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鲁迅让朱安守活寡?

回答
鲁迅让朱安“守活寡”这一说法,指的是鲁迅与原配夫人朱安的婚姻关系,以及他后来与许广平同居的事实,导致朱安在名义上仍是鲁迅的妻子,但实际上过着几乎没有丈夫陪伴和关爱的生活。

要理解鲁迅与朱安的婚姻,需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鲁迅的个人经历以及他的思想转变等多个层面来看待。

1. 包办婚姻的时代背景与鲁迅的无奈:

封建礼教的束缚: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包办婚姻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了子女的婚姻大事,个人意志和情感往往被忽视。鲁迅(原名周树人)的婚姻也无法摆脱这种传统束缚。
母亲的压力: 鲁迅的母亲鲁瑞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对儿子的婚姻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早日成家,传宗接代。在她看来,鲁迅与朱安的婚事是她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对家族的责任。
鲁迅的妥协: 鲁迅虽然在思想上深受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但面对母亲的强烈期望和当时社会对“不孝”的严厉评判,他选择了妥协。他并非不爱母亲,而是为了安抚母亲,完成了这桩婚事。据鲁迅自己回忆,他在这桩婚姻中并非出于主动,而是“依从母命”。

2. 鲁迅与朱安的婚姻现实:

精神和情感上的疏离: 鲁迅和朱安之间缺乏共同的语言和情感基础。朱安是一位未受过现代教育的传统女性,性格温顺,但生活内容多围绕家务和佛事。而鲁迅则是一个思想激进、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渴望的是能够与他交流思想、分享人生、共同进步的伴侣。
生活方式的不同: 鲁迅的社会活动频繁,他的精神世界是广阔的,而朱安的生活却相对封闭和狭窄。这种差异导致了他们之间难以产生深层次的精神连接。
鲁迅的态度: 鲁迅对朱安的态度复杂。一方面,他承担着作为丈夫的责任,在经济上供养她,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照顾。他曾多次表示,自己对朱安“负有责任”。另一方面,他也没有隐藏对这段婚姻的不满和失望,他曾用“怨不得她,也怨不得我,总之是时代太无聊了”来概括这段婚姻。他对朱安的感情更像是对一个需要照顾的亲人,而非精神上的伴侣。
“守活寡”的形成: 随着鲁迅在北京教书以及后来从事革命活动,他与朱安的物理距离也逐渐拉开。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许广平。

3. 鲁迅与许广平的关系:

思想的契合与情感的吸引: 1923年,鲁迅在北京结识了当时的女学生许广平。许广平思想进步,才华出众,与鲁迅在文学、思想上有着高度的契合和共鸣。他们之间的交流逐渐深入,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与朱安关系的冲击: 鲁迅与许广平同居后,他与朱安在情感和生活上的距离进一步拉大。朱安虽然名义上仍是鲁迅的妻子,但她的生活几乎失去了丈夫的出现和关爱,只能在家中独自度日,这便是所谓的“守活寡”。
公开的同居: 鲁迅与许广平的同居关系,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也成为他与朱安婚姻关系的一种公开宣告。

4. 如何看待鲁迅让朱安“守活寡”:

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道德争议的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个人情感角度: 很难说鲁迅是“有意”让朱安守活寡。他是在包办婚姻的压迫下,为了追求自己真正的情感和精神伴侣而做出的选择。他的确是爱上了许广平,并选择了与她共度人生,而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朱安的孤独。从这个角度看,他的选择可能被视为对朱安的不公。
从时代局限性角度: 要认识到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在那个时代,个人的婚姻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鲁迅在努力摆脱旧的束缚,寻求新的生活,但他的行为不可避免地会牵连到无辜的人,包括他的妻子。他并非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他在承担家庭责任的同时,也追求个人的幸福和精神的自由。
从鲁迅自身的挣扎角度: 鲁迅对朱安并非完全没有感情,而是缺乏那种能够激发他创作灵感、分享人生哲学的伴侣关系。他在自述中也表现出对朱安的同情和无奈。他曾写下“我是从这一日(指结婚之日)起,才知道自己是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完全没有力量的了”,这是一种对自身无能为力的感慨。他后来选择与许广平在一起,也是为了实现自己对婚姻和爱情的理想。
从朱安的角度: 朱安无疑是这段婚姻的受害者。她尽职尽责地扮演着一个传统妻子和儿媳的角色,但最终却未能获得丈夫的爱和陪伴。她的生活是孤独和寂寞的,而鲁迅与许广平的结合,无疑加剧了她的痛苦。
从鲁迅作为思想家和作家的角度: 鲁迅一生都在批判旧社会、旧道德。他的婚姻选择,虽然在个人层面存在争议,但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否定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他以自身的行动,践行了他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婚姻、情感和个人选择的思考。

总结来说:

鲁迅让朱安“守活寡”并非一个简单的“欺骗”或“抛弃”的故事,而是一段在时代局限性、个人情感追求、以及社会道德压力下产生的复杂悲剧。鲁迅在履行家庭责任的同时,也勇敢地追求了自己的爱情和精神伴侣。他的选择,在当时是极具争议性的,也带来了无尽的个人痛苦。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婚姻观念去完全评判鲁迅的个人行为,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朱安作为一位女性,在那个时代所承受的无声的牺牲和痛苦。这段婚姻关系,至今仍是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个人选择与社会规范之间的激烈碰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受不了了。

我来说两句。

鲁迅的婚是怎么结的?

当时鲁迅在日本上大学,什么都不知道,他的家乡忽然传说鲁迅在日本娶了个日本媳妇(那是没有的事),和他的日本媳妇生了小孩(更没有),有人看见他和他的日本媳妇在神田散步。鲁迅的家人和山阴朱氏一家都非常着急,于是鲁迅家里人写信多次,大概意思是让他速回,你母亲快不行了。

鲁迅能不回家么?

他得回。

不回是人吗?

回到家,是婚礼现场。

我且问你,你在日本,究竟娶没娶日本老婆?生没生孩子?没有?真没有?好!太好了!你可算是回来了,什么都有了,就等你了。人家都急死了,你再不来,就用鸡替你了。时清末1906年,而朱安已经29岁,十分着急嫁给鲁迅,其家人已托媒人催问数年。鲁迅为不使母上吊(时丧夫亡子),使朱安在现场成为“送上门都没人要的货”,形同木偶一般拜完天地,未圆房,并于婚后第三日立即返航。

试问,这个过程中,鲁迅做错了什么?

鲁迅对朱安的劝诫

鲁迅不是完全不想和朱安结婚,早在日本上学期间,鲁迅便知道家里人给自己定媒了,也做出了相应的妥协。

他写信给家里:

要娶朱安姑娘也行,有两个条件必须满足:

一要放足,二要进学堂。

朱安的两个答复:

一,脚定型了,放不了了。

二,进学堂更不可能。

鲁迅对朱安的冷淡

鲁迅回日本后,长年没有给朱安写过一封信,提到一个字。

鲁迅回国探望家人,先去母亲房间问候,然后回到自己房间,从不去朱安闺房。八道湾是鲁迅花了几千块大洋买的住宅(后被周作人及其妻子羽太信子轰走,鲁迅母亲及朱安也很快搬出去跟着鲁迅住其他地方了),面积十分大,许寿裳说“简直可以开运动会”。鲁迅住第一进的南屋朝北,母亲和朱安住中间北屋朝南。周作人和羽太信子住最北一排,院子最大,阳光充足。因为周作人及羽太信子有孩子,鲁迅为了让小侄子撒欢,特意将北院留给弟弟。周作人和羽太信子喜欢日式的,鲁迅给他们安排成日式装修。这期间,鲁迅同朱安是绝对分居的,被撵出八道湾后,本来朱安还以为能亲近亲近,但鲁迅依然与之分居。

鲁迅的意思:希望你能够清清白白地改嫁。

朱安的意思:改嫁是不可能的。

鲁迅的意思:我什么都不短你的,你还是周太太,但我对你仍没感情,意欲在这件事上随意,我是做不到的。

被驱逐出八道湾时,考虑到朱安受老二媳妇(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挤兑,鲁迅与朱安对话。

鲁迅:我没地方住了,决定暂时搬到砖塔胡同,你愿意留在八道湾呢?还是回绍兴娘家去呢?

朱安:八道湾我不能住,因为你搬出去,娘娘(就是婆婆)迟早也要跟你去,我独自一个人跟着叔婶侄子过,算什么呢?再说婶婶是日本人,话都听不懂,日子不好过。绍兴娘家我也不想去,你搬砖塔胡同,横竖总要替你烧饭、缝补的,这些事我都可以做,我想和你一起搬过去。

鲁迅:好的。

补充一下羽太信子如何挤兑朱安:羽太信子对周作人和她的孩子说,“以后别给我去中院!冷清死那个孤老头和孤老太!”意指朱安和鲁迅没有孩子,是孤老头和孤老太,讽刺朱安生不出来,活该被冷清。

总结一下,鲁迅希望朱安能好好改嫁,她不改嫁,就让她同母亲一起好好生活。搬家让朱安自己选,朱安还是愿意跟鲁迅,鲁迅愿意朱安自己选择改嫁、留住、跟着走、回娘家。

这中间,鲁迅做错了什么?

朱安劝鲁迅纳妾

朱安为鲁迅不能亲近自己而怨恨、不解,这有二十年的时间。在鲁迅43岁的时候,结识许广平,并与许广平相爱。朱安对许广平态度极好,极包容,很多没怎么读过古书的人是不会理解这是怎样一种思路。思路就是:后宫皇后有为皇帝物色妃嫔,帮助皇帝广衍子嗣之职责。朱安的思路就是这样的。

从结婚后数年,朱安托人给鲁迅写信(朱安没文化不识字),就想让丈夫“纳一个”。

鲁迅1914年11月26日载:

下午得妇(鲁迅写朱安不写“妻”,写“妇”)来书,二十二日从丁家弄朱宅发,颇谬。

这是朱安因鲁迅与之无子嗣,想出来的认为自己应有的“妇德”。鲁迅收到信,评价就两个字:颇谬。

朱安:我只想好好服侍他,将来总会好的!

朱安深信,只要自己好好服侍鲁迅,以后总会好起来的。故而在日常生活中,朱安总是刻意讨好鲁迅。譬如有一回鲁迅说他在日本吃的一样菜可好吃了,回味无穷。朱安就接过话茬,说,是的,我也吃过,就是很好吃。那种菜只有日本有,中国当时很难见到,绍兴完全没有这种菜,朱安不可能吃过。

朱安做一个贤内助,缝缝补补,做饭洗衣,鲁迅写文章的时候,她去拦邻居小孩。说平日里先生不忙的时候你们可以和他玩,但是他现在在写文章,你们不要吵他。朱安深信:我只想好好服侍他,一切顺从他,将来总会好的!

鲁迅死后,许广平继续供养朱安

鲁迅死时,许广平只有三十来岁,没有改嫁,往后更是主动供养起了鲁老太太及朱安。

一世的牺牲,完结四千年的旧账

朱安是冷静了一辈子,但总归不算很冷清,因为鲁老太太很喜欢她,就是因为喜欢她,所以才让鲁迅娶她。

鲁迅曾说:

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良心上不肯犯他们少的老的的罪,又不能责备异性,也只好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

做一世的牺牲,是万分可怕的事;但血液究竟干净,声音究竟醒而且真。

我们能够大叫,是黄莺,便黄莺般叫;是鸱鸮,便鸱鸮般叫。我们不必学那才从私窝子里跨出脚,便说“中国道德第一”的人的声音。我们还要叫出没有爱的悲哀,叫出无所可爱的悲哀……我们要叫到旧账购销的时候。

旧账如何购销?

我说,“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


问一句:

鲁迅为什么让朱安守活寡?

那应该怎么办呢?

令朱安婚礼现场“没人要”,被全绍兴的人当笑话耻笑,上个吊,来表现自己的从一而终?抑或明明是人,却要乖乖学一声狗叫,正因世人都觉得人就是如此地下贱,势必要屈从一下,狠一狠心,脱下裤子,当夜拔出他的屌,将朱安当作慰安?倘使真的发生了两者中的一个,他们便瞪大了眼,指着鲁迅的图像高喊:“看吧!竟和我一样龌龊!”但这些都没发生,只好若有所思地发出这样的疑问:“不爱为什么娶?娶了又为何不下屌?”仿佛得了什么样了不得的真理,便把鲁迅踩进了粪坑里。

user avatar

看了很多评论,特别无奈。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非把受过封建礼教的人,把一百年前的人当成无行为能力人?对朱安,一句她受封建礼教毒害太深,就一切都应理解。对鲁迅,就一句结婚时候不反抗,不说清楚婚后给守活寡,婚后不好好教育朱安,万错归他?你咋知道鲁迅没好好教育朱安?鲁迅和朱安结婚到他遇上许广平,有17年的时间,他一直让朱安守活寡,难道不足以表明“你不改变,我们婚姻没有未来”这个态度吗?

希望大家知道一百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吗?不妨查一查历史书。

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解体,民国成立。

1913,二次革命。

1915,护国运动。

1919,五四运动。

1924,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6,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

1931,日本侵华。

在朱安,鲁迅那一代人的一生中,经历了清朝解体,民国建立又走向覆灭,第一次世界大战,北洋军阀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华,国共内战…可以说是生逢乱世。

你们真的觉得那个年代的人会比生在和平年代的人更脆弱?

我们的爷爷奶奶曾爷爷曾奶奶那一辈人,可是有不少人,死了丈夫,脱下小脚,带着儿女在战乱中逃亡求生的。

在这种大变革,大混乱的年代,谁的观念是20岁后就坚决不能改的?

朱安能任性地选择不改变,恰恰是因为她嫁的是鲁迅!她吃定了鲁迅的责任心!她一辈子在周家求得安逸。所以,后人还要责怪给了她一个安全屋的周家没给她一个孩子一个幸福婚姻?

路是自己走的,生活是自己选的。谢谢!

--------------《下面原答案》------------------

先站队,我认为鲁迅先生做得对做得好。在对朱安的处理上,丝毫没有损毁鲁迅先生的个人品格,反而让我更感觉到他知行合一的伟大,相比同时代的很多人,他这份坚持原则难能可贵。

我认为,朱安是典型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先列一下时间表

两人1899年开始议亲,此时鲁迅18岁,朱安21岁。

两年后的1901年,鲁迅前往日本,直到1906年被骗回来完婚。此时,鲁迅25岁,朱安28岁。

中间一共7年时间,期间,鲁迅提出要求朱安放脚,然后进学堂读书。

可见,虽然被迫定亲,鲁迅也不是没有给过朱安机会,不是没有想过要和这位未婚妻共进步。

结果,朱安这位理应以夫为天的旧时代女子,果断拒绝了丈夫的要求。

而且,还在婚礼上试图欺骗鲁迅。

轿子来了,从轿帘的下方先是伸出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由于轿子高,一时没有踩在地面上,绣花鞋掉了。这时,一只真正的裹得很小的脚露了出来。原来,这位姑娘听说她的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本想讨新郎的欢心,没想到刚上场就败露了。

鲁迅一开始并不拒绝这桩婚事,他当时也并无爱侣,他自己也说那时候并不懂爱。

虽然对朱安没有感情,但是他一开始已经接受了这个包办婚姻,在婚礼上十分顺从,周家原本应对他反抗的一些准备都没用上。

结果,朱安一来就给了一个大惊喜呢。

想想看,你是鲁迅,写了7年的信叫未婚妻放脚,读书,对方也都没有拒绝。结果最后这两个合理要求,一样也没做到。你的心情如何?

这不只是没有感情,而且一开始就试图欺骗。

不管这个穿大鞋的主意是谁出的,接受这个主意的朱安都是既愚蠢又无知。

不能因为她可怜,就容忍她的欺骗吧?

她在与鲁迅相处的细节里,表现出了一个封建女人的极大自私。她自己不愿意做一点点改变,却要求鲁迅接纳她,给她孩子,给她保障。

后来,鲁迅也给过她机会,选择作为周家义女出嫁,但是朱安都拒绝了。

她拒绝了所有的生路,带着鲁迅沉沦在不幸婚姻的地狱里。

结果,现在要责怪鲁迅让她守活寡?这也是她自己的选择好吗?

鲁迅新婚之夜就撤了,后来一辈子也没碰过她。

大家想想那个年代的进步青年革命青年,多少人丢一个原配妻子在乡下,多少人睡了留个儿子给个交代然后自己在城市里继续和女学生谈情说爱。

鲁迅却做到了,知行合一,不爱朱安就坚决不碰她。在许广平之前,也不曾找过别的女人。

他一生以启发民智为己任,回家却要面对朱安这种顽固不化的女人,不知道是不是每天回家会觉得自己在报纸上发的文章都是无用,有些人永远启发不了。

上智与下愚的婚姻生活,要多悲惨有多悲惨。

我很庆幸,鲁迅最后9年的生命里还能遇到许广平,还能有一个自己的孩子。

否则,他这一生都毁在朱安的自私里。

不能因为朱安是弱者,就觉得她值得同情。

在这段婚姻里,最值得同情的人,在我看来只有鲁迅。

鲁迅确实可以碰朱安,给她一个孩子,这也名正言顺。但是他没有,因为他的追求更高远,渴求精神上的相互交流,没有让兽欲驱使自己,也成了要被后世责怪的事情?

作为丈夫,鲁迅赡养里的朱安一辈子。对一个自己不喜欢,也无法交流,更在婚姻中毫无诚意的女人,我觉得够仁至义尽了。

鲁迅一生是个斗士,他只在婚姻上屈服了一次,就付出了一生的代价,到现在还要被人非议。

真是够了。

user avatar

供她衣食无忧,任她来去自由,愿意给她充分提供放脚读书做工改嫁的条件,愿意帮助她娘家人,没有压迫欺瞒利用,很有可能给她保留了对她来说很重要的完璧之身——在我看来鲁迅给出的已经是他能力范围内的最优解。认为鲁迅渣的请先给出一个更优解再说。

相反,朱安远没有给出她人生的最优解。放脚读书做工改嫁,任意一条或几条都能使她的人生不那么无望。我相信鲁迅和她周围的人不止一次用各种方式给她讲过这个道理,并且有能力也愿意鼎力协助她改变自身的命运。只要她自己往这些方面努力一下,尝试一下,她的人生就会大不一样。而她始终未曾做出这些方面的努力。她的努力是把自己苦成她理想中的道德标杆,希望天长日久鲁迅终能妥协于她那一套仿佛因自古以来就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价值观。

不愿也无力揣测她真实的心态。总之,这件事上,鲁迅没有过改变悲剧的机会,而朱安一路固执地错过了无数个改变悲剧的机会。

user avatar

两人是旧社会包办婚姻,鲁迅不爱朱安。不和不爱的异性发生性关系,这不是很正常的吗。

user avatar

我就想知道,按照封建礼教,夫为妻纲,那为什么鲁迅一次又一次的要求朱安去放脚和读书,她却可以敷衍过去拖着不做呢? 七年+十年时间的一次又一次的劝告,你就是这么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的传统?

不要说什么“朱安是极传统的女性,离婚无异于要她死。”,真是极传统的女性竟敢不以丈夫之意为天条,丈夫叫你放脚、读书,你推脱不干,以当时的旧道德标准,当场就可以请你滚回家去,回自己娘家安安静静的自裁谢罪了。

鲁迅无非就是动了恻隐之心,不愿让一条人命去死罢了。
后来,鲁迅也给过她机会,选择作为周家义女出嫁,但是朱安都拒绝了。
她以自私的双标,又不肯按旧道德夫为妻纲,又不肯按新道德分了另行出嫁。强行带着鲁迅沉沦在不幸婚姻的地狱里。
结果,现在反倒要责怪鲁迅了?


还真是双标爱双标,双标键盘侠爱双标朱安

user avatar

只能看出『双标』真是一等一的江湖利器。如果它有形状,应该像槊: 前可刺,后可捅。一旦被键盘侠在网上抡起来,估计能一槊之内、寸草不生。

在朱安这个问题上,先生分分钟被『双标』侠虐成蜂窝煤。

你说先生没有碰过她,双标侠骂:“凭什么让人守活寡?不爱归不爱,都娶回家了,就不能打个友情炮吗?这个禽兽!”

你说先生可能新婚夜碰过一次吧?双标侠骂:“不爱为什么还要碰? 不爱为何毁人处女身?这个禽兽!”

你感叹朱安不肯听从先生要求『放脚』、『进学堂』,她其实没有真正为自己的婚姻努力过。双标侠骂:“那会儿都民国时期了,还讲什么『以夫为纲』、『出嫁从夫』?她凭什么要听周树人的安排?你们这些封建残余!”

你感叹朱安不接受以周家义女身份出嫁的建议,宁可忍活寡守名分,让先生赡养其一生。双标侠骂:“她一个封建社会的女人,能有什么办法?为什么不能对一个弱女子多点体谅?你们没有同情心!”

你同情先生被家长逼迫欺骗才走了一遍拜堂成亲仪式。双标侠骂:“不爱就别娶啊,一个大男人有什么不敢抗争的!”

你敬佩先生用行动抗争一生,忠于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双标侠骂: “爱情不是人生里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责任!懂吗?责任!”

你以为终于有机会为先生说句公道话,指出他不仅身前一直照拂朱安,身后,还有许广平接棒照顾。双标侠骂:“那又怎样?还不是让人家守了一辈子活寡?禽兽!”

至此,『双标』槊循环完美建立,单挑群殴皆无敌、秦琼尉迟恭全认输。放眼一槊之内,何止寸草不生,根本连草皮都没留下。

只有孤独的牧羊人还在那遥远的地方暗自琢磨:

又享用旧时代女性“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福利,又不要遵守“惟夫命是从”的旧时代基本法?

要拒绝形婚丈夫的“放生”提案,但也要那份独守空房的自怜?

既有老实本分的『好女人』名声,也有小脚裹成大脚出嫁的伪诈?

既能在形婚夫家食宿一生,又能稳进“被辜负女性”形象大使的Top 10?

我擦,这操作不仅羊气,而且牛哄啊! 雾霾是如此的清新,生命是如此的美好,可是……

朱安,朱安,你一生求安,可曾求爱?

树人,树人,你一生求仁,可曾得仁?

唉!先生啊,那句话你只猜对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局。何止学医救不了中国,其实学文、学理都救不了中国。

终极方案是什么? 其实只需要这一声鞭响:






何以解忧?唯有双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让朱安“守活寡”这一说法,指的是鲁迅与原配夫人朱安的婚姻关系,以及他后来与许广平同居的事实,导致朱安在名义上仍是鲁迅的妻子,但实际上过着几乎没有丈夫陪伴和关爱的生活。要理解鲁迅与朱安的婚姻,需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鲁迅的个人经历以及他的思想转变等多个层面来看待。1. 包办婚姻的时代背景与鲁迅的无奈.............
  • 回答
    鲁迅成为当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作家,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它既是对鲁迅作品价值的重新发现和肯定,也折射出当代青年在特定社会语境下的精神需求和思考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一现象:一、作品本身的永恒价值与时代契合 深刻的批判性精神: 鲁迅的作品,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
  • 回答
    鲁迅那句惊世骇俗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很多人听了会觉得匪夷所思,甚至联想到“文化灭绝”之类的词汇。但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当成一个情绪激昂的呐喊,而不是一个字面上的历史预言,再结合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就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了。首先得明白,鲁迅说这句话的时机。那是在中国社会剧烈变革.............
  • 回答
    对于鲁迅先生“不喜欢”林黛玉的说法,这并非是明确的、鲁迅先生亲口说出的一个绝对判断,而是后人根据鲁迅先生的文学评论、思想倾向以及他对小说人物的分析,所进行的一种解读和推论。这种解读并非否定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的艺术价值,更多的是从鲁迅先生的批判性视角出发,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及其命运进行的更深层次的审视.............
  • 回答
    看待周令飞先生回应“做一个名人的后代并不容易”,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即“名人之光”对后代既是荣耀,也可能是一种沉重的枷锁。周令飞先生的坦诚,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群体所面临的复杂处境。首先,“名人的后代”这个身份自带的标签效应。一旦被贴上这个标签,无论个人多么努力,无论他取得.............
  • 回答
    提到鲁迅“皇汉”言论,这确实是个颇有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对”或“错”来标签化,更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苛求一个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进行思想探索的先驱。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鲁迅究竟有没有说过“皇汉”言论,以及他说这些话的具体语境。鲁迅的思想博大精深.............
  • 回答
    鲁迅先生这句话,初看之下,确实叫人心中一惊,甚至有些不适。它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人们内心深处那些隐秘的、不愿被触碰的部分。这句话不是在描写一个循规蹈矩、斯文礼貌的场景,而是在揭示一种普遍存在的、几乎是本能的联想链条,而且这个链条是如此迅速、如此直接地导向了最原始的欲望。“一见短袖子.............
  • 回答
    鲁迅在《无声的中国》里那句“沉默,沉默,还是沉默”触动了太多人的神经,它像一把锐利的刀子,毫不留情地剖开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症结。这句话并非仅仅是文学上的感叹,它饱含着鲁迅对那个年代深刻的洞察和无尽的忧思。我们得先回到当时那个“无声”的中国。这“无声”并非真的没有声音,而是压抑、扭曲、恐惧的声音,是.............
  • 回答
    要说起鲁迅先生“废除汉字”的提议,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什么一时兴起的口号,而是鲁迅先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深沉地思考中国国民性、民族命运以及文化发展道路时,流露出的激进想法。当时的大背景是什么?中国正处在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内忧外患,国力积弱,人民愚昧。鲁迅先生作为一位.............
  • 回答
    “鲁迅的文章是因为多有语法错误给人思考空间才铸就现在的成就”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一种以偏概全、本末倒置的错误认知,并且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明确的否定与原因分析:首先,我明确地否定这个观点。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文章的成就,绝非建.............
  • 回答
    近些年,关于鲁迅先生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中的位置变动,尤其是“增删”的讨论,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争议。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教材的编排,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和传承鲁迅的思想,以及时代变迁对教育内容选择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他的思想深度、语言力量以及对社会现.............
  • 回答
    将鲁迅称为汉奸,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荒谬的论断。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以及它为何站不住脚,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的问题:一、 “汉奸”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首先,要理解“汉奸”这个词的含义。传统意义上,“汉奸”是指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投靠敌国、出卖国家利益的中国人。这个词本身.............
  • 回答
    北大学生把鲁迅先生的作品改编成 Rap,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琢磨着,这事儿本身就透着一股子新意,也让我想起不少关于经典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话题。首先得说,这事儿绝对是“敢为人先”。鲁迅先生的作品,那是咱们骨子里头的东西,都是带着重量和深度的。要把那些字句,那些思想,用 Rap 的方式表现出来,首先这本.............
  • 回答
    课本中的“去鲁迅化”现象,近些年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要说起来,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个挺复杂的过程,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文章,尤其是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能确实是有点“距离感”。他的文字风格独特,有些表达方式在.............
  • 回答
    卢克文被誉为“当代鲁迅”,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但也引人深思的标签。要评价他是否当之无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他的写作风格、思想深度、社会关怀,以及在当下语境中他所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来看看“鲁迅”这个标签的含金量。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巨匠,他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家、.............
  • 回答
    德国汉学家顾彬(Joachim K. Böhm)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尤其是他对莫言、余华、王安忆的“贬低”以及对鲁迅的“抬高”,是一个在中国文学界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评价标准以及可能的动因。顾彬的背景和学术地位:首先,了解顾彬的身份和背景至关重要。他.............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鲁迅那句“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就是男人扮女人”这话。这事儿啊,最近网上又翻出来炒,你说奇怪不奇怪?先说“什么叫男人扮女人”鲁迅这话,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想到京剧里的旦角。没错,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男演员反串女角,那是一绝。一招一式,唱念做打,那种.............
  • 回答
    None.............
  • 回答
    鲁能成功归化德尔加多,这绝对是中超联赛里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影响深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德尔加多是谁?他的来路是怎么回事?首先,得让大家明白德尔加多是哪个“德尔加多”。他是个小伙子,名字叫德尔加多(Delgado),具体全名是戴恩·德尔加多(Dayron Delgado),是个阿根廷人。在来.............
  • 回答
    香港大球场上,当熟悉的蓝色球衣踏上草坪,伴随而来的却是震耳欲聋的嘘声,将原本属于足球盛宴的热烈气氛瞬间推向冰点。那场比赛,山东鲁能与日本球队的对决,香港球迷表现出的强烈不满,绝非仅仅是对一场球赛胜负的评价,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历史的纠葛。首先,得从鲁能这支球队本身说起。山东鲁能,作为中国足球的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