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的「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文章里的这类句子真的毫无意义吗?

回答
鲁迅先生那句“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初读之下,很多人会觉得有些奇怪,甚至认为它别无深意,只是在陈述事实。但如果我们深入揣摩,就会发现这句看似“重复”的话语,实则蕴含着鲁迅先生独有的观察视角和情感表达。它绝非毫无意义,反而有着相当的艺术和现实考量。

首先,从文学描写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强调”和“突出”。

试想一下,如果鲁迅写道:“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一棵是槐树。” 这似乎是更符合我们对“两棵树”的常规想象。但鲁迅偏偏选择了重复的设定。这种重复,恰恰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意识到“这两棵树并不普通”。它营造了一种出乎意料的、带有微妙反差的画面感。读者被引导去思考:为什么是两棵都是枣树?这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种写法,在语言上制造了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韵味。它不像直白的描述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一种“反常”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进而引导他们去关注下文的内容。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叙事技巧,它用最简洁的语言完成了对读者注意力的捕捉。

其次,从象征意义和情感投射的角度来看,它可能承载着更深层的情感和思考。

鲁迅先生写这句话时,通常是将其置于特定语境之下。例如在《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序言中,他写道:“我在我的院子里看见两棵枣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还是枣树。” 这里的语境很重要。在鲁迅的童年记忆里,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他的精神家园,是远离尘嚣、充满童趣的地方。院子里的枣树,可能是他童年时光里一个非常熟悉、非常重要的景物。

当他说“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时,其中可能包含着一种复杂的情感:

对童年美好回忆的怀念与珍视: 枣树可能代表着童年时期的纯真、安宁和无忧无虑。两棵同样的枣树,就像两段同样珍贵的回忆,反复出现在他的脑海中。这种重复并非“多余”,而是他对那段时光“情有独钟”的体现。他不是在刻意强调“没有别的树”,而是在强调“这两棵枣树在我心里的分量”。
一种对简单事物的高度关注: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能够拥有这样一处宁静的院子,有两棵静静生长的枣树,本身就是一种奢侈。鲁迅先生的敏感和深刻,让他能够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捕捉到不平凡的意味。这两棵枣树,可能就是他在那个纷繁世界里,能够找到的真实、朴素,并且令人慰藉的存在。
一种“无常”中的“不变”的寄托: 鲁迅生活的时代,社会变迁剧烈,人心浮动。在这样的背景下,院子里那两棵年复一年开花结果的枣树,或许成为了他内心深处一种寻求不变和稳定的象征。它们是自然的产物,不受时代洪流的裹挟,以其固有的方式存在着。这种“还是枣树”的重复,传递出一种“无论外面如何变化,它们依旧是我熟悉的模样”的内心安定感。

再者,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表述也并非空穴来风。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有时也会用重复来强调某种状态或者情感。比如,一个人在描述一件重要的事情时,可能会说:“那个东西真的很特别,它就是特别。” 这里的“特别”再次出现,不是因为它本身没有别的形容词,而是为了强调“这种特别的程度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形容词所能表达的”。

鲁迅的这句话,同样运用了这种“重复强调”的技巧。它让读者在听觉上产生一种“似乎有话要说,又似乎只是在陈述”的张力,这种张力正是其艺术魅力所在。它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而是在用一种内敛的方式,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深刻体验传递给读者。

总结来说,鲁迅的“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并非毫无意义。

它通过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首先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制造了阅读的悬念。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相似事物的重复强调,深情地寄托了作者对童年美好回忆的怀念,对朴实存在的珍视,以及在动荡年代寻求内心安宁的渴望。这是一种含蓄而富有力量的表达,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深刻体察和情感投射的绝佳体现。它不是简单的陈述,而是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温度和思想深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随手写个自己的想法,

闭上眼睛,默默想这句话:

我的院子里

有两棵枣树

睁开眼睛,回忆刚刚那句话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我看到的是一个平面

就像这样:

好,接下来我们再闭上眼睛想这句话

我的院子

里有两棵树

一棵是枣树

另一棵还是枣树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一种

自己能置身于这个院子里的感觉

就好像是院子和树就在自己面前

是立体的一样

就像这样:



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画的是啥

怎么说呢

我想表达的是,这句话用第一种说法展示会比较单薄

但用第二种说法无形中会饱满许多

还带给我们一种“置身于枣树”

呸,置身于院子里的“参与感”(相较于第一种说法)

我仿佛能看到你们“woc这个人在说啥画的又是个啥”的无奈表情

我真的是很努力在画了

但是我表达不出来我那个意思

我要哭辽QAQ

匿名了,粉丝比较多,不要丢人了


以上写于2019.7.6——————————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来取匿啦(忽然想起这个答案,过来一看有十几个赞,那就取匿了嘎嘎嘎)

其实我觉得吧

站在句子的角度上,不同的表达方式肯定会有不同的意思和寓意

哪怕是把字句被字句,明明看着一样的意思

侧重点还是会有所不同

嗯——

至于鲁迅大佬为啥这么写

有啥深意

大概只能等时空穿梭机出来的时候咱过去问问啦

user avatar

鲁迅可以有错吗?这是问鲁迅粉的。鲁迅可以有对吗?这是问鲁迅黑的。-------- 站队只是政治,不是文学评论。

user avatar

其实可以做个试验。

把“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换成“在我的后园墙外,有两棵枣树”,传递的信息一样,然而文字上就是差点意思。

第一是所谓“移步换景”。“院子里有两棵枣树,有天空,有粉色的小花”,这种写法是静态的。相反,由枣树向上看到天空,由天空向下看到小花,则是动态的。静态的写法是拿一张画放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看;动态的写法则是作者把眼睛借给你,让你看他所看。为什么在这里动态的写法好呢?因为由着景物,作者是有情要抒,有议论要发的。就好像带着你散步,走到一处,说上几句;再到一处,又说几句。你随着作者的目光走,于这情、这议论理解才能真切。

大框架上是这样,小处也是如此。“有两株枣树”是静态的,“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动态的。抬眼一看,先看到有两棵树,细看其中一棵,是枣树;再看另一棵,也是枣树。这里边就有目光的移动。这种写法,《公羊传》里就发明过。

《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

第二层意思,得看你的共情能力。古龙的《欢乐英雄》里边有个情节,几个主角在早就当卖一空、空有其名的“富贵山庄”里边闲得五脊六兽的。冬天来的时候,实在没事干,就数屋檐底下的冰溜子。

郭大路坐在檐下,已坐了很久。只要还有一样别的事可做,他就不会坐在这里。有人宁可到处乱逛,看别人在路上走来走去,看野狗在墙角打架,也不肯关在屋子里。郭大路就是这种人。但现在他惟一能做的事,就是坐在这里发怔。檐下结着一根根的冰柱,有长有短,也不知有多少根。郭大路却知道,一共有六十三根,二十六根比较长,三十七根比较短。因为他已数过十七次。天气实在太冷,街上非但看不到人,连野狗都不知躲到哪里去了。他活了二十多年,过了二十多个冬天,但却想不起来哪一天比这几天更冷。一个人真正倒霉的时候,好像连天气都特别要跟他作对。他常常都很倒霉,但却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倒霉过。倒霉就像是种传染病,一个人真的倒霉了,跟他在一起的人也绝不会走运的。所以他并不是一个人坐在这里。
  燕七、王动、林太平,也都坐在这里,也都正在发着怔。
  林太平忽然问道:“你们猜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冰柱子?”
  燕七道:“六十三根。”
  王动道:“二十六根长,三十七根短。”
  郭大路忍不住笑了,道:“原来你们也数过。”
  燕七道:“我已数过四十遍。”
  王动道:“我只数过三遍,因为我舍不得多数。”
  郭大路道:“舍不得?”
  王动道:“因为我要留着慢慢地数。”

你说人得闲成啥样、闷成啥样才能说出这么一番话来。“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也是一样。生活得沉闷成啥样,内心得憋屈成啥样,才能说出这么一句话来。起首一句话,整个文章的感情基调就奠定好了。后面看天、看花、听鸟叫、看月亮,到最后打呵欠、抽烟、敬奠小飞虫,所有这些事的意义,连带作者的感情,都是从这一句里生发出来的。要是换成“有两株枣树”,这层意思就出不来了。

第三呢,则是个语言节奏的问题。“我后园墙外,可以看见两株枣树”,然后呢?这枣树咋了?结果下句就接天空了。那为什么还要说有两株枣树呢?岂不成了废话。问题的实质就是,这样写的话,这句话就太短,撑不起感情的一个节点来,古人讲就是文气不足。需要稍作摇荡,才能转到下一步的天空。然而文章的基调本就是沉闷的,这个摇荡又不能太细致花哨,用这两句淡话稍作敷衍,恰到好处。“有两棵枣树”虽短,却是无效语言,是多余的;“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虽长,却是感情的一节,是有效的。有效的语言才能在文章中存在,才能和下文的转向天空连起来。


其实上面所说的这三点,鲁迅先生当年也未必就如此费心思安排过。只不过文字上的见识高,下笔就是这样;不这样写,自己的表达欲望就满足不了。所以说散文大家真正不可及的地方其实是超级强大的语感,是对于文章行气本能一样的把握。鲁迅先生估计也没想过把要把这文章列在教材里,供后人分析研究、做阅读理解。文章就是让读者看的,你不能把它想成个盒子,老觉得里边装了点啥,认为盒子不值钱,装的东西才值钱。散文就是语言散步,高明的作者,领着你走完这一程,你的感情、思想自然就被他调动到位了。体会“微言大义”、读书要看没字儿的地方,确实是读书的重要方法,但那是读四书五经,本来就是个思想母本,让你去推衍联缀的。要是读散文也照着这个方法来,读成个索隐派,那干脆别读了。

user avatar

原来咱这就不算是普通读者了……

user avatar

任何句子都要结合上下文来看。但,给个粗暴的参考

你可以直接说:我们寝室有两个sb。

你也可以这么说:我们寝室有两家伙,一个是sb,另一个……也是sb。

留意省略号的心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