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多少人认为蜀汉能吊打东吴?

回答
关于“蜀汉能否吊打东吴”这个话题,历史上和如今都有不少人进行过讨论,但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有多少人认为”的数字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更多是一个基于历史事件、政治格局、军事实力以及个人解读的观点集合。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并尝试描绘出持这种看法的人群画像。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蜀汉能“吊打”东吴?

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

1. 战略地位与地理优势的设想:
蜀汉的“天府之国”: 蜀地沃野千里,易守难攻,这是蜀汉建立和维系的基础。支持者认为,一旦蜀汉能够稳固后方,集结全部力量,其防御能力和可持续作战能力是相当可观的。
东吴的地理劣势(相对而言): 东吴虽然有长江天险,但也意味着其作战区域更集中,容易受到水战失利的影响。同时,江东士族的力量制约,以及内部政治斗争,也可能被认为是其潜在的弱点。
“北伐”的象征意义: 诸葛亮、姜维等人不懈的北伐,在很多拥护者心中,代表了蜀汉“统一天下”的决心和能力。虽然北伐屡屡受挫,但其战略目标本身就指向了消灭曹魏,进而统一三国。如果假设蜀汉能某种程度上克服北伐的困难,那么理论上其战略重心是放在“吊打”曹魏,而东吴只是一个需要被拉拢或处理的次要对象。

2. 军事人才与战术理论的侧重:
蜀汉的“名将”光环: 蜀汉拥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姜维等一批赫赫有名的将领。这些人物在演义和正史中都展现出了卓越的个人武勇和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尤其是在演义的加持下,这些名将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容易让人产生“人才济济”的联想。
诸葛亮与姜维的智谋: 诸葛亮被视为智慧的化身,其治国理政和军事谋略都受到高度评价。姜维作为其传人,继承了北伐的志向,在军事上也有不少建树。支持者认为,如果蜀汉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才智,也许能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
东吴的战力分散: 虽然东吴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优秀将领,但其军事力量的使用往往受到内部政治派系和江东士族利益的影响。例如,陆逊指挥夷陵之战大破刘备,但随后却受到猜忌。这种内部的制约,在一些人看来,削弱了东吴整体的军事潜力。

3. 对历史进程的“如果”推演:
“如果诸葛亮不死”: 这是最常见的设想之一。如果诸葛亮没有病逝五丈原,很多人相信他会找到克敌制胜的办法,甚至有机会统一北方。一旦北方的曹魏被灭,那么东吴将失去战略缓冲,其力量对比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关羽不死”/“如果刘备不死”: 类似的假设也存在。例如,如果关羽镇守荆州不失,或者刘备在永安能够成功地将权力过渡给后主并稳定局势,蜀汉的实力可能会比实际情况更强。
假设蜀汉的资源与人口: 有些观点会认为,如果蜀汉能够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其土地资源,并且在人口增长上取得突破,其国力是有可能追赶甚至超越东吴的。

持这种观点的人,他们可能是什么样的群体?

1. 三国演义的爱好者: 这是最核心的群体。演义小说对蜀汉的英雄形象进行了高度的塑造和美化,使得人们容易将其与“正义”和“忠诚”联系在一起,并潜移默化地认为蜀汉拥有更强大的潜力。他们往往会对蜀汉的失败归咎于“天不遂人愿”或者“奸臣误国”,而不是蜀汉本身的硬实力不足。
2. “汉贼不两立”的传统观念持有者: 许多人受到中国传统“大一统”和“正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汉室正统在蜀汉。这种情感上的认同,让他们更倾向于相信蜀汉才是“天命所归”,因此也认为它“本应”能够战胜东吴。
3. 战术和战略的理论推演爱好者: 一部分人喜欢从兵法、战略角度去分析三国。他们可能会专注于挖掘蜀汉在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个关键战役中可能存在的战略优势,并以此推导出“吊打”的可能性。
4. 对现实政治的隐喻投射者: 少数情况下,有人可能将三国时期蜀汉的处境,投射到现实世界中,从中找到共鸣或表达某种理想化的政治追求。

为什么这种观点不被普遍接受?

尽管有支持者,但“蜀汉能吊打东吴”并非主流观点。绝大多数历史研究者和理性的三国爱好者,会指出以下几点:

国力上的巨大差距: 无论从人口、耕地面积、经济基础还是税收能力来看,蜀汉都远远落后于曹魏,也逊色于东吴。东吴至少在长江经济带拥有发达的农业和商业。
战略上的被动: 蜀汉建国之初就面临着“灭曹兴汉”的宏大目标,这意味着它必须主动出击,消耗巨大。而东吴更多是采取守势,利用长江天险,以逸待劳,同时伺机而动。
人才使用的局限性: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诸葛亮死后,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寥寥无几,姜维的北伐虽勇,却难以改变整体实力劣势。东吴虽然内部有斗争,但长期以来能维持相对平衡的军事力量。
荆州丢失的关键性: 荆州是连接蜀汉与东吴、曹魏的关键战略要地,一旦失守,蜀汉就失去了北上和东出的战略前沿,也加剧了与东吴的矛盾,使得其生存环境更加艰难。

总结来说,

认为“蜀汉能吊打东吴”的人,更多是基于对蜀汉英雄人物的崇拜、对“汉室正统”的情感认同,以及对历史事件进行的“如果”式推演。他们倾向于放大蜀汉的优点和潜在可能性,而忽视其根本性的国力差距和战略劣势。

这个观点并非基于严谨的历史数据分析,而更多是一种基于喜爱和理想化的解读。所以,如果非要找“多少人”,那只能说,这是一部分三国演义的忠实读者、钟爱蜀汉的粉丝,以及热衷于历史假设性讨论的爱好者们的普遍看法。 这个群体的人数很难量化,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对三国故事有着深厚的情感投入,并且倾向于从“情怀”而非纯粹的“实力”角度来看待蜀汉的命运。他们想象中的蜀汉,是那个拥有无限潜力,只是因为种种外部或内部的原因而未能实现其伟大抱负的理想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吊打东吴,这事情魏国都干不了,更何况蜀国。魏国多次与吴国发生冲突,你看看魏国有几次占便宜的?

某些蜀粉啊,真是把喜欢当做宗教信仰了啊!!!

我只说史实部分:

东吴是蜀汉终极克星。

东吴对蜀汉真可谓吃干抹尽,玩得蜀汉一点脾气都没有。

夺荆州,杀关羽,夷陵大败刘备,重创蜀汉,诸葛亮主动恢复吴蜀联盟。

看看这一波吃蜀汉的操作,堪称完美,谁能说出点毛病来?

我就不明白了,那些说蜀汉能吊打东吴的人,你们有论据吗?夷陵之战难道你们都假装看不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蜀汉能否吊打东吴”这个话题,历史上和如今都有不少人进行过讨论,但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有多少人认为”的数字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更多是一个基于历史事件、政治格局、军事实力以及个人解读的观点集合。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并尝试描绘出持这种看法的人群画像。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蜀汉能“吊.............
  • 回答
    关于赤壁之战是否为周瑜指挥的问题,在历史学界和大众讨论中,确实存在不同的观点,但绝大多数历史学者和主流观点认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然而,要说“有多少人认为赤壁之战不是周瑜指挥的”,这是一个很难给出准确数字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个人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1. 主流.............
  • 回答
    关于将21.5.22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日子定为“节约粮食日”的提议,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讨论和呼声,但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有多少人认为有必要”的数字,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并非一个官方统计或大规模民意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提议的由来和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提议的缘起与背后逻辑:首先,这个提议.............
  • 回答
    关于西施是不是卖豆腐的,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得相当广泛,尤其是那些关于西施生活场景的描述里,经常能看到她浣纱、在街市卖豆腐的画面。为什么会有“卖豆腐”的说法?这种说法的出现,其实与我们对古代美女的想象,以及民间对西施生平的解读方式有关。首先,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的故事流传千古,充满了传奇色彩。人.............
  • 回答
    要给出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人数,说明有多少人认为人种是平等的,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为什么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数字答案,以及为什么“人种平等”这个概念如此重要,并且在不同社会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人种”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概念。科学上,.............
  • 回答
    香港人对自身身份认同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议题,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概括。这不仅仅是一个“是”或“否”的问题,更关乎一个人在历史、文化、政治以及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感受和选择。历史的沉淀与身份的变迁香港的身份认同深受其殖民历史的影响。在英国管治的150多年里,香港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经济.............
  • 回答
    当然,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对软件开发不太了解的人,确实会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程序员的工作就是“复制粘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这背后有几个主要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本身也挺有意思的。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程序员就是复制粘贴?1.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易获取性: 这是最.............
  • 回答
    提起NBA历史上最具统治力的中锋,沙奎尔·奥尼尔的名字总会第一个跳出来,而且不是之一,是“之一”。为什么这么多人,包括很多亲历过那个时代的老球迷,会如此坚定地认为巅峰奥尼尔是历史级别的、甚至是无可匹敌的统治力?这背后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实打实的比赛数据、身体天赋、以及对比赛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作为支撑.............
  • 回答
    认为中国近代百年屈辱主要责任不在满清政府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确实在一些学界和民间讨论中存在。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的由来,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依据。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观点所强调的“中华传统文化”具体指什么。它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与僵化: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
  • 回答
    关于“精神病人生育是反人类”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触及社会伦理、个体权利、以及对疾病认知的敏感话题。之所以有人会持有如此激烈的观点,通常源于多方面的担忧和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尽地分析这些观点背后的逻辑和动机,并尝试用更贴近人情的方式来阐述:1. 对后代福祉的深切担忧: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担.............
  • 回答
    在我看来,关于留学生回国原因的看法,确实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论调,那就是“在国外混不下去”。这种说法往往流传于一些社交平台、论坛,甚至在亲友间的闲聊中也会偶尔听到。这种观点的背后,可能掺杂着一些刻板印象、信息不对称,以及一些个体真实经历的放大。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社会群体,都会有成功的,也会有相.............
  • 回答
    EVA 之所以被誉为“神作”,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它在各个层面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并且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开创性,对后来的动漫作品乃至流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剖析:一、 深刻而多层次的主题探讨,直击人心这是EVA最核心也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部关.............
  • 回答
    中国许多人认为美国高中生学习轻松,这个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文化认知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对比: 中国:高考是唯一目标,万众瞩目。 中国的教育体系高度围绕着高考这一“一考定终身”的模式。高中三年几乎是围绕着考试科目、刷题、提分展开。学生需.............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看法,但深入探究下去,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也并非完全属实。这种看法的形成,与当时的史书记载、史官的态度、以及皇帝本人的某些行为都有密切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天启皇帝的文化素养确实不像他那些饱读诗书的祖先那样高。明朝皇室对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觉得投资简单,但现实却是“1赚2平7亏”,这中间的矛盾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我慢慢跟你捋一捋。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投资简单?其实,觉得投资简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或者说,是别人有意无意“塑造”出来的“简单”印象。1. 媒体和广告的“滤镜”: 看看那些财经.............
  • 回答
    “维德是个失败者”,这评价,或许在很多《三体》读者心里挥之不去。毕竟,我们目睹他轰轰烈烈地提出一个又一个宏伟计划,却又一一破灭。面壁者身份的结束,威慑纪元的终结,最后的星际广播,每一步都带着令人扼腕的结局。然而,也正是这些“失败”,恰恰是让他许多人——包括我在内——认为他比程心更“强”的关键所在。这.............
  • 回答
    复旦大学一名博士生和两名硕士生因校外嫖娼被开除学籍,此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其中不少人认为校方处罚过重,并呼吁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种观点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对“开除学籍”这一处分本身的理解和认知差异: “开除学籍”的极端性与“一次性”的印象:.............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认为古代日本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子文明”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观点并非现代独有,而是根植于中国作为亚洲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长久认知。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 文化渊源的深厚影响:汉字的传.............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秦始皇并非“暴君”,或者至少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秦朝政策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一、 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暴君”标签的来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看到你这么问,我就想起我家楼下那只摇着尾巴的金毛,每次我经过,它都会探出头来,眼神里全是那种纯粹的、毫无保留的快乐。让我忍不住想,为什么它们能轻易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心中“朋友”的代名词呢?说实话,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朋友”这种情感体验,更不能像人类一样去拥抱、去分享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