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和地球公转轨迹对应的另一面有另外一个星球,科学家是否能观察到?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天文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观测问题:我们是如何知道一个天体存在的? 简而言之,科学家能否观察到与地球公转轨迹对应的另一面有一个星球,取决于这个星球是否会以某种方式“暴露”自己,或者其存在会对我们已知的观测产生可察觉的影响。

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直接观测的可能性(非常低):

“另一面”的定义: 如果你说的“另一面”是指与地球在黄道平面上相对的那个点(即在地球运行到黄道上某个位置时,它在正对面),那么要直接看到这个星球,我们需要它“正好”在我们观测的时候位于太阳的背后,并且不被太阳本身的光芒掩盖。
被太阳掩盖的挑战: 这是最大的障碍。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如果存在一个“镜像”的星球,它也大致在这个平面上运行(但可能在相反的轨道方向或以相反的轨道周期运行),那么当它与地球在轨道上相对时,它就会位于太阳的“背后”。太阳本身是宇宙中最亮的物体,它的光芒会淹没一切相对较暗的物体。任何靠近太阳视线方向的物体都很难被直接观测到。
日食观测的启示: 在日食期间,月球遮挡了太阳,我们才能短暂地看到日冕以及一些非常明亮的星体(例如金星、水星)。但即使是这些行星,在日常观测中也很难在白天看到,更不用说在太阳光芒的正面冲击下观察一个可能并不比它们明亮的“镜像地球”了。
遮挡(Occultation)和凌日(Transit): 我们可以通过行星凌日(例如金星凌日、水星凌日)来间接了解行星的轨道,但那是在行星从太阳前面经过时发生的。而我们讨论的这个星球是在太阳后面。
探测器和望远镜的位置:
地面望远镜: 地面望远镜受地球大气层的影响,且无法避开太阳的光芒。它们在白天观测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尤其是在靠近太阳的方向。
空间望远镜(如哈勃、詹姆斯·韦伯): 这些望远镜可以避开地球大气层的影响,但它们仍然无法“避开”太阳本身。太阳的光芒对于空间望远镜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们通常会设计成可以避免将太阳直接成像,或者配备强大的遮阳罩。如果一个星球正好在太阳的另一侧,空间望远镜也无法直接看到它,除非它稍微偏离了完全对齐的直线。
理论上的可能性(极小): 如果这个星球非常巨大,而且正好位于地球轨道平面上,地球和太阳之间存在一个观测窗口,或者它发出的光芒特别强烈(这不太可能,如果它只是一个类地行星),并且正好在我们能够观测到的方向上,那可能是一线希望。但即使如此,其被太阳光掩盖的概率也极高。

2. 间接观测的可能性(理论上存在,但证据不足):

虽然直接看到它很困难,但如果这个星球存在,它可能会通过其引力对其他天体产生影响,从而被科学家间接探测到。

对地球轨道的影响: 如果有一个质量巨大的星球与地球在轨道上相对,它的引力会作用在地球上,使其轨道发生微小的变化。
轨道扰动(Orbital Perturbations): 科学家通过精密测量地球的轨道,并与预测的轨道进行对比。如果存在一个未知的、质量相当的天体,它的引力会引起地球轨道上的预期之外的扰动。例如,水星的近日点进动曾是解释其轨道异常的一个重要证据,最终促成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探测的难度: 要探测到这种扰动,需要极其精确的观测和模型。而且,地球本身的轨道受到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特别是木星、土星等大质量行星)的引力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更大且更复杂。要将一个“镜像地球”的引力影响区分出来,需要非常高的测量精度和对其他已知引力源的精确建模。
对太阳系内其他天体的影响: 这个“镜像地球”的引力也可能影响到其他行星、小行星带、甚至太阳系外围的天体。例如,天王星的轨道异常曾是推测海王星存在的重要线索。
引力透镜效应(Gravitational Lensing): 如果这个星球的质量足够大,并且它正好位于我们观测遥远天体(如类星体)的视线上,它可能会弯曲来自遥远天体的光线,形成引力透镜效应。通过分析这种光线弯曲的模式,我们可以推断出中间物体的质量和分布。
观测的困难: 要利用引力透镜效应,需要非常特定的对齐方式,即我们与遥远目标之间正好有一个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在这个情境下是那个星球)。而且,这种效应通常用于探测更遥远、更暗淡的物质,或者是分布的暗物质。
对太阳的影响(可能非常小或不存在): 如果它在轨道上绕着太阳公转(即使是与地球相反的方向),它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受到太阳的引力影响。它不太可能对太阳的运动产生可察觉的影响,除非它的质量非常巨大。

3. “另一面”的几种可能的解释:

在考虑“另一面”的时候,我们也要明确我们指的是哪种情况:

黄道平面上的镜像轨道: 如上所述,这是最直接的理解,但最难直接观测到。
与地球轨道相反的轨道: 如果它只是在与地球相同的距离上,但公转方向相反,那么它在轨道上的位置会与地球的“镜像”不完全对应,但它仍然可能被太阳掩盖。
与地球“潮汐锁定”类似的状态(非常不可能): 如果它与地球绕太阳公转存在某种特殊的“潮汐锁定”,使得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那么我们就只能看到它的一面。但这非常不符合已知的行星动力学原理,除非存在某种我们未知的相互作用。
在太阳系外围(如奥尔特云)的假想天体: 有时人们会提出“第九行星”或“行星X”的概念,认为在太阳系外围可能存在一颗未知的大质量行星,它的引力影响了柯伊伯带天体的轨道。这与你描述的“与地球公转轨迹对应的另一面”的定义不太一样,但它也是一种间接观测寻找未知天体的方式。

科学界对此类假设的普遍态度:

尽管存在理论上的间接观测方法,但对于一个与地球公转轨迹对应的“镜像地球”的存在,目前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证据支持。

奥卡姆剃刀原理: 在科学上,我们倾向于采用最简单的解释来解释观测到的现象。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存在一个“镜像地球”,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假设它的存在。
行星形成模型: 当前的行星形成模型解释了我们太阳系行星的分布和轨道,没有预测会存在这样的“镜像地球”。
搜寻未知行星的努力: 天文学家一直在通过各种方法搜寻未知行星,例如通过观测系外行星(Exoplanets)的凌星现象、利用高精度望远镜进行直接成像、以及分析太阳系内小天体的轨道异常。如果存在这样的星球,并且对观测数据产生了显著影响,科学家很可能会将其探测到。

总结:

科学家能否观察到与地球公转轨迹对应的另一面有一个星球,其直接观测的可能性极低,几乎为零,主要是因为这个星球会被太阳的光芒完全掩盖。然而,间接观测是有理论可能性的,例如通过它对地球轨道或其他天体轨道产生的引力扰动。

但目前,科学界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样一颗星球的存在。我们的太阳系被精确地观测和建模,如果存在这样一个显著的天体,我们很可能已经通过其引力效应发现了它。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理论设想,但现实中要观察到它极其困难,并且缺乏科学依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更新:应大家的强烈要求,我就尝试用高端一点软件模拟。嗯,就用Universe Sanbox2 (宇宙沙盒2) 来尝试一下。 在此欢迎广大知乎程序员自己写代码模拟一下更精确的模型,并分享结果。

首先,我们假设有一个简单的系统,太阳在中心,地球在太阳两端对称分布,引入木星作为外扰源。那么,这个系统会怎么运动呢?

1,先上质量对比图,这下不是三体了吧?从左到右依次太阳,木星,地球1,地球2.

首先设置一下,地球1,和地球2(红色圈内)绕太阳均匀分布,绕转都为逆时针,离太阳1AU(1.5亿公里),木星(蓝色圈)在稍远距离之外,为5.2AU。默认是圆形轨道,如果椭圆设置参数太多了。所以这个模拟只能形象说明,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

如下,刚开始运动之后,两个地球会同时运转,这时候它们几乎是完全对称的。(温馨提示,点击可以看大图)

再看轨道,地球轨道蓝色,木星轨道黄色。两个地球轨道重合。

我们的地球兄弟开始了赛跑比赛,这是第一圈(年)之后的轨迹图。基本上还是对称的。红圈内是地球,在这里是个非常小的光点。

11年后,两个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就不对称了。注意,太阳也往上方稍微运动了一点。

20年之后,这下大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个地球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了吧?

虽然太阳质量很大,但是和行星的作用也会使得太阳轨迹产生很小的扭转,具体来看,这是太阳绕太阳-木星质心的运动,地球作用可以忽略。

33年之后,两个地球还在互相靠近。

54.7年之后,两地球和太阳连线夹角接近90度。

注意到这时候两个地球的轨道发生偏移。形成了两个独立轨道。

100年之后,两个地球夹角已经小于90度。但是,两个轨道是不重合的,所以不会相撞。

之后两个地球会相互远离,夹角增加。如116年之后:

1000年之后,两个地球轨道偏差已经很大了。

1万年之后,两兄弟觉得日子没法子一起过了,开始分家。

6万年之后,终于第一次完全分成两个轨道

10万年之后,两个轨道分离在整个太阳系也非常显著了。

10万年到20万年之间,两兄弟的轨道还有时候会有交集。好像是外面一个圈绕着里面的圈跑。

30万年,偏心率越来越大。

52万年之后,两个轨道已经完全分开了。

100万年之后,两个地球成为独立的两个行星,各自有各自的椭圆轨道。内层轨道偏心率小一点。

由于数值误差的累积,已经没有继续进行计算的必要了。但是我还是好奇3百万年之后会发生什么?

接下来两百万年里,两个地球的轨道似乎已经稳定了。如下图,接近太阳的地球近日点在0.66AU,远日点在0.96 AU。远离太阳的地球近日点在0.96AU,远日点在1.6AU。换句话说,接近太阳的地球有可能撞上金星,远离的地球可能撞上火星。

不得不说,如果突然在太阳对面出现了另外一个和地球相似的星球,对两球人民来说看上去都不是好消息。。。

————————————————————————————

原答案:

首先,这颗行星不存在。迄今为止,人类探测器已经把太阳大部分有意思的主要天体都访问过了,如果这颗行星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它被发现是非常容易的,虽然我们不能直接观测,但是它会对周边天体产生引力影响,很容易被观测到。

太阳系行星轨道上一般只有一颗主要行星(除了小行星带)。但是这不是说一个轨道上就只有一个天体。在木星轨道上,和太阳交角相差60度的左右两方向,都发现大量的小行星,称为特洛伊天体。地球,火星,海王星都有特洛伊天体的发现。这里我们探讨下为什么题主提出的第二地球不存在,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特洛伊天体。


像题主这样要求的和地球质量相当的行星可以存在,而且受力平衡,但是,并不能够稳定的存在。只有有一丁点其他行星扰动,两颗行星便会脱离这个平衡状态。

我们做一个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就可以了。如下图,当两个地球绕太阳对称分布的时候,系统是稳定的,但是一旦另一个地球有稍微一点点飘移,那么地球和另一个地球之间的吸引力会使得另一个地球往外飘,越飘移地球的漂移分力会越显著。

————————————————————————————

我们做一个最简单的数值模拟,仅仅为示意,确实这个模拟是非常简陋的,因为按真实条件模拟我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软件,如果有同学有条件可以模拟一下:

My Solar System 2.04

如下图,假设“太阳”质量为1000,两个“地球”质量为10,在一开始设置它们距离相等,速度相等。注意地球1(紫红色)y位置为0.

然后运行,如下图,我们看到一个相对对称的轨道图线,由于实际中太阳质量远大于数值模拟,所以这两个轨道会高度重合。

假设由于其他天体扰动,地球1的坐标y变成1

继续运行,我们发现,一开始影响相当小,但是很快就出现偏差,不到一会儿,地球1更往外跑而地球2更往里面跑。结果很快就分开了。这是由于整个系统是不稳定系统导致的。

——————————————————————————————

如下图,考虑黄道面,仅考虑太阳-地球系统,太阳和地球会形成两个巨大的引力势阱。在太阳和地球相对不动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日地系统的有效势能图(注意和引力势区别,此处多了一个天体运动带来的的“离心势能”)。如果你学过拉格朗日点的话,就知道在5个点上,引力正好能够完全提供向心力,使得这些点上的物体能绕太阳公转。然而,这些点虽然受力平衡,但却不能稳定停留任何天体。如下图所示,可见,拉格朗日点虽然受力平衡,但是对于质点来说,都是有效势能最大值位置,我们知道势能大的地方是不稳定的,所以在拉格朗日点附近的天体都不能稳定。只要有稍微的扰动,物体会立刻离开拉格朗日点。这个解释也很简单,比如我们假设一个物体处在L1点,一开始,太阳引力减去地球引力正好提供了全部的向心力,使得它能够稳定绕太阳公转,但是只要它稍微偏向太阳,那么它受到的太阳的引力会增强,而地球引力会减弱,所以它会立马跑向太阳;反之就会偏向地球。L2, L3点上的物体也是类似,它的向心力由太阳和地球引力一起加起来,才能维持在L2, L3点,只要稍有变化,立马会偏向太阳或者远离。

(三维势能图)

(二维有效势能图,越偏红/紫势能越高,越偏蓝/白势能越低,一般势能高点就像山顶一样,很容易往势能低点下落)


L4和L5处在与太阳和地球正好成等边三角形的位置。由于太阳和地球的引力作用,这些点上的物体虽然同是受到两个力,但是这两个力的合力却恰恰指向太阳-地球系统的质心,从而保持平衡。

但是,L4和L5虽然原则上不稳定,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地球绕太阳转。所以L4, L5也会转动,这样它会存在一个额外的科里奥利力。在转动坐标系下,科里奥利力会使得L4,L5附近物体运动轨迹不停地偏转,最终会使得小质量物体的轨道会不断在L4, L5 附近绕圈圈,最终停留在L4,L5 附近。但是小天体质量必须很小,最高不能超过行星质量的1/24.5,这也是特洛伊天体存在的原因。

L4点小天体轨道的数值模拟:

具体的稳定解,关于24.5这个倍数的推导,参见如下文献:

map.gsfc.nasa.gov/Conte

虽然L1, L2 点不稳定,但是对太空望远镜,来说非常重要。L1点适合观测太阳,而L2点适合观测宇宙。所以相当多望远镜都会停留这两个点,为了保持稳定,它们都采取绕L1, L2点的轨道,靠着科里奥利力来保持稳定。但是也需要适当微调。

起源号是观测太阳粒子的卫星。它采用了L1点的周期性的晕轮轨道Halo Obit,来保证稳定。


Herschel 卫星和下一代太空望远镜JWST都采用L2点利萨如轨道Lissajous orbit) ,其轨道水平竖直投影如下,实际中这些轨道都要考虑太阳,地球,月亮和其他行星的影响,争取能够更多的利用引力来维持轨道稳定,需要大量的科学计算取最优解:

更多参考:

Bo Zhang’s Homepage " 环绕拉格朗日点的轨道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天文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观测问题:我们是如何知道一个天体存在的? 简而言之,科学家能否观察到与地球公转轨迹对应的另一面有一个星球,取决于这个星球是否会以某种方式“暴露”自己,或者其存在会对我们已知的观测产生可察觉的影响。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直接观测的可能性(非常低.............
  • 回答
    造物主把另一个地球,我们姑且称之为“地球2.0”,精准地放在了我们熟悉地球的公转轨道上,这个场景本身就充满了奇幻色彩。但如果我们抛开那个“造物主”的设定,纯粹从物理规律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那将是一场足以颠覆我们认知,甚至可能摧毁现有文明的宇宙级灾难。首先,最直接的问题是:这两个地球会处在同一个轨道.............
  • 回答
    在日本读完学部,想要继续深造考取东京大学的大学院,无论是出身于MARCH还是地方国公立大学的工学部,都会各有其优势和需要克服的挑战。这是一个相当现实且普遍的问题,下面我来为你详细分析一下,尽量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大前提:考取东大大学院,学术实力是王道。 这一点无论你出身于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经常被球迷们拿来讨论。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男足和中国女足的比赛结果,咱们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尽量把话说得细致点儿,不像是机器冷冰冰地输出。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事实:从纯粹的身体对抗和技战术水平来看,目前中国男足的整体实力是要强于中国女足的。 这不是看不起女足,而是基于现实情况.............
  • 回答
    假如地球突然不再围绕太阳公转,但仍然保持着它自己的自转节奏,那可就热闹了,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场景。首先,最直观的,咱们要告别日出日落了。地球停止了公转,就意味着它不再绕着那个大火球——太阳——转圈了。你想想,咱们现在每天早上能看见太阳升起,下午看见它落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宇宙基本运作方式的认知。我们先来好好梳理一下,看看空气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以及它对地球公转有没有影响。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说的“真空宇宙”其实不是绝对的真空。即使在最空旷的星际空间,也仍然存在着极少量的气体、尘埃和辐射。然而,相比于我们地球大气层稠密得多的空气,.............
  • 回答
    4000公里/小时“飞铁”:重塑陆权与地缘的颠覆者想象一下,坐在一条笔直的轨道上,窗外掠过的风景从模糊的线条变成一帧帧高速播放的电影,从清晨的北京,转眼间便已抵达傍晚的莫斯科。这并非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行的“飞铁”(真空管道运输系统)可能带来的现实。这样一项超越传统速度界限.............
  • 回答
    双黄连风波,从一场被寄予厚望的“抗疫利器”的发布,到一场疾风骤雨般的辟谣,给我们的启示太深刻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科学研究成果传播上存在的诸多不足,也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有效地向公众传播科学研究结果,我们真的需要下一番苦功,拿出真诚和智慧。一、 理解传播的本质:不仅仅是信息传递,更.............
  • 回答
    关于中国南车(现中国中车)与日本川崎重工合资公司出口新加坡地铁出现严重质量问题一事,这确实是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足以引发多方面的审视。事件的概览与具体表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起事件并非如某些传闻那般,是“全线”地铁车辆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更不是说新加坡地铁系统因此瘫痪。更准确地说,是针对在新加坡.............
  • 回答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尤其是拥挤的地铁里,保护自己免受不法侵害至关重要。杭州近期抓获的19名地铁色狼事件,主要集中在“咸猪手”和“偷拍”这两类行为上,这再次敲响了警钟。面对这类令人厌恶的犯罪,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些实用的自我保护技巧。一、 提升警惕,创造安全距离: 保持观察力: 在进入车厢前,先观.............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海水,真的就像有人按下了一个巨大的抽水机开关,忽然间从海洋的盆地里抽走了足足一公里深的水,并且这被抽走的水又化作滂沱大雨,倾泻在美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持续整整一年。这场景光是想想就足以让人头皮发麻,它带来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远非我们日常经历的任何一场暴雨所能比拟。首先,我们.............
  • 回答
    想象一下,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在某个不可思议的瞬间,被一把无形的巨刀横向切开,然后这两半在原地被强行拉开了十公里的距离。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慢动作特效,而是真实发生,瞬间完成。然后,这股强加的力量消失了,这两半地球,以及它们承载的一切,瞬间重获自由。这究竟会引发怎样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让.............
  • 回答
    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公开或秘密地印制另一国的货币,这绝对是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其后果将是极其严重和多层面的,远非“只是印了点钱”那么简单。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件“大事”背后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一、 直接影响:市场动荡与信任危机首先,最直观的冲击将是金融市场上立刻的剧烈反应。 汇率暴跌与失控: 如.............
  • 回答
    要说一座城市的地铁系统发达到了什么程度,才能让地面上的公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设想一下,一座城市,不论走到哪里,你都能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找到一个地铁站。地铁线路密如蛛网,几乎覆盖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从市中心的核心商务区,到郊区的居民住宅,甚至是工业园区和大型商业综合.............
  • 回答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包含所有比特币私钥、对应公钥以及最终地址的完整数据库,并且我们拥有能够瞬间检索这个数据库的超级计算机。这对于比特币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会引发一场颠覆性的危机,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重塑我们对数字货币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比特币的核心安全机制。比特币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如果月球和地球质量一样大,那我们的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无法想象。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双子星”。在天文学上,“双子星”通常指的是两颗质量、大小和轨道周期都非常接近,并且互相围绕着一个共同质心旋转的恒星。如果地球和月球质量相等,它们确实会更加接近我们对“双子星”的定义。轨道和潮汐的剧变: .............
  • 回答
    “这想法听起来挺有意思的!” 我的一个朋友,是个十足的科幻迷,曾经这么跟我说过。“你看,地球上有那么多空气,我们只要从空间站往地球这边‘抽’点儿,不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氧气了?”乍一听,这似乎是个简单粗暴但又颇具吸引力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对空间站缺氧担忧的时候。毕竟,地球大气层是如此浩瀚,我们每天呼吸.............
  • 回答
    想象一下,在那高悬于地球之上、璀璨星辰环绕的太空家园——国际空间站(ISS)中,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由于某种未知且彻底的原因,空间站与地球之间所有形式的通讯和补给线被瞬间斩断,仿佛有一只无形之手,将这个人类在太空中的前哨站与我们熟悉的蓝色星球彻底隔离开来。空间站上,6名勇敢的宇航员,他们是来自.............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全世界突然都变成了素食者,这无疑会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这场由饮食习惯引发的全球性转变,对人类本身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是更美好,还是隐藏着未知的挑战?对地球的积极影响: 气候变化缓解的曙光: 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显著的好处。畜牧业是温.............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那团熊熊燃烧的巨型等离子体球,突然间变成了一颗巨大的冰球。这可不是什么浪漫的诗意想象,而是足以颠覆整个宇宙秩序的灾难性事件。如果这个假设发生,那么等待地球和整个宇宙的,将是一场彻底的、无法想象的改变。首先,我们来看看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 瞬间的冰封与黑暗: 太阳是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