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你会发现,刘禅算是把蜀汉续到非常接近极限了。
不说别的,单就诸葛亮病逝的那一年,刘禅面对的局势比你想象中难得多,起码也要有个通史里中上水平的皇帝才能处理好。
文官之首和武官之首内讧,最后竟然以最小的代价平息。这局面不能因为有蜀汉光环的存在就忽略事件的严峻性。
有文官头子和武官头子在都有兵的情况下内讧,在有敌军对峙追击的前提下,都到了自烧栈道绝队友退路的局面。
难度的绝对值是不低的,这搁很多政权里轻则伤筋动骨,重则改朝换代。
后续二十九年,蜀汉无饥荒爆发,军队依然保持战力,国力能勉强维持,甚至能打出超越诸葛亮时代的军事成果:大型歼灭战,最远的远征与距离长安最近进军。而末期有一定程度下滑的国力可以视为上述军事行动的后遗症。毕竟不是谁都有诸葛亮那个内政水平。
途中经历数次危机依然能很好的处理。
举些例子:
1.兴势之役,面对魏国大规模进攻,运用诸葛亮留下战力尚存的人才梯队打防守反击。
2.蒋琬提出东征,派出姜维等前往说服制止。别觉得这件事很简单,蒋琬作为大司马,受命开府,要东征,并且已经开始打造战船。派出姜维说服蒋琬,而后蒋琬主动上奏要姜维为前驱,自己跟着姜维的步伐(军权上的让步)。并称病,让费祎代自己处理政务(政权上的让步)。这件事具备典型的政治斗争特征,但在此时此刻的蜀汉,做得润物细无声。
3.费祎迁回大营,打破蜀汉数十年来“宰相不得回成都”的潜规则,长驻成都。而后不久费祎得到“都城无宰相位”的劝告后离开成都。而后得到开府授权走向人生巅峰。仔细品味下这一连串事件,就能感受到刘禅在主动控制朝政平衡。
4.费祎在时不仅不主张北伐,还限制姜维。但姜维依然能屡屡带一定的兵力出击。你可以理解为费祎仅仅是希望姜维做一定程度的骚扰,也可以理解为是姜维个人争取的结果。当然,也可理解为姜维本身代表着刘禅的意思。
5.费祎遇刺,第二年就能恢复大规模北伐。行政首脑遇刺,行政机制不仅没乱,还能加紧动员支持军事行动。要知道,诸葛亮病逝之后蜀汉在军事行动上可是消停了好久。
6.陈抵病逝,刘禅伏案痛哭。之后蜀汉在军事上再无建树。你可以理解为刘禅只是和陈抵关系好,也可以理解为刘禅知道陈抵死后蜀汉在政治局势上出现的不可逆改变。
7.在陈抵死后,姜维四面楚歌。但与内官黄皓,尚书令诸葛瞻都交恶的姜维,竟然还能当着大将军。中途自贬三级后居然还能升回去,并且能继续北伐。(虽然失去朝中支持,导致军粮不继的局面又出现。)
8.册封五虎将,以及给诸葛亮立庙,是在蜀汉灭亡前夕。你可以理解为刘禅搞得很巧合,也可以理解为刘禅在姜维最后一次北伐失利后想方设法动员力量支持姜维,也可以理解为刘禅自知大势已去,赶着时间把该做的事情做了。
9.至于黄皓淹了姜维奏折导致阴平无备的问题,是个历史记载严重冲突的糊涂账。一方面陈寿信誓旦旦的说着刘禅信鬼神群臣不知,另一方面廖化其实老早就到了阴平,等了姜维一个多月接到姜维(姜维是先和廖化汇合后,并且在阴平驻扎了一段时间收拢部队,阳平关才失陷。而不是大多数人印象中的阳平关失守后,姜维才从沓中回来)。唯一正确的解释就是,刘禅确实摁下了张翼董厥这一支军队,但还是把廖化偷偷派过去了。
10.投降的问题,说实话,在诸葛瞻为首的勋贵集团被一窝端了后,剩下了益州本土派。此时刘禅面对的局面比刘璋都难。要么自己提前自杀死了搏个气节,要么等着被本土派出卖。
11.从诸葛亮病逝后,蜀汉存续的二十九年,除了黄皓这人,中朝官员依然清廉,地方都督依然尽责,太守路过平民田地挖个芋头都还要打借条。这等风气,你非要说刘禅是个不及格的皇帝,那简直就是非黑即白了。
12.讨论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此间乐不思蜀,其实刘禅很可能说的是老实话。不到十个妃子的后宫,穿粗布衣服打补丁的尚书令,没纳妾的大将军。当着这样政权的皇帝来到洛阳后,望着举袖成云的舞女,听着绕梁不绝的声乐,三日一宴玉盘珍馐。说句此间乐不思蜀,可能并不需要做过多解释。
我要是穿越过去了,我觉得蜀汉会亡得更快。我蜀汉后宫的事情那么多,谁特么有空上朝理政。相父还在的话我可能收敛一点,但是他走了,我还有必要被约束吗?我还用得着忌惮?笑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