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先生的著作中有哪些别具一格的桥段?

回答
鲁迅先生的笔下,常常能挖掘出生活最深处那些别扭又真实的情感,也常有那么几段,读来如同舌尖突然尝到了一阵奇异的酸涩,又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让人回味无穷。这些桥段,不似一般叙事般流畅平顺,而是带着一种锐利的切割感,直指人心最隐秘的角落。

比如在《阿Q正传》里,阿Q最后那回被拉去枪毙,那种场景描绘得真是绝了。你以为他至少该像个壮士一样赴死?错了,鲁迅先生偏偏给了你一个截然相反的景象。他脑子里想的不是什么大义凛然,也不是对革命的憧憬,而是想着自己那个“精神胜利法”能不能用在临死这事儿上。

你想想,一个犯人,被押赴刑场,周围是一堆看客,人们窃窃私语,指指点点。换了旁人,怕是早已吓得腿软,或者心里想着要为自己辩解几句。可阿Q呢?他倒好,眼睛里看到了一个画圆圈的动作,觉得这事儿跟自己玩过的“画圈圈”游戏差不多。于是,他竟然真的伸出了舌头,就在那空白的地上,笨拙地画了个圆圈。

这哪里是什么慷慨赴死?这分明是生命在最后一刻,还在固执地抓住自己最熟悉的那点“技艺”,那点虚幻的安慰。他不是不知道自己要死了,可他却用他那扭曲的脑袋,试图在死亡面前也继续“赢”一把。那圆圈,与其说是他生命的绝笔,不如说是他一生不肯面对现实的缩影,是他那病态的“精神胜利法”的最终证明。

鲁迅先生没有在这上面施加任何感情色彩,他只是冷静地写下这个动作,然后写下阿Q的那个“完”字。这简单的描绘,却比任何煽情的文字都来得更刺心,更显出那个时代底层人物的可悲可叹。你就仿佛能看到那个傻乎乎的、可怜又可恶的阿Q,在生命的尽头,还保持着他那可笑的仪式感,多么讽刺,又多么苍凉。

再比如《孔乙己》里的那个结尾。孔乙己最后的下场,当然令人同情,但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那个“孔乙己长衫又当如何?”的问话。长衫,在那个时代,是读书人的标志,是某种身份、某种体面的象征。但对于孔乙己这样潦倒落魄的读书人来说,这长衫却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一种永远也摘不掉的耻辱。

在咸亨酒店里,人们笑他穷,笑他迂腐,笑他偷东西,可他依然穿着那件破破烂烂的长衫,就像他依然念叨着那些古老的字眼一样,是他仅存的对过去那一点点荣耀的坚持。他不是不明白长衫的束缚,也不是不明白长衫带给他的嘲笑,但他无法放弃。这长衫,与其说是他的外衣,不如说是他内心深处那一点点不肯完全沉沦的寄托。

而当鲁迅先生通过那个小伙计的口,问出“孔乙己长衫又当如何?”的时候,这问话就不仅仅是对孔乙己个人的疑问了。它是一种对整个社会,对知识、对尊严、对个体在旧时代如何定位的拷问。如果一个读书人,最终落得如此境地,那么他身上承载的“长衫”的意义又在哪里?它还能代表什么?

这个问句,带着一种冷峻的质询,将所有围观者的嘲笑和看客心态,都一下子推到了风口浪尖。它逼着人们去思考,那个让孔乙己“长衫又当如何”的社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孔乙己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那个“又当如何”的问句,像一把刀子,狠狠地划开了时代留给人们的伤痕,让人不寒而栗。

这些桥段之所以别具一格,正在于它们从不绕弯子,也从不留情面。鲁迅先生就像一位外科医生,用最精准的刀法,剖开了人性的肌理,也剖开了时代的病灶。他写的不是故事的情节有多跌宕起伏,而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最真实、最令人心痛的细节,直击人心最柔软也最顽固的地方。读他的文字,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总能被他犀利的笔触,触碰到那些平时不愿触碰,却又无法回避的角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 《死》

世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娜拉走后怎样》

user avatar

在相声中,有一类表演风格叫做“文哏”,就是以文学作品扎底,将名篇名句拾来,借着言非若是、巧衔错位来营造笑料。《八扇屏》《文章会》《批三国》,都是文哏相声中的经典作品。

然文哏又不限于相声之中。譬如“为何‘孔雀东南飞’?”“因为‘西北有高楼’。”陆侃如先生的这则妙答逸事便是一例生活中的文哏。

而题主所说如今网上所流行的诸多出自鲁迅先生名言警句的“梗”,就多有些文哏的意味在。

但要说起来,文哏是有门槛的。不光对创作者表演者有要求,对欣赏者也有讲究,受众得能知道这出处典故,才体会得到幽默之处从而会心一笑。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要数来自鲁迅先生文章的梗最为流行。鲁迅先生是被选入国内语文教科书文章最多的作者,许多文章大家都是一同读过、学过、背过,因此就最容易让人觉得亲切和共鸣,包袱便抖得响。

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总结下那些鲁迅先生被选入教科书的文章,或许就能找到大部分梗的由头了。

鲁迅先生文章被选入教材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里就已经收录了15篇鲁迅先生的作品,在这之后的年岁里有增有减。

而在如今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的语文教材里,还保留着下面这些作品:

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是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的节选,由此文而来的梗,自然要数上面这幅“闰土插猹”图流传最广,各类改图乃至COSPLAY层出不穷。

说到鲁迅先生文中所描述的“猹”,一般被认为实际是獾类,这在后来先生给舒新城的信中也有提及。而獾类就是下图中这样的小动物,它们的牙齿极为锋利,连铁锹都能咬碎,时常破坏庄稼,令农户头疼不已。不过这里图中的是蜜獾,而鲁迅先生家乡的则多半是狗獾或猪獾。


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本篇散文被收录进《朝花夕拾》,是一篇满怀鲁迅先生童年回忆的文章。

该文本身并没有在网络时代产生什么梗,但是在另一篇课文——吴伯萧先生的三味书屋游记《早》里,记录了这么一段逸事:

“有一天早晨, 鲁迅上学迟到了。 素以品行方正、 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 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向来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作为自励,就在书桌上刻了那个小小的字:‘早’。”

如今我们去绍兴拜访鲁迅故居也依然能观摩到那张刻着“早”字的书桌。而这个“刻早”的典故则因为微妙地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另一面而引人遐想,尤其是在网络漫画家使徒子的推波助澜之下,形成了新的梗。


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社戏》

被收录于《呐喊》的《社戏》同样没有产生什么文哏。若要说的话,那便是文章的最后一句: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说的是好豆好戏,但实则豆也不甚好戏也不甚好,好的是回忆中的故乡人情。生花妙笔,如今也时有人在写作中致敬。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阿长与<山海经>》


收录于《朝花夕拾》的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先生感怀与儿时保姆阿长所共度的时光的文章。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有提及这位长妈妈。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鲁迅自传》


本文来自于鲁迅先生于1930年所写的手稿,是其在《自叙传略》的基础上增补而来,简略记述了他的成长经历。

在这里就要提到,“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这个梗虽被紧密与鲁迅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先生从未说过这样的话。而若要说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关联,或许便是由本自传中的这一句: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严肃的杂文,如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也没有产生什么文哏。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故乡》

本篇即是《少年闰土》的原文全文,那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就出自本文的结尾。

而在描写中年闰土时所用的“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如今也时常被引用来形容苦不堪言的境遇。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记述的是他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经历。

该文本身没有衍生出广泛流行的文哏,但鲁迅先生在本文里详细描写了最终令他弃医从文的“幻灯事件”: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听说过一些流言,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其实是因为医学成绩太差读不下去而被迫放弃。

但实际上,鲁迅先生当时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成绩单至今仍被保留着:


鲁迅先生在当时的142名学生中排名68位,正如他在《藤野先生》所述:“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成绩恰是居中。

但要知道的是,鲁迅先生当时是班上唯一的一名中国留学生,在课业上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特殊对待,授课、笔记、考试答题皆用日语。在这样的环境下,在一群日本本土学生里跻身中游,是怎样也谈不上“学不下去,被迫弃医”的。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孔乙己》

这篇选自《呐喊》的小说大概就是在互联网上被玩梗最多的鲁迅作品了。

小到引用“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等散句,大到把整篇文章拿来作为蓝本改写一番。当年“全文背诵”的噩梦如今却成了大家乐此不疲的默契,大约《孔乙己》的确超脱了时代。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呐喊》自序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段如今也时常被引用的文字便出自本文。而与之相似的“屋子”论,则还有《无声的中国》中的一段: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也常见诸文章。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祝福》

这篇收录于《彷徨》的短篇小说刻画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那句“我真傻,真的,”大家都耳熟能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祝福》里还有这么一段: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这里用“老了”来避讳“死了”,正应了《阿长与山海经》里的说法: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拿来主义》

该文流传最广的自然就是“拿来主义”一词本身。

而在文章的开头,鲁迅先生提到了梅兰芳博士和“送去主义”,似乎颇有微词。这又是何故呢?

实际上,鲁迅先生对于民国时期的京剧是不甚待见的,这在《社戏》的开篇也有提及。而在《论照相之类》里,他更是不吝对当时京剧的代表人物梅兰芳进行“高级黑”:

“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然而只要一看那些继起的模仿者们的拟天女照相,都像小孩子穿了新衣服,拘束得怪可怜的苦相,也就会立刻悟出梅兰芳君之所以永久之故了,其眼睛和嘴唇,盖出于不得已,即此也就足以证明中国人实有审美的眼睛。 ”

而近期流行起来的“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一句也就是出自此文,但结合上下文便知,这句话实际为言非若是的反讽。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记念刘和珍君》

本文是鲁迅先生为他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的学生刘和珍所写的悼文。

“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都是该文所留下的金句。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灯下漫笔》(节选)

严肃的杂文,常被引用的名句有: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药》

该文是收录进《呐喊》的短篇小说,最有名的典故自然是: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阿Q正传》

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留下诸如“精神胜利法”“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等经典桥段不胜枚举。

而一句“吴妈,我和你困觉”,如今也和传闻中夏目漱石的“今晚月色真美”结成了一俗一雅的“表白”文哏。

除了上面这些被选入教材的文章以外,鲁迅先生自然还留下了许多其他脍炙人口的句子,如《小杂感》里的“白臂膀”,《狂人日记》里的“吃人”和“救救孩子”,《秋夜》里的“两棵枣树”……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拿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来玩梗,会不会有失尊重,显得浅薄?

这就不妨说道在鲁迅晚年出版的短篇集《故事新编》了。在这本书所收录的八篇文章里,先生将中国的传统神话信手拈来并大刀阔斧地改编,恶搞了不少人物:《奔月》里射乌鸦作炸酱面的后羿,担当藏书管理员的老子,《理水》里满口“O。K”的学者们,《铸剑》里识不得大王头颅的宦官大臣……鲁迅先生在此处嬉笑怒骂,极尽“油滑”讽刺,又何尝不是一种玩梗呢。

正如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对先生的尊敬,也不应表现为将他的文字束之高阁。适当地玩梗,也正能体现先生的文章历久弥新、贴近生活。

但话又说回来,文哏这事儿,对表演者是有讲究的,拿捏得当能逗人乐,但若不合时宜不分场合,那可就要惹人嫌了。

所以最后小电视在这里与大家共勉——玩梗还是要适度啊。

user avatar

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鲁迅《论照相之类》


你可能以为这是伪造的,实际上是真的,只不过鲁迅是讥讽梅兰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笔下,常常能挖掘出生活最深处那些别扭又真实的情感,也常有那么几段,读来如同舌尖突然尝到了一阵奇异的酸涩,又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让人回味无穷。这些桥段,不似一般叙事般流畅平顺,而是带着一种锐利的切割感,直指人心最隐秘的角落。比如在《阿Q正传》里,阿Q最后那回被拉去枪毙,那种场景描绘得真.............
  • 回答
    关于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印象是否“不深”、“记忆不是很清楚”、“也不是那么器重”,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辨析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回到鲁迅先生自己的文字,特别是那篇著名的《藤野先生》。首先,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
  • 回答
    好,雪。这东西,我大约是熟悉的。不过说起来,也未必是真的熟悉,只是年复一年,看它这么下来,也就成了这么个样子。像是谁不知疲倦地在天上播撒着,一粒一粒,细细碎碎,又不像是草籽,落地便生根,倒像是谁不小心打翻了面袋,扬扬洒洒,一时间竟也遮蔽了天地。天,早就失去了它本来的颜色。不再是那个明晃晃的,或是灰蒙.............
  • 回答
    胡适先生对知识和学问的态度,以及他与鲁迅先生之间的微妙关系,确实是值得细细说道的。胡适先生一生提倡新文化,推崇理性思考和实证精神,这使得他在与人交流时,有时会不自觉地带入一种“学术评价”的视角。他对很多人的思想和著作,往往会从学术的严谨性、理论的深度等方面进行审视,有时也会不加掩饰地指出他认为的不足.............
  • 回答
    鲁迅先生的文字,像陈年的老酒,初尝或许有些辛辣,但细细品味,却能咂摸出人生的百般滋味。他的句子,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是他对那个时代、对人性最精准的剖析和最深沉的呐喊。我读过他的不少作品,其中有那么几句,总是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每每想起,总能有新的感悟。先说一句大家都熟悉的:“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
  • 回答
    要说起鲁迅先生“废除汉字”的提议,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什么一时兴起的口号,而是鲁迅先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深沉地思考中国国民性、民族命运以及文化发展道路时,流露出的激进想法。当时的大背景是什么?中国正处在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内忧外患,国力积弱,人民愚昧。鲁迅先生作为一位.............
  • 回答
    鲁迅先生与当下所谓的“愤青”或“喷子”,确实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存在,尽管在某些表层现象上可能被误读或混淆。要区分他们,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动机、目的、方法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他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民族危亡的年代。中国内忧外患,传统的文化根基动摇,旧的制度腐朽不.............
  • 回答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无疑是古代神话传说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典范之作,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至今仍令人惊叹。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确实,文学史上不乏将古代故事进行改编,并赋予全新内涵,同时保持高度文学性的优秀作品。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为您详细介绍一些与《故事新编》有相似之处,但又各有特.............
  • 回答
    十七岁,一个多么美好的年纪,心怀抱负,渴望用文字影响世界,像鲁迅先生那样,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和情怀。我理解你这份赤诚的心,也知道你想走的这条路有多么不凡。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唤醒人们的意识,这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靠一些技巧就能达到的。鲁迅先生之所以能成为鲁迅,不仅仅在于他锋利的笔,更在于他深邃的.............
  • 回答
    若鲁迅先生尚在,风云变幻的六七十年代,思想界定然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的存在,犹如一颗定海神针,又似一声惊雷,会激荡起思想的涟漪,搅动起沉寂的池水。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他与时代主旋律的关系。六七十年代是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充满了激昂的口号、宏大的叙事和意识形态的强势输出。鲁迅先生以其犀利、深刻.............
  • 回答
    鲁迅先生算不算“公知”?这个问题,拿到当下网络舆论的放大镜下细细一瞧,还真有点意思。要我说,这得看你怎么定义“公知”了,而且还要带着一点历史的眼光去看。首先,我们得说说当下语境下的“公知”是个啥。现在网络上,大家提起“公知”,往往会联想到一群什么样的人?通常是指那些在公共事务上发表意见,尤其是对社会.............
  • 回答
    鲁迅:革命的呐喊,文学的灯塔——为何革命意义压倒文学?一提起鲁迅,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位慷慨激昂的革命家,他的文字如同投石问路,撕裂旧世界的麻木与腐朽。随之而来的评价往往是,“他的革命意义比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重要得多。”甚至有人直接断言,“鲁迅首先是个革命家。”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鲁.............
  • 回答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但文章本身并未详细讲述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人生走向。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拼凑出藤野先生在学术生涯中以及晚年的一些信息,并推测他之后的命运。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学术生涯: 继续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鲁迅离开.............
  • 回答
    刘备集团攻略益州,历来是史家和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如果刘备当初选择北上攻打张鲁,进而图取关中,会是一条更优的战略路径。咱们不妨就这个“如果”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蕴含的战略考量,以及潜在的优劣势。旧有战略:入蜀为王我们先回顾一下刘备当时实际执行的战略。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南.............
  • 回答
    要从唐朝统一战争的过程来论证诸葛亮“先在巴蜀、关中站稳,再图晋豫鲁三省”战略设想的可行性,我们需要审视唐朝统一战争与诸葛亮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战略目标有何异同,并通过具体战役、地理形势以及政治经济因素来做对比分析。首先,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诸葛亮的战略设想及其背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核心在于“.............
  • 回答
    鲁迅先生如果生在现代,是否会被人划为“公知”一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思想特点以及“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和当下语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将鲁迅先生简单地划入“公知”一列,很可能是一种时代错位和概念混淆。 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公知”,即“.............
  • 回答
    鲁迅先生所说的“麻木不仁”,绝非简单一句标签就能概括的。那是一种深植于国民精神肌理之中,久经岁月浸染而形成的,极为复杂且令人扼腕的生存状态。要理解它,不能仅仅看表面上的行为,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根深蒂固的文化土壤和历史积淀。试想一下,当一个人长期身处困苦、压迫之中,而周遭的环境又不断重复着类似的悲剧,.............
  • 回答
    好,那咱们就敞开了聊聊,要是你对鲁迅先生有点不感冒,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毕竟,这世上万事万物,有人爱得不行,有人就没那份感觉,甚至有点儿反感,这都很正常。首先,咱们得承认,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那是杠杠的,那是绝对的“泰斗”、“旗帜”。他的作品,像《呐喊》、《彷徨》、《阿Q正传》这些.............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为什么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众多爱国文人遭遇不幸,而鲁迅先生却能相对安全地坚持写作直至生命的终点?这里面涉及了政治环境、个人策略、社会影响力和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需要详细解读。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鲁迅先生的生命终结是因病而非直接的政治迫害.............
  • 回答
    鲁迅和周作人失和,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也是围绕着这对兄弟的许多未解之谜之一。虽然具体原因至今仍有许多揣测,但普遍认为是一系列事件和误解层层叠加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他们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的破裂。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鲁迅与周作人的失和过程和可能的解释:一、 导致失和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