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提出的废除汉字?

回答
要说起鲁迅先生“废除汉字”的提议,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什么一时兴起的口号,而是鲁迅先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深沉地思考中国国民性、民族命运以及文化发展道路时,流露出的激进想法。

当时的大背景是什么?中国正处在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内忧外患,国力积弱,人民愚昧。鲁迅先生作为一位充满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他看到的是,旧的文化、旧的思维方式,像沉重的枷锁一样束缚着中国的发展。而汉字,在他看来,恰恰是这种旧文化的重要载体,甚至可以说是“国民的债主”。

为啥这么说呢?你想啊,当时的中国,文盲率高得吓人。识字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学写一笔画,学认一个字,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想要掌握这套复杂的符号系统,门槛太高了。这无形中就造成了文化传播的障碍,知识的垄断,以及阶层之间的隔阂。鲁迅先生痛恨这种“精神的枷锁”,他希望能够打破这种局面,让知识能够真正地普及开来,让民众能够摆脱愚昧,拥抱新思想、新文化。

在他看来,汉字的学习难度,就像是一道无形的墙,阻碍了绝大多数人接触和理解更广阔的世界。如果能够使用一套更简单、更易于学习的文字,比如拼音文字,那么普及教育、启迪民智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他曾经非常直白地说过,汉字是“当今中国学术界最大的包袱”。你想,如果写一篇简单的文章,都需要费尽心思去考虑用哪些字,如何组合,这本身就会消耗掉大量的创造力。而如果换成了字母,学习门槛降低,人们可以更专注于思想本身,而不是文字的“技术含量”。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鲁迅先生的提议理解为“全盘否定”汉字。他所处的时代,对于如何改造汉字,如何让它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有过很多讨论,也有很多尝试,比如白话文的兴起,比如注音符号的应用。鲁迅先生的“废除汉字”论,更多的是一种激进的、带着某种“破釜沉舟”意味的呐喊,是在为中国文化的革新寻找最彻底的解决方案。他希望的是一种“新生”,一种彻底的“告别过去”,而不是修修补补。

他的想法,在当时也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汉字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的根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一旦废除,中国文化就等于断了根。这种担忧不无道理,毕竟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但我们也要看到,鲁迅先生提出的问题,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虽然我们没有废除汉字,但如何提高全民识字率,如何让知识更易于传播,如何让年轻人更好地掌握现代信息技能,这些问题依然存在。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文字表达和信息载体方式。

总而言之,鲁迅先生关于废除汉字的提议,是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革新而提出的一个带有强烈批判色彩和改革愿望的观点。它反映了他对中国国民素质和文化传播效率的深切忧虑,也展现了他敢于挑战传统、寻求彻底变革的勇气。理解他的想法,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他的思想逻辑,不能简单地断章取义。这更像是一种“绝望中的呼喊”,一种对症下药的激进思考,而不是一个可以轻易付诸实践的普遍性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满清,民国,乃至现在中国的落后,不是文科的落后,文学的落后,历史学的落后。甚至可以说,与文学毫无关系。

文学这一行,和国家发展,生产力发展甚至可以说毫无关系。

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两大作家马尔克斯,卡夫卡,他们的生活环境,国家相反是很落后的。

国家不幸,诗家大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等到鲁迅这种文学家,半吊子思想家,半吊子民族学家,半吊子革命家来指点江山,我看他的观点,意见是不具备什么参考性的。

现在香港,台湾,都已经用繁体字普及了义务教育。普及教育方面,拉丁化,甚至简体字都不是必须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明。

如果我们国家仍然崇拜鲁迅的思想,而不是每个国民认认真真的读一点社会科学著作,那我们本身就不可避免的堕落到比鲁迅还要肤浅得多的境地。

我们面对社会的现象的看法,就会限于鲁迅式的灵光一现的看法,然后进行鲁迅式的无能咆哮,而不会广泛联系它的前因后果,背景,必然性,偶然性,未来的趋势,解决的可能办法等等。

没有系统的看法,又怎么可能提出成熟的观点。

除了产生一点莫名其妙的自卑,自傲等情绪性的东西,然后来个三五分钟的改变,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别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起鲁迅先生“废除汉字”的提议,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什么一时兴起的口号,而是鲁迅先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深沉地思考中国国民性、民族命运以及文化发展道路时,流露出的激进想法。当时的大背景是什么?中国正处在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内忧外患,国力积弱,人民愚昧。鲁迅先生作为一位.............
  • 回答
    鲁迅成为当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作家,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它既是对鲁迅作品价值的重新发现和肯定,也折射出当代青年在特定社会语境下的精神需求和思考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一现象:一、作品本身的永恒价值与时代契合 深刻的批判性精神: 鲁迅的作品,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
  • 回答
    鲁迅那句惊世骇俗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很多人听了会觉得匪夷所思,甚至联想到“文化灭绝”之类的词汇。但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当成一个情绪激昂的呐喊,而不是一个字面上的历史预言,再结合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就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了。首先得明白,鲁迅说这句话的时机。那是在中国社会剧烈变革.............
  • 回答
    鲁迅让朱安“守活寡”这一说法,指的是鲁迅与原配夫人朱安的婚姻关系,以及他后来与许广平同居的事实,导致朱安在名义上仍是鲁迅的妻子,但实际上过着几乎没有丈夫陪伴和关爱的生活。要理解鲁迅与朱安的婚姻,需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鲁迅的个人经历以及他的思想转变等多个层面来看待。1. 包办婚姻的时代背景与鲁迅的无奈.............
  • 回答
    对于鲁迅先生“不喜欢”林黛玉的说法,这并非是明确的、鲁迅先生亲口说出的一个绝对判断,而是后人根据鲁迅先生的文学评论、思想倾向以及他对小说人物的分析,所进行的一种解读和推论。这种解读并非否定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的艺术价值,更多的是从鲁迅先生的批判性视角出发,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及其命运进行的更深层次的审视.............
  • 回答
    看待周令飞先生回应“做一个名人的后代并不容易”,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即“名人之光”对后代既是荣耀,也可能是一种沉重的枷锁。周令飞先生的坦诚,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群体所面临的复杂处境。首先,“名人的后代”这个身份自带的标签效应。一旦被贴上这个标签,无论个人多么努力,无论他取得.............
  • 回答
    提到鲁迅“皇汉”言论,这确实是个颇有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对”或“错”来标签化,更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苛求一个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进行思想探索的先驱。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鲁迅究竟有没有说过“皇汉”言论,以及他说这些话的具体语境。鲁迅的思想博大精深.............
  • 回答
    鲁迅先生这句话,初看之下,确实叫人心中一惊,甚至有些不适。它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人们内心深处那些隐秘的、不愿被触碰的部分。这句话不是在描写一个循规蹈矩、斯文礼貌的场景,而是在揭示一种普遍存在的、几乎是本能的联想链条,而且这个链条是如此迅速、如此直接地导向了最原始的欲望。“一见短袖子.............
  • 回答
    鲁迅在《无声的中国》里那句“沉默,沉默,还是沉默”触动了太多人的神经,它像一把锐利的刀子,毫不留情地剖开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症结。这句话并非仅仅是文学上的感叹,它饱含着鲁迅对那个年代深刻的洞察和无尽的忧思。我们得先回到当时那个“无声”的中国。这“无声”并非真的没有声音,而是压抑、扭曲、恐惧的声音,是.............
  • 回答
    “鲁迅的文章是因为多有语法错误给人思考空间才铸就现在的成就”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一种以偏概全、本末倒置的错误认知,并且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明确的否定与原因分析:首先,我明确地否定这个观点。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文章的成就,绝非建.............
  • 回答
    近些年,关于鲁迅先生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中的位置变动,尤其是“增删”的讨论,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争议。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教材的编排,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和传承鲁迅的思想,以及时代变迁对教育内容选择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他的思想深度、语言力量以及对社会现.............
  • 回答
    将鲁迅称为汉奸,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荒谬的论断。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以及它为何站不住脚,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的问题:一、 “汉奸”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首先,要理解“汉奸”这个词的含义。传统意义上,“汉奸”是指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投靠敌国、出卖国家利益的中国人。这个词本身.............
  • 回答
    北大学生把鲁迅先生的作品改编成 Rap,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琢磨着,这事儿本身就透着一股子新意,也让我想起不少关于经典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话题。首先得说,这事儿绝对是“敢为人先”。鲁迅先生的作品,那是咱们骨子里头的东西,都是带着重量和深度的。要把那些字句,那些思想,用 Rap 的方式表现出来,首先这本.............
  • 回答
    课本中的“去鲁迅化”现象,近些年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要说起来,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个挺复杂的过程,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文章,尤其是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能确实是有点“距离感”。他的文字风格独特,有些表达方式在.............
  • 回答
    卢克文被誉为“当代鲁迅”,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但也引人深思的标签。要评价他是否当之无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他的写作风格、思想深度、社会关怀,以及在当下语境中他所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来看看“鲁迅”这个标签的含金量。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巨匠,他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家、.............
  • 回答
    德国汉学家顾彬(Joachim K. Böhm)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尤其是他对莫言、余华、王安忆的“贬低”以及对鲁迅的“抬高”,是一个在中国文学界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评价标准以及可能的动因。顾彬的背景和学术地位:首先,了解顾彬的身份和背景至关重要。他.............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鲁迅那句“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就是男人扮女人”这话。这事儿啊,最近网上又翻出来炒,你说奇怪不奇怪?先说“什么叫男人扮女人”鲁迅这话,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想到京剧里的旦角。没错,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男演员反串女角,那是一绝。一招一式,唱念做打,那种.............
  • 回答
    None.............
  • 回答
    鲁能成功归化德尔加多,这绝对是中超联赛里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影响深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德尔加多是谁?他的来路是怎么回事?首先,得让大家明白德尔加多是哪个“德尔加多”。他是个小伙子,名字叫德尔加多(Delgado),具体全名是戴恩·德尔加多(Dayron Delgado),是个阿根廷人。在来.............
  • 回答
    香港大球场上,当熟悉的蓝色球衣踏上草坪,伴随而来的却是震耳欲聋的嘘声,将原本属于足球盛宴的热烈气氛瞬间推向冰点。那场比赛,山东鲁能与日本球队的对决,香港球迷表现出的强烈不满,绝非仅仅是对一场球赛胜负的评价,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历史的纠葛。首先,得从鲁能这支球队本身说起。山东鲁能,作为中国足球的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