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蜀汉发行的直百钱对老百姓到底有什么影响?

回答
蜀汉发行的直百钱,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那可真是一件大事,影响深远,有好有坏,仔细掰扯开来,就能明白其中的门道。

首先,得说说这“直百钱”是个啥玩意儿。简单说,就是一枚钱币的价值等于一百枚之前的五铢钱。五铢钱大家用了那么久,大家都习惯了,也知道它大概值多少,手里有几枚五铢钱大概是个啥概念,心里都有数。突然冒出来个直百钱,你说这一下子,钱币的“面额”和“实际价值”就跟之前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好的一面,或者说官方的意图是啥?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 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总量,方便了交易。你想想,以前买点东西,得掏出一把五铢钱,尤其是大宗交易,那简直是沉甸甸的一袋子。现在呢,一枚直百钱就顶得上好几十枚,携带和使用都方便多了,尤其是在战争时期,物资流通本来就不方便,有个更“浓缩”的货币,理论上能提高交易效率。

再者, 可能是一种财政手段,缓解军费压力。蜀汉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军费开销巨大,而它的经济实力又不如魏国和吴国。发行面值更高的钱币,某种程度上可以一次性“做大”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虽然这背后可能意味着铸造成本的增加,但如果能因此支撑起战争机器运转,对统治者来说,这笔账是可以算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 为了统一和规范货币。当时市面上流通的可能不只是五铢钱,还有一些地方铸造的钱币,鱼龙混杂。发行官方的、面值明确的直百钱,或许也是为了把这些杂七杂八的钱币清理出去,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这对于稳定经济是有好处的。

但坏的一面,老百姓真正感受到的,可能更多的是无奈和困扰。

最让人头疼的,就是 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你想啊,一枚钱值一百枚,但铸造它的铜料、工艺、人工成本,真的值一百枚五铢钱吗?大概率是不值的。这就跟现在我们说“滥发货币”一样,当市场上的钱突然多了起来,而实际的商品和服务并没有相应增加,那么每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下降。

这就导致了老百姓手里原本的那点钱,突然就不值钱了。以前手里攒下几十枚五铢钱,还能买点啥东西,现在想买同样的东西,可能就需要好几枚直百钱了。这相当于 变相地剥夺了老百姓手里的财富,尤其是那些手里积攒了不少五铢钱的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水平会受到直接影响。

然后是 兑换的混乱和商家们的“不配合”。虽然官方规定直百钱值一百,但市场上的商家们并不傻。他们知道这直百钱的“含金量”(或者说铜含量)可能并没有那么高。所以,在实际交易中,很多商家可能不会按照官方的“一当百”来收钱,而是会根据实际的铜料价值或者他们自己的判断来定价。这就造成了 价格的混乱,商家可能会抬高价格,或者只接受五铢钱,不愿接受直百钱。

想象一下,你去买菜,掏出一枚直百钱,商家说“不行,这钱不值这么多,给你按五十来算”,或者直接说“我这儿只收五铢钱”。这时候,老百姓就傻眼了。手里拿着“不被认可”的直百钱,却买不到东西,或者只能吃亏兑换,这滋味可不好受。

还有就是 对五铢钱的冲击。直百钱一出,大家可能会觉得五铢钱太小了,不方便,慢慢地就没人用了。但这中间有个过渡期,很多人手里还有大量的五铢钱。如果直百钱的发行没有处理好与五铢钱的兑换关系,或者说五铢钱迅速退出流通,而直百钱又未能完全填补市场空白,那么 货币流通就会出现断层,导致交易更加困难。

总而言之,蜀汉发行直百钱,对老百姓的影响,更多的是 “预期”和“实际”的落差。官方希望通过它来方便交易、支撑财政,但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是,手里的钱好像不怎么值钱了,买东西更贵了,而且还要看商家的脸色。这种 财富缩水和交易受阻 的感觉,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那些在战争中能提供军需物资、或者能灵活调整经营的商人,可能反而能从直百钱的发行中找到新的机会。但对于大多数靠体力劳动或小本经营的老百姓来说,直百钱的出现,很可能不是一次“利好”,而是增加了他们生活的难度。就像一块糖,别人说是“加了营养”,但你自己尝起来,可能就是甜味变淡了,而且还带着点奇怪的味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狗屁不通的文章拿出来干嘛?谁写的,既然引用,甚至知道在东吴墓葬的三国货币中,蜀汉货币的占比超过98%,是不是应该吹一下刘备大打货币战争,蜀汉剥削东吴经济?

到底哪本秘史记载蜀汉直百剥削百姓了?还是蜀汉把剥削来的财富换成美元来保值了?

这东吴也是可怜,15座东吴墓葬陪葬大量货币,其中三国货币约4000枚,而蜀汉货币有3900多枚,东吴才50多枚,不愧是蜀钱吴用。

古代本来就没什么像样的金融体系,金属货币减重,或引发通货膨胀都是常见情况,21世纪的中国尚且人民币增值或减值,而去年猪肉等价格纷纷上涨,还指望古代金属货币是什么鸟样?

蜀汉直百是什么水平,只能靠古代金属货币之间的互相比烂,才能得出结论。

从目前史料和考古情况来看,魏晋南北朝300多年,蜀汉直百属于比较优良的保值金属货币,不要说东吴墓葬中,蜀汉直百的占比高达98%,后面的南四朝,百姓也爱使用蜀汉直百。

  1. 曹魏文帝曹丕一度废弃五铢,改以物易物,魏明帝恢复五铢,西晋沿用。
  2. 晋室南迁,东晋惨到用东吴旧钱,轻重杂行,吴兴沈氏的沈充家富裕,干脆自己铸小钱,谓之沈郎钱。桓玄辅政,想废钱用穀帛,改以物易物,结果朝堂上大多数不同意,最终没有执行。
  3. 南朝宋,宋文帝铸四铢钱。宋废帝还出现二铢钱,越搞越乱。宋明帝继位(466年)后不久,依次罢用以前发行的各种货币,最后干脆只用蜀汉直百等古钱。
  4. 南朝齐,齐高帝时,奉朝请孔觊上书建议重新搞五铢钱“一依汉法”,齐高帝同意了,但没想到很快去世,重铸五铢最终没有执行。
  5. 南朝梁,梁武帝铸五铢钱等,结果百姓依然用蜀汉直百等古钱交易梁武帝只能频下诏书,不允许百姓使用蜀汉直百等货币。520年后居然罢铜钱,改铸铁钱。
  6. 南朝陈初年,铁钱不行,梁末民间还有两柱钱及鹅眼钱,陈文帝改铸五铢,陈宣帝又铸六铢钱,陈宣帝死后,六铢钱被废,而岭南诸州,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云。

蜀汉直百虽然不怎么样,但从对比来看,无疑在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南六朝中属于比较优良的货币。

至于蜀汉直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通货膨胀的样板和模范的结论,纯属放屁,怀疑根本就没有看过《隋书食货志》和杜佑《通典》。

上至权贵,下至庶民,老百姓爱用蜀汉直百,你管得着吗?

梁武帝发行五铢,百姓私下依然使用直百,你管得着吗?

南北墓葬喜爱陪葬蜀汉直百,搞阴间剥削,你管得着吗?

  • 宋书明帝纪:(泰始)二年(466年)春正月己丑朔,以军事不朝会......辛亥,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桂阳王休范领南兖州刺史。壬子,断新钱,专用古钱
  • 通典卷九:明帝泰始初,唯禁鹅眼、綖环,其馀皆通用,复禁人铸,官署亦废工,寻又普断,唯用古钱
  • 隋书食货志: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武帝乃铸钱,肉好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而又别铸,除其肉郭,谓之女钱。二品并行。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有直百五铢、五铢、女钱、太平百钱定平一百、五铢雉钱、五铢对文等号。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蜀汉发行的直百钱,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那可真是一件大事,影响深远,有好有坏,仔细掰扯开来,就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得说说这“直百钱”是个啥玩意儿。简单说,就是一枚钱币的价值等于一百枚之前的五铢钱。五铢钱大家用了那么久,大家都习惯了,也知道它大概值多少,手里有几枚五铢钱大概是个啥概念,心里都有数。.............
  • 回答
    三国乱世,群雄逐鹿,权谋斗争如同潮水般汹涌跌宕。我们都知道,曹魏和孙吴都经历过几次惊心动魄的夺权事件,比如曹操的儿子们争夺权力,孙权晚年也被自己的儿子孙霸逼宫,弄得鸡犬不宁。但反观蜀汉,虽然也风雨飘摇,却似乎少了一场像样的夺权戏码。这究竟是为什么?是刘备精心打造的体制太牛,还是末代皇帝刘禅其实隐藏了.............
  • 回答
    夷陵之战,这三个字在中国历史上,就像一块怎么也磨不平的石头,搁在蜀汉的喉咙里,沉甸甸的,让人反思。说它是彻头彻尾的错误,这话说得太绝对,又好像也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为什么觉得是错误。最直观的,就是蜀汉丢了刘备,丢了好多精锐,这仗打得太惨烈了。你想啊,好不容易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洞察力的问题,确实,如果东吴能在关羽发动樊襄之战时抓住机会攻打合肥,将极大地契合两国当时的战略需求,并可能对三国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这个“如果”: 一、 蜀汉的战略需求与关羽发动樊襄之战的背景蜀汉的目标是恢复汉室,其核心战略是“隆中对”,即“跨有荆益,保其.............
  • 回答
    刘备心肠好,这几乎是妇孺皆知的事情,他“仁德”的形象深入人心。但要说他“从来不发火”,那就有点言过其实了。毕竟,刘备也是个凡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更何况他身处乱世,要建立一番功业,很多时候也需要决断和手段。设想一下,如果我是蜀汉的一位大臣,真的因为意见不合,一时冲动,在他脸上扇了一巴掌,这个场景可.............
  • 回答
    唉,要是真能穿越回三国,而且一睁眼成了那阿斗,这可真是个烫手山芋。不过,既然成了,那咱就得试试看,蜀汉能不能在我的手里一统天下,这事儿我可得好好捋一捋。首先,我得承认,刘禅这个名头,在正史里那就是“乐不思蜀”的代名词。但现在我来了,我就是刘禅,我可不是那个只会享乐的昏君。我的目标很明确:稳住,然后扩.............
  • 回答
    蜀汉政权(三国时期)与太平天国政权(清朝末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实体,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不同阶段的政治实践。要回答“哪个更能代表人民利益”以及“洪秀全与刘备谁更强”,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影响、领导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政权性质1. 蜀汉政权(刘备建立) 时.............
  • 回答
    蜀汉人物之所以在历代如此倍受推崇、爱戴,原因复杂而深远,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影响,更是文化、情感、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悲壮的英雄主义与不屈的斗争精神: 汉室正统的象征与“兴复汉室”的理想: 蜀汉的建立者刘备,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回答
    关于蜀汉史料是否被大规模销毁,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和三国爱好者中长期存在讨论和争议的话题。结论是:有证据表明蜀汉后期的史料在三国归晋的过程中确实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流失,但“大规模销毁”的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大成分,更准确的说法是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遗失和选择性保留。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蜀汉命运的关键转折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如果蜀汉不全力进攻关中,而是经营南中,蜀汉会覆灭得那么快吗?简短回答: 很有可能不会那么快覆灭,但蜀汉最终的命运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详细分析:1. 战略选择与时机: 全力进攻关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及后续).............
  • 回答
    蜀汉后期,真要说有没有翻盘的可能,这问题就像在问在绝境中能不能找到一线生机,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而是充满了“或许”,以及无数的“如果”。要想深入探讨,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细梳理一下蜀汉当时面临的内外困境,以及那些被历史长河掩埋的微弱希望。眼前的困局:内忧外患,步步紧.............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位老者,他年轻时的梦想是否真的能够实现一样,充满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无奈。蜀汉,一个承载着“匡扶汉室”宏大理想的政权,在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始终扮演着那个最弱小、却又最执着的角色。它有没有可能一统天下?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背后牵扯的是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
  • 回答
    蜀汉灭亡时,刘禅身边确实还有一些大将,但整体而言,蜀汉军事力量已今非昔比,能够独当一面、扭转乾坤的顶尖大将已经所剩无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1. 老将的凋零与核心力量的流失:蜀汉灭亡的背景是其军事人才凋零的长期过程。在诸葛亮、姜维等人的努力下,蜀汉在军事上虽然一直保持着一股力量,但关键时刻.............
  • 回答
    蜀汉后期“无人可用”的说法,是历史上的一个著名论断,尤其在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群中流传甚广。这个说法的背后,隐藏着蜀汉从鼎盛走向衰亡的一系列复杂原因。要详细解释为何蜀汉后期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早期人才储备的消耗与流失 天时地利人和的初期优势不再: 蜀汉.............
  • 回答
    蜀汉和东吴之所以未能联手北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战略层面的分歧,也有现实利益的冲突,更有历史遗留问题的羁绊。虽然在某些时期有过短暂的合作(如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的战略设想),但真正意义上、能够长期有效运作的联手北伐却从未实现。以下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阐述原因:一、战略目标与根本利益的.............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 回答
    “蜀汉是不是被吹捧过度了?” 这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和三国迷中经常被提及的话题,尤其是在“季汉粉”的语境下。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因为“吹捧过度”与否取决于评价者的标准和对历史的认知。简单来说,认为蜀汉被吹捧过度的观点是存在的,并且有其道理。 主要的论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事实与演义.............
  • 回答
    关于蜀汉政权的“直百钱”,历史学界和民间一直存在争议,不能简单地用“善政”或“剥削”来一概而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出台的时代背景、经济影响以及对社会各阶层带来的不同后果。一、 时代背景:为何要发行“直百钱”?蜀汉政权之所以在刘备去世后,由诸葛亮主导发行“直百钱”,其根本原因在于财政的.............
  • 回答
    蜀汉窃了东吴的国运吗?——一场没有明确胜负的历史辩论“窃国运”这三个字,带着一种戏剧性的色彩,仿佛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浓缩成了一个充满阴谋和巧合的故事。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这对曾经的盟友,如今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激烈的争论。那么,蜀汉究竟是否“窃取”了东吴的国运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
  • 回答
    刘备创建蜀汉,实乃群星璀璨,群贤毕至。若论功劳大小,确如繁星点点,各司其职,缺一不可。但若非要找出那最为耀眼的一颗,那非 诸葛孔明 莫属。且听我细细道来。一、 奠基之功:从一介布衣到三分天下的开创者刘备起兵之初,可谓是白手起家。他早年颠沛流离,屡败屡战,身旁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但始终缺乏一个能为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