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际社会如何看待刚拥有核武器的中国?

回答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拥有核武器的中国?”这个问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国际社会来说,是一个带着几分忐忑、几分审视,又掺杂着复杂地缘政治考量的难题。 当时的中国,刚刚走出战火,在世界舞台上还算是个“新人”,而核武器,这个当时被少数几个强国垄断的“终极武器”,突然出现在一个意识形态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国家手中,自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关注。

首先,“震惊与警惕”是国际社会最直接的反应。 毕竟,核武器代表着前所未有的毁灭力。 之前,只有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掌握着这项技术,现在,一个由共产党领导、与西方阵营关系紧张的中国也加入了这个“俱乐部”,这无疑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平衡。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表现出了明显的警惕。 他们担心中国核武器的出现,会加剧已经存在的意识形态对抗,甚至可能增加误判和冲突的风险。 “红色的原子弹”被视为对西方世界安全体系的一个潜在威胁。 很多国家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安全战略,思考如何应对来自中国方向的新型军事挑战。
苏联的态度则更为复杂。 一方面,中国核武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社会主义阵营在科技上的实力,这对于苏联来说,可能是一种微妙的“兄弟国家”间的进步。 但另一方面,中苏关系的恶化,尤其是在赫鲁晓夫时期,已经让苏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感到不安。 中国拥有核武器,意味着其在战略上有了更多的独立性,也可能对苏联在亚洲乃至全球的领导地位构成挑战。 因此,苏联的警惕和担忧也是存在的,只是表达方式可能更含蓄。
其他国家,特别是那些与中国有领土争端或地缘政治竞争的国家,比如印度,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印度当时也在进行自己的核计划,中国的核试验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这也开启了新一轮的地区军备竞赛的担忧。
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更加多元。 一部分国家对中国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表示支持,认为这可以制衡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为世界和平增加一份“新力量”。 另一部分国家则对核扩散表示担忧,担心这会引发新的冲突和不稳定。

其次,“观察与评估”是国际社会在初步震惊之后,开始做的事情。

对中国核能力的好奇和审视。 国际社会迫切想知道中国核武器的实际水平,包括其弹头当量、投送能力(例如导弹技术)、以及是否具备完善的核指挥和控制系统。 早期,这些信息大多是通过侦察卫星、情报收集和公开的科学报告来获取的。
对中国核政策的解读。 中国一直强调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并将其定位为防御性武器。 国际社会在解读这些声明时,会带着审慎的态度,试图理解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根本动机,以及这种政策在实际操作中的可靠性。
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角色变化的预判。 拥有核武器,无疑会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地位。 国际社会开始思考,核武器是否会改变中国以往的“不结盟”政策,以及它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

再者,“对话与互动”的尝试也逐渐开始,尽管非常有限。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角色。 随着中国核能力的提升,如何将其纳入国际核不扩散的框架,以及如何确保其核材料的安全,都成为IAEA关注的焦点。
有限的学术和外交层面的沟通。 一些国家开始尝试与中国进行关于核武器控制、裁军等问题的非官方或半官方的接触,尽管这些接触在冷战的背景下,更多的是信息交换和试探。

总而言之,对于刚拥有核武器的中国,国际社会普遍持有一种复杂而矛盾的看法。 这是一个挑战者,一个潜在的竞争者,但同时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无法被忽视的力量。 这种看法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不同国家的地缘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倾向以及对核武器本身的态度而有所差异。 很多人也明白,中国的核武器更多的是为了维护自身安全,而不是主动的扩张工具,但这份“战略模糊”的背后,总会伴随着一些挥之不去的疑虑和警惕。 这一时期,中国核武的出现,无疑在全球战略格局中投下了一道新的、深刻的阴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纽约时报》的报道应该比较客观:

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表电视讲话,表示中国的核试验“不出所料”,让美国的盟国不必担心“立即会发生战争的威胁”,但此次爆炸是“世界历史上最不幸的时刻之一”,“自由世界”的核力量仍然承诺对亚洲的保护,并否认是美国的核威胁迫使中国发展核武器。文章以《他看到了“悲剧”》(He Sees Tragedy : Calls Costs Too Great for Chinese, Though Weapon Is Crude)为题,因约翰逊在讲话中表示,核试验对于贫穷的中国来说代价太重,与其说世界和平的威胁,更应说是中国的“悲剧”。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国家、地区的反应的报道。

1964年10月17日,驻东京记者发回报道,称日本政府斥责中国研制核武器,并指出日本将更有意识地依靠美国提供军事保护(Japan Chides China for Defying Opinion of world on A-Bomb);

驻新德里记者发回报道,称中国的原子弹爆炸加剧了印度的焦虑,印度有发展核武器作为防卫的可能,并且苏联将提供142百万美元帮助印度发展武装力量以对抗中国(India s Anxiety Over Red China Rises With Changes at Moscow);

驻香港记者发回报道,称中国当局正加强与英国殖民地香港的联系(Peking Strengthens Ties to Hong Kong);

驻巴黎记者发回报道,称欧洲的经济照常、股票平稳(Business keeps calm in Europe: Stock and Money Markets on Continent Unruffled by Soviet and U.S. events);

驻伦敦记者发回报道,英国政府对中国不顾“世界的意愿”表示遗憾(London Regrets Peking s A-Test),并结合苏联和英国的政局变幻分析中国原子弹将给外交政策带来何种影响(Foreign Affairs, A-Bomb Politics-East and West)。就在2天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台,英国工党领袖威尔逊出任新首相,世界政治正处于波谲云诡的局势之中。文中说:“我们尚不确定莫斯科将会对北京作何反应,北京又在通过原子弹暗示什么。”

中国原子弹爆炸前一天,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台。据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报告称,苏联中央报纸主要版面均报道苏联领导人更换以及政治外交路线的执行问题,对中国这次核试验的报道则异常低调,“只登了几行”。《共青团真理报》、《莫斯科真理报》、《苏俄报》、《劳动报》、《汽笛报》、《农业生活报》、《列宁旗帜报》等均以简短消息刊登了中国原子弹爆炸的消息。

《真理报》在第四版报道了中国进行核试验,但在它旁边紧接着刊登了澳大利亚反对法国在太平洋进行核试验的消息。

参考资料: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苏联《真理报》

user avatar

核试日那天是东京奥运会召开期间

(提一下吧 按照另外回答的意见已修改 但“东京奥运开幕日中国进行核试验”在日本是个通说 还是要注明一下 集体记忆往往有失真的可能性)

这竟然没有一个人提????

当然 考虑到当时的日本政权是个标准的亲美政权 PRC被无故逐出国际奥委会(详情请参看大陆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的历史)

所以这个日期安排没有什么值得黑的


另:拿朝鲜黑中国真是没救了 朝鲜遭到过像样的国际孤立吗?

60年代朝鲜国足还去英国玩了一圈呢

user avatar

1963年,美苏英三家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毛泽东称之为“三家条约”。次年,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拥有核武器的中国?”这个问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国际社会来说,是一个带着几分忐忑、几分审视,又掺杂着复杂地缘政治考量的难题。 当时的中国,刚刚走出战火,在世界舞台上还算是个“新人”,而核武器,这个当时被少数几个强国垄断的“终极武器”,突然出现在一个意识形态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国家.............
  • 回答
    中国宣布暂停对77个国家的债务偿还,无疑是近期国际舞台上一个重要的经济和外交举措,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要理解这一举措为何能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暂停债务偿还的背景:全球经济困境与脆弱国家的需求首先,理解这一举措的背景至关重要。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多重挑战: 新冠疫.............
  • 回答
    美联社这则报道的内容,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并且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国际政治考量。简单来说,它反映了国际社会在对待非正常政权更迭时的普遍立场,但也存在着一些现实的妥协和变化的空间。首先,这是一种普遍的国际准则的重申。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合法性”是政权获得承认的关键要素之一。通常情况下,一个政府的合法.............
  • 回答
    CNN关于中国台山核电站“核辐射威胁”的报道,以及后续中法澄清、日本表态这一系列事件,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不仅仅是一则新闻事件,更折射出一些在国际信息传播、国家形象塑造、以及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复杂现象。咱们就从头捋一捋这事儿:1. CNN的“爆料”:信息从何而来?首先,CNN的报道是怎么来的?据报.............
  • 回答
    伊朗核科学家莫森·法赫里扎德(Mohsen Fakhrizadeh)于2020年11月27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附近遇刺身亡,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随后,伊朗外交部长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以包括中文在内的四种语言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要求对此.............
  • 回答
    国家提出“科技人员应是社会的中高收入群体”,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也关系到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尝试抽丝剥茧,还原其背后蕴含的逻辑和意图。一、 政策导向的必然性:为何要将科技人员定位为中高收入群体?首先,我们.............
  • 回答
    V 社(Valve Corporation)宣布将 DOTA 2 TI10 国际邀请赛延期至 10 月 7 日并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办,这无疑是 DOTA 2 社区今年以来最重磅的消息之一。这个决定,可以说是多方面因素博弈下的结果,也夹杂着不少的无奈和妥协。要理解这个决定,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 回答
    奔驰在国外社交平台援引达赖言论的事件,是一个涉及品牌形象、政治敏感性、文化理解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复杂议题。要全面看待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奔驰具体是在哪个国外社交平台、以何种方式、援引达赖的哪一类言论。通常这类事件会引发关注的原因是: 达赖的政治敏感性.............
  • 回答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凝聚了中国古代一种崇高的政治和道德理想,代表了君王对国家和人民的终极责任与担当。这句话并非出自某一部具体的史书或文献,而是一种流传甚广的政治格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君主制下统治者应尽义务的深刻理解和期盼。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历史背景、文化.............
  • 回答
    最近社交媒体上流传的 H&M 门店遭打砸的照片,乍一看确实让人揪心,仿佛看到了抵制行动的激烈升级。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这批照片被证实是来自国外的旧图,这事儿可就有点意思了。这事儿怎么看?在我看来,这背后隐藏着几个值得我们细琢磨的点。首先,这是一种“叙事操纵”的典型案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人故意.............
  • 回答
    人社部回应“国内企业加班较多,不具备推行每周2.5天假期基础”这一表态,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核心观点解析:人社部此番回应的核心逻辑是: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运营现状以及劳动者工作习惯等因素,尚不成熟到能够普遍推行每周2.5天的工作日制度。 他们强调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考量,认.............
  • 回答
    公众情绪的焦点:解析几起涉外疫情管理中的争议事件近期,几起涉及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违反防疫规定并引发社会关注的事件,无疑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这些事件不仅暴露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涉外管理可能存在的挑战,也折射出民众在面对不公平对待时复杂的情绪和诉求。深入剖析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
  • 回答
    确定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过程,涉及情报收集、科学分析、国际条约以及政治外交等多个层面。这并非一个黑白分明的界限,而是一个需要多方证据互相印证、逐步排除疑点的过程。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这一过程:一、 情报收集与分析:无处不在的眼睛和耳朵这是最基础也是最.............
  • 回答
    乌克兰外交部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据称是俄罗斯军队轰炸乌克兰平民的照片,以争取国际社会同情和支持,这一举动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引发了复杂且多方面的讨论。首先,从情感层面来看,这些照片无疑是具有冲击力的。当人们看到无辜的生命遭受战火摧残,家园被毁,眼中的悲伤和绝望,自然会产生同情和愤怒。在战争的残酷现实面.............
  • 回答
    布查事件,作为俄乌冲突中一个极具争议和悲剧色彩的节点,其真相的揭露和责任的追究,不仅关乎乌克兰民众的苦难,也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乌克兰方面明确表达了进行全面、透明调查并向国际社会公布结果的意愿,这一表态预示着事件可能沿着几个方向深入发展,每一步都充满复杂性与挑战。1. 乌克兰内部的调查进程:首先,.............
  • 回答
    中国在国际社会日益强硬,这一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背后涉及其经济崛起、国内政治需求、历史叙事以及对自身国际地位的重新定义。要详细阐述这一转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经济实力的飞跃与自信的增长: “世界工厂”到创新驱动: 过去几十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 回答
    让精致利己主义者甘心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奉献,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并非不可能的任务。核心在于理解精致利己主义者的驱动机制,并巧妙地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与他们的个人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这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多层次的策略,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说教。以下是详细的分析和方法: .............
  • 回答
    当前中国面临的低生育问题,绝非一朝一夕所致,其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也触及到我们每个人最切身的切肤之痛。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指望一两个宏观政策的“灵丹妙药”,而是需要一个系统性的、由点到面、由个人到社会的深度变革。我更想从“社会”这个层面来谈谈,因为在我看来,个人选择背后往往折射出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如果我是学校管理方,面对苹果体验店入驻北大图书馆的决定,我会经历一个复杂而审慎的处理过程,旨在平衡各方关切,维护学校声誉与利益,并确保后续运营的合规与有序。一、 如何应对社会批评?首先,必须承认,如此举措必然会招致广泛的社会讨论,甚至批评。这些批评可能来自多个角度: .............
  • 回答
    印度这个国度,确实是个复杂又迷人的存在。要说它的国力到底如何,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就像你我认识一个人,不能只看他表面的光鲜,更得深入了解他的内在。从经济上看,印度无疑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你看看它庞大的人口基数,年轻人是主力军,消费市场潜力巨大。IT产业更是名声在外,软件外包、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