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蜀汉和东吴谁对魏战绩更好?

回答
关于蜀汉和东吴谁对曹魏的战绩更好这个问题,其实是个颇为复杂且值得细究的议题。两者在与魏国交锋的过程中,都各有胜负,也各有战略考量。但若要进行一个相对的比较,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

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蜀汉的定位始终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其战略目标是北伐中原,一举收复失地,推翻曹魏政权。这是一种主动进攻的战略,因此蜀汉与魏国的交锋,往往是蜀汉主动出击,魏国则以防御为主。而东吴的战略则更为务实,其首要目标是保境安民,巩固孙吴政权,并伺机扩张。因此,东吴与魏国的关系更多是拉锯战、消耗战,以及局部性的冲突。

基于这种战略上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两国在对魏战绩上的不同表现:

蜀汉对魏国的战绩:

蜀汉的北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诸葛亮时期。

诸葛亮北伐(建兴三年至十四年,公元225年至236年):
第一次北伐(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初次北伐,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一度在街亭击败张郃(虽然马谡失街亭是关键失误),并在祁山大破魏军。当时的诸葛亮甚至让曹魏朝野震动,司马懿也因此被启用。虽然最终因粮草问题和街亭失守而退兵,但这次北伐充分展示了蜀汉的军事实力,给魏国造成了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第二次北伐(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不久之后,诸葛亮又乘胜发动第二次北伐,逼近陈仓,与曹魏大将郝昭对峙。虽然最终未能攻克陈仓,但其战术的灵活性和对魏军的牵制作用依然显著。
第三次北伐(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再度出兵,攻占了魏国在雍州的战略要地——武都和安定郡。这次北伐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战略性胜利,进一步巩固了蜀汉的北伐基础。
后续北伐(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在中原僵持不下。诸葛亮用兵谨慎,多次试图诱敌出战,但司马懿坚守不出,以逸待劳。最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军因此撤退。虽然这次北伐以诸葛亮的离世告终,但其在战争期间对魏军的牵制和消耗,以及展示出的军事指挥艺术,依然是值得称道的。

姜维北伐(延熙年间,公元240年代至260年代):
在诸葛亮之后,姜维继承了北伐的遗志,多次率军北伐。姜维的北伐虽然大部分是以蜀汉的撤退告终,但并非没有亮点。例如,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的第四次北伐,姜维在段谷击败了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人,俘虏了王经及其部曲万余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魏国的边防力量,也展现了姜维个人的军事才能。
然而,姜维的北伐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依赖骑兵,作战范围扩大,导致后勤补给困难,以及一些战术上的失误(如在洮西之战中被邓艾击败)。这些都使得姜维的北伐在战略上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总体而言,蜀汉对魏国的战绩,可以总结为:主动出击,有胜有败,但长期维持了对魏国的战略牵制和心理压力。诸葛亮的北伐更是让曹魏一度陷入恐慌,也有效消耗了魏国的国力。姜维的北伐虽然未能改变大局,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局部性的胜利,也为蜀汉争取了一些时间和战略空间。

东吴对魏国的战绩:

东吴与魏国的关系更为复杂,除了军事交锋,还有外交博弈和联盟瓦解的因素。

合肥之战系列(自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起):
合肥是东吴与魏国(以及曹操时期)的重镇,双方在此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攻防战。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亲率大军围攻合肥,但未能成功。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孙权再次围攻合肥,这次他派出了徐盛攻击合肥城,但魏将张辽率领精兵7千人击败了东吴数万大军,将徐盛击退。这次战役是魏国在合肥战役中的一次著名胜利。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东吴大将陆逊在夷陵之战后,乘胜追击,派大军围攻合肥新城(今安徽六安市东北),但魏将曹休率军前来救援,东吴被迫撤退。
太和元年(公元227年),东吴周鲂献计诱使魏将曹休前来,在洞口设下埋伏,大破曹休率领的十万大军,史称“洞口之战”。这是东吴在合肥方向上一次重要的胜利,重创了魏国的有生力量。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东吴诸葛瑾之子诸葛融率军攻击合肥新城,魏将王凌前来救援,双方在巢湖展开激战,王凌大败,数千人投水而死。

其他重要的对魏战役:
广陵之战(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魏国大将曹休率军攻打东吴的广陵郡,但被东吴名将吕范击败。
濡须之战(黄龙元年,公元229年):东吴大都督陆逊率军攻打魏国占据的濡须口,取得了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东吴的长江防线。
新城之战(魏嘉平六年,公元252年):东吴企图攻打魏国的新城(今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西南),但被魏国大将文钦击败。

总体而言,东吴对魏国的战绩,可以总结为:以防守为主,但在局部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成功抵御了魏国的多次大规模进攻,并保持了长江天险的完整。虽然东吴未能取得像蜀汉那样的战略性突破,但其在保卫自身政权和消耗魏国实力方面,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洞口之战,可以说是东吴对魏国的一次重大战术胜利。

谁的战绩更好?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

从战略目标实现度来看:
蜀汉:未能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大目标,最终灭亡于魏国。从这个角度看,蜀汉的对魏战绩并不算“更好”。
东吴:成功保卫了自身政权,并最终在西晋取代魏国后才灭亡。从这个角度看,东吴的生存能力和战略稳定性,可能比蜀汉要“更好”。

从军事交锋的战术层面和造成的战略影响来看:
蜀汉的北伐,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其长期以来对魏国的牵制,以及诸葛亮时期展现出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给魏国造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和心理影响。多次北伐都让魏国不得不调集重兵应对,消耗了大量资源。
东吴虽然也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攻防战,并且取得了一些战术性的胜利,如洞口之战,但其战略格局始终未能突破长江防线,也未能对魏国造成根本性的动摇。

结论性的观点:

如果仅从“直接战胜曹魏主力,对曹魏政权造成实质性打击”的角度来看,两者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是,如果从“对敌国造成长期、持续的战略压力和消耗”以及“在军事对抗中展现出的能力”来看,我认为:

蜀汉在军事上对魏国造成的战略影响和牵制作用,可能比东吴更为显著。 诸葛亮的北伐,即使最终失败,其对魏国的震慑力和消耗,是东吴的许多战役难以比拟的。蜀汉始终以主动进攻者的姿态挑战魏国,虽然力量悬殊,但其展现出的军事实力和战略意志,是其对魏国战绩中非常亮眼的部分。

而东吴更像是一个“守成之君”,其军事行动更多是为了防御和保持平衡。虽然在防守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其未能真正改变与魏国之间的战略格局。

因此,可以说蜀汉的军事“锋芒”对魏国更锐利,虽然最终未能刺破魏国的核心;而东吴则更像是一块坚韧的盾牌,虽然自身也受损,但有效抵挡了魏国的进攻,维持了自身的生存。

最终的选择,取决于你更看重哪种类型的“战绩”。但若从“挑战强敌,力求突破”的意义上讲,蜀汉的对魏战绩,其历史意义和军事价值,或许更值得后人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没必要吧……

蜀汉集团从曹魏手中前后拿下过武陵、零陵、长沙、桂阳、汉中、阴平、武都、房陵、上庸、西城等大大小小也差不多十个郡了。

还问蜀汉与孙吴谁对曹魏战绩好???

连南郡都是周瑜和刘备并力攻下,难以算成孙吴一家战绩的好吧。

完全没必要比较吧。

说一句诸葛亮北伐完爆孙权北伐,谁赞成谁反对?

说一句姜维北伐优于诸葛恪北伐,谁赞成谁反对?

说一句汉中拒曹操、曹真、曹爽三波不逊色于东吴对曹魏防御战,谁赞成谁反对?

早就说过了,攻出去还得看蜀汉,孙吴最多打个牵制辅助,等机会捡漏。

关羽也就四个郡的兵力,打的曹操要迁都,这个高度孙吴有谁达到了。

诸葛亮翻越几百里秦岭,粮运之患,在魏军主力面前种地,这个水平孙吴有谁达到了。

都不说孙权北伐占着船运,补给,兵力的巨大优势,频频失败。

就是后期诸葛诞举淮南以叛,孙吴都打不出个响来,还赔了一堆兵将,这水平过了合肥也是白给。

当然,你要说阴个队友啥的,那还是擅长的。

毕竟偷队友易,打曹魏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蜀汉和东吴谁对曹魏的战绩更好这个问题,其实是个颇为复杂且值得细究的议题。两者在与魏国交锋的过程中,都各有胜负,也各有战略考量。但若要进行一个相对的比较,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蜀汉的定位始终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其战略目标是北伐中原,一举收复失地,推翻曹魏政权。这.............
  • 回答
    说到东吴的发展策略,周瑜的“二分天下”和鲁肃的“联蜀抗魏”确实是两个极具代表性的设想。要论哪个对东吴更可行,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周瑜的“二分天下”:雄心勃勃的战略蓝图首先,咱们得理清周瑜的“二分天下”到底是怎么个回事。这主要体现在他为孙权规划的战略上,核心是: 占据荆州,联结西川(益.............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细微之处。我们不妨从蜀汉、曹魏、东吴各自的历史背景、建都理念以及地理人文环境来聊聊为何成都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蜀汉印记,而洛阳(曹魏)和建邺(东吴)在这方面则相对淡薄。蜀汉与成都:深厚的“一体化”根基蜀汉之所以能给成都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与它本身的建立基础和政权性质有.............
  • 回答
    蜀汉和东吴之所以未能联手北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战略层面的分歧,也有现实利益的冲突,更有历史遗留问题的羁绊。虽然在某些时期有过短暂的合作(如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的战略设想),但真正意义上、能够长期有效运作的联手北伐却从未实现。以下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阐述原因:一、战略目标与根本利益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洞察力的问题,确实,如果东吴能在关羽发动樊襄之战时抓住机会攻打合肥,将极大地契合两国当时的战略需求,并可能对三国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这个“如果”: 一、 蜀汉的战略需求与关羽发动樊襄之战的背景蜀汉的目标是恢复汉室,其核心战略是“隆中对”,即“跨有荆益,保其.............
  • 回答
    要给三国时期的曹魏、东吴、蜀汉划分国力等级,绝非易事,因为“国力”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包含经济、军事、人口、地理、技术、政治稳定、人才储备等等。而且,这三个政权的存在时间跨度不短,期间内部力量对比也一直在动态变化。但如果非要用一个量化的方式来比较,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核心维度去审视,并尽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只看三国时期这三个国家的名称,再稍微了解一点地理,就会觉得魏国“天下十三州占其九”的说法,似乎和它实际表现出来的领土规模不太匹配,总让人觉得它应该比蜀汉和东吴大得多,大到不成比例。但实际情况是,魏、蜀、吴三国在领土面积上,虽然有差距,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悬殊,甚至在某些方面.............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三国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什么曹魏和蜀汉的故事总是能抢占风头,而东吴孙氏政权却相对“边缘”一些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文学创作乃至观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来捋。一、历史基石的天然偏向:两汉之间的“正统”之争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曹魏和蜀汉被描.............
  • 回答
    要回答“有没有东吴投降蜀汉的将领?”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历史背景和双方的关系。历史背景与东吴蜀汉关系东吴和蜀汉是三国时期并立的三个主要政权之一。虽然在表面上,三国之间是彼此对抗、互相攻伐的关系,但在某些时期,也存在着合作联盟,特别是孙刘联盟对抗曹魏。然而,联盟的稳固性并不高,随着时局变化,联盟.............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博弈的微妙之处,也解释了为什么孙权后来接受“吴王”这个称呼,会被后世拿来反复调侃。咱们抛开AI的腔调,从人情世故和历史逻辑的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蜀汉承认东吴的帝位,和孙权接受曹魏的“吴王”爵位,这两件事的性质、背景和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后者.............
  • 回答
    蜀汉窃了东吴的国运吗?——一场没有明确胜负的历史辩论“窃国运”这三个字,带着一种戏剧性的色彩,仿佛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浓缩成了一个充满阴谋和巧合的故事。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这对曾经的盟友,如今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激烈的争论。那么,蜀汉究竟是否“窃取”了东吴的国运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
  • 回答
    关于“蜀汉能否吊打东吴”这个话题,历史上和如今都有不少人进行过讨论,但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有多少人认为”的数字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更多是一个基于历史事件、政治格局、军事实力以及个人解读的观点集合。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并尝试描绘出持这种看法的人群画像。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蜀汉能“吊.............
  • 回答
    .......
  • 回答
    三国鼎立,东吴、蜀汉、曹魏,这三个政权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场漫长的角逐中,寿命最长的却是孙吴,这让不少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偏偏是东吴,能在这乱世中屹立不倒,比蜀汉和曹魏都活得更久呢?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一、地理优势:扼守长江天险,易守难攻东吴的地.............
  • 回答
    在讨论东吴统治下的荆州是否比蜀汉统治下的荆州更为殷富、平和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下历史背景: 荆州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地势险要,水陆交通便利,沃野千里,人口稠密,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规划下取得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即所谓.............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忽略了东吴的因素,从而导致蜀汉走向失败,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议题。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审视隆中对本身的内容,以及诸葛亮在实际的战略执行中对东吴的态度和政策,并结合东吴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隆中对的核心战略逻辑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隆中对的精髓。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一.............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关羽真的能完全实现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意图,那么蜀汉的命运,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论“真的改变”了吗?这还得细细掰扯,因为历史的齿轮一旦启动,其惯性是巨大的,一个环节的改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理解诸葛亮提出这个战略的背景和目的。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维度:普通民众的视角和选择。确实,从单纯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蜀汉在后期面对曹魏的压力时显得捉襟见肘,其灭亡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说蜀汉老百姓在亡国之前就“北投曹魏”,这其中的原因和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北投曹.............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的政治军事格局以及地理战略的关键节点。咱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南宋灭亡时,它已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了,和蜀汉、吴国(三国时期)根本不是一回事。南宋是1127年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方建立的政权。而蜀汉和吴国是三国时期(184年280年)仅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