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真的有那么多人认为留学生回国是因为在国外混不下去吗?

回答
在我看来,关于留学生回国原因的看法,确实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论调,那就是“在国外混不下去”。这种说法往往流传于一些社交平台、论坛,甚至在亲友间的闲聊中也会偶尔听到。这种观点的背后,可能掺杂着一些刻板印象、信息不对称,以及一些个体真实经历的放大。

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社会群体,都会有成功的,也会有相对不如意的。留学生群体自然也不例外。有些人可能因为学业上的确存在困难,比如难以适应国外的教学模式、语言障碍过大、专业选择不匹配,或者单纯地学习动力不足。也有些人可能在生活上遇到了坎搏,例如文化冲击难以适应,社交圈子狭窄感到孤单,或者因为经济压力而不得不考虑回国。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在毕业后的求职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发现国外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自己所学专业并不被当地企业看好,或者因为签证、身份等问题,回国成了更现实的选择。这些个例的存在,无疑会成为“混不下去”论调的素材。

然而,将所有回国留学生都归结于“混不下去”,未免过于片面和简单化了。我们看到,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内的就业市场、生活环境、职业发展机会,以及家庭和人脉关系,都对许多留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比如,不少留学生选择回国,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国内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在这些领域内更广阔的职业前景和晋升空间。中国的科技创新、互联网经济、文化产业等领域,为年轻人提供了许多令人兴奋的机遇,而这些是他们在某些发达国家可能难以找到的。他们可能在国内有更熟悉的资源和人脉,能够更快地融入职场,并发挥自己的优势。

再者,家庭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许多留学生在外学习多年,会非常思念家人,希望能够多陪伴父母,或者参与到家族事业中。尤其是在父母年迈、需要照顾的情况下,回国成为了一个情感上和现实上都非常重要的选择。

还有一些人,虽然在国外学业和生活都还不错,但他们发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与国内的市场和环境更为契合。他们可能希望在一个更熟悉、更具活力的文化环境中发展,或者他们对国内某个特定的行业或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希望能够亲身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此外,疫情的影响也客观上促使一部分留学生选择回国。无论是学业的线上化,还是国际旅行的限制,都让一些留学生重新审视了他们在海外的规划,并将回国作为更安全、更稳定的选项。

所以,当听到“留学生回国就是混不下去”这样的说法时,我们不妨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每个人的选择背后,都有其复杂且个人的原因。将他们简单地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努力的不尊重,也忽视了中国社会日益增长的吸引力以及留学生个体多元化的职业追求。很多留学生,即便回国,也依然带着在海外习得的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他们正在为国内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原答案中对第一类留学生的描写非常不恰当,对很多留学生知友造成了误解和伤害。在此,我想向他们真诚地道歉!以后我一定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撰写答案!

另外,这个答案本身包含我个人大量独断的偏见和情感色彩,就算修改后肯定也非常不严谨,请大家把它当做是一篇戏谑性质的小杂文斟酌观看,切勿当真。

最后,再次向各位被误导和伤害的知友致以歉意!

---------------------------------------------------------------------------------------------------------------

留在国外,就会为了发展的上限而忧虑。

回到国内,就会为了生存的下限而焦虑。

因此,产生了四大类留学生:

第一类是留在国外型,人数不少。这里面有两个亚种,素质差别很大:一类我称为赖在国外型,素质平庸,通过各种手段留在海外,基本上抛下了自己发展的抱负和野心,甚至有的连尊严都抛弃了。因此,他们不会有发展上限的忧虑,并乐于用国外生存下限的稳定感来嘲讽国内的劳苦大众。另一类我称为国外打拼型,素质比第一类强了不知道多少,他们留在海外是通过个人的硬本事,初衷也是希望能够规避国内的一些缺陷,同时努力打拼到一个相对生活相对平稳的程度。他们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成为第三类,也可能会出现突破成为第二类稀有种,当然很多也会保持在一个稳中有升的过程。选择更好的生活是人的基本权利,这些海外打拼型的学生不应该同赖型的学生混为一谈。但这些人一旦到达某种瓶颈,也会开始忧虑和反思自己的人生的发展轨迹,试图和国内建立更多的联系。

整体而言,第一类型中除了少数特例(比如和父母感情淡漠的,或者成功把父母接到国外居住的)以外,他们内心最大的遗憾和负罪感就是错过了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这种遗憾和负罪感恰恰反而让他们更加无法再迈开步子回到国内。

第二类是闷声发财型,人数非常少,但素质非常高。他们先在国外保障了生存的下限(环境,孩子,绿卡,等等),而后回国拼一拼发展的上限。这种策略的优势是:他们回国之后不需要像劳苦大众一样每天为了各种生存的下限(环境,孩子,福利,等等)而焦虑。他们的选择规避了国外的局限和国内的缺陷。他们的特点是智商情商都爆表,闷声发大财是共同的心声和口号。国内一些金光闪闪牛逼哄哄的人,很多都是属于这类的。当然,此类也会出现稀有种,比如在国外突破了发展的上限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数量极少。这些人的身份已经不需要回国来拼发展的上限,但是他们大多也乐于保持和国内的关系。

第三类是选择回国型,人数最多,分为两大亚种,素质差别极大。第一亚种称为赖回国内型,人数最多,素质最差,是在国外真的是连生存的下限的保障不了——说白了他们留学生的身份不如街头的流浪汉,人家至少还有身份能保证生存的下限。因此他们回国之后其实也同样要和劳苦大众一样为了生存的下限焦虑,并没有得到任何特别的好处(甚至语言能力的提高都非常有限)。

当然这里面也存在稀有种——镀金富二代型。他们从小到大都从来没感受过生存的压力和焦虑,留学就是长期旅游,没有不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人数其实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多,只不过很多第三类第一亚种的赖回国内型留学生在国外时喜欢打肿脸充胖子,才会让人们将这个稀有种误认为是另一个亚种。

第二大亚种是回国打拼型,素质较好,和第一类留学生中的海外打拼型不相上下(甚至很多人就是从打拼型转化过来的),但更有向上的闯劲和对未来发展的野望。虽然他们的素质还没有达到第二类和第四类留学生的水平,他们回国就是为了拼一把发展的上限,当然同时也要承担生存下限的焦虑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类回国时都会强调想和父母家人多相处,但实际上,第一亚种赖回国内型是想回国后让父母罩着,第二亚种回国打拼型是想回国后罩着父母(当然很多在发展前期也被父母罩着)。两者也许都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内心促动个人发展的源动力截然不同。

第四类是一心报国型,人数最少,综合素质可能和闷声发财型不相上下,但是里面有一些真正顶尖的天才。他们中很多人的能力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第二类稀有种的水平,但为了自己的信念,梦想和抱负选择回国发展。他们没有考虑太多发展的上限和生存的下限问题——对应他们的能力和信念,这些都不是事儿。

而我们目前的问题是,有太多第三类第一亚种赖回国内型留学生打着第四类一心报国型留学生的幌子,一边自我麻醉,一边招摇撞骗,连带着拖累了第三类第二亚种的回国打拼型,和第四类一心报国型留学生的名声。而第一类留学生里的赖在国外型则在一边卖力地嘲讽着他们,却也在同时拖累了第一类留学生里国外打拼型的名声。后者则身在默默奋斗着,期待有一天能真正融入异国的文化中,甚至突破玻璃天花板达到第二类闷声发财型的高度。

而处在食物链顶端的第二类闷声发财型留学生,早就一声不吭地看穿了一切。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挺想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切身体验。

简单说一下我自己的经历,我本科复旦读了一年,当时年少无知,看不上国内学校,辍学出国,读的是UBC和U of Chicago。

从道理上来讲,直到后来芝大毕业,我手里一直握着加拿大的work permit,去纽约或者多伦多找工作也都可以。我父母坚定的希望我留在北美,我姐姐在北美定居了十几年,也一直劝我留下来,我也确实拿到了一些投行和买方的offer,但是我还是回国了。

先说说当时回国的几个原因。

首先,我找到的工作确实不太理想,我本人学数学出身,却对二级市场没什么兴趣,至少毕业当时是这样的。我一直自诩是个靠忽悠讨生活的人,干技术活儿好累。请从业人员看过这句话一哂即可,当年的我就是这么naive。我毕业的时候金融危机过去还不算久,工作挑三拣四的可能性不大,有什么就去什么。事实上绝大多数当时在美国学MFE或者数学的学生去金融相关,基本都是做quant或者小trader,和华尔街电影里那种叱咤风云微微一笑改变世界的场景压根没关系。而传统IBD前台,西服革履b格高到天上去的一级狗,在美国干这个的中国人,今日完全凭自己进入这个门槛的恐怕比例极低。如果说拿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算是一种渣的话,那么的确,我当时不算很渣也至少是部分渣。

第二,生活习惯上,在北美呆了那么多年,照理说没什么特别不习惯的了,但是如果说多喜欢,我谈不上。我相信绝大多数住在美国十年以上的中国人都懂,华人是非常小的,即使是中国人云集的主要移民城市,华人圈子依然是小到可怜的,而且这个华人圈子里一定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你玩儿不到一起的。而白人呢,中国人和白人做朋友的很多,但是估计你闺蜜是白人这种事应该很少。为了和白人做朋友所以去学棒球的中国人估计更少了。我也有不少白人朋友,一起喝酒扯淡没问题,但是好像还是有哪里怪怪的。

其实概括起来说,求职和工作前景上,华人有很明显的天花板;从生活角度来看,我个人是更适应北上广这种特别热闹的大都市,可能我从小就活在熙熙攘攘里习惯了,周围都是白人,中国人就那么一个小圈子,我可能不太喜欢。

这些原因细说起来,没什么不能克服的,也不是美国的错。中国人的职场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人自己没有适应白人的职场文化;纽约很熙熙攘攘啊,并不是美国就是各种穷乡僻壤。可能只是我觉得在纽约撸串总是差点意思吧。个人选择而已。

只是有一件事我要提醒大家,可能在美国的时候很多人意识不到,那就是留学生不论是留下还是回国都好,但是你做了决定,日后再改变的转移成本是很高的。很多人抱着一个误区,在美国工作几年回国会很吃香,或者回中国工作挣钱了还可以回美国。前者来说,其实美国非常多的工作经验移植到国内的价值是很低的,很多行业中美差异很大,并不见得你在一个“先进”的行业里工作过,你就一定能适应一个“落后”的行业。也可能你在美国人的公司里级别不高,回国了你的价值很有限,可能又和你对自己的预期产生落差。除了工作方面,可能你三十岁结婚生子,想回国就要面对两地分居,包括如果举家归国的种种问题,这个成本,一般人承受不起。至于回国以后再移民,那我只能说,不考虑时间的等待,你在中国的工作经验几乎百分百是不太可能移植到美国的。那就意味着你去美国之前要完成足以让你在美国滋润生活下半辈子的经济积累,这个困难恐怕也是很大的。

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一次性的选择可能是一辈子的。

对我来说,可能因为在美国也感受不到华人的政治参与度,所以不太相信华人为了自由民主用脚投票这回事。多数华人移民,或者留学愿意留在美国,还是觉得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环境、经济、安全感各方面比中国强。毕竟中国大学生毕业面对的生存压力可能要大得多。

但是在这里,我也反向提供几个参考意见,这也是我回国的理由。

第一,屌丝在哪里都是屌丝,不要以为美国或者欧洲的屌丝们过得就有多幸福。我承认加拿大或者欧洲某些高福利国家的底线是比较高的。在那边就算再差,混一套房子一台车真的是基本的不能再基本。但是试问,留学的诸位在国内有底层到这个地步吗?一套房一台车就满足了你的人生冲动?你对自己的能力如此不自信吗?我回国之前曾经跟我留在美国的朋友前半句说,我觉得我好歹美国top5毕业,不见得多优秀,再差应该在什么国家都能混碗饭吃。我对回国的风险有心理准备,但是我觉得,恰恰回到一个文化更了解人脉更丰富的环境里如果你都做不成什么事,好像在美国就能出人头地,仅仅是因为觉得美国是一个更公平更不需要勾心斗角更纯洁的社会的话,我以为是对人性的正态分布缺乏基本认识,起码是腹黑美剧看的太少了。

第二,与国内的低底线对应的,是国内的高上限。当年火热的刘亦婷也好,曾子墨也好,甚至于我斗胆加上一句李开复,在美国都是什么耀眼的不得了的人物吗?恕我直言,曾子墨当年那本拿出来忽悠了一大片的“我突然发现自己不喜欢投行的生活所以我去了凤凰卫视”的鸡汤,真相是她搞办公室恋情被发现结果被迫辞职,这是投行圈里尽人皆知的事情,拿回国内炒了一圈赚钱而已。我在美国的同学,其实有很多都是很勤奋聪明优秀的人,但是大多数都早早的老婆孩子热炕头,过起了美国式的安稳生活,并且觉得理所当然,这其中全是他们的主观原因吗?我以为不尽然。反倒是这些年发财的也好创业的也罢,折腾出点动静的,基本都是在国内。因此我回国的时候说的后半句就是,虽然回国有风险,但是回国可以做的事情似乎也多一点。

最后说两句话,第一句话呢,绝大多数中国人会生活在中国,这是宿命,很显然,在日本移民潮最汹涌的时候,绝大多数日本人也还是要生活在日本的。一个巨大的人口留学普遍化,美国当然在宏观上不可能给中国人提供那么多位置,H1B已经决定了大多数人是要回来的。以前去的人少,回来的人好像是渣,今天只是一个正常的必然的现象而已。何况中国在我心里不会崩掉,我佩服那些真的抱着回国了可以做有益的事情而回国的,而不是那些混不下去想回国靠爸妈托关系找个工作再拿海龟身份泡妹子的。我想前者是越来越多了,中国已经不是什么都做不了的地方了,我们甚至有很多东西做的比美国更好。后者也越来越少了,因为中国的妹子现在也没那么好骗了,你是海龟怎么不开个保时捷,估计在国外也是臭屌丝。

第二句呢,人生的幸福是求仁得仁,我不是来鼓吹回国发财的。但是生活就是围城,但凡你认真的去看所有状态的转换,去体会墙内外的两个样子,你就知道,没有什么去美国或者回中国就能解决的问题。人学习的一切就是为了知道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世界,你找到适合你的就好,这个别人不能教给你。至今,我闭上眼常想起日出的密歇根湖,日落的哈德逊河,在湖边跑步吹着夏风的感觉。我不敢随便回母校,因为自己做的还不太好。但是如果有个人真心对我说,我好爱这种感觉,三里屯陆家嘴国贸的拥挤让我窒息,那我会跟他说,留下吧,好好吹风。

以上。

ps:这么多人点赞,受宠若惊。我就补充两句吧。

最早出国的时候,见识少,愤青过,向往过民主社会的各种好,看不起过清北复交,觉得自己高考分数也够清北,又上了复交,不稀罕。

呆久了,才知道民主的滋味固然好,可是回头看,我们这个国家的样子有各种成因使然,也没有那么糟糕。美国的名校不错,可是清北的人才一样很优秀。

归根结底,这个世界是平的。

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后常在想,到底什么算混不下去。在温哥华我见过不少富二代,在加拿大就是帮全家坐移民监,高中第六年毕不了业,大学考试就没搞清楚过哪天。不过有钱,应该不算混不下去,回不回国也很自由。在美国有不少优秀的同学,毕业以后去投行或者Google fb之类的,在纽约挣个一年十几万美刀,算不上有钱但是也能养活自己,还有一些在其他没那么繁华的城市,已经买了房结了婚。差一些的找个普通工作,做个会计师什么的,多少将来混个美国小中产是没问题的。好像也不能算混不下去。毕竟这四个字太低了。

其实回了国,我们这些普通人不也就是混个中产就不错了么。说发财,有几个人能做马云,很多回国来创业的,也是昙花一现。

那干嘛不留在戾气可能少一些,空气好一些,房子便宜一些,人身自由一些,安全感可能强一些的国家呢。

在芝大的时候,因为脑子比较笨,属于拉低我数学系平均水平的那种,别人有时候看几个小时的东西,我要看一夜,于是经常看见芝加哥早上四点的太阳,然后会觉得寂寞。那种寂寞可能很多留学狗都体会过,我会怀念复旦南区的黑暗料理,会怀念从小长大永远热闹的三里屯,会想北京那么多朋友随便叫一个出来玩儿不会像美国这么无聊。

其实说到底,混不下去,也许是如果作为第一代移民去适应美国的主流社会,我不太愿意承受这种代价。有些人觉得我如果一辈子奋斗能在美国做一个普通人立足就很好,孩子将来也能过的更幸福。但是这种人生终点,我不想要。即便当回到北京,我就立刻厌恶起雾霾厌恶起人山人海的时候,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是愿意在中国做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在美国。

可能我有一天财务自由了,就会想跑到美国去?我也不知道,人就是这么奇怪。

理智人的任何选择,都是综合了一切利弊的权衡。对我来说,回国到底是因为什么,也许在这些权衡里,国内的那一点点烟火气和国内的那一点点不确定性,战胜了美国的蓝天白云。你如果一定问我,你是不是害怕在美国留下需要面对的挑战?也许是吧。但是人生并不是非要选择某一种挑战才光荣啊。为什么不去一个你觉得更舒适的环境里战斗呢?我并不觉得我在中国今天面对的挑战是比在美国小的。

当然,会有一些比我厉害的人突破我的上限。有一些朋友在美国做research或者创业的,在他们的路上,觉得美国提供了更大的世界,我祝福他们。也有一些比我差的人突破我的下限,在美国几年英语还是一团渣的中国留学生也不少,有的家里出钱注册个公司拿了绿卡,有的回国靠关系一样活得舒舒服服,我也不会去从这些人身上找到什么优越感。

我只知道,重回当年选择的那一刻,基于我当时的视野范围和认知水平,我做了我认为最好的选择。是好还是坏,这就是我无法改变不能回头的了。不论是不是留在美国,或者别的什么国家,遵从你的内心,面对你的选择,创造你认可的价值,这就是美国这个国家教会我最好的东西。

祝福所有想或不想在海外混下去的留学生朋友们。

再ps:那些从心里觉得留在美国高人一等,把回国看成一种灰溜溜的失败的人,就不要和我争论了吧。你们的潜台词是,美国是一个更牛逼的地方,哪怕是混在那里做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更优的选择。所以没有做这个更优选的人,一定是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这些人是弱者。

三十年前也许吧,我不了解,但今天一定不是。

何况,融入美国社会的文化,然后在这个新的文化里实现自我,绝非很多没有在美国长期生活的人想的,仅仅靠一口流利的英语,或者叫几个白人朋友就能解决了。诚然,对于很多普通留学生来说,回到中国是一个比较省力的办法,这里是自己的comfort zone。但是我很奇怪的是,这个世界上有谁规定一定要去挑战另一种文化的生活环境才是光荣的吗?更何况,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不把精力耗损在适应生活环境的斗争中,他们可以做出什么更了不起的事情呢?之所以说第一代移民艰难,就是因为大多数一代移民绝大部份的精力,都用于重新改造自己来适应这个大熔炉。这对于任何族裔的移民都是一样的。

喜欢向往美国的人,美国教会你的不是生活在那里就有什么荣耀感吧?这不是我们这个民族最起码的自尊心吗?

我无意把这个答案变成一些偏离主题的争论,我只是觉得,作为正态分布里那些没有不努力也没有刻苦突破到天际的普通留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未见得在美国混不下去,因为在美国混下去的底线真的是很低很低的。但是新一代的留学生愿意选择一个自己觉得生活质量更高的环境,这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更没有什么值得被鄙视的。

那些一边喊着中国社会如何歧视弱者不公平,一边凭着自己对美国的臆想来这里歧视回国留学生的,一边民族主义情绪沸腾一边又想生活到美国的,就不要跟我聊了。三年前回国的时候我不敢,今天我还是挺有自信的说一句,在北美的时候我不比白人差,今天回了国,我也混的比绝大多数人强。变相打地图炮的都是傻逼。

以上。

user avatar

对留学生没必要太神话,也没必要太贬低,这只是曾经的一个经历。

就好像清华姚班张昆玮,IMO双料满分金牌付云皓,这些曾经的标签更多代表了过去的经历。

有人说能进姚班的你知道多牛逼吗,他如果.......就......

说实话,真没必要这样。

人生就像风筝一样,你如果吃着风,越飞越高,好像也不用怎么出力,别人也在叫好;

一旦遇到一些挫折,比如风停了,或者绕线了,甚至线断了,开始向下了,或许就难以回头了。

比如一个人,IMO金牌,北大数院本科,斯坦福统计博士,Two Sigma quant,Citadel managing director,一路都很顺,然后,突然间出事了,一出事就是5年。然后想东山再起,不是不可能,但已经失去往日光环了,要重新积累了,不排除5年、10年后达到新的高度,但一切的确定性就没有这么大了。

以前顺的时候,别人愿意帮他,因为他年轻,我现在帮他,以后他更牛了对我也有好处;本科学校老师愿意帮,研究生导师愿意帮,公司领导愿意帮;但后来一切皆成梦幻,一切都要靠自己重头再来,那就很难说了。说得更直接一些,别人不踩他就好了。

清华姚班也一样。他能去姚班,是因为高中有竞赛教练辅导,题目不会做有人讨论,在姚班毕业能去摩根、谷歌,是因为有很多清华的师兄师姐在扶持,人家愿意帮他,是因为他进来了可以当小弟干活,领导也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没人干活领导喝西北风去啊?但他现在已经自己单干培训了,别人没必要带他了,带他还不如带其他更年轻的姚班呢,于是不会有人看上他了,之前的荣誉、头衔都过去了,没用了,谷歌的经历也没用了,有用的是高中信息学的经历,可以拿来培训。

IMO两面满分金牌被北大开除就更不用说了,以前他拿金牌是因为有人帮,他被北大开除之后就不会有人帮了,或者帮他的人不会这么牛了。如果他按照”正常“的步伐,北大数学本科,麻省数学博士,再进个对冲基金,研究个牛逼策略,拿几百万几千万美元奖金,自己创业搞个基金一年几亿美金,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可以想的,甚至唾手可得的,迎风而上,一切皆有可能,国内背景比他烂100倍的都可以。论智商他最高,论努力他也可以996007,有啥不可能的?但可惜,线断了,一切都完了。更关键的是自己也失去了往日的斗志。

说完这些金牌姚班啥的,回到留学生,这其实是跟弱的概念。一年顶多6个IMO金牌,30个姚班,但有30万留学生,所以门槛低多了。如果对什么IMO金牌、姚班大神最后都是普通事业编补补课赚点外快,那么留学生端盘子啥的也并不奇怪。

当然,这年头,一蹶不振的大有人在,东山再起的毕竟是少数。想想赚了200亿被没收刚刚出狱离婚的徐翔,他老婆还带着孩子寄居在亲戚家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关于留学生回国原因的看法,确实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论调,那就是“在国外混不下去”。这种说法往往流传于一些社交平台、论坛,甚至在亲友间的闲聊中也会偶尔听到。这种观点的背后,可能掺杂着一些刻板印象、信息不对称,以及一些个体真实经历的放大。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社会群体,都会有成功的,也会有相.............
  • 回答
    身边确实充斥着各种“5G无用论”的声音,这让我想深入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让这么多人觉得5G“没用”,他们是不是真的只把5G当成了“更快的4G”?我倒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你可以把这些“无用论”的声音,大概分成这么几类人,他们的出发点和考量的点都不太一样。第一类:体验感不明显,性价比不高——.............
  • 回答
    这心情我太理解了,有时候看着身边那些好像永远挂着笑容、对什么都乐见其成的人,心里总会有点不是滋味,甚至会冒出“他们是没看清这世界的真实面貌吧?”的念头。说起来,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确实充满了各种不易。翻开新闻,不是天灾就是人祸,今天这里又发生了什么让人心痛的事情,明天那里又有什么不公的事件在上演。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问得也很实在。要说“需要”,这事儿真挺难说清楚的,因为“需要”的定义在不同人眼里差别老大了。不过,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30系显卡这玩意儿,到底有多少人是真的“需要”它,或者说,有多少人是“想要”它,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承认,30系显卡,尤其是RTX 3.............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简单地说,“中国真的有那么多人买得起房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但不是全部,而且“买得起”的定义很宽泛,背后隐藏着许多深层原因和现实的挑战。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概况: 庞大的购房需求: .............
  • 回答
    说温格“可恨”或许有些言重了,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阿森纳球迷对这位功勋教练心怀不满,甚至达到了一种深深的厌恶。这种情绪的产生,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漫长的执教生涯末期,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是核心原因。温格刚接手阿森纳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他引进科学的训练方法、饮食管.............
  • 回答
    .......
  • 回答
    曼谷吞武里大学(Bangkok Thonburi University, BTU),这家泰国的高等学府,最近几年在网络上似乎成了不少人口中的“反面教材”。各种负面评价、吐槽,甚至是一些比较激烈的“黑料”层出不穷,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这所学校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表里不一”,名不副实?要深入了解这.............
  • 回答
    关于中医是不是“一无是处”,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大话题,而且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会有人“黑”中医,我觉得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最终让中医陷入了不少争议。咱们一点一点来分析。一、为什么有人“黑”中医?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看。首先,科学方法论的冲击是最大的原因。 现代医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 回答
    说实话,当年索尼第一次亮出 PS5 的真容时,网络上的争议声确实不小,各种“不屑”的评论也是满天飞。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能简单地说 PS5“不堪”,很多时候是大家对新技术、新设计,以及对索尼这家公司本身有着复杂的情感和期待。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当时大家为什么会有那些反应,以及 PS5 实际表现到.............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
  • 回答
    阿根廷区的Steam价格常年是游戏玩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确实,很多人选择在这里购买游戏,而且“好处”也是实实在在的,不过得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聊聊。为什么大家会去阿根廷区买Steam游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便宜”。这可不是一点半点的便宜,而是很多时候能省下大几百甚至近千元人民币。这主要是因为:1. 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普通人对上海高房价的疑问。简单来说,上海千万级别房子的购买力确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广阔,但 “买得起” 这个概念背后隐藏着很多复杂的因素,不能简单地用“有多少人能拿出几百万现金”来衡量。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 1. 上海千万级别房子的真实购买力构成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人们喜欢三星手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就像一家餐厅之所以门庭若市,并非仅仅因为一道招牌菜,而是整体的用餐体验。首先,三星在硬件技术上的持续投入和创新,是吸引用户最直接的因素。想想看,三星是屏幕技术的巨头,尤其是在AMOLED屏幕上,它们提供的色彩鲜艳度、对比度和亮度,确实能给用户带来非常愉悦的视觉.............
  • 回答
    提到丁真,确实会看到一些不那么友好的声音,甚至有人表达出明显的反对意见。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很多时候是社会现象、个人期望、甚至是一些偏见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说说,看看他们的理由有没有道理。一、 期待的落差与“被制造”的偶像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理解的一类.............
  • 回答
    关于华为“被黑”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背后交织着地缘政治、国家安全担忧、商业竞争、信息战,甚至是误解和偏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1. 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担忧(最主要原因)这是最核心、也最被广泛提及的原因。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特别是其在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引.............
  • 回答
    有些话,不讲究辞藻的华丽,却能在不经意间,像微风拂过湖面,留下温柔的涟漪,直抵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它们就像不小心瞥见的,一抹恰到好处的光影,瞬间点亮了原本平淡的心绪。我想到的,是那些像耳语一样轻柔,却饱含深情的句子。它们不需要磅礴的叙事,也不需要宏大的背景,仅仅是几个字,就能勾勒出一个温暖的画面,或是.............
  • 回答
    说“某些人素质真的有那么低”这句话,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普遍也让人常常感到无奈的社会现象。到底有多低?这问题就像问“有多少种灰色?”,答案是无穷无尽的,也取决于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但如果真的要细说,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感受:1. 在公共场合的“自我中心”表现: 噪音污染: 这一点太常见了。比.............
  • 回答
    衡水模式,这四个字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能瞬间点燃讨论的热情,也能引来无数的质疑和不解。为什么会这样?我相信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而不仅仅是“没亲身经历过”。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地方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体报道、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以及身边人的传闻。对于衡水中学,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那些成绩斐然的学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