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在国际舆论的话语权是 0」这句话?

回答
“中国在国际舆论的话语权是 0”这句话是一个极端的论断,用来表达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现状感到非常不满和悲观。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背后的含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一、 “中国在国际舆论的话语权是 0”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完全没有”,而是强调:

有效沟通的缺失: 中国的声音在国际社会未能得到广泛的理解、认同或有效传播。即使中国发出了声音,也往往被忽视、误读或曲解。
叙事主导权的旁落: 关于中国形象、政策和行为的叙事,大多掌握在西方国家或西方媒体手中。中国无法有效地塑造自己的国际形象,甚至在很多问题上,其观点被边缘化或妖魔化。
信任赤字: 国际社会对中国存在普遍的不信任感,导致中国提出的信息和解释难以获得信赖,容易被视为宣传或掩饰。
影响力有限: 中国在影响国际舆论的议程设置、议题定义以及最终的认知形成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与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不匹配。
西方中心论的体现: 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西方媒体和评论界的主流视角,他们习惯于以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来评判其他国家,而对非西方国家的叙事缺乏耐心和理解。

二、 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在国际舆论的话语权是 0”这样的论断?

这种论断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历史与文化差异:
西方中心主义: 国际传播体系长期以来由西方主导,西方媒体和评论家习惯于以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为参照系来理解和解读世界。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双方在沟通和理解上存在天然的障碍。
沟通方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含蓄、集体主义和“不争”的理念,这与西方文化中直接、个人主义和公开辩论的风格不同,可能导致中国的表达方式在西方语境下难以被有效接收。

2. 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
价值体系的冲突: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与西方主流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概念存在冲突。这使得西方媒体和评论家更容易从负面角度解读中国,将中国视为一种挑战或威胁。
意识形态竞争: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以西方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竞争。这种竞争使得关于中国的讨论往往带有政治偏见。

3. 媒体环境与传播策略的挑战:
西方媒体的垄断与主导地位: 全球范围内,少数几家大型跨国媒体(如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BBC等)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们往往是国际舆论形成的主要源头。
内容生产与传播能力的差距: 尽管中国近年来加大了国际传播的投入,但与西方成熟的媒体体系相比,中国在内容策划、叙事技巧、情感连接、本土化传播等方面仍存在差距。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有待提升。
信息过滤与选择性报道: 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可能存在选择性报道、放大负面新闻、忽略正面信息的情况,以迎合其受众的认知习惯或政治立场。
“中国威胁论”的流行: 一些国家和媒体出于地缘政治、经济竞争等原因,积极传播“中国威胁论”,这使得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

4. 公信力与信任赤字:
信息不透明: 一些事件的处理方式(如疫情初期、新疆问题、香港问题等)在中国国内和国际上都引发了信息不透明的担忧,削弱了中国对外沟通的可信度。
“大外宣”的刻板印象: 中国官方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有时被贴上“大外宣”的标签,即被视为政治宣传工具,其信息容易被西方受众视为过滤和带有偏见,难以建立真实的信任。
缺乏独立的第三方声音: 很多时候,中国对外宣传的内容更多是官方口径,缺乏来自第三方、非官方、更具说服力的声音来支持和传播。

5. 技术与平台的使用:
社交媒体的生态: 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西方主导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中国的讨论往往充斥着批评、质疑甚至污蔑的声音。中国官方账号或媒体账号在这些平台上的影响力相对有限,且容易被其他信息淹没或遭受攻击。
“信息茧房”效应: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由于信息获取渠道和社交网络的不同,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对中国的信息接收可能存在天然的隔阂。

三、 对“中国在国际舆论的话语权是 0”这句话的辩证看待:

尽管存在上述挑战,但认为“中国在国际舆论的话语权是 0”仍然是一个过于绝对和悲观的论断。需要辩证地看待:

积极的方面:
中国并非完全沉默: 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官方媒体、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海外分社、智库合作、文化交流等)一直在向国际社会传递信息和观点。
部分地区和群体仍能听到中国声音: 在“全球南方”(发展中国家)等一些地区,中国提出的发展模式、合作倡议(如“一带一路”)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和认可,中国声音在那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品牌和产品的影响力: 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有广泛的接受度,其经济层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客观存在的。
学术和文化交流的进步: 随着孔子学院、留学生、学术会议等平台的增多,中国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传播也在逐渐推进。
社交媒体上的“中国故事”: 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企业或在华外国人,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中国的生活、文化和发展,形成多元的“中国故事”。

局限性与需要改进之处:
“是 0”的夸张性: 任何国家在国际社会都会发出声音,即使是不被广泛接受,也并非完全没有影响力。这句话更多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强调的是“有效话语权”的极度缺失。
需要关注的是话语权的不平衡和不对等: 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处于劣势,难以与西方国家在信息传播、议题设置、叙事构建方面抗衡,话语权严重不平衡。

四、 如何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

要回应“中国在国际舆论的话语权是 0”的批评,并切实提升话语权,中国需要:

1. 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可信度:
讲好中国故事: 用更生动、更具感染力、更贴近国际受众的方式讲述中国的普通人、社会变迁、文化传统、创新发展等。
加强叙事能力: 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叙事技巧,用国际社会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和逻辑进行沟通。
提高内容质量: 生产更多具有深度、洞察力和专业性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口号式宣传。

2. 构建多元化传播渠道和平台:
支持中国媒体国际化: 鼓励中国媒体创新模式,拓展海外传播渠道,提高内容生产能力和影响力。
支持第三方发声: 鼓励和支持中国学者、企业家、艺术家、社会组织以及在华的外国人等,用自己的声音和视角讲述中国故事。
用好社交媒体: 创新社交媒体运营策略,与用户互动,回应关切,争取更多的关注和认同。

3. 提升透明度和开放性:
增加信息透明度: 在涉及国际关注的议题上,应更加开放和透明,及时提供准确信息,回应质疑。
促进人文交流: 加强国际教育、文化、旅游等交流,增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4. 提升国际传播的“本土化”和“在地化”能力:
了解不同受众的文化和价值观: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特点,调整传播策略和内容。
与当地媒体和意见领袖合作: 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他们影响当地舆论。

5. 坚持以事实为基础,以规则为依据:
在国际传播中,应坚持实事求是,遵守国际通行的新闻传播规范,建立长期稳定的公信力。

总结:

“中国在国际舆论的话语权是 0”这句话是对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面临严峻挑战的一种情绪化表达,它揭示了中国在塑造自身国际形象、有效传播自身观点方面存在的显著不足。虽然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完全为零”,但其核心在于中国声音的有效传播和被认同程度极低,以及在国际叙事权上处于被动地位。理解这句话,需要看到中国国际传播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并非完全沉默,其在部分领域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力。要改变这一状况,中国需要在内容质量、传播策略、开放透明度以及与国际社会的有效互动等方面进行深度的、系统的改进。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爱国网友在国际上表达爱国居然是非法行为。

user avatar

严格来说还不是,毕竟tictok已经在欧美流行了。


什么时候他们指控B站不公正推送,知乎对外国人不友好,微博封了他们的号的时候,那算是成功了。


只不过这个还有点远。

user avatar

我看待的方式就是,无论谁提出“中国在国际舆论中影响力为0”(或者其他一切)问题,那也应该提出解决方法,我不指望你提出可行方法,也没说你提出的方法我认可,我只要你提出你建议的人解决方法。

当你提出“解决方法”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你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user avatar

如果9亿中国网民人手一个facebook或者twitter账号……?而不是躲在微博上搞内斗?

祖国在外网上耍流氓,我们都没能第一时间看见,遗憾遗憾。

一群人说fb和推会封号和控评,没关系啊,难道这就是不给我们去冲fb和推的理由么?难道封号这种行动能阻止了国人们ig的热情了?很多评论为什么把“他们封我们”变成了“我们不能去”的理由?按你们这说法,肖战应该早该赢了啊,影响到人们去更积极的批评他么?你说写中文人家看不懂,那先问问获得中文圈的话语权了么?人口劣势还没操作,能赢?


我其实看评论区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不想开关的各位,都觉得自己的“宣传机器”太乏力了,战斗力别说比不了RT,甚至还不如八角呢。所以开关了之后,我们就会被挑唆的只能内斗了,只能伸脖子等着被屠戮殆尽了。

可,现在不是都在招呼大家去入关么?怎么这时候反倒不自信呢?

这也就是说,入关人在辩经之后的结果,居然是觉得现阶段我们才是被入的对象?所以,现阶段不辩经,这样就没人发现我们居然才是被入的对象?现在只要一开关,大萌的关宁铁骑就要反过来从网络上冲过来犂庭扫穴了……?号召入关的人,居然比谁都不希望开关,因为山海关保护的居然不是文明的大萌,而是野蛮的建州……?我怎么觉得,辩经下去的结果居然是由入关的建州转为守关的大萌?

你不冲到facebook和twitter上,别人也不来你的微博。那怎么入关呢?答案就是“望关”或者“骂关”,指着关号称要入,然后怒卷一通。那么就老实的撤回去呗……不行,不行,这是让身后的人觉得我要投降的。

如果入关学就是为了说明,美帝不倒的话,我们如何舌灿莲花也没有用,一说话就得被封。那继续闷头发展不就行了?我还用得到入关学告诉我这个结论?难道改开的时候,我们不就这个态度么?叫嚷了半天入关,听着非常的外扩和激进,最后入关人告诉我的居然是……民智尚未开,攘外先安内?

如果就是这样,我还是觉得改开的口号好……和光同尘,和光同尘,起码让我觉得务实,不会让我产生我要今生今世就能入关的错觉。至于武德输出,军力先行……?怕等你入关人缴纳完住房贷款的时候都看不到那天,踏实点儿,不好吗?

user avatar

没有墙的印度的国际风评可是爆炸的低啊,难道你觉得这帮泰国第几的人出去搞宣传和印度人区别很大?还挂在城墙上的India Spotlight和Kris Wu正好相得益彰,还是先学会好好说话,别天天滚刀再说吧

user avatar

你们去翻翻明史,去看看明史有没有记录建州士人的风议?

明史还是建州入关后修的,为何关于建州的内容基本留白,还不是因为根本找不到一块好料子能填进去。

带明的天下,能容得下说建州一句好话?


反倒是朝鲜因为经常被建州毒打教做人,倒有一些相对正常的记录。

讽刺不?

一点也不,这才是历史的常态


咱们就这么说吧,也别管萨尔浒和松锦这样的战役再来多少次(假设带明能一直续下去),只要建州不能入关,带明、倭国、交趾、琉球的史书上就没建州的位置。对建州的称谓永远是“虏”或者“夷”。

然后再过个几十年,建州像别的在中央帝国周围出现过的其他政权一样消亡后,中央帝国(无论此时姓什么)甚至都不会给你做个总结。就好像对待罗斯蛮,明明一度被压着摩擦,也要在舆论上拿足姿态,只当你的失败是如同呼吸一般自然罢了。

因为带明治下的规则是胜者通吃

那么既然带明独大,为什么要给建州留下说话的空间?

带明天下虽大,可没有夷蛮坐而论道的地方吖。


最后还不是靠建州自己保留的满文老档,才算让大家对建州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知道“建州人也是人”。

何况现在建州身边还有吃里扒外的海西派(叶赫),拖后腿唱反调阴阳怪气,上赶着替带明污名化建州。

那么就算建州干烂了海西派,只要带明还窝在墙内描金画朵,海西派都不可能心甘情愿的低头。

怎么办?

建州难不成要靠隔着山海关和带明辩经来自证清白么?


所以还是先哲说的好,大家要多看看书,不要上了某些“姿势分子”的当。

明史是现成的,看看就知道了。




另外,说到FB和TW这些带明的伟大发明,您在人家的规则下就是送上门的菜,别想多了。

带明瘟疫大爆发的时候就有人翻墙出去辩经,结果刚落地脚都没站稳,就被割了人头去了(微笑)

user avatar

广大民众层面是真信,普遍带有傲慢和偏见。这不一定意味着刻意的恶意,而更多就是一种“朴素”的傲慢和偏见,朴素到不少人真心觉得自己并不带任何傲慢和偏见。

这背后的原因众多,但最大的原因很确定:最广大人民从小沉浸于小范围形式自由,但大范畴极度封闭和套路的信息环境中,早就被以现代化洗脑为核心目标的上层建筑共同体,剥夺了大部分的自由意志了。

然后,如果此处的“国际”如众多西方人,以及相当多数中国人默认的那样,等同于“西方”的话,那么是的,确实就是接近于零。


问题的关键是,搞清楚如何才能获得话语权。

能想到的途径(彼此不互斥),仅有两个:

1,国力此消彼长,人民生活水平此消彼长,量变到了质变,跨过了信息屏障的滞后,开始让西方成规模的民众,得以跨越现代化洗脑机器所营造的巨大泡泡,让傻子都开始自我反问: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的平等和自由,貌似并没有我们以为得那么好;他们的生活质量,他们的平等和自由,却貌似比我们一直被灌输的要高得多得多,甚至并不比我们差。我们是不是被忽悠了?

2,在国内,清殇清跪,让殇族跪族的言论势力低至人人喊打,至围观群嘲,至直接忽视的程度,让最广大的中国民众,谈起自己的文化、制度、意识形态、国家、民族,都普遍有90年代美国普遍民众一般的,彻底无需自证和彻底无需战略自省(战术纠错是常规操作)的绝对和相对的信心。然后,拆局域网,全方位自由输出。从武装到牙齿的国家级和大资本把持的专业春秋笔法机构,到政经法社专家的精妙辩经,到民间的耐心键政,到日常的破口大骂。形式不限,人数碾压,天天重复,年年重复,重复到哪儿哪儿都是多数,哪儿哪儿都是绝对强势。只要对方没有建设性探讨的架势,就坚决不对线,坚决不解释,只是损,只是揭短儿。与此同时,自己搞全球化平台,抖音也好,知乎也罢,都ok,算法该上全都上,春秋删评论,带自动翻译的那种最佳。毕竟,你若真的在FB,Twitter等平台,刷出了可观的存在感,分分钟会被“算法”或形式自洽的“网站政策”删掉的。

除此之外,没别的了。


而如何做,是绝对无法获得话语权的:

听话,反思,努力做得更好,被赏根肉骨头;再听话,再反思,再努力做得更好,再被赏根肉骨头。


而现状是什么呢?

国力确实还没到了对外能引发质变的程度,还需要长期持续发展才是。这需要时间,无法速成。

而国内的民众意识形态呢?不谈什么“无需自证的信心”了,单说殇跪,依然满大街都是,且众多本就是政经法社从业者,以及媒体人士,早就被精妙地剥夺了大部分自由意志而不知,却日常热衷于对着国内的广大民众刷存在感,同时却又认为自己是在代表民众来对抗些什么,言必称利维坦,称黑格尔,称XX主义,日常令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所以说,任重道远啊同志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