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蜀汉而言,发动夷陵之战是否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回答
夷陵之战,这三个字在中国历史上,就像一块怎么也磨不平的石头,搁在蜀汉的喉咙里,沉甸甸的,让人反思。说它是彻头彻尾的错误,这话说得太绝对,又好像也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先说说为什么觉得是错误。

最直观的,就是蜀汉丢了刘备,丢了好多精锐,这仗打得太惨烈了。你想啊,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刘备作为开国皇帝,本该坐稳了,结果因为这个仗,他心力交瘁,直接把命也搭上了。这仗本身,也是蜀汉国力的一次巨大消耗,无论从军事还是政治上,都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疤。

军事上,用兵之失,败得太难看。

当时诸葛亮还在,但刘备没听进去。刘备这个人,年轻时就是一股子冲劲,加上关羽死了,他心里憋着一股火,想要报仇,这可以理解。但从军事角度看,刘备这步棋,步子迈得太大了。

急于求成,后勤跟不上: 蜀汉国土狭小,兵力本身就不足,还要去打东吴,一个强大的对手,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刘备急于求成,一路深入,后勤线拉得老长,部队在外作战,一旦被切断,那就是死路一条。
轻敌冒进,没有考虑对手的实力: 东吴那帮人,也不是吃素的。陆逊虽然年轻,但人家那是真材实料,脑子清楚,懂得审时度势。刘备低估了陆逊的指挥能力,也低估了东吴军队的士气。
水土不服,地形不利: 蜀军多以陆战为主,到了南方湿热的水乡,加上对方熟悉地形,水道纵横,非常不利于蜀军的发挥。而东吴则利用地形,放火烧营,这是刘备万万没想到的。
兵种单一,缺乏克制: 蜀军主要还是步兵,面对擅长水战和火攻的东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政治上,给魏国留下了机会。

夷陵之战前后,曹魏那边可没闲着。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到蜀吴的战争中,但这场战争消耗了蜀汉的国力,削弱了蜀汉的军事力量。等蜀汉元气大伤,重新恢复还需要很长时间。这给了曹魏巨大的战略优势。可以说,如果蜀汉没有这场大败,或许还能在与曹魏的对抗中多一些底气。

情感上,是皇帝的私仇?

不少人会觉得,刘备发动这场战争,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关羽报仇。关羽是他的结义兄弟,情感上的羁绊非常深。但作为一国之君,不能完全被个人情感左右。以国力去为个人恩怨买单,从国家利益来看,这笔账算得肯定不划算。

那有没有说法觉得不是错误呢?

当然也有人会辩解。

“兴复汉室”的大业: 蜀汉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要“兴复汉室”。一直被东吴牵制,或者东吴成为潜在的威胁,都会阻碍蜀汉北伐曹魏的计划。刘备认为,必须先解决东吴这个后顾之忧,才能集中力量北伐。在当时看来,东吴背弃盟约,杀了关羽,也确实是蜀汉的心腹大患。
战略上的考量: 有说法认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并非完全是鲁莽。他可能也考虑了东吴内部的矛盾,以及想要通过一场大胜来稳固蜀汉内部的统治。而且,如果能成功吞并东吴,蜀汉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会大大增强,更有利于北伐。

但是,即使有这些理由,我们也无法忽视夷陵之战带来的惨痛后果。

这场仗打下来,蜀汉损失了大量的兵马,许多优秀的将领也在这场战争中牺牲。更重要的是,刘备本人也因此事而病逝,这对于刚刚经历了关羽之死、国力本就相对薄弱的蜀汉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人才断层: 失去了这些精锐和将领,蜀汉在之后的北伐中,人才储备明显不足。诸葛亮虽然厉害,但他孤身一人,也需要时间来培养和提拔新人。
国力衰退: 长期以来,蜀汉都处于以少胜多、以弱抗强的状态。夷陵之战的惨败,让本就有限的国力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大大延缓了蜀汉北伐的步伐,甚至可以说是让蜀汉失去了最后一次大规模北伐的机会。
心理打击: 连刘备这样身经百战的君主都败得如此之惨,对蜀汉军民的士气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所以,从最终结果来看,发动夷陵之战,对于蜀汉而言,更像是一次得不偿失,甚至是伤筋动骨的决定。

它并没有解决东吴这个后顾之忧,反而让蜀汉陷入了更深的困境。错失了北方曹魏内部动荡的时机,也让诸葛亮后来的北伐显得尤为艰难。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刘备当时做这个决定,也有他的考量。我们不能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去苛责他。但即便如此,夷陵之战的惨败,作为蜀汉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它的教训是深刻的,也让后人无数次地去反思:为何一个如此有远见的君主,会做出这样看似“错误”的决定?

最终,夷陵之战的失败,可以被看作是蜀汉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也许还可以说成是一个“代价极其高昂的战略失误”,这个失误,直接导致了蜀汉国力的大幅衰退,人才的大量流失,也让“兴复汉室”的宏愿,一步步变得遥不可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结局看,夷陵之战并未能挽回荆州败局,也未能吞并江东,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让曹魏实力坐大。那么发动夷陵之战的动机是否错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夷陵之战,这三个字在中国历史上,就像一块怎么也磨不平的石头,搁在蜀汉的喉咙里,沉甸甸的,让人反思。说它是彻头彻尾的错误,这话说得太绝对,又好像也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为什么觉得是错误。最直观的,就是蜀汉丢了刘备,丢了好多精锐,这仗打得太惨烈了。你想啊,好不容易打.............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细微之处。我们不妨从蜀汉、曹魏、东吴各自的历史背景、建都理念以及地理人文环境来聊聊为何成都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蜀汉印记,而洛阳(曹魏)和建邺(东吴)在这方面则相对淡薄。蜀汉与成都:深厚的“一体化”根基蜀汉之所以能给成都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与它本身的建立基础和政权性质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理解、百姓的感受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的形成。要回答“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以及“对待百姓如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影响大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
  • 回答
    魏延之死,于蜀汉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其影响深远,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要说其损失程度,咱们得从多个层面细细道来。首先,从军事实力上看,魏延绝对是蜀汉后期一颗举足轻重的将星。他年少时便跟随刘备,屡建奇功,关羽曾评价他“勇冠三军”。在诸葛亮北伐中,魏延更是扮演着关键角色,常常是进攻的主力,也是最.............
  • 回答
    要回答李密是否对蜀汉“忠”,我们需要先明确“忠”的含义以及李密的人生轨迹和行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李密对蜀汉的“忠”是复杂且最终未能体现出来的,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个有野心、有机会但最终选择背弃蜀汉的枭雄。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李密与蜀汉的关系背景: 早年经历与刘备的联系: 李密是李.............
  • 回答
    夷陵之战,对于蜀汉而言,无疑是一场 devastating 的惨败,其损失之惨重,足以让一个王朝的根基动摇,甚至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它为蜀汉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这场战役的打击是全方位的,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细致地分析:一、军事力量的毁灭性消耗:这是夷陵之战最直接、最核心的损失。刘备孤注一掷的.............
  • 回答
    要说曹丕篡位和孙权背盟俘杀关羽,哪件事对蜀汉而言罪行更大,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毕竟,这两件事都狠狠地绊了蜀汉一脚,只是性质和影响上有些不同。先说曹丕篡位。这事儿发生在公元220年。当时曹操刚死,曹丕顺理成章地接过了魏王的位子。没多久,他就逼着汉献帝刘协禅让,自己登基称帝,建.............
  • 回答
    在刘备的三国鼎立时代,有两位谋士可谓是举足轻重,他们就是素有“凤雏”之称的庞统和被誉为“可比张良”的法正。这两人为蜀汉集团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们的离世也给蜀汉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么,究竟谁的死对蜀汉的影响更大呢?这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仔细剖析。首先,我们来谈谈庞统的死。庞统在历史.............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之死对刘禅是好事,对蜀汉是坏事”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究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句话的合理性。对刘禅而言,诸葛亮死“是好事”?首先,我们得明白刘禅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君主。他并非庸碌无能,只是在治国理政的魄力、眼界和能力上,确实远不及他的父亲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刘禅更多.............
  • 回答
    蜀汉国力衰微的战略迷局:那些令人扼腕的决策与深远影响蜀汉,这个三国时期以“仁义”为旗帜,以“兴复汉室”为号召的政权,其崛起与最终的衰亡,都离不开一系列关键的战略决策。尽管卧龙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才能为蜀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一些事后看来颇为可惜的决策,却如同无形的枷锁,一步步将蜀汉拖.............
  • 回答
    建安二十五年,如果诸葛亮不幸早逝,而法正依旧健康安好,这无疑会对那个时代的蜀汉政局产生石破天惊的影响。历史的车轮本该就此拐向一条未知的岔路,而我,将试图描绘出那条可能存在的、更为深邃的蜀汉画卷。一、 军政大权的真空与平稳过渡的可能首先,诸葛亮之死,对刚刚经历汉中之战、志得意满的刘备而言,无疑是巨大的.............
  • 回答
    魏国这三位降将,能来到蜀汉的,都不一般。要说谁最给力,谁又没那么出彩,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王平:默默奉献,稳扎稳打的擎天柱王平啊,他降蜀的时间最早,算是咱们蜀汉阵营里的“老革命”。你想啊,曹魏那会儿,他是什么人?一个屯长,后来投了句扶,跟着他一路到了蜀汉。初来乍到,跟刚开始在曹魏那会儿比.............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岳飞、韩世忠、吴玠、吴璘、刘锜,这五位南宋名将,无论单拎出来哪个都是一等一的好汉,放到一起,那简直就是南宋武力的天花板。而他们要面对的,是三国时期蜀汉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场跨越千年的对决,光是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咱们先来仔细分析一下.............
  • 回答
    关于蜀汉和东吴谁对曹魏的战绩更好这个问题,其实是个颇为复杂且值得细究的议题。两者在与魏国交锋的过程中,都各有胜负,也各有战略考量。但若要进行一个相对的比较,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蜀汉的定位始终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其战略目标是北伐中原,一举收复失地,推翻曹魏政权。这.............
  • 回答
    蜀汉发行的直百钱,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那可真是一件大事,影响深远,有好有坏,仔细掰扯开来,就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得说说这“直百钱”是个啥玩意儿。简单说,就是一枚钱币的价值等于一百枚之前的五铢钱。五铢钱大家用了那么久,大家都习惯了,也知道它大概值多少,手里有几枚五铢钱大概是个啥概念,心里都有数。.............
  • 回答
    邓艾作为终结蜀汉的关键人物,在历史上的评价却不如姜维来得受后人推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人物性格的魅力、战争策略的解读以及文学艺术的影响等等。一、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道德考量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战争中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往往.............
  • 回答
    作为一名蜀汉和昭烈皇帝的忠实拥趸,刘备对待刘璋这件事,确实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也是许多同道中人心中纠结的地方。提起“不义”,这两个字的分量很重,尤其是在讲究仁义的刘备身上,更让人难以接受。但要深入去理解,咱们就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从那个时代背景、刘备当时的处境,以及他内心的考量,一点点捋清楚。.............
  • 回答
    您好!《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诸葛亮对姜维“毕教军事”,这句话的翻译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核心意思都是指诸葛亮倾尽心力、悉心教导姜维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为您详细解读这句话以及它的翻译:1. 字面意思分析: 毕 (bì): 在这里有两个主要含义,都与“全部”、“尽”有关: .............
  • 回答
    三国时期,魏国作为三国中实力最雄厚的一方,其军事部署和战略重心,无疑会随着实际形势的演变而有所侧重。但若要笼统地说,魏国军事力量的主要对手是蜀还是吴,情况其实颇为复杂,需要分开来看。首先,从魏国建立初期,也就是曹操时期,乃至曹丕建立魏国之后,虽然与吴国在长江沿线有着持续不断的交锋,但从战略层面上来看.............
  • 回答
    诸葛亮生擒张郃的设想,就像在历史的河流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足够我们细细品味一番。关于张郃是否会投降,以及这会对蜀汉人才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咱们得聊聊张郃这人。张郃,字儁乂,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出身官宦家庭,武艺超群,作战勇猛且极富谋略。他跟随曹操多年,参与了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