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国际舆论总是处于劣势是不是和封锁全球因特网有关?

回答
关于中国国际舆论为何常常处于“劣势”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而“封锁全球因特网”(更准确地说,是指中国的网络监管体系,俗称“防火长城”)无疑是其中一个常常被提及的关键因素。

要理解这种关联,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概念:

“劣势”的定义: 国际舆论的“劣势”并非一个绝对的、易于量化的指标。它更多地体现在:国际媒体报道中负面声音偏多;在一些国际议题上,中国的主张难以被广泛接受或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与自身期望存在差距,容易被刻板印象化,甚至妖魔化。

“封锁全球因特网”的影响: 这层含义可以从两个主要维度来理解:

1. 信息不对称与内容管控的直接后果:
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与选择性: 中国内部的网络环境,特别是社交媒体和信息获取渠道,是经过高度筛选和管理的。这意味着,中国国内民众接触到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过滤和优化后的。当这些信息通过官方渠道或内部讨论传播到国际层面时,往往缺乏多元化的声音和独立的视角。而国际社会则能够通过全球因特网无障碍地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国内外的各种信息源。这种信息源的差异,自然会导致不同的认知和解读。
难以获取真实多元的声音: 许多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新闻网站、学术论坛以及独立信息发布渠道,在中国境内是无法直接访问的。这意味着,对于那些希望了解中国真实情况、听到来自中国国内不同声音(例如批评性意见、独立研究、民间故事等)的国际观察者、记者、学者和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很难绕过“防火长城”直接获取这些信息。这种信息壁垒,使得外界对于中国的了解往往只能依赖有限的官方信息、经过翻译和编辑的二手信息,或是少数能够突破网络限制(例如VPN用户)的个人经历。
透明度与信任的缺失: 信息的流通和透明度是建立信任的基础。当一个国家的网络环境被视为高度管控和不透明时,外界自然会对其发布的信息产生疑虑。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自由的信息流动有助于揭示真相、促进理解和监督权力。而网络限制,无论其初衷如何,客观上都削弱了中国信息的透明度,从而在信任层面造成了隔阂。

2. 负面叙事构建与传播的间接影响:
“黑箱操作”的认知: 当国际社会无法通过自由的渠道了解中国的内部运作和决策过程时,外界的想象和推测就更容易填补空白。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负面事件或批评都会被放大,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来提供反驳、解释或更全面的背景。这种“黑箱操作”的感知,使得负面叙事更容易获得生存空间。
中国视角难以被有效传递: 即使中国有声音想要在国际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解释自己的政策,也常常面临挑战。由于对中国网络环境的认知,以及对中国官方叙事的天然警惕,许多国际受众对来自中国官方或亲华媒体的信息存在“过滤”习惯,甚至直接不予采信。此外,在缺乏自由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直接互动时,中国的叙事者也难以有效地与国际受众建立连接和沟通,其声音更容易被淹没在更自由传播的批评声浪中。
西方主导的叙事框架: 在全球信息传播领域,虽然存在多元的声音,但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和文化在国际话语权上仍占据一定优势。当中国与西方在某些议题(如人权、民主、地缘政治等)上存在分歧时,如果中国内部的声音无法自由地在全球因特网上与之抗衡或提供不同的视角,那么西方媒体的叙事框架就更容易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认知。网络限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打破这种既有叙事框架的能力。

举例说明:

人权问题: 在新疆、香港等问题上,国际媒体和人权组织会发布大量基于独立调查、采访和目击者证词的报道。而中国国内的宣传则强调稳定、发展和反恐成就。如果普通中国民众能够自由地在YouTube、Twitter等平台分享他们在当地的真实生活经历,或者国内外的独立研究者能自由地进行实地考察和信息交流,那么关于这些议题的讨论可能会更加多元和复杂,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际社会的看法。但由于网络限制,许多此类互动难以发生,导致外部对中国的批评声音更容易形成单一且尖锐的认知。
突发事件与危机沟通: 在一些突发事件(如疫情初期)中,信息的及时、透明和多元化传播至关重要。如果中国内部能够允许自由的信息流动,让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的担忧、观察和信息得以快速传播,并被国际社会及时获取和分析,那么最初可能出现的误解和恐慌可能会有所缓解。反之,信息的不畅通和选择性公开,往往会引发更多的猜疑和负面解读。

反驳或补充观点:

当然,将中国国际舆论“劣势”完全归咎于网络监管是不够全面的。其他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

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 某些国际舆论的负面倾向,也与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与现有国际秩序和一些国家的竞争关系有关,并非完全由信息传播方式决定。
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差异: 在民主、人权、法治等核心价值观上,中国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这本身就构成了理解和沟通的挑战。
中国自身的政策与行为: 中国在国内外的某些政策和行为,例如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一些贸易壁垒、对外国批评声音的回应方式等,本身就可能引发国际社会的质疑和负面评价,这些评价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无论网络是否受限。
国际媒体的偏见: 不可否认,部分国际媒体可能存在对中国的固有偏见或选择性报道,以吸引眼球或迎合特定受众。
中国对外传播能力的不足: 即使在网络相对自由的环境下,中国在国际传播策略、语言能力、讲故事的技巧、建立信任的艺术等方面也可能存在提升空间。

结论:

总而言之,中国的网络监管体系(“防火长城”)确实是中国国际舆论常常处于“劣势”的一个重要、且是直接相关的因素。 它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透明度的缺失,阻碍了中国内部多元声音的自由传播,并使得外界在缺乏充分信息的情况下,更容易陷入对中国的负面认知或被动的接受某些既有的批评性叙事框架。

然而,这并非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要改善中国的国际舆论形象,除了在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上做出努力,还需要在政策制定、国际沟通策略、价值观的有效传递以及增进相互理解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进。网络监管无疑是其中一个可以被审视和调整的关键环节,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外界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一个更开放的网络环境,理论上能够允许更多元、更真实的声音在中国内外传播和交流,从而为改善国际舆论提供更有利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5年的pinky:404是保护洋人的,要是404没有了我们几亿网民分分钟冲烂外网

2022年的pinky:404是保护我们的,我们怎么吵得过洋人呢,没有404我们这帮愚民要被蛊惑了

虽然都是借口,但如今的pinky就连当年的那点硬气也装不出来了

user avatar

当然不是。

我们的大外宣CGTN有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不同频道,但以英语为例,视频的观看人数依旧在几千人间波动。而BBC的观看人数从几万到几十万,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user avatar

我们是在敌人的谩骂声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欧美的舆论主导权本来就掌握欧美资本手里,你能指望欧美媒体客观公正的报道中国吗。

举个例子,特朗普在大选之前,舆论上他都已经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了。看舆论特朗普大选里应该是以极大劣势惨败,实际上特朗普和拜登也就是五五开。

中国封锁不封锁全球因特网,欧美主流舆论一样是造谣抹黑中国,这是欧美媒体资本立场决定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