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对待东吴政策是什么?

回答
诸葛亮一生中,对待东吴的政策,可以用“联吴抗曹”作为主旋律,但在这看似简单的目标背后,却蕴藏着他对时局深刻的洞察,以及对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盟友关系的精妙拿捏。

首先,我们不能忽略诸葛亮制定这一政策的根本背景:刘备集团势单力薄,虎踞一方的曹操才是最主要的威胁。在荆州失陷、刘备颠沛流离之时,东吴孙权虽然也曾与刘备有过短暂的盟约,但其战略目标更多是巩固自身在长江以南的统治,伺机北上。在这种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深知,如果刘备集团孤军奋战,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与东吴结盟,共同对抗曹操,是当时最现实、也最有希望的生存之道。

在“联吴抗曹”的大框架下,诸葛亮对东吴的态度,并非一味地迁就或拉拢。他有着非常清晰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借力打力,为刘备集团争取发展壮大的空间。例如,在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前往东吴,展现了他高超的外交手腕。他一方面指出曹操的强大和威胁,唤醒东吴的危机感;另一方面,他也不回避刘备集团自身的弱小,以此来表明联合的必要性。他的语言并非软弱乞求,而是基于对天下大势的冷静分析,带着一种“你不跟我,你也难保”的理性劝说。他懂得如何适时展现诚意,也懂得如何利用双方的共同利益,将东吴的野心与刘备集团的生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赤壁之战后,随着曹操北撤,刘备集团获得了荆州,实力得到增强。此时,诸葛亮对待东吴的态度,则更加 nuanced。他知道,一旦曹操不再是直接威胁,东吴的目光很可能会转向荆州,这是双方都无法回避的利益冲突。因此,诸葛亮一方面继续保持与东吴的盟友关系,尤其是通过联姻(诸葛亮促成了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来巩固双方的联系。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软”手段,意在维持表面的和平与合作。

然而,在另一方面,诸葛亮也从未放松对东吴的警惕,并且积极为双方可能发生的冲突做准备。他深知,盟约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和相互制约。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虽然名义上是刘备的将领,但诸葛亮也必然考虑到了如何协调荆州与东吴的关系。他不会让关羽完全不顾东吴的感受,但也绝不会因此而牺牲刘备集团的核心利益。这种平衡,需要极高的智慧去把握。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也明白,东吴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声音和利益诉求。诸葛亮在与东吴打交道时,并非仅仅与孙权一人对话,他也会关注东吴的朝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利用东吴内部的一些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至少不让这些矛盾影响到与东吴的整体联盟。

总结来说,诸葛亮对待东吴的政策,绝非简单的一句“联合”。它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策略性的过程。他以“联吴抗曹”为根本,但在执行过程中,他既能放下身段,以理服人,展现真诚与合作的意愿,也能在时机成熟时,保持警惕,步步为营,维护自身集团的利益。他像一位棋手,深谙联盟与制衡的艺术,在复杂的三国棋局中,为刘备集团赢得了一线生机,并最终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这种政策,既有战略上的远见,也有战术上的灵活,是诸葛亮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恢复吴蜀联盟,这是他的外交政策基石,他为了这个外交目标直接默认了东吴对荆州占领的合法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一生中,对待东吴的政策,可以用“联吴抗曹”作为主旋律,但在这看似简单的目标背后,却蕴藏着他对时局深刻的洞察,以及对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盟友关系的精妙拿捏。首先,我们不能忽略诸葛亮制定这一政策的根本背景:刘备集团势单力薄,虎踞一方的曹操才是最主要的威胁。在荆州失陷、刘备颠沛流离之时,东吴孙权虽然也.............
  • 回答
    在论及诸葛亮调解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时,是否应“公平对待”这个问题,实际上触及了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和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以及诸葛亮所处的地位和所面临的考量。一、 当时的大环境与诸葛亮的处境诸葛亮自刘备去世后,便肩负着兴复汉室的重任,他不仅仅是一位军事.............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设想,假如诸葛亮这位忠心耿耿的丞相,也会像荀彧那样,因为对“孤”与“寡”的政治意涵有所顾虑,而对刘备称孤道寡一事表示反对,那么刘备这位一向深谋远虑的君主,必然会陷入一场颇为棘手的政治博弈。刘备此人,虽然出身寒微,但其仁德之名深入人心,其身上有着一股非凡的人格魅力,更能洞察人心。他深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理解、百姓的感受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的形成。要回答“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以及“对待百姓如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影响大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
  • 回答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君臣关系典范之一。这种忠诚并非简单的雇佣关系或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政治理念、个人品德以及对刘备本人人格魅力的认同之上。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忠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出山前已心系汉室,刘备成为其实现理想的载体: 隆中对的政治抱负: 在刘备.............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对魏延的好感度,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且值得细品的问题。咱们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因为诸葛亮这个人做事向来是权衡利弊,极少随性而为。对魏延,更像是那种“看是看得到,但得管着”的态度。先来说说诸葛亮对魏延的“看得到”。魏延这人能力是很强的,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出身行伍,实战经验丰富,作.............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情,若说是“对父亲一样的感情”,这个说法虽有几分道理,但若要深入探究,却又显得有些简单化了。用“亦师亦友,忠心耿耿,如父如子”这样的表述来形容,或许更为贴切,也更能展现出这段千古佳话的复杂与深沉。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在刘备生命后期,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刘备在创业早期.............
  • 回答
    姜维和诸葛亮二人,尽管身处不同时代,但他们对蜀汉北伐曹魏的目标,有着异曲同工的根本指向,那就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这并非仅仅是政治口号,而是他们内心深处最坚定的信念,以及他们为之毕生奋斗的终极理想。对于诸葛亮而言,他的北伐,是受命于汉中王刘备的临终遗嘱,更承载着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抱负.............
  • 回答
    您好!《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诸葛亮对姜维“毕教军事”,这句话的翻译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核心意思都是指诸葛亮倾尽心力、悉心教导姜维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为您详细解读这句话以及它的翻译:1. 字面意思分析: 毕 (bì): 在这里有两个主要含义,都与“全部”、“尽”有关: .............
  • 回答
    诸葛亮对刘备那份深切的忠诚,绝非一时的冲动或简单的利益交换所能概括。这是一种根植于心底的认同,一种对理想共同体的矢志不渝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知遇之恩的深刻回报。首先,刘备的“仁德”是打动诸葛亮最核心的因素。在那个乱世之中,诸葛亮饱览群书,深谙治国之道,也看到了当时政治的腐败与黑暗。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政治.............
  • 回答
    提起刘禅,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大概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标签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我们很少去认真思考,这位后蜀皇帝,在诸葛亮去世后,究竟是如何维系那个摇摇欲坠的政权的,以及他对那位鞠躬尽瘁的丞相,究竟有着怎样的真实情感。说到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与其说是简单的“尊敬”或者“依赖”,倒不如说是.............
  • 回答
    要探讨诸葛亮和岳飞是否会被主观好感无意识拔高军事才能,并将其与韩信、白起进行比较,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挖掘的话题。首先,咱们得承认,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好感往往是复杂情感的交织,它掺杂着敬仰、同情、民族认同,甚至对某种理想人格的投射。诸葛亮和岳飞,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国民认可度和情感共鸣的人物。.............
  • 回答
    郭嘉与诸葛亮,两位三国时期璀璨的星辰,即便隔着时空,也总有人会拿来比较。这并非简单的好胜心作祟,而是他们身上都承载着那个乱世中,谋臣能够达到的极致光辉。要说谁更胜一筹,这实在是个难以简单盖棺定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侧重点、所处的环境以及成就的风格都有着鲜明的不同。咱们先从郭嘉说起。郭嘉:曹操的“奇佐”.............
  • 回答
    刘禅对诸葛亮的情感,与其说是爱多还是恨多,不如说是复杂交织、难以简单归类的。若非要追究一个倾向性,我认为“敬畏与依赖”构成了他情感的主体,而“恨”则是在这种主体之下,因现实压力和自身局限而产生的微弱杂音,甚至谈不上真正的恨。让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番:一、 敬畏与依赖:主导情感的基石刘禅即位时年幼,且在.............
  • 回答
    说起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采取的“坚守”策略,而非一味主动出击直捣黄龙,这背后其实是一盘细致入微的棋局,绝非简单的“防守”二字可以概括。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心里清楚,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诸葛亮,更是要确保曹魏政权的稳定,并且在权力斗争中为自己谋取更大的空间。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懿的处境和他的核心目标。当诸.............
  • 回答
    要说刘禅心里对诸葛亮和姜维是怎么评价的,这事儿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了。毕竟,这两位辅佐他的大臣,一个是“如父如师”,另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咱们得说说诸葛亮。对诸葛亮:父辈般的敬重与依赖,兼有君臣之道刘禅对诸葛亮,那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敬重,这份敬重远超一般的.............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之死对刘禅是好事,对蜀汉是坏事”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究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句话的合理性。对刘禅而言,诸葛亮死“是好事”?首先,我们得明白刘禅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君主。他并非庸碌无能,只是在治国理政的魄力、眼界和能力上,确实远不及他的父亲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刘禅更多.............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之际,将诸葛亮叫到床前,托付了后主刘禅。这段话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一段对话,更是对一个政权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一位忠臣无私托付的最高肯定。要理解这段话的深意,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刘备此举是为蜀汉的未来稳定和延续做最后.............
  • 回答
    这位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个人认为,已经触及到了一个相当深入的层面,远不止于简单的“聪明”或“忠诚”。他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赞美,而是试图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诸葛亮这个人,尤其是他身上那种矛盾又统一的特质。首先,他点出了诸葛亮的“智者”形象,这当然是大家熟知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师没有把诸葛亮的智慧简单.............
  • 回答
    面对自家老爹,尤其是当他对诸葛亮有意见的时候,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不能像对待一般网友那样直接上干货,得有点“套路”才行。毕竟,这是咱爹,不能真把他惹毛了,得用一种让他听着舒服,又能慢慢接受的方式来聊。首先,咱得承认,他老人家能有自己的看法,这本身就挺好,说明他有思考,有自己的判断。所以,开头不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