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蜀汉后期有没有翻盘的可能?

回答
蜀汉后期,真要说有没有翻盘的可能,这问题就像在问在绝境中能不能找到一线生机,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而是充满了“或许”,以及无数的“如果”。要想深入探讨,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细梳理一下蜀汉当时面临的内外困境,以及那些被历史长河掩埋的微弱希望。

眼前的困局:内忧外患,步步紧逼

到了蜀汉后期,尤其是诸葛亮去世之后,可以说蜀汉的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了。

人才凋零,青黄不接: 这是最致命的问题。诸葛亮走了,就好像一棵参天大树突然倒了,下面那些年轻一辈虽有能耐,但终究没能完全接住诸葛亮留下的重担。姜维虽然勇猛,战略上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毕竟年轻,在政治手腕和全局掌控力上,跟诸葛亮比还是差了点火候。更别提后面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这些元老级别的大将也陆续凋零,能独当一面的将领越来越少,能独当一面的文臣更是少之又少。这种人才断层,是任何一个政权都难以承受之重。

国力贫弱,经济凋敝: 蜀汉地处偏远,土地贫瘠,虽然诸葛亮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但跟曹魏和东吴相比,整体国力还是差一大截。连年征战,尤其是在诸葛亮和姜维主导的北伐中,虽然有战略意图,但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百姓的负担很重,生产力得不到充分恢复,财政也捉襟见肘。这种经济上的劣势,就像一个空着肚子的运动员,很难支撑高强度的比赛。

战略僵局,消耗战的泥沼: 诸葛亮以攻为守,意图通过北伐牵制曹魏,保护蜀汉。但这种战略本身就注定了蜀汉要以弱胜强,承受巨大的消耗。姜维继承了这一战略,但此时的曹魏更加强大,内部也相对稳定。姜维虽然几次试图突围,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反而使得蜀汉的国力进一步消耗。这种消耗战,对于国力本就不足的蜀汉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

内部政治的不稳: 虽然刘备、诸葛亮时期,蜀汉内部还是比较团结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旧的矛盾也逐渐显露。比如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宦官的干政(虽然没有到汉灵帝时期那么夸张,但也开始有影响),以及一些地方势力的存在。这些内部的隐患,在国力衰弱的时候,就更容易被放大,甚至成为敌人攻击的突破口。

一丝生机?那些“如果”的可能性

尽管困难重重,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蜀汉在后期有没有翻盘的可能。这需要一些非常特殊的“如果”发生:

1. 关键性的军事胜利,打破战略僵局:
姜维在某次北伐中,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能够动摇曹魏根基的胜利。 比如,如果姜维能够成功围歼曹魏主力,占领长安,或者在关中地区站稳脚跟,形成对曹魏心脏地带的长期威胁,那无疑会极大地改变蜀汉的战略态势。然而,历史上姜维几次北伐,虽然取得过小规模的胜利,但始终未能形成根本性的突破。他的几次战役,比如诸葛绪叛逃、钟会攻蜀等,都显得有些孤注一掷,缺乏能够一锤定音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

2. 曹魏内部出现重大的动乱:
如果曹魏在蜀汉后期,恰好爆发了大规模的内乱,比如诸侯割据、政变频发,导致其无暇顾及蜀汉,甚至内部自乱阵脚。 历史上,曹魏在三国时期虽然也有权力斗争,但整体上比蜀汉稳定得多,尤其是在后期,司马氏逐渐掌握大权,并且在灭蜀的过程中,内部也算统一。如果此时曹魏爆发了像“高平陵之变”那样能够迅速改变权力格局,甚至引发大规模内战的事件,并且时间点恰好落在蜀汉尚有一战之力的时候,那蜀汉就有可能趁机反击,扩大地盘,甚至联合其他势力一同对抗新的曹魏政权。

3. 东吴对蜀汉的支援和配合:
如果东吴在关键时刻,能够真正与蜀汉形成协同作战,而不是仅仅各自为战。 历史上,孙刘联盟虽然存在,但更多时候是形式上的,并且随着诸葛亮死后,东吴也开始疏远蜀汉。如果东吴能够派遣精锐部队,与姜维一同北伐,或者在合肥方向给曹魏造成更大的压力,迫使曹魏分散兵力,那对蜀汉来说将是巨大的帮助。然而,东吴自身的统治也并不稳固,内部也有权力斗争,且与蜀汉之间也存在着互相猜忌,很难形成有效的长期战略协同。

4. 蜀汉内部的政治改革和人才爆发:
如果蜀汉能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一次成功的改革,激发国内活力,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 比如,如果能够有效地缓解百姓负担,发展生产,鼓励创新,同时在政治上能够更加公开透明,吸引更多人才,那也有可能重塑蜀汉的国力。但正如前面所说,蜀汉的国力基础薄弱,加上人才断层,进行这种根本性的改革难度极大。

5. 利用曹魏内部的矛盾,进行巧妙的外交和军事策略:
如果蜀汉能像诸葛亮那样,善于利用曹魏内部的矛盾,或者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避免与曹魏的正面硬碰硬。 比如,如果能够成功拉拢曹魏内部的不满势力,或者在边境地区采取更加灵活的游击战术,消耗曹魏的实力,而不是一味地发动大规模的北伐。然而,姜维的战略似乎更倾向于正面突破,而且后期蜀汉能够利用的内部矛盾也越来越少。

总结:现实的残酷与历史的遗憾

客观地说,在真实的历史进程中,蜀汉后期能够翻盘的可能性非常渺茫。它就像一个已经严重透支的身体,即使有再好的医生,也很难恢复到巅峰状态。人才的断层、国力的衰弱、战略的困境,这些都是摆在蜀汉面前的死结,除非有奇迹发生,否则很难解开。

然而,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那些“如果”,虽然在现实中没有发生,却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或许在某个平行宇宙,蜀汉真的凭借姜维的一次神来之笔,或者曹魏的一次内乱,获得了喘息的机会,甚至上演了绝地反击的传奇。

但从我们所知的历史来看,蜀汉后期更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衰退过程。它的辉煌,几乎 all in 在了诸葛亮时代的北伐战略和人才储备上。当这些基石开始动摇时,它就很难再重新建造起一座能够抵挡住时代洪流的巍峨堡垒了。

所以,与其说蜀汉后期有没有翻盘的可能,不如说它所面临的困境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任何微弱的希望都需要一个近乎奇迹的外部条件才能实现。最终,历史选择了让蜀汉成为三国时代的一个悲情落幕者,它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对理想的坚持和对现实的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同志,听到敌人地大、兵多、经济好,就被吓破了胆。

这是不对的,是犯了“右倾”逃跑主义的错误。

还有些同志,认为当前的情况与汉高祖时期的情况相当,自己就是位韩信式的人物,或者随便来一位什么样的大人物,大汉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这也是不对的,是犯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伪魏政权是否可以消灭?汉室是否可以复兴?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就不能不对战争的全局、形势的发展、敌我的态势、力量的强弱做一个全面的研究。

伪魏政权是一个强的军事集团,以一郡为基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然而,为什么一败于荆州、再败于汉中,三败于江东?

孙权集团是一个松散的豪族联盟,曾多次攻荆州、合肥不下,为什么又能败曹操于荆州、斩关羽于临沮、败先帝于夷陵、败曹丕于江东呢?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同样需要了解战争的全局。


未来会有个人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那么,我们一直进行的战争是怎样的政治的延续呢?

我们面对的政治现实是这样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在持续积累下以“黄巾贼”的形式爆发。然而,“黄巾贼”虽然动摇了大汉王朝的根本,却并没有消灭大汉王朝的形式。矛盾逐步转化为日渐虚弱的中央政权和日渐强大的地方豪族之间的矛盾

自“黄巾贼”消灭之后的种种战争,虽然有规模大小之不同,本质上都是地方豪族的“代理人”战争


地方豪族并没有取代中央政权的坚定意志,斗争是不坚定、不彻底的。

地方豪族的不坚定、不彻底,也就导致了“代理人”战争的不坚定与不彻底

前面伪魏政权和孙权政权的种种变化根源都来自于此,日后,即使伪魏政权或者孙权政权统一了天下,必然很快出现分裂的苗头,陷入无休止的战争。甚至伪魏政权和孙权政权内部也会因为地方豪族的不坚定、不彻底频繁出现“代理人”的权力之争。


同志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地方豪族是不可能成为统一战争的领导者的,他们自身的政治经济属性决定了他们不愿意支持统一,更无法领导统一。想要复兴汉室、统一华夏,同样是无法依赖益州豪族的。

我们无法依赖益州豪族,也无法跑步一千多年让无产阶级作为领导,那就只剩下一种力量可以依靠了。那就是篡位者的联盟。

篡位者联盟,虽然出身于益州豪族,但并不等同于益州豪族,属于益州豪族利益的背叛者。篡位者联盟必然摆脱了地方豪族不坚定、不彻底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动力获取华夏统一战争的胜利。


孔明先生,您懂正方我的意思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蜀汉后期,真要说有没有翻盘的可能,这问题就像在问在绝境中能不能找到一线生机,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而是充满了“或许”,以及无数的“如果”。要想深入探讨,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细梳理一下蜀汉当时面临的内外困境,以及那些被历史长河掩埋的微弱希望。眼前的困局:内忧外患,步步紧.............
  • 回答
    张郃,曹魏阵营中数一数二的名将,在三国历史上,他的军事才能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蜀汉在后期,也就是诸葛亮去世后,能够拥有像张郃这样级别的将领,那对蜀汉的北伐事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张郃的军事才能,为何说他是“人才”?要评估张郃的价值,首先得明白他究竟强在哪里。张郃的厉害之处,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颇具想象空间。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如果蜀汉真的向曹魏投降了,曹丕有没有可能“强占”刘禅的皇后,而刘禅又是否有能力反抗。首先,我们得明确蜀汉投降的情景和当时的政治格局。蜀汉投降的情形历史上,蜀汉确实是在刘禅(字公嗣)的指挥下向邓艾投降的。这次投降是蜀汉政权覆灭的标志。投降后,刘禅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玩味。要理解为什么蜀汉和魏国都有“后世粉丝”,而吴国相对冷门,咱们得从历史的长河里,以及人们关注点上找原因。首先,从历史的叙事和戏剧性的角度来说,蜀汉简直就是自带流量。你想啊,刘备,一个卖草鞋的,怎么就一步步打出了天下三分之一的江山?他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从颠沛流离.............
  • 回答
    邓艾作为终结蜀汉的关键人物,在历史上的评价却不如姜维来得受后人推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人物性格的魅力、战争策略的解读以及文学艺术的影响等等。一、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道德考量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战争中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往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蜀汉命运的关键转折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如果蜀汉不全力进攻关中,而是经营南中,蜀汉会覆灭得那么快吗?简短回答: 很有可能不会那么快覆灭,但蜀汉最终的命运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详细分析:1. 战略选择与时机: 全力进攻关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及后续).............
  • 回答
    诸葛亮生擒张郃的设想,就像在历史的河流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足够我们细细品味一番。关于张郃是否会投降,以及这会对蜀汉人才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咱们得聊聊张郃这人。张郃,字儁乂,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出身官宦家庭,武艺超群,作战勇猛且极富谋略。他跟随曹操多年,参与了官.............
  • 回答
    蜀汉后期“无人可用”的说法,是历史上的一个著名论断,尤其在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群中流传甚广。这个说法的背后,隐藏着蜀汉从鼎盛走向衰亡的一系列复杂原因。要详细解释为何蜀汉后期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早期人才储备的消耗与流失 天时地利人和的初期优势不再: 蜀汉.............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为何没有明确培养魏延作为接班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但结合史料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魏延的性格与能力分析: 能力毋庸置疑: 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跟随刘备多年,.............
  • 回答
    说起蜀汉后期赵云为何依然听从诸葛亮的差遣,这并非一朝一夕的缘由,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基础、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及赵云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细致地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赵云绝非一个简单的武夫,他虽以勇武闻名,但更重要的在于他的忠诚与远见。从刘备白帝城托孤那一刻起,赵云就已经将自己的.............
  • 回答
    蜀汉后期军事人才的凋敝,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问题。明明经历了北伐这样一场场持续了数十载的战事,本该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绝佳机会,为何到头来却常常是老臣凋零、后继乏人?这其中固然有战死的损耗,但更深层次的原因,隐藏在蜀汉独特的政治生态和人才培养机制之中。一、根基浅薄,底子薄弱是先天缺陷。首先.............
  • 回答
    蜀汉到了后期,人才凋零的现象确实非常明显,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暴露了刘备,尤其是他在后期,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诸多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蜀汉建国之初,人才基础就相对薄弱。 起点不高: 与曹魏和孙吴相比,刘备最初起兵时,势力范围小,根基浅,能招揽到的优秀人才数量就有限。他更多的是依靠早期追随的少数.............
  • 回答
    蜀汉倾覆,刘禅这位天子也成了阶下囚,而他身后,那些或已为人,或尚在襁褓的皇子公主们的命运,也随之跌入谷底。他们的结局,不像父皇那样有史书明文记载的“乐不思蜀”,而是散落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或隐姓埋名,或远走他乡,最终多数湮灭在岁月的尘埃里。刘禅共有八个儿子,其中有六位在蜀汉存续时期被封为王。让我们一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如果于禁这位曹魏的老将,在被俘之后没有选择归降曹操,而是心怀侥幸,甚至是对刘备的仁德抱有一丝期待,选择投奔了蜀汉,那么后面的历史走向,恐怕会掀起不小的波澜,绝不是简单的“多了一员老将”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于禁投降蜀汉的动机。在史料中,于禁投降曹操是被吴军利用,加上当.............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三国后期,吴国在魏、蜀两国之间扮演的角色,确实可以用“搅屎棍”来形容,不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考量和战略选择。简单地将其归为“搅屎棍”有些片面,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衡双方力量、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用。首先,我们得理解吴国所处的战略困境。三国鼎立,吴国是其中最年轻、基业最不稳固的一方。曹魏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点了。蜀汉灭亡后,再也没有哪个政权能真正举起“再兴汉室”的大旗,这背后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没人想,而是多方面的历史现实、政治逻辑和文化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蜀汉政权的性质与“汉”的象征意义首先,我们得明白蜀汉政权对“汉”的代表权是如何来的。刘备以“汉室宗.............
  • 回答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执政的蜀汉,从名义上讲,它依然是刘家的天下,这一点毋庸置疑。刘禅作为刘备的儿子,是法理上的继承人,蜀汉政权的合法性也维系在他身上。然而,在实际的运作层面,尤其是诸葛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格局中,蜀汉的“刘家天下”属性,则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微妙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东吴后期,那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局面。孙权晚年,朝政逐渐被权臣把持,政治斗风也日渐激烈,不像早期那样皇权集中,一言九鼎了。你想想,孙权这位老皇帝,到了晚年身体确实不如从前,精力也有限,自然也就没法像年轻时那样事必躬亲,什么都管着。这个时候,那些有野心、有手腕的大臣们,就开始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围绕着太子.............
  • 回答
    黄权降魏后没有重归蜀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因变得愈发复杂和不可逆转。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1. 历史背景与个人立场:忠诚的困境 蜀汉的政治环境: 黄权是蜀汉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对蜀汉政权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感。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逐渐加剧,人才凋零,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