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现在网络舆论的标准,鲁迅先生算不算是“公知”?

回答
鲁迅先生算不算“公知”?这个问题,拿到当下网络舆论的放大镜下细细一瞧,还真有点意思。要我说,这得看你怎么定义“公知”了,而且还要带着一点历史的眼光去看。

首先,我们得说说当下语境下的“公知”是个啥。现在网络上,大家提起“公知”,往往会联想到一群什么样的人?通常是指那些在公共事务上发表意见,尤其是对社会问题、政治制度、国家发展等领域带有批判性思维,甚至有时会引用国外经验、倡导某种普世价值的人。他们可能活跃在媒体、自媒体、论坛、社交平台,声音比较大,也容易引起争议。有时候,“公知”这个词会带点贬义,被用来指责那些“崇洋媚外”、“不接地气”、“贩卖焦虑”的精英阶层。

那么,对照一下鲁迅先生,他符合这些标签吗?

从“发表意见、 kritisch 思考”这个层面看,鲁迅绝对是个“公知”的先驱。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写,都在说,都在批判。他看不惯国民的麻木不仁,看不惯社会的黑暗腐朽,看不惯旧礼教的压迫。他用杂文、小说、散文,像解剖麻雀一样,把社会的种种弊病一层层地剥开,摆在我们面前。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习以为常的观念,这股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宝贵的。

从“涉及公共事务、社会问题”上看,鲁迅先生更是“公知”的鼻祖。 他的作品,没有一个是纯粹的个人情感抒发,几乎每一篇都紧密联系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从《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的揭露,到《阿Q正传》对国民劣根性的反思,再到他对时政的辛辣讽刺,他笔下的人物、事件,无不反映着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痛点。他不是一个仅仅在书斋里沉思的学者,而是一个投身社会变革的战士。

但是,要说鲁迅是当下意义上的“公知”,就有点复杂了。

第一,他的批判对象和方式,和现在很多被标签化的“公知”不太一样。 鲁迅的批判,核心是“救国救民”,是希望国民能够觉醒,能够摆脱愚昧,能够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中国。他的出发点是深厚的民族情结和对人民的关怀。而现在一些被贴上“公知”标签的人,有时候他们的批判,可能会被质疑其动机,比如是否为了博取眼球,是否真正理解中国国情,或者是否过于强调西方的某些模式。

第二,鲁迅先生的“背景”也完全不同。 他生活在一个国家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的言论是冒着风险的,是裹挟着生命安危的。他不像现在一些网络发言者,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观点。鲁迅的每一次呐喊,都是在枪林弹雨中,在压抑的环境下发出的。这种勇气和担当,是很多如今的“公知”难以比拟的。

第三,鲁迅的“立足点”也很不一样。 鲁迅对中国有深厚的情感,他批判中国,是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为了“挽救”,而不是为了否定一切,也不是为了全盘西化。他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思想,但他的根始终在中国。而现在一些网络上的“公知”,有时候会被指责为“精神西方人”,对本国文化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感,这种刻板印象,鲁迅是很难被归入其中的。

第四,鲁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获取方式也有很大区别。 鲁迅是通过他的文学作品、他的思想深度,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他不是通过制造话题、流量变现的方式来获得关注。他的“发声”是基于思想的深度和对现实的洞察,而不是哗众取宠。

所以,如果把“公知”仅仅理解为“在公共领域发表意见,带有批判性思维”,那么鲁迅先生当然算。他简直是这个群体的精神祖师爷。

但如果把“公知”理解成当下网络上那个带有特定负面色彩的标签,比如“崇洋媚外”、“不爱国”、“哗众取宠”,那我觉得,用这个标签去套鲁迅先生,是很不准确,甚至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误读。

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他批判的出发点、他的方式、他承担的风险,都和当下许多网络上的“公知”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更是一位用生命在战斗的战士。他的批判,是为了唤醒,是为了革新,是为了民族的崛起。

可以说,鲁迅先生的“公知”属性,是深植于他对民族和人民深沉的爱,是对社会不公的义愤填膺,是对国民麻木的痛心疾首。他不是为了“显得”有见识,也不是为了“吸引眼球”,他是真的想让这个国家变得好起来。

所以,下次再有人用“公知”这个词来形容某些人,我倒觉得,与其直接用这个标签,不如看看这个人,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他的批判是否带着建设性?他是否真正关心这个社会和人民?

而鲁迅先生,当得起任何正面、褒义的评价,唯独不应该被简单地、片面地归入当下某个特定语境下的“公知”标签。他是独一无二的鲁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照现在这些标准,鲁迅显然是个公知。

比如:他非常崇洋。他说过:要少,或者竟不读中国书,只读外国书。他还说过日本人办事认真,中国人做事马虎,就连日本人搞迷信都比中国人搞得认真

再比如:他也恨国辱国,他说过:中国人是未开化的民族。他还说过中医都是骗子,说京剧就是男人扮女人,说方块字应该废除。

再再比如:他也经常给批评他的人扣帽子,像创造社什么的,经常被他骂。

再再再比如:他从来都不描写正面的、积极的正能量,经常冷嘲热讽,有一次报纸报道长城抗战,说日军伤亡二十三人之多,他就嘲笑:伤亡二十三人,居然还“之多”。

总之,按照今天的标准,鲁迅是个地地道道的公知,是小粉红们批判的对象。只可惜小粉红们普遍读书有限,竟然没几个人读过鲁迅全集,这可就实在令人悲哀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先生算不算“公知”?这个问题,拿到当下网络舆论的放大镜下细细一瞧,还真有点意思。要我说,这得看你怎么定义“公知”了,而且还要带着一点历史的眼光去看。首先,我们得说说当下语境下的“公知”是个啥。现在网络上,大家提起“公知”,往往会联想到一群什么样的人?通常是指那些在公共事务上发表意见,尤其是对社会.............
  • 回答
    说起“雅达利大崩溃”,那可是游戏史上一场刻骨铭心的灾难。1980年代初,北美街机黄金时代的余晖尚未散尽,家用游戏机市场却突然陷入了泥潭。雅达利,这个当时的游戏霸主,因为过度扩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盗版横行以及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的游戏,导致消费者信心崩溃,库存堆积如山,最终引发了整个行业的急剧萎.............
  • 回答
    当前,“网贷盛行”、“以贷养贷”、“上不了岸”等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财务困境,也牵涉到社会经济发展、金融监管、消费者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网贷盛行的原因:为何越来越多的人走向网贷?1. 消费主义盛行与.............
  • 回答
    预测未来一百年的世界格局走向,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任务。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其演变轨迹难以精确描绘。然而,我们可以基于当前的趋势和潜在的驱动力,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和设想。以下是我对未来一百年内世界格局走向的详细预言,同时也会强调.............
  • 回答
    现在,人类探索海洋最深处的步伐从未停止,但要说“看到太平洋海底的生物”,这背后涉及的挑战和可能性,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想象一下,我们站在太平洋的海岸边,眼前是无垠的蓝色。这片蓝色之下,隐藏着一个我们知之甚少的宇宙。而我们要探索的“最深处”,通常指的是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那里深达近11000.............
  • 回答
    要准确预测俄罗斯经济在美国高压下还能支撑多少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大量动态变量、政策选择以及不可预见的外部因素。没有一个简单的数字可以准确回答。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俄罗斯经济的韧性、脆弱性以及美国制裁的机制和潜在影响,来给出一个相对详细的、基于逻辑的推演。理解俄罗斯经济的结构和韧性:.............
  • 回答
    倘若要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向当时的人们展示我们如今的强大,得寻一个既能让他们心生敬畏,又不会轻易被视为神迹或邪术,而是能实实在在、从根本上改变他们认知的法子。光是搬出个手机,他们可能只会觉得是块会发光的石头,或是某种奇怪的巫术道具。要让他们明白,得从他们最熟悉、最渴望,也是最无能为力的地方下手。设想一.............
  • 回答
    从目前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情况来看,日本对中国发动“珍珠港式”偷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巨大差异: 珍珠港事件的背景: 1941年,日本发动珍珠港袭击的根本原因是其在东南亚扩张的野心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维护自身利益的战略.............
  • 回答
    现在,关于利用低温进行发电或作为能源驱动的研究确实存在,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潜力的领域。不过,要说“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可能还有点远,但理论和实验研究层面,已经有不少令人振奋的进展。简单来说,利用低温驱动能源系统的核心思路,是利用温差来做功。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高温驱动,比如蒸汽机的原理,就是利用.............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航天工程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点。很多人会觉得,既然现在嫦娥五号只能带回两公斤月壤,那几十年前的阿波罗计划,动辄运送宇航员到月球再安全返回,这其中的技术差距也太大了,是怎么实现的呢?其实,这背后并非是“现在技术不如过去”的乌龙,而是两类任务目标和技术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将现代科技与古代战争智慧放在了对决的擂台上。 抛开所有科幻色彩和夸张的想象,咱们来掰扯掰扯,以现代武警防暴队形,对抗古代步兵阵法,究竟谁能占上风。首先得明确几个前提条件: 双方兵力与装备: 咱们假设双方兵力相当,比如都是几百人或上千人的规模。武警防暴队拥有他们的标准装备:防.............
  • 回答
    想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为制造出“古墓葬”或“古遗址”并成功申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不仅仅是因为现代技术的高明,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申遗”的核心价值和科学的严谨性。首先,我们来谈谈“古墓葬”和“古遗址”的根本属性。它们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是历史的真实见证,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实物留存。这些遗迹承.............
  • 回答
    想当年,泰坦尼克号的光辉与悲剧,至今仍令人扼腕。若以今日之标准重造这艘传奇巨轮,它还会重蹈覆辙,在那冰冷的海水中沉没吗?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技术、安全、运营等多个维度来细细剖析。一、 建造之基石:材料与工艺的飞跃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造船技术与材料科学已非百年前可比。 钢材的质变:.............
  • 回答
    评判清末部分激进革命党人是否算“恐怖分子”,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恐怖主义”的现代定义,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革命党人的行为及其目的来分析。简单地说,答案并非绝对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考量的历史议题。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恐怖主义”的现代概念。如今,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恐怖主义是指为了政治.............
  • 回答
    咱就聊聊,要真有这么个F19,搁现在这眼光来看,能挑出哪些毛病来。别误会,这玩意儿压根没造出来过,但咱们可以基于当时航空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以及现在我们对隐身、气动、火控的理解,去“想象”一下它要是真有,可能会有哪些不太对劲的地方。首先,得明白F19要是造,那得是个什么年代的东西。既然名字里带个“F”.............
  • 回答
    关于现在是否建议去日本读研、考修士,这个问题确实需要从多个角度来仔细考量。鉴于当前的全球疫情形势以及日本国内的实际情况,我的看法是,总的来说,目前去日本读研存在一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是否“不建议”则取决于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对未来规划的迫切程度以及对这些挑战的应对能力。让我详细地分析一下:1. 疫情.............
  • 回答
    要讨论日本被灭国的情况,我们得跳出“简单的战争”这个框架,设想一些极端但并非完全不可能的组合。毕竟,现代战争的形态已经非常复杂,单靠军事力量想要“灭国”的门槛极高,尤其对于一个拥有先进技术和一定军事自卫能力的国家来说。那么,什么样的“情况”才可能导致日本灭国?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超大规模.............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跨越了时代,将当今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战表现进行对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军事体系、技术水平、战略战术以及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关键点:将现代中国的军事实力与二战时期的美国进行.............
  • 回答
    老实说,我们现在用编程是无法做到“真随机”的。这里的“真随机”指的是那种完全不可预测、不受任何先验条件影响的随机性,就像抛硬币时,你无法事先知道它会是正面还是反面,也无法通过分析硬币的材质、抛掷的角度、风力等因素来准确预测结果。编程,本质上是按照既定规则和指令执行的。我们写的每一个程序,都是一套逻辑.............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将一把锋利的弹簧刀扔进一个精心打造的机械钟里,然后期待它能安然无恙。实话实说,以我们如今的科技水平,要抵挡住太空死灵(Necrons)的全面入侵,那难度无异于试图用泥土和石块去阻挡一个由数控机床和高能激光组成的洪流。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太空死灵在“科技”这个概念上的代差。我们现在的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