战区里是乌烟瘴气,到了1944年春季,怎么能打得过南下的日军。

日本人来了,汤恩伯把部队摆在叶县周围,把蒋鼎文放空了,蒋鼎文当然不安,向老蒋把第29军抽调走策应洛阳安全。老汤当然不干了,向老蒋要部队,又把第29军要了回去。

而且,日军对于这种情况当然是知道的了,当时日军还派了一个间谍在洛阳卖豆腐隐藏身份,把两个人的情况摸得是一清二楚,两人最后逃跑的时候,日本人传单上画的是蒋鼎文牵着女人抱着钞票逃命,并一边是汤司令指着蒋鼎文大骂:铭三要负战败之责任,老汤要去告状!

随即,日军逼近潼关,关中震动,舆论哗然。7月,蒋鼎文不得不“引咎请辞本兼各职”,退居重庆,任国民党军事参议会参议。

风雨飘摇看破红尘,还是把自己玩明白比较好

从此以后,蒋鼎文一蹶不振,对于他来说,官场上的事情他已经不关心了,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1945年冬,蒋鼎文迁居上海。先后在南京和平门外开办宏业砖瓦厂,在上海开办轮船公司。

1947年1月,携家眷乘轮游美,居留九个月。后又遍访欧洲十国。

1948年2月,回抵上海,在南京出席国民大会,被委为“总统府”战略顾问。

有意思的是,老蒋曾经要求蒋鼎文出任“徐州剿总”司令,这时候的蒋鼎文,心思已经不在打仗上面了,他当然拒绝了,有了和汤恩伯之前发生的事情,蒋鼎文恐怕一直心里都有阴影吧。

他当时对家里人说:“这个仗,神仙都打不赢。”

他眼看眼看政府危在旦夕,即派妻子蔡文媛到美国经营橡胶园,又派其胞弟蒋鼎五到香港办振华公司。

1949年3月,蒋鼎文迁往台湾。

纵观他的一生,反动、顽固,而他的手上也是血债累累:瞿烈士秋白、宣侠父,以及在台湾的吴石(余则成原型)。

1974年1月2日,蒋鼎文病故于台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淮海战役中邱清泉所说的“虎”和“狗”,这其实是一个流传颇广的说法,但需要指出的是,并没有确切的历史文献或战役记录能够直接证实邱清泉在淮海战役期间说过这样的话,并且明确指出他所指的“虎”和“狗”具体是哪个人或哪支部队。不过,基于当时的战场态势、国民党军队的组成以及邱清泉作为国军高级将领的立场和性格.............
  • 回答
    这个设想很有意思,它涉及到淮海战役中最关键的几个节点和人物的调动。我们不妨来推演一下,如果历史走向发生这样的变化,解放军面临的局面会如何,以及国民党军的结局。首先,我们要明确,李弥、邱清泉、孙元良、黄百韬这几个兵团都是黄百韬兵团被围后,国军中央寄予厚望的增援力量,同时徐州作为指挥中心也至关重要。这种.............
  • 回答
    淮海战役,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战争,其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数百万民工、担架队、运输队,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通往胜利的钢铁洪流。这其中,我军动员群众运输物资的智慧与魄力,是值得深入探究的。一、 政治宣传的深入人心:胜利的旗帜引领方向首先,我军深知人心是战争的基石。在战役发起前,解放军就通过各种.............
  • 回答
    关于孙元良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改变去永城决定的会议上是否与会,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争议,而且相关的细节也并非完全清晰。不过,根据目前流传较广的资料和历史研究,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个大致的脉络。会议的背景和杜聿明的困境首先,要理解杜聿明改变去永城决定的会议,需要先回顾一下当时的军事态势。淮海战役初期,国民党军.............
  • 回答
    淮海战役,这场解放战争中最具决定性的战役之一,国民党军的惨败,尤其是黄百韬第七兵团的覆灭,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黄百韬第七兵团之所以最终走向全歼的结局,绝非偶然,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战术失误,这些失误环环相扣,最终将这个曾经的精锐部队推向了绝境。要说清楚黄百韬兵团的失误,我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
  • 回答
    关于“如果让粟裕指挥国民党军队,淮海战役会打成什么结果”这个问题,咱们得抛开一切“AI痕迹”,就当是几个老伙计围坐在一起,抽着旱烟,拉着家常,把这段历史往“要是”的方向捋一捋。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而是基于对粟裕指挥艺术和当时国共双方实力、战略思路的理解,来推演一个可能性。首先,咱们得明白,粟裕之所.............
  • 回答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战役,其中黄维兵团和黄百韬兵团作为国民党军的关键力量,其表现备受关注,也留下了不少值得探讨的空间。要评价这两位将领在战役中的表现,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战场态势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实际困境来分析。黄百韬兵团:困兽犹斗,但已积重难返黄百韬作为第五绥靖区副司令.............
  • 回答
    黄维在淮海战役中的指挥,是一个备受争议,也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分析他所处的环境、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个人的决策。战役前的准备与战略定位首先,要评价黄维的指挥,就得回到战役爆发前的背景。作为国民党国防部“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的部队在装备.............
  • 回答
    黄百韬的整编第7兵团在淮海战役中确实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甚至可以说令人意外的顽强和韧性,尤其是在对比了第五军和第十二兵团的表现之后。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杂牌军?以及黄百韬兵团的构成和背景:首先要明确,“杂牌军”并非一个准确的军事术语,而是一个带有贬义的俗称,通常指.............
  • 回答
    李云龙在《亮剑》中这句“淮海战役,60 万吃掉 80 万,满世界打听打听,这战例哪有”虽然体现了他的性格和对战役的自豪,但在军事学术上,这句话存在一些可以商榷和反驳的地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先明确李云龙这句话的几个核心点:1. 淮海战役是胜利者吃掉失败者。2. 兵力对比是解放军60.............
  • 回答
    淮海战役的兵力对比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存在争议的话题。国军号称的“八十万”并非一个实打实的数字,解放军的实际兵力也并非如此简单。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国军“八十万”的数字来源与水分国军在战役初期宣称总兵力达到80万人,这其中包含了多个方面的部队: 参战的黄百韬、黄维、杜聿明、孙元良、李弥等部.............
  • 回答
    淮海战役是我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牺牲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将淮海战役描述为“一边倒”或“碾压式”的战役, 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低估了我军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虽然最终我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解放了华东地区,对国民党军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这场战役的胜利绝非“一边.............
  • 回答
    淮海战役的胜利,绝非偶然,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凭借卓越的战略指挥、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以及官兵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取得的一场决定性的、也是规模最为宏大的战役。要深入理解这场胜利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精准的战略决策:孤立和歼灭敌人,化被动为主动国民党军.............
  • 回答
    凯申公(蒋介石)在淮海战役时期未能直接解职白崇禧并调动宋希濂兵团解救黄维兵团,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军事、个人恩怨以及整体战略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层面: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林立与权力制衡 白崇禧的特殊地位: 白崇禧是国民党内部举足轻重的人物,长期以来与桂.............
  • 回答
    淮海战役的指挥权是一个复杂且有历史争议的问题,但从战略层面上来说,由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联合指挥部统一指挥,而具体执行和关键决策则更多地体现了粟裕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展开:一、 战役的背景与战略规划.............
  • 回答
    淮海战役,一场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关键之役,不仅是两支军队的较量,更是一场对中原大地无数普通人命运的深刻影响。在这场战役中,身处战区腹地的村民们的去向,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充满了那个年代的无奈、勇敢和坚韧。流离失所,仓皇逃离战役打响之前,解放军和国民党军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调动和集结。随着战火的逼近,原本平.............
  • 回答
    淮海战役之所以被称为“淮海战役”,是因为这场战役发生在淮河以北,海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个地理名称直接概括了战役的主要战场范围。下面我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命名背后的原因和其重要性:1. 地理位置的概括性命名: 淮河: 是中国长江的第二大支流,流经中国中部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理分隔作用。 .............
  • 回答
    傅作义放弃北京和天津,将所有兵力南下支援淮海战场,这无疑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设想,会彻底改变解放战争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以重塑中国的历史格局。为了详细探讨这一假想情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傅作义的战略调整: 兵力调动: 傅作义的北平、天津守军大约有50万左右的精锐部队,包括中.............
  • 回答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一场举世瞩目的战略决战,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军事史家津津乐道。在这场战役的指挥体系设置上,一个颇为令人费解的安排是:中央军委让只有12万人的刘邓大军,在名义上领导陈粟(即陈毅、粟裕)两大主力,而陈粟的兵力加起来远超刘邓。许多人会对此感到困惑,尤其是在粟裕资历尚浅的.............
  • 回答
    淮海战役黄伯韬兵团的命运,确实是国军战略失误中一个令人扼腕的典型。要理解为什么国军在黄伯韬兵团被围时仍然坚持救援,以至于陷入“围点打援”的困境,我们得抛开“确保其余部队”这种事后诸葛亮的思路,深入到当时国军的决策逻辑和战场现实之中去。首先,要明白当时国军的整体态势: 兵团之间的联动性与“一损俱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