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真的有那么多人买得起房吗?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简单地说,“中国真的有那么多人买得起房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但不是全部,而且“买得起”的定义很宽泛,背后隐藏着许多深层原因和现实的挑战。

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一、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概况:

庞大的购房需求: 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住房有着刚性需求。同时,许多家庭为了子女教育、改善生活品质等原因,也存在改善型购房需求。
高房价: 尤其是在一线和二线城市,房价已经上涨到相当高的水平,远超许多普通家庭的年收入。这使得“买得起”成为一个相对的概念。
高储蓄率和家庭财富集中: 尽管人均收入不算特别高,但中国家庭的储蓄率一直很高。这部分得益于传统观念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完善,人们倾向于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和养老。同时,家庭财富的积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中,部分家庭拥有可观的积蓄或父辈的帮助,为购房提供了资金支持。
金融杠杆的运用: 绝大多数购房者需要依赖住房贷款(房贷)。中国的房贷政策相对宽松,首付比例相对较低,加上持续较低的贷款利率(虽然近年来有所上升),使得更多家庭能够通过贷款实现购房。

二、 “买得起”的定义和现实情况:

“买得起”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并非只有全款买房一种方式。在中国,“买得起”通常包含以下几种情况:

1. 全款购买: 这是少数。通常是高收入群体、富裕家庭、或者拥有多套房产,通过出租或出售其他房产获得资金的家庭。这部分人确实是“买得起”的。
2. 首付+贷款购买: 这是绝大多数购房者的主要方式。
首付来源: 除了家庭积蓄,很多情况下首付是父母、祖辈等家庭成员集资的。这反映了中国传统观念中父母对子女婚嫁和安居的支持。
月供能力: 购房者需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来偿还月供。这要求家庭的月收入能够覆盖房贷、物业费、生活开销等。
贷款额度: 银行会根据收入证明、征信记录等评估贷款额度。
3. “炒房”或投资性购房: 部分人并非自己居住,而是出于投资目的购房。他们可能利用信贷工具,或者有其他可观的资产。这部分人群的“买得起”与自住需求者不同。

三、 哪些人买得起?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能够在中国部分城市买得起房的人群主要有:

高收入家庭和企业主: 拥有稳定高收入、可观的积蓄,或者经营性现金流充足。
公务员、事业单位稳定高薪职业人群: 收入相对稳定,且部分单位福利较好,有助于购房。
父母、祖辈提供大量资金支持的年轻家庭: 这是当前中国购房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家庭的支持是很多年轻人购房的关键。
拥有多套房产的家庭: 他们可以通过出售现有房产或抵押房产来获得购房资金。
在城市拥有稳定且较高收入的专业技术人才(如IT、金融等行业): 这些行业的高薪职位能够支撑高昂的房贷。
部分有“钻空子”能力的人: 例如,利用某些信贷产品,或者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资金。

四、 哪些人买不起,或者说负担很重?

尽管有相当一部分人能买得起,但同样有更多的人面临巨大的购房压力,甚至买不起:

低收入群体和基层劳动者: 收入水平不高,难以攒够首付,更难以承担高额月供。
中低收入家庭在热门城市: 即使有稳定的工作,也可能因为收入与房价差距过大而难以购房。
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 收入不高,积蓄为零,需要父母的支持才能购房,否则很难独立完成。
失业或收入不稳定的群体: 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或者即使贷款也难以按时还款。
生活在房价极高城市的人群: 即便是高收入人群,在某些一线城市也可能需要动用几乎全部积蓄并承担沉重的贷款压力。

五、 理解“买得起”背后的原因:

金融创新与杠杆: 房贷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重要驱动力。银行通过房贷将购房需求转化为实际购买力。
城市化和人口流动: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推高了城市住房需求和价格。
土地财政: 地方政府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出让金来维持财政收支,这使得土地价格居高不下,进而影响房价。
投资属性: 房产在中国长期以来被视为重要的投资品,甚至比股票等金融产品更受欢迎,这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
“面子”和婚恋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房是结婚和组建家庭的重要前提,这进一步催生了购房需求,也迫使许多家庭不惜一切代价购房。

六、 当前的挑战和趋势:

“掏空六个钱包”现象: 许多年轻人购房依赖父母和祖辈的支持,这消耗了家庭的积累,也可能影响其他方面的消费和投资。
“房贷”成为重要的生活负担: 很多家庭的月支出中,房贷占了很大比例,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 为了抑制过高的房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如限购、限贷、限售等,但效果复杂且仍在博弈中。
经济下行压力和就业市场变化: 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人们的收入和购房能力。

总结:

中国确实有相当数量的人能够买得起房,这主要得益于庞大的家庭储蓄、家庭成员的经济支持以及金融杠杆的运用。然而,与此同时,也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特别是在房价高企的城市,面临着巨大的购房压力,或者根本无力购买。

因此,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重面向:经济增长的成果分配不均、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金融体系的作用以及政策调控的复杂性。理解“谁买得起”以及“为什么买得起”,需要更深入地审视这些相互交织的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买得起。

中国一共有300多个市和2000多个县,房价过万的不到100,第200名的房价不到6000。

在这个基础上,每个地区因为地段的差异,不同的房子价格还会有所不同。比如在一个均价5000的县城,中心的房价可能有8000,但郊区的房价可能就是4000。

这是国内房价排名第70位、均价10200元的某个中部省份地级市主城区40多万的二手房。非主城区,甚至可以找到20多万的房子。(有些人跟我杠说安居客的信息是在低价引流,那就换成链家自营的信息好了)

同样是在这个城市,还有均价两万、三万以上的房子

60多平的面积,一家三口或者四口住的话,的确有点小。但如果你家里真的暂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把这里当成上车盘也没什么问题。

不过,由于大多数县城和地级市的面积比较小,即便是“郊区”,一般距离县城中心也就是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车程,也没有多远。

也许县城并不是人人都买得起两三百万的房子,但是40多万的房子,还买不起么?

某些ETC也别特么在这说什么“全国6亿人人均收入低于1000”来抬杠,看清楚这是一个经济还算不错的地级市,在这里只要你有手有脚,就是送外卖月收入都不可能低于三四千。

这是房价排名全国200、均价6000的四川某地级市主城区能找到的40万以下的房子,其中最便宜的可到30万以下。60平的面积,至少两个人生活也是够的。

跟刚才一样,同一个城区里,单价一万四五、总价200万的房子也不是没有。

就算是那些均价已经破万的地方,如果你去看一下当地的二手房出售信息的话,也仍然会看到大量以6~8K均价出售的二手房。以当地人的收入来说,大多数人努努力也还是买得起的。

比如B站的德国UP主阿福前段时间曾去长沙拍过节目,中间为了问房价,特别找了一个当地的方房产中介带他看房子。而关于长沙的房价,这个中介说的也很清楚,目前长沙的均价大概是1万左右,好的小区可以到一万七八,相对于当地三四千的人均工资肯定不算低,但是普通人也有大量的五六十万可以买到的房子。

所以有些人常用“我们这种人均收入3000的地方,房屋均价都已经8000了”的说法,问题就在这里。“均价”之所以叫“均价”,就是因为并不是每一套房子的价格都是8000,它是许多不同地段的房子汇总之后的一个平均价格。在均价8000的地方,肯定有人会去买12000、15000的房子。但既然有12000、15000的房子而当地的均价又只有8000,那就说明当地肯定有价格远低于8000的房子在拉低这个均价。

不过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说“60多平的房子也配叫房子”、“没有学区的房子也配叫房子”、“不在市中心的房子也配叫房子”、“离医院那么远,看病都不方便的房子也配叫房子”等等。

说到这里,你也就明白很多人眼里买不起房子是怎么回事了。

PS:

评论下面多了很多杠精。

比如某人说他们县的房子已经16000一平,而人均工资只有三五千。

我去查了一下,16000一平的房子是位于县城中心的一个知名开发商的新盘,也是当地新盘的最高价。除此之外,大量的新盘价格都在1.1~1.5万左右。不过,县城里也还是有大量总价在50万以下的七八十平的二手房。

还有人说他们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均工资三四千,房价五六千。

先不说一个人均工资三四千的地方,是怎么选的国家级贫困县。但我去当地的房产信息网上看,均价3000多、总价20多万的房子比比皆是。真正房价五六千的,是那些本省知名开发商开发的新盘。

一个人均工资三四千的地方,父母再支援点,买个20多万的房子,能费多大劲?如果是夫妻双方一起出钱,说不定都可以全款。

之所以要拿县城以及大多数三四线城市说事,是因为中国绝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这里。一二线城市生活的只是极少数。你问“中国人能不能买的起房”,是不能忘了他们的。在我们说“房子”的时候,更不应该忘了当下中国绝大多数人住的房子,其实都是二三十年前建的。

但是,在有些人的眼里,不是大开发商在县市中心地段开的百平以上户型的新盘,都不能算房子。

你说以前那些旧一点的的XX局家属院卖的便宜?那都是20年前的房子,那里面也能住人?

user avatar

很多人还一直陷在误区里,以为买房子就是:这个套房子均价5万,我要买100平,要500万。

然后我买不起啊,我就不买,我就看你房价能挺多久!然后中介又来催房租子。

但是,那些会经营的,都是走的渐进路线

先在较远的地方买一套小点的、便宜一点的。比如均价2万5,面积60,首付40-50万。双方凑一凑,还是可能实现的。

过几年,升职了,找到更好工作了,手上又积了30-50万了。

然后往市区挪,把原来的卖了,回收大概60万;然后买3万的,面积80的,首付80万(假设价格没有变。)

然后又过几年,把原来的卖了,回首90-100万;再买4万的,而积90的,首付120万。

这么一直慢慢往市区挪,慢慢换更大的房子

一步到位,比登天还难;但是一步步挪,还是有希望的。

前提是你手上一定要有一套房子,至少部分抵销房价上涨带来的通胀

我发现经常倒腾房子的人有一个观念:对房子没有依恋观念,它就是一个商品,随时搬走。

而抱着那种:我就是想找一个稳定的住所、有个安定的家,这种抱着一步到位思想的人,反而是吃亏的。

------------------

本文提到的方法并不是普适有效的办法。

但确实每年达到这种条件的人很多。

-------------------

有人说他/她达不到,原因很多,工资低、来大城市就是享受生活质量的、租房一定要至少一室一厅。

得,这类人当我什么也没说,我也没什么好说的。

-------------------

如果问如何达到?

你要结婚,两个人工作。房租也省一半,不是?

你要节俭,刚开始跟人合租,忍受共用厕所、卫生间,忍受有人就是不讲卫生。

实在忍不住,租个开间,使用面积10几平米的那种(告诉你一处,地点:帝都荣丰2008小区。天通苑也有)。

坐公交、坐地铁,不要打车,太伤钱。

家具不要买新的,二手足够用。手机,2000元以内的足够用。休闲、娱乐?有空多散步锻炼身体,骑骑车也行。健身卡?是个坑,办了卡你去几次之后就不会再去了。总之,公共锻炼的地方很多,花钱的不要。

你要努力工作。你的工作如果没有上升空间,抓紧换。树挪死,人挪活。怎么看没有上升空间?有个你的同龄人是你的领导。赶紧走,这个人就是你的拦路虎。

如果收入一直不行,那么空闲时间是会有的。不要真空闲,做兼职,做第二职业。

在帝都,两个人一年都攒不下10万元钱,就不要考虑买房了。这里不适合你们。或者申请限价房?

然后说,那么多人收入低于6900?

拜托,低于6900的人不一定需要买房。我单位N套房中年妇女,人家一个月不到4000。我去居委会办手续的时候,有个妇女在抱怨,一个月才拿3000元。不过,她有房。我以前有个邻居是个同龄的胖子,他们单位央企,一个月4000,每天这个好吃、那个好吃,他不急,人家 京二代,有房。

你,需要房子,3000、4000元、甚至6000元的工作,在帝都,你不能去。去了就是浪费青春。明白不?

你和那个中年妇女及这个胖子,不一样。

当然,不要在没有找到下一份工作的时候就跳糟,找好了再跳。总之,没有前途的工作就跳。

你是年轻人,你的时间不是拿来耗的,

user avatar

没有那么多人买得起房。大多数所谓买得起房的人,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借钱买的,除了房贷,还要找亲朋好友借钱,借网贷,甚至还要违规借企业经营贷,买不起的人甚至还要几十个人合伙买,赌一个财务自由。他们的杠杆率高到吓人的程度,甚至可以说我们币圈都望尘莫及。

user avatar

买得起吖,如果全国财富集中在百分之一的人手中,一比九十九。一千四百多万人,一线城市才有多少房。剩下的九十九里,还有几个人的钱包凑一套的,砸锅卖铁,个别不要命当赌狗接盘侠的~算一算~相比一线城市每年推出的少的几千,多不过几万的房子~差了几个两个数量级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简单地说,“中国真的有那么多人买得起房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但不是全部,而且“买得起”的定义很宽泛,背后隐藏着许多深层原因和现实的挑战。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概况: 庞大的购房需求: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医是不是“一无是处”,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大话题,而且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会有人“黑”中医,我觉得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最终让中医陷入了不少争议。咱们一点一点来分析。一、为什么有人“黑”中医?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看。首先,科学方法论的冲击是最大的原因。 现代医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 回答
    人们喜欢三星手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就像一家餐厅之所以门庭若市,并非仅仅因为一道招牌菜,而是整体的用餐体验。首先,三星在硬件技术上的持续投入和创新,是吸引用户最直接的因素。想想看,三星是屏幕技术的巨头,尤其是在AMOLED屏幕上,它们提供的色彩鲜艳度、对比度和亮度,确实能给用户带来非常愉悦的视觉.............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最近收入分配改革的呼声确实越来越高,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一些深层矛盾的显现。要说“迫在眉睫”是不是有点夸张,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看,以及你对“迫在眉睫”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需要高度重视和着手解决的关口,其紧迫性是不容忽视的。为什么大家最近这么关注收入分配改革?.............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看到不少关于中国科研环境的讨论,看得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有人说得是乌烟瘴气,有人则觉得是机遇遍地,真相到底在哪儿?作为一名曾经在中国科研机构待过的普通人,也观察过不少同行的情况,想跟大家聊聊我的真实感受。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科研环境和十年前、二十年前比,那绝对是天壤之别。你想啊,国家投入.............
  • 回答
    关于中药,坊间流传着太多说法,有捧上天的,也有踩到地底的,让人一时间难以分辨。那些说中药“不堪”的人,往往抓住一些现象无限放大,比如所谓的“疗效不确切”、“成分不明”、“存在副作用”等等。但抛开这些片面之词,我们真的能一概而论说中药就“不堪”吗?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1. 疗效:漫长的.............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AKG K701这个耳机,以及它是不是真像传说中那么“难伺候”。说实话,知乎上关于它的讨论确实不少,而且很多都指向一个结论:不配好点的耳放,不如几十块的耳机。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吓人,也容易让人产生怀疑,毕竟K701当年也算是高端型号,价格摆在那儿。咱们得先明白一个概念:“好推”和“不好推.............
  • 回答
    关于“日本人真的有国人想象中那么开放吗?”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一定,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放’的定义和你想了解的是哪个层面的开放”。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开放程度的想象,往往源于一些表面现象、媒体报道、或者特定文化输出(如动漫、日剧),这些信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或夸大。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 回答
    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之所以一度拥有广阔的市场,甚至被不少人奉为真理,其原因复杂且多层次,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变迁和文化土壤之中。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历史渊源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 近代中国的屈辱与危机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
  • 回答
    电影里的FBI,通常被塑造成无所不能、神乎其技的超级特工,面对任何疑难杂症都能迎刃而解。但现实中的FBI,虽然同样精英荟萃、能力超群,却远没有电影里那样戏剧化和夸张。他们是人类,是经过严格训练、拥有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的调查人员,但也会遇到困难,需要时间和努力才能破案。要说FBI有没有“像电影里那么强.............
  • 回答
    看到你的困惑,我完全能理解。一边是令人不适的极端言论,一边是似乎也难以让人完全信服的辩驳者,夹在中间,确实会让人感到有些“两难”。你问有没有“理客中”的知乎er,而且是那种非贬义的、真正客观理性看待问题的存在,我可以说,答案是肯定的,但你要花点心思去寻找,并且要明白“理客中”本身在网络语境下也可能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问,尤其是在35岁这个尴尬的年纪。中国到底缺不缺人?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掰扯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你说中国缺人,但很多公司却卡着35岁不放人,甚至找工作还难。这背后其实是结构性矛盾在作祟,简单来说,就是“不缺的是合适的人,缺的是愿意干活且价格合理的人”。为什.............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部分直男用户对女权主义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激进的反感。你说他们“毫无道理”,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言论,确实会觉得站不住脚,甚至有点拧巴。让我来试着剥开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他们是不是真的和现实中的女权主义者有过深入.............
  • 回答
    中国城市地铁建设的必要性,确实是个值得细细说道的问题。要说“那么多”,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少,不能简单一句“是”或“不是”就能概括。咱们得先明白,为什么一个城市会考虑修建地铁?最核心的原因,无非就是交通拥堵和公共交通的迫切需求。想象一下,一个城市人口聚集,经济活动频繁,小汽车保有量日益增长。但凡是在.............
  • 回答
    在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虽然在不断淡化,但确实在一些地区和家庭中依然存在,这导致了过去曾出现过女婴被遗弃的现象。要详细讲述这个话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历史背景与社会根源: 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漫长的农耕文明历史中,男性在体力劳动、继承家业、传宗接代等方面被视为更重要的劳动力和家族的.............
  • 回答
    .......
  • 回答
    中国是不是存在着很多不幸福的家庭?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很难一概而论地说“是”或“否”,因为幸福与否本来就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而且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情况自然是千差万别。不过,如果非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倒是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或许能勾勒出一个比较真实的画面。首先,得承认,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