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诸葛亮勾连轲比能入侵华夏”事件?

回答
评价“诸葛亮勾连轲比能入侵华夏”这一历史事件,需要我们首先明确历史事实,并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分析。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诸葛亮勾连轲比能入侵华夏”这一说法,在史学界普遍被认为是缺乏直接证据且有较大争议的观点,甚至可以说是流传甚广但未经证实的谣传或误读。 因此,要评价它,首先就是要对其真实性进行审视和辨析。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展开评价:

1. 历史背景:诸葛亮与轲比能所处的时代及关系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并在刘备去世后,成为蜀汉的实际掌权者,致力于北伐曹魏,统一中国。
轲比能(卒于238年):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鲜卑族的首领,以其勇武和统一鲜卑各部而闻名。在汉魏时期,鲜卑族是北方的重要力量,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复杂,时而臣服,时而侵扰。

在诸葛亮执政期间,蜀汉面临着来自曹魏的强大军事压力,同时也需要稳定后方。鲜卑作为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其动向对任何一个中原政权都至关重要。

2. 史料考证:“诸葛亮勾连轲比能”的说法从何而来?

要评价这一事件,最关键的是追溯其史料依据。然而,在权威的史书如《三国志》、《后汉书》等中,并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记载表明诸葛亮曾勾连轲比能入侵华夏。 相反,史书中关于诸葛亮的外交策略,更侧重于安抚和笼络周边少数民族,以避免其成为北伐的后顾之忧,甚至希望借此牵制曹魏。

那么,这种说法可能源于何处呢?

对“攻心为上”策略的误读或曲解: 诸葛亮在治军和外交上非常注重策略,他曾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强调通过心理战、外交手段来瓦解敌人。在某些情况下,与周边民族进行一些有限的军事或外交接触,是为了达到某种战略目的。例如,在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有时会利用北方少数民族对曹魏的厌恶和反抗情绪,对曹魏形成夹击之势或分散其兵力。但这种“利用”和“勾连入侵”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民间传说或文学演绎: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广为流传的小说,虽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但其中包含大量的虚构和艺术加工成分。如果这种说法在民间或演义中出现过,那么它很可能是作者为了情节需要而创作的,并非历史事实。然而,查阅《三国演义》原著,也未见诸葛亮主动勾连轲比能入侵蜀汉的记载。
对历史事件的牵强附会: 在某些时期,鲜卑族确实对曹魏和蜀汉都发动过进攻或进行过袭扰。如果有人将这些零散的事件与诸葛亮联系起来,并进行不实的推测,也可能产生这种说法。

3. 分析“勾连入侵”的可能性及其不合理之处

从历史逻辑和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来看,“诸葛亮勾连轲比能入侵华夏”的可能性极低,并且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战略目标相悖: 诸葛亮毕生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即北伐曹魏,统一中国。他深知国家分裂的危害,致力于稳定和壮大蜀汉的力量。而引入外部民族(尤其是当时被视为“边患”的鲜卑)大规模入侵,只会给中原带来更大的混乱和破坏,这与他恢复统一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一个稳定的统一政权才能更好地管理和发展社会,而不是制造更大的动荡。
“入侵华夏”的模糊性: 如果这里的“华夏”指的是曹魏统治下的北方地区,那么诸葛亮采取的策略更有可能是希望通过拉拢或利用轲比能等北方民族,来牵制曹魏的兵力,为蜀汉北伐创造有利条件,而不是让鲜卑族进行无差别的“入侵”,尤其不是入侵自己未来想统一的区域。
鲜卑的利益考量: 轲比能及其率领的鲜卑部落,其根本利益在于维护自身在北方草原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不会轻易听命于一个远在南方的政权,去为对方的战略目的而冒险。他们更可能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和时局,选择与中原政权进行接触,或是掠夺,或是贸易,或是合作,或是对抗。将他们的行动完全归结为受诸葛亮“勾连”而“入侵”,忽视了他们自身的能动性和利益驱动。
缺乏确凿证据的支撑: 如前所述,没有任何可靠的史料能够支持这一说法。在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如果存在如此重大的外交勾结,很可能会留下蛛丝马迹。但现有史料对此没有任何记载,反而更侧重于诸葛亮对北方民族的安抚和争取。

4. 诸葛亮对待北方民族的真实策略

诸葛亮在处理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时,采取的是“恩威并施”、“招抚为主,防御为辅”的策略:

安抚与笼络: 他会派出使者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交流,赠送礼物,笼络其首领,争取他们的友善或中立,以确保蜀汉北伐时后方不受侵扰。
分化瓦解: 对于与曹魏关系紧张的北方民族,诸葛亮会利用这种矛盾,争取他们与蜀汉合作,或至少让他们不与曹魏联合对付蜀汉。
军事威慑与防御: 同时,他也深知边境安宁的重要性,会加强边境的防御力量,抵御任何可能的侵扰。在必要时,也会采取军事行动来震慑或打击试图侵扰的部落。

例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了诸葛亮曾派使者到鲜卑等地,“抚慰之”,并因此避免了边患。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他也曾试图拉拢塞外各部,使其“共为肘腋之患”,以牵制曹魏的兵力。但这是一种利用敌人的敌人来削弱敌人的策略,而非让他国大规模入侵自己的国土。

5. 结论:客观公正的评价

综上所述,对“诸葛亮勾连轲比能入侵华夏”事件的评价应该是:

这一说法在现有史料中缺乏任何确凿的证据支持,并且与诸葛亮一贯的战略目标、政治智慧以及对北方民族的真实策略严重不符。因此,这一说法很可能是基于对历史事件的误读、曲解、牵强附会,或是民间传说与文学演绎的结果。

客观公正地评价,应该旗帜鲜明地指出这是一个未经证实、且极不可能发生的历史虚构或误传。 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在于如何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完成统一大业,而不是通过制造更大的混乱来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稳定边疆,争取外部力量的配合,而不是引入不受控制的入侵。

因此,在讨论历史事件时,我们应以史料为依据,进行严谨的考证和分析,避免被未经证实或带有偏见的说法所误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不不,我们扯诸葛亮真的太晚了,扯点更早更靠谱的吧。

公元前1000多年,周武王勾结庸、蜀、羌、髳卢、彭、濮等八大野蛮部族,发动灭商之战,在牧野之战中流血漂橹、伏尸百万,统治天下500年之久,创造辉煌青铜器文明的华夏正统大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史称“牧野之后无华夏”、“神州陆沉”。

user avatar

因为这件事骂诸葛亮的人,有极大概率祖上就有当年从草原大漠跟着单于和可汗们进入中原的花花世界的。

说不定要是没有诸葛亮勾连轲比能,他们现在正在外蒙的高原上一边放羊,一边在骂不争气的察罕帖木儿没能救我大元江山。

user avatar

我劝题主别这么双重标准。

如何双重标准呢?

首先你拿着本朝的剑(民族史观)来斩前朝的官;

其次还不尊本朝的律,把今天部分北方汉族和蒙古族的先祖鲜卑人划到外族去了。

建议五十万

user avatar

之所以或产生这个问题,估计看了这么两个段子:

一是秦赵双方放下战事,携手共击匈奴;

二是秦始皇密令长城军团,他年中原有变尔等不得回援,因为秦可灭华夏不可灭。

只要想明白上面两个都是段子,这个问题应该就挺明白了吧?

user avatar

昏什么昏?450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北伐时,诏书中明言与柔然“誓为犄角”,联盟进攻北魏。478年,未来的齐高帝萧道成派遣王洪范出使柔然,相约进攻北魏,这些人都昏头了?

就懒的说什么唐朝相约回纥来平叛,北宋联合金灭辽,南宋联合蒙古灭金了。

至于轲比能,本来就是曹丕亲封的大魏附义王,诸葛亮离间大魏皇帝曹丕和大魏附义王轲比能是很正常的行为。

211年河北百姓田银、苏伯大起义,吓得曹操不顾关西“军还仓卒”,以曹仁督七军迅速回师4000多里,还让轲比能以3000铁骑翻越燕山,踏入河北,镇压屠杀百姓起义,结果然后轲比能就联合乌桓“助为寇害”,这叫曹操具有绝对管辖权?

连借师助剿镇压屠杀百姓起义,都能说的那么清奇。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确实妙,高赞说的周灭商题主用文化反对,题主原文:“古代民族理论是文化论,而非血统论,只要巴蜀人民遵守华夏礼制,崇尚中原文化,全面汉化,他们怎么会不是汉人呢?”

那我拿点有文化的东西。

《晋书·刘聪载记》载汉帝刘聪云:“晋氏暗虐,视百姓如草芥,故上天剿绝其祚,乃眷皇汉,苍生引领息肩,怀更苏之望有日矣。”

对于匈奴人刘聪,晋朝人又是怎么说的呢?《晋书 卷一百二 载记第二》“幼而聪悟好学,博士朱纪大奇之。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十五习击刺,猿臂善射,弯弓三百斤,膂力骁捷,冠绝一时。弱冠游于京师,名士莫不交结,乐广、张华尤异之也。”

以文化而论就反转了,原来皇汉正统在匈奴啊……

如果不抖机灵让我老实的说,我只能说古人比皇汉要有脑子的多,古代是没有傻子用结盟轲比恶来碰瓷诸葛亮的,题主拿来当挡箭牌的王夫之是这么评诸葛亮的“不治而唯公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财不足而唯公足之。”“先主殂,武侯秉政,务农殖谷,释吴怨以息民,然后天下粗安,蜀汉之祚,武侯延之也。”请题主别用王夫之举例好吗,王夫之只是有皇汉情节,但人家可不是魔怔人,不会去碰瓷诸葛亮~_~

题主这样用近代的话术去套古代人,最终只能引向历史虚无主义。

user avatar

这不就是三国版中东路事件么。

现在还得论一论轲比能是不是中国人了?

user avatar

个人以为这应该不算什么,毕竟他也是在执行前主公的遗策。想当年,刘耷就曾经勾结异族横行中原。

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三国志先主传》)

还有诸葛亮及其后继者推行“直百钱”政策,其实这口锅也应该由其前主公来背。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军用不足, 备 甚忧之。 刘巴 曰:‘此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 备 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胡三省 注:“直百钱,一钱值百也。 杜佑 曰:‘ 蜀 铸直百钱,文曰直百。亦有勒为五铢者,大小称两如一焉。’”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第二章第一节:“ 刘蜀 有两种直百钱:第一种是直百五铢……第二种是直百,大概是由第一种演变成的,最大的只有四铢重,后来越变越小,每枚不到半铢。”


三国直百钱币,是指的是三国时,蜀国刘备所铸货币的一种;一枚直百钱币抵币值一百五銖钱。蜀 国有两种直百钱:第一种是直百五铢……第二种是直百。直百钱是由直百五銖演变成的,最大的只有四铢重,后来越变越小,每枚不到半铢。

由于在诸葛亮的执政时期,不断的发动北伐战争。那样对于蜀国的财政负担就非常的严重,尤其是在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之后,也是不断的向曹魏发动攻击,在最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常年的战争使蜀汉政权的财政已经趋于崩溃,迫使在这个时候滥发虚值货币,导致蜀汉在灭亡之前的直百钱重量非常小,甚至有时候居然连半铢都还不到。蜀国掠夺性的财政导致社会经济混乱,民不聊生。那也就可以想象邓艾为何能够以区区几千人马,就能够让刘禅开门投降。

直百五銖和直百钱都是一种虚值钱,虚值钱的大量发行,导致蜀国社会经济崩溃,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国家实力削弱,直至灭亡。 

直百五銖和直百钱虽然都是虚值很大的钱,当时老百姓就有抵触情绪,不喜欢使用,能流传到现在的也并不多见,但是,它包含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受到钱币收藏者的青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