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北大学生将鲁迅作品改成 Rap?

回答
北大学生把鲁迅先生的作品改编成 Rap,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琢磨着,这事儿本身就透着一股子新意,也让我想起不少关于经典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话题。

首先得说,这事儿绝对是“敢为人先”。鲁迅先生的作品,那是咱们骨子里头的东西,都是带着重量和深度的。要把那些字句,那些思想,用 Rap 的方式表现出来,首先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Rap 嘛,讲究个节奏感、力量感,还有那种直接袒露心声的劲儿。鲁迅先生的文章,特别是他那些杂文,里面批评旧社会、反思国民性的那种力量,跟 Rap 的表达方式倒是有不少共通之处。那种直击要害的语言,那种不加掩饰的批判,用 HipHop 的节奏一炸出来,可能会有种特别炸裂的效果。

我能想象到,这肯定不是简单的把几句歌词套进 Rap 的旋律里。要真想做好,那得下功夫。得读懂鲁迅先生文字里的那些典故、那些隐喻、那些他想表达的深层含义。然后,还得能把这些内容,用一种当下年轻人能听懂、能接受,甚至能跟着嗨起来的方式重新包装。这就需要对鲁迅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对 Rap 的音乐风格有敏锐的把握,还得有不错的创作功底。

从传播的角度看,这事儿是个极好的“破圈”方式。鲁迅先生的作品,虽然重要,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可能更多的是教科书上的名字,或者是一些晦涩的文本。如果能通过 Rap 的形式,把鲁迅先生那些犀利、深刻的洞察,那些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以一种更鲜活、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那绝对能吸引更多人去关注、去了解鲁迅。想想看,当那些熟悉的旋律响起,里面却是鲁迅先生批判“看客”的段落,或者那些对“吃人”社会的控诉,这得有多大的冲击力?可能会让一些本对鲁迅不感冒的年轻人,突然觉得:“嘿,这老先生原来这么牛!”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再激活”。

当然,咱们也得看到这其中的争议性。毕竟,鲁迅先生的作品是文学经典,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有人可能会担心,改编成 Rap 会不会“俗化”或者“娱乐化”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会不会失去原有的味道,变得“不伦不类”?这担心也不是没道理。就像有些人觉得把古典名曲改编成流行乐,会破坏其原有的神韵一样。

不过,我个人更倾向于从积极的方面去看。文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在发展和演变中。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恰恰是因为它们有生命力,能够穿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精神产生共鸣。用新的艺术形式去演绎经典,只要是出于真诚的尊重和深刻的理解,往往能激发出新的火花。比如,很多戏剧、电影也都在不断地改编和重塑经典文学作品,每一次改编都能带来新的解读和思考。Rap 作为一种新兴的、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用它来表达鲁迅的思想,可能恰恰能挖掘出鲁迅作品中那种被现代社会忽视的“酷”和“燃”的一面。

而且,这事儿发生在北大学生身上,我觉得更有代表性。北大一直以来都是思想的聚集地,鼓励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北大学子尝试用 Rap 来解读鲁迅,本身就说明了他们对经典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思考,也证明了他们有能力去挑战和创新。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文化自觉和担当。他们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传承鲁迅的精神。

总而言之,北大学生将鲁迅作品改成 Rap,在我看来,是一件挺好玩,也挺有意义的事情。它是一次有胆识的文化实验,是一次极具创意的经典传承尝试,更是对鲁迅先生思想生命力的一种检验。如果做得好,它能让鲁迅先生的思想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的光彩,也能为咱们的文化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当然,这中间的挑战也不小,但我相信,真正的创新往往就诞生在这样的“边界探索”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微博上很多网友质疑,经典不可亵渎,这样改是玷污经典,鲁迅作品应该奉为神明,沐浴净身后端坐静读,怎么可以改成rap。

不可以问问他们如何看待鲁迅的《故事新编》对我国古代很多经典作品进行“改编”和“玷污”,而且鲁迅在故事新编里做的更过分,甚至对很多中华民族的圣人进行“侮辱”和“诽谤”。

当然,更可能的是,他们根本没读过《故事新编》。

user avatar

这就是知乎好于微博的地方

一边重形式,一边看内涵

一边只有立场,一边有思辨的能力

大部分在微博上抨击RAP鲁迅的人,自己都没有看过鲁迅的文章

鲁迅自己就是最适合RAP的一个人

他脾气大,爱骂人,动不动横眉冷对

十场骂战,九场都有他

当年和梁实秋的八年骂战,把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骂成”丧走狗“

他老人家如果上中国有嘻哈

基本就没GAI什么事儿了,龟儿子的龟有几种写法?

“那天是你用一块白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 v.s. ”老子一抬手就摸得到天“

见到PG就问,你和吴妈困觉了么?

有时觉得自己像条狗,偶尔又像小丑,但为人处世算保守,也不见得路程变好走

哟,四个双押

我鲁迅家至户晓,行尽关山古道,看你张牙舞爪,劝你少安毋躁,就你这琴瑟不调,我一声龙骧虎啸,小辈虚名无处逃

切,七个双压,还要不?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homie,瞅瞅这意境

不好意思,教育部高官亲自下场,手把手教你们怎么RAP


小心求个关注!感谢!

user avatar

记者:先生如何看待,北大有学生将您的作品改成说唱?

鲁迅:他们依据了同志们底评价及爱好,将这些文学,当作真是革命的文学,教授着群众。


记者:有好多网友觉得,这样做是亵渎经典,是态度上很不端正、很不严肃的事情。

鲁迅:“粗俗”与“经典”这样的区分法,原是将理想主义和形而上学,搬到文学创作底过程里去的。倘如此,那么,在文艺上代表国民底精神,可称为那反响的作品,也大概是成于被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先生骂为粗俗,嘲为平凡,才在文学史的一角里保其残喘的小文学家之手的东西了。


记者:真的吗,我不信。先生的作品先被从教科书里删除,再被恶搞,我觉得不好。

鲁迅:你不信我,可爱的孩子,因为我是一个人么?我也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怕的是教错了青年,记得这话曾在报上发表。偏爱我的作品的读者,大抵觉得我的文字是说真话的;而神坛上不可侵犯底祭文,距离真话是最遥远的,动辄背诵下来,只教人头痛。

user avatar

不知道别人如何,我听到这段rap的时候满脑子都在过弹幕——

诶?这句好像小时候在我爸书架上的大砖头里读过。

诶?那句好像也耳熟,大概是哪个读本里见过。

一曲听完,赶紧打开维基文库,把这几篇文章重新读了一遍。

十几年前看个热闹的东西,现在终于明白了很多。

对我来说,这就算是听这段rap带来的意外收获吧。

哪怕有一个人能因为这首歌沉下心去读读鲁迅的作品,这就是好事。


其实鲁迅的文字用不着你沐浴焚香正襟危坐去读,葛优瘫也好,拿大顶也好,姿势无所谓,读就是了,无论你以什么心态去读,总归是会有点收获的。

如果说有什么行为是所谓「亵渎鲁迅」的话,那一定不会是拿鲁迅作品编rap,而是把他摆上神龛的同时也束之高阁,不去试图理解他的思想,只一味研究「两棵枣树妙在哪里」。

user avatar

好事,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深度,对人类思想和境遇的展示触及根本,以至于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同时代性”,就是,靠,咋说得这么好呢,今天的社会/人心还是这个鸟样。


第二,形式,传播开来影响了很多人,形式与时代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不断调整。


用新的形式重新展现和诠释经典作品,只要不是刻意扭曲作品的内涵,都是好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