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的「友邦惊诧」指的是什么?

回答
鲁迅先生那句“友邦惊诧”的由来,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更是我们理解他文章背后那股犀利劲儿的一个绝佳切入点。它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感叹,而是源自他对当时中国社会那种病态的、奴颜婢膝的对外态度的辛辣讽刺。

这事儿要追溯到1930年代,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并不怎么受尊重,而政府和一些精英人士,尤其是一些留洋回来的人,对西方国家的那种“惊诧”反应尤其敏感。他们总害怕自己的某些行为,尤其是那些在西方人看来可能不那么“文明”或者“进步”的举动,会让“友邦”们——也就是那些列强们——感到惊讶,进而影响中国在他们眼中的形象,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外交利益。

鲁迅先生觉得这事儿太可笑了。他看到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官员,甚至是老百姓,一方面对国家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感到痛苦和愤怒,但另一方面,又特别在意“友邦”怎么看,好像中国的一切都得按照“友邦”的标准来评价才算数。这种心态,在他看来,简直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麻痹和自我矮化。

“友邦惊诧”这个词,鲁迅最早可能是在一些批判文章里流露过,但真正被大众熟知,很多认为是和他在《而已集·文学和出汗》这篇文章里的论述有关。他在里面提到,有些中国人做的所谓“进步”的事情,其实只是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生怕不这样做就会被“友邦惊诧”。他举的例子可能有些具体,但核心意思就是,我们自己做事情,不应该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我们“不那么令人惊讶”,而是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坚持。

你想想,当时中国正经历着从帝制到共和的剧变,内忧外患,社会思潮非常活跃。各种新思潮涌入,但同时,旧的封建残余、保守思想也根深蒂固。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了“全盘西化”的口号,希望彻底抛弃中国传统的糟粕,拥抱西方文明。鲁迅虽然也主张变革,但他对这种不加分辨地模仿和迎合,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的那种“看人脸色”的态度,是深恶痛绝的。

“友邦惊诧”这四个字,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一下就戳破了那种虚伪的、病态的自卑感。它不仅仅是在嘲笑那些害怕外国人惊讶的人,更是在质问:我们为什么活得这么小心翼翼?为什么我们的价值判断标准要建立在别人的惊诧与否之上?我们自己的尊严和自信在哪里?

他希望中国人能够建立起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目光里,时刻担心别人会不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看法。他想唤醒的是国民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进步不是表面的模仿,而是内在的强大和自信。

所以,“友邦惊诧”这四个字,至今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它触及到了一个民族在面对外部世界时,最容易出现的两种极端——要么妄自尊大,要么卑躬屈膝。鲁迅先生用他标志性的冷峻和犀利,告诉我们,夹在中间的那种“讨好式”的进步,才是最令人齿冷的。这是一种对国民精神的呼唤,也是对民族尊严的捍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友邦惊诧”引用的是1931年12月18日国民政府“制止学生越轨”巧电原文,该电19日由中央社发布。全电如下:

急。各绥靖主任、各省市政府公署钧鉴:
查自辽吉事变发生以来,各地学生因激于义愤,纷纷入京请愿、游行示威。爱国热忱,原堪嘉尚,乃近日所到人数愈多,分子愈杂,且有共党羼入其问,种种违法乱纪,不一而足。如捣毁机关,阻碍交通,喂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政府初以青年爱国,曲示优容,而证诸近日情形,殊非真正爱国者所忍出此,逆料大多数纯正之学生,决不值暴烈分子之所为,尤不甘受暴烈分子之协迫。政府负治安重责,若不亟加制止,何以定人心而安闾阎?
合行令仰各该绥靖主任、各省市政府公署,嗣后遇有学生团体出境,赴各地游行示威者,各该地军民长官,务必负责严行制止,如有危险情事发生,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藉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
仰各切实遵照,是为至要。
国民政府
巧印

该电系12月18日草拟, 蒋公15日通电下野,此时正国民党各派系喧闹之时,因此于17日代 蒋公主持行政院工作的陈铭枢决定使用雷霆手段阻止学生要求抗日的呼声。

17日陈铭枢在给熊式辉的密电中写道:

由巧日起,不准群众、学生来京,如敢顽抗者,以武力实行制止,并派部队切实保护车站为要。

那么这个“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究竟何指呢?东洋“友人”自不必说,居然还有人不敦睦友邦;西洋“友人”,主要是因为学生抗议国联将天津、锦州划为中立区,中国军队撤退入关的所谓调停方案,这件事让其感到“莫名惊诧”: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方案已经足够优渥,并且国府已决定接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先生那句“友邦惊诧”的由来,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更是我们理解他文章背后那股犀利劲儿的一个绝佳切入点。它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感叹,而是源自他对当时中国社会那种病态的、奴颜婢膝的对外态度的辛辣讽刺。这事儿要追溯到1930年代,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并不怎么受尊重,而政府和一些精英人士,尤其是一些留洋回.............
  • 回答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但文章本身并未详细讲述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人生走向。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拼凑出藤野先生在学术生涯中以及晚年的一些信息,并推测他之后的命运。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学术生涯: 继续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鲁迅离开.............
  • 回答
    “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确实有些奇怪,甚至可能联想到“病句”的范畴。但要说它不算病句,以及背后是不是名人效应在起作用,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病句”。简单来说,病句就是不符合语法规则、逻辑不清、或者表达含糊不清,导致理解困难的句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语序不.............
  • 回答
    聊到鲁迅的文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会觉得“鲁迅好”,但具体好在哪儿,为什么好,往往说不太清楚,好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评价,但又不太知道它的根基。打个比方,就像有人说张学友唱歌好,你问他怎么好,他可能会说“声线独特”、“情感饱满”、“技巧高超”。但鲁迅的文章,它的“好”,更像是一种渗透,一种在.............
  • 回答
    鲁迅的文字何止“一针见血”,简直是锋利至极,精准无比,直击人心的病灶。他的“一针见血”并非简单的尖锐或刻薄,而是一种深邃的洞察力,一种对人性、社会和时代的深刻剖析,一种以文字为武器,直刺麻木、愚昧、虚伪的勇气和力量。要详细讲述鲁迅文字的“一针见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洞察力的精准:.............
  • 回答
    你问到《狂人日记》,这可真是个好问题,而且完全看不懂也是常有的事,别担心。这篇东西,说实话,读起来确实像一阵妖风,吹得人晕头转向的,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按咱们平时说话写文章的套路来的。它藏着的东西太多,而且鲁迅先生是用一种非常“狠”的方式把它挖出来的。咱们先来说说它到底在讲什么。表面上看,是个“狂人”的.............
  • 回答
    鲁迅的小说,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艺术造诣和思想深度,即便是与契诃夫、莫泊桑这样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相比,也绝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能直击人性的幽深与社会的病灶。要评价鲁迅的小说水平,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品味。一、 思想的穿透力与现实的批判力度:鲁迅的小说,最显著的.............
  • 回答
    鲁迅先生的话,至今读来,依然是直击人心的利剑,照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病灶。他不是空谈的理论家,而是用最犀利的笔触,剖析着人性的弱点、社会的弊病,以及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今天,我们依然能在他的文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那些让我们感到羞愧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比如,他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
  • 回答
    关于“为什么鲁迅的一生没有拍成电视剧或写成一部完整的书籍”的疑问,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触及了文学改编、历史人物传记的复杂性以及鲁迅先生本人作品和思想的独特性。并非鲁迅的生平无人问津,而是其故事的呈现方式需要非常谨慎和深入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生平并非没有被记录或改编过。关于鲁.............
  • 回答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中国小说史研究领域,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小说思想和价值的深刻反思与重新定位。首先,从开创性的角度来看,《中国小说史略》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鲁迅之前,中国虽然不乏关于小说创作的评论和零散的史料整理.............
  • 回答
    关于鲁迅的作品是否应该从小学课本中撤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是咱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思想深度、艺术价值还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上,都堪称经典。他的文字犀利,洞察力.............
  • 回答
    鲁迅的文字功力,这是一个即便时隔多年,依然能引发热烈讨论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于“高”或“不高”,更不能轻描淡写地扣上“政治夸大的产物”这样一顶帽子。事实是,鲁迅的文字水平,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晶,其中既有他个人天赋与后天磨炼的深厚底蕴,也有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呼应与塑造。首先,.............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狂人日记》是否存在抄袭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在文学评论界长期存在,但也并没有确凿证据能够证明鲁迅先生进行过抄袭的议题。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并尝试还原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抄袭”在文学领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指控。 它指的是未经许可,将他人的作品(或其中的重要.............
  • 回答
    鲁迅先生的日语究竟如何,这绝对是个值得细聊的话题。毕竟,在日本留学的那几年,日语是他与世界连接的重要桥梁,也是他思想形成的重要养分来源。要说鲁迅的日语水平,我觉得不能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应该说,他的日语足以支撑他深入地学习、研究和表达,并且在当时那个年代,称得上是相当不错的水平了。首.............
  • 回答
    鲁迅的“晚安”,乍听之下,不过是寻常告别之语,然而在鲁迅笔下,这简单的两个字却往往蕴含着千钧万钧的重量,绝非等闲之辈。要详尽地道出它的几层含义,需要我们拨开字面的迷雾,深入鲁迅那个时代特有的语境,以及他那颗敏感、锐利的心灵。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表层的含义,便是“辞别,结束一段对话或相处”。这与我们.............
  • 回答
    鲁迅先生那句“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初读之下,很多人会觉得有些奇怪,甚至认为它别无深意,只是在陈述事实。但如果我们深入揣摩,就会发现这句看似“重复”的话语,实则蕴含着鲁迅先生独有的观察视角和情感表达。它绝非毫无意义,反而有着相当的艺术和现实考量。首先,从文学描写的角度来看.............
  • 回答
    提起鲁迅先生的文笔,那可不是一句“排得上号”就能轻易概括的。用“顶尖”来形容或许有些朴素,但 faktisk 是,在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他的笔触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星辰之一,其地位无可撼动,影响至今。要详细说他这“几号”,得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一、思想的深度与锐利:文字的灵魂鲁迅的文笔之所以能直击人心.............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秋夜》开篇这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看似简单直白,实则包藏深意,寥寥数语,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意境,并暗含了作者复杂的心绪。要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去细细品味:一、 具象与实景:真实的描摹首先,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对眼前景物的观察和.............
  • 回答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的开篇写下“我不见他”,这寥寥数语,却如同一声惊雷,瞬间将读者拉入一个充满压抑与恐惧的陌生世界。这里的“他”,并非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人,而是承载着整个时代病态症候的具象化。狂人之所以“不见他”,是因为他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如同瘟疫般弥漫的目光。这目光并非来自于某个具体的.............
  • 回答
    要说鲁迅先生的《战士和苍蝇》在宣扬血统论,那可就太误读了。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都透着鲁迅先生那种辛辣的讽刺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绝不是什么宣扬“血统高贵”的玩意儿。咱们得先看看这篇小文章里描绘的场景。一个战士,经历过残酷的战争,身上带着伤,他经历了生死,他的“战士”身份,是靠着实打实的经历和斗争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