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雪中悍刀行》?

回答


《雪中悍刀行》作为猫腻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是一部融合历史、权谋、江湖与人性的复杂作品。客观、公正地评价这部作品,需要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既要看到其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也要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以下是基于文本内容、读者反馈和文学批评的综合评价:



一、故事结构与历史还原
1. 时间跨度与历史背景
小说以春秋至北凉时期为背景,融合了中国历史中的多个朝代(如楚汉、汉朝、北魏等),但并未严格遵循史实,而是通过虚构的“天启”“大周”等虚构朝代进行再创作。这种处理方式既满足了武侠小说的架空需求,也赋予了故事更大的自由度。
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改编(如“北凉”与“大周”的对抗)在文学上具有较高完成度,但部分细节(如北凉与大周的地理、政治关系)存在逻辑漏洞,可能让部分读者感到困惑。

2. 情节节奏与叙事张力
小说以李长寿的成长为主线,穿插了北凉与大周的战争、家族恩怨、江湖纷争等多重线索。整体结构庞大,但部分支线(如李秋水与李云松的恩怨、王策的复仇)的展开略显拖沓,导致节奏起伏不均。
作者通过“雪中悍刀行”这一核心意象,串联起人物命运与时代洪流,但后期情节的高潮(如李长寿与李云松的对决)在情感冲击力上略显薄弱。



二、人物塑造与角色深度
1. 主角与反派的立体性
李长寿(李云松)的塑造极具层次感:从一个被家族抛弃的孤儿,到成为北凉王的“真王”,其成长历程中展现出坚韧、隐忍与复仇的复杂心理。与李云松的对比(如李长寿的“隐忍”与李云实在的“直率”)成为故事的重要张力。
反派如李秋水(李云松之母)、王策等,虽有“恶”的表象,但其动机(如李秋水的“天道”信仰、王策的“复仇”)在故事中被合理化,增强了角色的可信度。

2. 配角的复杂性
一些配角(如“天道盟”、李云松的旧部)被赋予了独特的背景和动机,甚至在后期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但部分角色(如“无名”)的设定较为模糊,缺乏足够的心理描写。



三、主题思想与哲学探讨
1. 权力与命运的博弈
小说通过李长寿与李云松的“真王”之争,探讨了权力的合法性与道德边界。李长寿最终选择“隐忍”而非“暴政”,体现了对权力本质的深刻反思。
作者对“天道”“人道”的哲学思考贯穿全书,但部分观点(如“天道无常”)在逻辑上存在矛盾,可能引发争议。

2. 江湖与家国的冲突
江湖(如“天道盟”)与家国(如北凉)的对抗,反映了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李长寿的“隐忍”与李云松的“暴虐”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人性在权力与欲望中的挣扎。



四、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1. 语言风格与叙事技巧
猫腻的写作风格以宏大的叙事、细腻的环境描写和伏笔设置著称。小说中的“雪中悍刀行”不仅是情节线索,更成为一种象征,贯穿全书。
作者在描写战争场面(如北凉之战)和江湖恩怨时,展现了极强的场景还原能力,但部分战斗描写略显冗长。

2. 伏笔与结局的合理性
小说中大量伏笔(如李长寿的“真王”身份、李秋水的“天道”信仰)在结局时被合理揭示,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但部分结局(如李长寿的“隐忍”)可能因逻辑漏洞而引发争议。



五、争议与批评
1. 情节拖沓与逻辑漏洞
部分读者认为小说前期节奏缓慢,尤其是对北凉与大周的战争线描写过于冗长,导致阅读体验下降。
一些历史细节(如北凉的地理设定)与现实不符,可能让读者感到“不真实”。

2. 人物动机的合理性
李秋水的“天道”信仰与李云松的“天道”理念在故事中存在矛盾,部分读者认为其动机过于理想化,缺乏现实依据。

3. 结局的争议性
李长寿最终选择“隐忍”而非“暴政”,这一结局被部分读者认为“过于理想化”,与小说中“权力斗争”的主题形成反差。



六、总结:客观评价
《雪中悍刀行》是一部在武侠题材中具有高度文学性的作品,其复杂的人物塑造、宏大的叙事结构和对权力、命运的深刻探讨,使其成为猫腻的代表作之一。然而,其庞大的篇幅和部分情节的拖沓性,以及对历史细节的不严谨处理,也导致了一些批评。总体而言,这部作品适合喜欢深度叙事和思想探讨的读者,但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历史知识基础。

评价关键词:
优点:人物立体、主题深刻、叙事宏大
不足:节奏参差、部分逻辑漏洞、历史细节不严谨



七、读者视角的参考
推荐给:喜欢权谋、江湖、历史题材的读者,尤其是对“隐忍”与“复仇”主题感兴趣的读者。
不推荐给:追求快节奏、对历史细节要求极高的读者,或对“理想化结局”感到不满的读者。

最终,评价一部作品应基于其艺术成就与读者接受度的平衡,而《雪中悍刀行》无疑在武侠文学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书所有人物都是苦苦苦,管你是剑神还是皇帝都是苦苦苦,是个人都要装一波。弱智的朝堂戏,大战前必须去微服私访、去单挑各种必死之局、去莫名其妙的地方。

全文最扯淡的地方:北凉,死战?别人把你当看门狗不给骨头还人人都觉得自己有骨气牛逼,可战可死不可退?

音频都听不下去,天天世子殿下苦啊,苦个锤子别人逍遥了二十年,想练武有人送人头有人送内功还有人送什么天人体魄,是个女的见到她就腿软,是个人都是他的舔狗,练三年就苦了?你连换个新手机都要分期还觉得别人苦?别人打赏花魁够你这种穷逼全款北上广了。

粉丝也是牛逼,自己什么样子不清楚去共情别人苦苦苦,你也配?

粉丝大概率是没本事阅读繁琐的古今名著,脑力中二不想承认自己只有看小白网文的水平,突然发现可以吹一波这书啊搞得好像自己也能看看名著了。

怀疑粉丝是不是穿越过来的,到异世界还要做个硬骨头守护北凉。

书粉和喊麦的粉丝应该是一批人 ,没读过什么书,听到逆天、战天下、一碗酒、兄弟情、神魔这些词就高潮。最直接的证据,喊麦的把喊麦叫国粹,书粉把这书当五大名著。

评论区北凉三十万NCF说你这水平也只配看一千零一夜、斗罗大陆,斗破苍穹等等。这垃圾书也配碰瓷一千零一夜?斗罗、斗破虽然是小白文但是主线明确,某五大名著无主线人物无逻辑,连武学系统都前后期矛盾,最好笑的例子就是前期写的世人都不再说老黄不如邓太阿,后期老黄这种实力手加脚都数不完,不会写不如学学斗罗直白写等级,斗破一开始就说清境界。

最后汇成一句话:北凉苦,最苦是书粉孝子天天苦。

别谦虚,徐凤年哪有你们苦,比心(*`・з・)ムッ

user avatar

怎么样算客观公正?好坏都得说吧,当然肯定还是会有主观的偏颇,要有比较,真粉跟黑粉都要拿这本跟金庸先生的小说做对比,但是金的每部作品从字数上少有几万多到一百多万字不等,而《雪中悍刀行》篇幅将近五百万字,这就好比一艘制作精美的小船,跟另一艘体积较大但是制作上有些许缺陷的大船比较一样,体积大一点的船更粗糙一些,比较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更宽容一些呢?以下为原回答:

先来说说这本书一些为人诟病之处。(为人跟为我能分清吗?说我不喜欢这本书的,再去练练阅读理解能力吧,别上来就是一句不配跟没看过)

喜欢这本书不是你天天念叨着“天不生我李淳罡,剑道万古如长夜”的,不是你天天在那“北凉苦,最苦是白衣”而究其缘由一问三不知,我今天把实话摆在这,你们这些部分所谓“书粉”的读者,才是最给雪中招黑的!!!人云亦云把这本书捧上了神坛,你只是被江湖意气所吸引却断然不知这本书好在哪,不好又在哪,只要别人一说这本书哪里哪里不好,无论对错也要反驳回去,这才是最大的招黑点!现在的网络环境已经不允许实话的存在了?说出不足就是骂?


第一,道德观不正。

最典型的不让人接受的地方就是,因为吴素的缘故,徐凤年直呼徐骁名字也就罢了,以前还动不动拿笤帚满王府追打。继任新凉王后,徐凤年整顿了风气,唯独没有波及到好人妇喜人奶且暴虐无常的褚胖子,有双标之嫌。后面二玉失贞,陈望的青梅竹马遭横祸,徐凤年怒而幽州屠杀,固然令人惋惜,但是被将种子弟欺凌压迫的普通百姓,那些恶霸其中就有徐凤年亲如手足的兄弟褚禄山,but褚胖子啥事没有,其一因为他领兵能力与陈芝豹伯仲,其二就是两家之间特殊的关系情感,徐骁把掉色严重的手镯交给褚胖子,欲给长生订亲事时,这个让小儿止啼的恶人竟忍不住呜咽起来。设身处地如果你是徐凤年,也不会为难褚胖子。

杀父拖母小人屠,王府当女徐渭熊。

亡国破楚灭门恨,情仇难顾小泥人。

经天纬地李义山,爱徒取字名天狼。


第二,部分文字描写有抄袭之嫌。

看过《红楼梦》的可能看到对北凉王府的描写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仅以一张图片为例,但我个人不觉得这是抄袭,因为不符合抄袭的定义标准,不清楚的可以去搜索一下,在书里其他部分,尤其是描写景观建筑方面,或多或少皆有出处,但是依旧不可否认总管书读的确实多。

好了看评论有人说这些就是抄袭,那我就借百度跟参考资料的花来献佛,直接从法律上来讲,判定抄袭有两个标准:

第一、被剽窃(抄袭)的作品是否依法受《著作权法》保护;

第二、剽窃(抄袭)者使用他人作品是否超出了适当引用的范围。

【法律依据】

《图书期刊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明确规定:

1、“引用非诗词类作品不得超过2500字或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

2、“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总量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

每个公民的作品,其著作权的保护期限是作者生前及死后50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约1715~约1763),所以从法律这一层面上看,没有抄袭的问题。毕竟写的是古代的人事,而作者又不是古代人,那多多少少要有所借鉴,连金庸先生也说自己在创作的时候,要了解那个朝代人的日常生活,不通过文献书籍你怎么知道古代的人事物是怎么样的?当然烽火这个借鉴得有点多了,好歹改点,不过你依旧认为是抄袭的话,我也不反对。

第三,掉书袋。

这一点是让好多人看了不能接受的,把人物跟一些历史典故结合在一起,即俗称“掉书袋”,“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曹长卿“太监脱靴”与李白的“力士脱靴”。李义山,李商隐,字义山,冠以阴才毒士的名号,取自毒士贾诩吧。还有褚胖子,对古代文学感兴趣的应该知道温庭筠别称就是“温八叉”,八次叉手而成八韵,在书里李义山说褚胖子是文武双全褚八叉,温庭筠的外号,安禄山的名字和身材。张巨鹿,可以了解下近乎可以说是一人救国的名相张居正,还有起义者王仙芝棋圣黄龙士等等这里就不多说了,这样的“巧合”老书粉也得承认。

总之就是在书里你可以看到并联想到很多历史典故,往往被冠以新的名字,当然我觉得说名字的是真没有必要,我的书里主角名字也可以叫苏轼,王维,欧阳修,只是看起来确实会有一种高傲的杜甫给穷困潦倒的李白写信,女妖精色诱诸葛亮这种混乱感。

第四,烂尾。

这不用多说了吧,挖坑不填草草收场,烽火老太监了那是,最大的坑——春秋路人甲顾剑棠后期不知所踪,几十万兵马像消失了一样,褚胖子陈芝豹死没死咱也不知道。

鉴于评论区有人说我看不懂书,那我就说说为什么我觉得褚胖子还活着。书里说徐凤年到了怀阳关后“城内外横尸遍野,褚胖子持刀拄地”,这一情节是不是很像妃子坟死战浑身浴血,最后被陈芝豹救下的袁左宗?其二,老实憨厚的老大哥齐当国被洪敬岩杀了,徐凤年不顾身旁有拓跋菩萨的威胁,拼着重伤也要杀了洪敬岩,而褚胖子是什么人?自己的义兄,更是徐骁托付手镯要跟小长生结亲的人,徐凤年赶到的时候他要是真死了,董卓能活着当官?其三,写褚胖子活着写不下去,说是留白也好,说是烂尾也罢,试问他跟袁左宗若在离阳,有什么官能封?所以陈袁褚三人最终结局不明,我还是宁愿相信这胖子没死,最后带着小长生跟徐凤年隐居了。

第五,最后一点,逻辑问题。

因为看到某某某说这逻辑不行啊,老皇帝驾崩的时候,徐凤年在清凉山歌舞升平,这不就是爹死了邻居在庆祝的意思吗?在那个君主专制的社会背景下,皇帝为什么仅以一句年少无知就盖了过去?还有说三观有问题,徐家父子不忠?别闹,赵家当年设计把吴素害得留下了病根,若非最后入世剑转出世剑就命丧太安了,回到北凉后生下儿子,没过几年就辞世了。现在小徐大摆歌舞是做得不对,老徐关起门来打两下也就得了,不过你赵家要是真连小徐都想动,你真以为徐骁还会替离阳守个p的国门?别人间接性把你老婆杀了,还想动你儿子,现在你跟我说是徐家父子不忠,没这么双标的吧?连三观都不知道哪三观,咋还说三观不正呢,若真的不忠,西垒壁后二十年后的徐家,谋有李义山,领兵有六义子,军魂徐骁仍在,加上数十万边军,让北莽虎狼之军长驱直入只在徐骁一念之间,徐凤年坐着当皇帝也不是不可能,二十年前的徐家军部分是赵家军,二十年后的徐家军就真的是徐家父子的私军了啊,后面因为粮草漕运问题,徐北枳曾怒而质问徐凤年:“北凉连北莽百万大军都能挡住,打下离阳的两淮,很难吗?”是啊,离阳负你在先,何必顾虑太多。

好了说说优点吧。

整本书让人触动的就是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大人物小人物都好,像是一颗颗珠子串起了这庙堂江湖,甚至有些读者将其摆到了与金古同样的高度,那么我个人觉得确实还差点,金庸先生所有作品我都读过至少一遍,但是你同样不可否认金古的作品流传之广,其中很大一部分有电视剧影视剧的影响,各种版本的射雕天龙鹿鼎笑傲等等,真正看过原著的却没那么多。

雪中还算是比较推崇浪漫主义的,也立足于现实,如果最后结局改成“北凉完胜北莽,吞并离阳西蜀”,那就要降低许多档次了,完胜固然结局圆满,可死战不退以少敌多,更不愧北凉铁骑甲天下之名,也更接近现实一点。

列举一下这本书的一些人:

自握剑起便知是天下第一人,与红颜爱而错之的李淳罡;

独据武帝城一甲子从不打压江湖,求一败死于剧情杀的王仙芝;

缺门牙经常憨厚傻笑,却如同至亲长者的黄阵图;

即便是仇人也一诺轻生死的贺铸;

痴情种轩辕敬城跟曹长卿;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赵楷;

如骄阳当空的寇江淮与温文儒将谢西陲;

话少心善的翠花和胸怀大志爱吃醋的剑冠;

自折木剑最重情义,小缺点挺多的温华;

高傲而偏执近乎极致的紫衣轩辕青锋;

一生洒脱无牵无挂仅为徒出头,“舅帮亿次”的邓太阿;

不想凉莽战场上最后不死一个读书人的白莲先生跟老人程白霜;

拳有一人,天下无拳,热血死战沙场重创慕容的韦淼;

为一钗愿还一命,喜欢呵呵一笑但背回数位宗师遗体的贾嘉佳;

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让读者的心为之触动。可能你的身边,也有一个老黄一样的长者,有因为一签“可妻也”而脸红的薛宋官,也有一个不苟言笑要求严格的二姐,还有贺铸,王大石,许十营,孔大虎,瞎子老许这些戏份不多但让人印象犹存的角色。总管再怎么杂糅,也捏出了一个相对真实的江湖庙堂。我喜欢这本书,知道它的好,也知道它的不足,可那又怎么样,喜欢就够了。

user avatar

说真的,如果不是某些粉丝到处胡吹法螺,在我喜欢的各种视频评论区乱刷乱吹,我真不会有这么多闲工夫在这怼它,实在是气不过。

在这边统一回复一些语文能力有所欠缺的人。

觉得我说的哪里不对请用有逻辑、有根据的词句来反驳我,您如果说的有道理我可以赔礼道歉并接受指正,而不是在我的评论底下阴阳怪气的说“人上人”、“只是网文而已”、这些无逻辑的话。

以下是远回答

别的就不提了,大家都已经快说烂了,我来讲讲抄诗词方面的吧。

先下结论,除了穿越类型的小说,写土生土长的主角抄诗词的我一般都给不了好评价,我个人认为应该尽量避免这种装逼桥段。

文抄公有以下几种。

一般的作者:原文不动的抄进来,不做也不敢做任何的修改,也不会特地说明,但读者也能知道这诗词出自哪里。(顶多百度搜一下)

稍微讲究的作者:抄完诗词后会安排主角来个心理活动,类似“李白大大原谅小的要拿您的诗词装逼啦!”之类的,读者看完也就会心一笑。

讲究的作者:写完桥段之后会在后面留下标注,在文章尾部详细的说明出处与作者信息。

烽火戏诸侯:《弟赏雪》作者—徐渭熊。更有些不但要修改,我还要画蛇添足的加几句我的原创。

说真的,主角装逼不可怕,可怕的是作者装逼,还装成sb,你说就你那斤两,你怎么敢在千古名篇里做修改和添加?

user avatar

惭愧,惭愧,突然来了兴致把书下个txt去搜索了一下,原来是我记错了,原文并没有什么“如果你们不会贪我可以教你们怎么贪”这种教唆之言,听者也不是北凉的官吏集团,一次是一个官员和一个跟着猪脚的旁听者,一次是两三个小官。原回答因为没有用原文回答导致看起来有点为黑而黑的意思[流泪]至于为什么会记错呢,大概是书里的这种纵容鼓励贪污的调调太多了吧。原文如下:




懒得翻原文了,记得在书的后半段,主角给手下的官僚说了这么段话:“你们平时贪腐,我不管,我不是那种忍不了贪腐的道德圣人,只要你们把事做好了,随便贪,你们要是不会贪我教你们怎么贪”……凭印象手打,大意如此。(新检索了一下原文,好像是我记错了,尴了个尬)这不就是和珅大人那套“官字两张口”的逻辑吗?这段话描述了一种做贪官的理想状态:

1,能做事,不坏事

2,在1的基础上可劲贪

3,高层不治贪,底层不反贪,贪官既可以中饱私囊,也是能臣干吏

但是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知道,之所以会有底层民众揭竿而起,一大原因就是官僚集团的贪污腐败和对劳苦大众的层层盘剥。从人性上来讲,“贪污腐败的能臣干吏”这种理想型贪官几乎不可能存在,贪了小的想贪大的,贪了大的想贪更大的,能够做到贪腐而不误事的贪官,我们历史上倒是真有,一千个官吏里面能出一个不?你徐凤年就这么自信你的手下都是这种理想型贪官?陈先生讲了一堆大的小的道理,怎么这个道理就偏要往反的讲呢?亏得是有北莽在那虎视眈眈,不然北凉被这帮骄兵悍将贪官污吏逼到揭竿而起的时候,离阳皇帝都得乐飞了,权也收了地盘也有了名声还不用坏了。书中的喝奶狂魔褚禄山最被诟病,私以为徐凤年这段话比纵容褚禄山的危害还要大。有个回答说这本书就是精英主义的幻想,细想之下果然如此啊


那个回答找到了,越想越对:

user avatar

一股子贵族气,视老百姓如草芥。

而且还光明正大的将贵族的护短,自私,霸道,等级,当做优越谈资,为之吹嘘喝彩。

总而言之,是精英史观,贵族史观指导下的优秀作品。

但在人民史观眼里,雪中这种书真的是大毒草。

user avatar

有些人一辈子就写了一部作品,然后不停抄自己。

我说的是谭盾。

user avatar

对于有一定阅读量的人来说,看雪中大概是这种感觉:

如来离了雷音,径至灵霄门外,只见林黛玉站列两军阵前,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佛祖不由笑道:“泼猴却是个妙人儿,何不随了我去,共保大宋江山?”黛玉听罢大怒,抄起画戟将垂杨柳剁做两段,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

user avatar

我最近正看《雪中悍刀行》的电视剧,我会看下去的,因为我老公陪我看,可以给我剧透和解说。基本上看男频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都需要这个,庆余年也是。我一边看一边吐槽,这主角是不是段誉?——不想学武功的世子;姜泥是不是小昭?——当丫鬟的公主(圣女);这主角是不是开挂开的太过头了,绝世家境绝世容貌绝世(习武)资质?我老公(半个书粉)说,你不要这么看,其实徐凤年后面一直在失去……我问失去啥了?老公回答,“他父亲死了。”“怎么死的?”“老死的。”

我真的服了。我后来又去搜了一下这文的大致内容。然后我就想告诉所有的作者和编剧,就是咱们写文都是给普通人看的,不管你写的是神仙也好妖怪也好,我们看的还是基本人性。就不要在那里yy东宫娘娘烙大饼了。

《清平乐》写皇帝多么苦啊。怎么苦呢?就是天子无所好,皇帝不能表现自己的嗜好,不然就会被人利用。我猜现在哪怕是个县级领导,公司CEO都有这个烦恼。那人家真觉得苦吗?如果他们堂而皇之说出来,会不会觉得很可笑?

皇帝,九五之尊,对比他滔天权势和地位,这点苦能算什么?

徐凤年,他的苦就是身份太显赫了,嫡长子,将来继承家业,压力巨大的。还老有人要暗杀他,多么苦啊!!!是,苦是苦,但不要煞有其事的描述这种苦,很可笑,真的!

真正的苦是什么,小恶魔。他想继承家业,但是父亲无视他。他明明聪明绝顶,他的哥哥姐姐都是草包,但他依然是被忽视的那个。这才叫苦,懂吗????

再来我说一下,我不是说徐凤年不苦,压力不大。我只是觉得作者用这个来凹造型,立苦情人设,太装X了。

————————

又有人来告诉我说,徐凤年后面遭遇多惨,家人都死了之类的巴拉巴拉。其实我当然知道,身处社会顶层的人,也会有他的悲剧。我也不想用一些东西去量化角色的悲剧程度。但是我觉得作者在写小说的时候,是真的在悲悯笔下角色(好似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写完了自己哭一场),还是YY的同时无病呻吟顾影自怜,其实读者应该看得出来。

user avatar

玛丽苏缝合怪文,烽火完全可以考虑去做爱情公寓编剧。

很显然,总管把自己当吴素了。

而且三观歪就算了,还要一门心思按着头让你和主角共情,让你觉得天下人都欠主角的。

典中典之吴素教主角爱护乱世中的女子,他爹教他保卫北凉,老皇帝死主角让戏班子唱戏然后戏班子几百人全赐死了,什么爱民如子北凉王世子啊。

user avatar

我觉得的喜欢这本书的,有一部分是初中高中生。

就喜欢爽文,喜欢那种天下第一都是我朋友,最美的女人都喜欢我。我特别厉害,走哪都能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其他的拿别的书里面的人来写自己故事我就不说了。


这本书我爽都别扭,只读了十章。

爽文无非就那些东西,主角出身名门,一开始可以不牛批,但是身边人必须都牛批,问题是还得是主角的朋友,或者是仆人。我可以理解,我不理解的是。

踹自己的爹我没忍住,和自己的姐姐搞黄色我更是觉得作者这个人有问题了。主角干什么我都觉得最多就是文笔不好,只要还符合人物性格就行,这个踹自己的爹我当时眉头就皱了,和自己的姐姐搞黄色……地铁老人手机。当时就想这个作者是不是变态。

作者可能觉得这样很爽吧,读者也很爽,只是我常常因为不够变态而感到和你们格格不入。

徐龙象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李元霸,隋唐里最听李世民的话,徐凤年充当了李世民,那关系就不言而喻了。

我一开始以为这个李元霸是主角,哪曾想,好家伙!

一些描写,包括老道士,包括那位公主,当侍女我想不通。一般王朝生下来的这些公主,都有自己的心气,有自己的骨气,有自己的道,一般亡国就代表着自己要被凌辱,士可杀不可辱。当然了,也不包括个别不一样的,毕竟那个时代,女子都是资源,资源就要有资源的觉悟。

个个都想当花木兰,你们是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

古时代的女子没有那么随便,特别是公主一类的。

你可以加点现代的东西进去,但是这种程度是不是太过了。

所以我心目中的江湖可能和作者不一样,作者心里的江湖,是一个不论三纲五常,除了主角,每个人都没有自己的骨气,没有自己的坚持,可以根据主角改变,和自己血海深仇的女子可以爱上自己,就算是有坚强底线的人,在主角面前也可以放弃自己。

也许这东西我初中读起来很爽,但现在我只觉得不合理,不合理我可以理解,毕竟这类文章太多了,又不是他一个。

但是突破三纲五常,突破了更多东西,我不能接受。

这小说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就他妈离谱。

咱也不是瞧不上它,我是真的觉得离谱,爽文年年有,这个也没什么不同。我什么都读过,红楼读过,街边小故事也读过,都觉得津津有味,雅俗共赏,从来不觉得读过金庸小说,就觉得一些小作家自己的武侠理解差,在我看来没有这样的理解。

我没有读名著看不起读网络爽文的优越感,其实说到底,名著是让人爽的,网络小说也是让人爽的。只是“爽”本身不同,爽点不同。

但是这部爽文,我真的没有爽起来。因为它不符合,起码不符合我的逻辑。也不符合我的三观。更加不符合古代君臣,将相王侯那个时代所秉持的道德。

现代不现代,古代不古代的。

你们都喜欢,OK,爽一下就行了,千万别把它带到不属于它的高度。


行吧,各位书迷朋友们认为我把你们当成初中生高中生伤害到你们了。非常抱歉。

有些朋友觉得这不是爽文,这是经典书籍。嘲讽我只读了十章就敢来吐槽了,认为我应该全部细细读完,认真理解。

拿白鹿原解释乱伦,我觉得真的没必要解释了。红楼梦里也有,水浒传里还有潘金莲呢。

说到底还是我对这部书期望太高,要不是你们这些书迷在知乎里吹,说这是一本武侠小说,我还真以为这是一本正经的小说。

谁的诗都敢用,想要个人物直接从别的历史里搬过来,没文化的人读着真是舒服,你们那些自诩高学历的,不尴尬吗?我是不能理解了。

你说是怨我吗?你们吹的那么好,我去读了,结果发现是个垃圾,你还不让我说话,就只能你们夸,不许我喷?


按照各位逻辑,要评论非得读完不可?

街边一坨屎,看着像是屎,闻了闻也像屎,放嘴里尝了尝,确实是屎,幸好我没踩?

我喜欢鬼吹灯,有人说鬼吹灯写的盗墓太恶心,我理解,有人说鬼吹灯很烂,我也能理解。你说红楼梦就是坨屎,你读不下去,我本身是OK的。

毕竟一个东西好坏,客观评价已经有了。

雪中它在我眼里就是烂书,就是一坨屎怎么了?我的理由有理有据,你们急什么?这么自卑吗?自己喜欢看的书本来就毁誉参半,生怕别人说它不好,一说就跳墙?

雪中悍刀行已经有剧了,足以说明它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你自己够自信,别人怎么说又关你什么事?你喜欢不就好了,我不喜欢,我算老几呢?东西本来就是靠大众点评的,我就是大众,不具备权威性,你来质疑我什么?

我说的是喜欢这本书的有一部分是初中生高中生,我是以我初中的喜好来判断的,显然你不是那一部分啊。

好好的说书不行,上来就说我这不行那不行,总之就是感受不到这伟大的书的魅力,让你评价书,没让你装比啊。

这个问题就是问如何评价这本书,我的评价你不满意,你自己评价去啊。


user avatar

《雪中悍刀行》是一部优秀的爽文。

如果你认为网文就是爽文的话,那么《雪中悍刀行》也是一部优秀的网文。但如果你认为网文泛指一切在网络上发布的小说的话,那么《雪中悍刀行》只能说是二流。

1.主旨

《雪中悍刀行》主要想说啥?

即使是狂热的雪中粉也说不出什么具体的东西,只能说雪中满足了他们“所有对江湖的幻想”。

“对江湖的幻想”是啥玩意?说的简单点,唯爽而已。

同样是打怪升级,人家《诡秘之主》就能关注到现实的社会问题。同样是矫情的文字,人家《将夜》好歹真的讲了那么一点道理。雪中呢?读了半天,发现:噢,原来什么也没说。这和斗破什么的有什么区别?

2.文笔

雪中文笔的风格,就和里面用的诗词的风格一样浮夸。

正经的书里都是怎么使用这种诗词的?看看《红楼梦》,首先你诗词要和文章上下文的情节契合吧?大冬天的芦雪亭联诗肯定就不能去咏白海棠吧。其次你诗词要和人物性格对应吧,黛玉宝钗湘云什么的作的诗风格肯定得不一样吧?雪中里的诗词呢?推动情节发展,这个我没看出来。体现人物性格,这个我也没看出来。唯一看出来的是,作者想告诉别人:自己会“作诗”(实际上全是改写的)。

你说和红楼梦对比太难为雪中了。那你和《天行健》比比啊?人家那才叫言之有物,不是为了提升逼格而写。好,你又说和《天行健》比也太难为你了,燕垒生的诗词是啥水平啊。那你诗词就这水平,为啥还要强行写呢?

3.人物塑造

居有人说雪中塑造人物很“丰满”。呵呵,怕不是有什么误解。

什么叫丰满?看看王熙凤,你说她冷酷无情吧,她对待刘姥姥还有那么一点人情味;你说她为人不错吧,弄权铁槛寺这种情节又一大把。这叫人物形象丰满。

说起李淳罡,就是“没有宗师的架子”,说起温华,就是重情义,其他没了。这也叫形象丰满?

再说了,雪中里面确实写了很多人物,问题是人物形象明显趋同化。举个例子:

邓太阿:朴实潇洒

剑九黄:朴实平易

李淳罡:潇洒平易

我:mmp???

把这些性格用来塑造一个人物犹嫌单薄,拆开放到一堆人身上就丰满了?我信你个鬼。

4.情节

情节这玩意肯定是和主旨内涵相关联的。没有明确的主旨内涵做支撑,情节肯定也会软成一坨。

说说雪中里面的权谋。无论是爽文还是什么文,写庙堂权谋的很少。因为书里写的权谋,只是作者以为的权谋。《明朝那些事》的作者本身就是个公务员,而且又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加以润色,这样写出来才还挺不错。雪中的话,呵呵。

总结:除了逼格方面,我不认为《雪中悍刀行》比斗破斗罗什么的高明到哪去。单从影响力来看,后者还要远超前者。

user avatar

我已经是第三次尝试看这本书了……

第一次看到吃胭脂的假宝玉哥哥那儿看不下去了……

第二次记不住咋就看不下去了。

第三次我忍了假宝玉,忍了人屠,忍了楚狂奴,忍了李义山李淳罡安禄山鱼幼薇等等等等等

可后面看到王阳明仨字我……

看了看后面还是把王阳明套到张巡身上,我是真的憋不住了……

这踏马是个啥???

他好看,屁的他好看,那是人家历史故事好看!!


不过有一说一,老黄死的那段还是挺好看的。

好歹是五青,比起五白里某些功成名就的人来文学功底还是深厚的。

可这么明目张胆的抄历史,缝合人物,这已经不能被称为化用了吧,就是人物事件的抄袭缝合了。真的是令人感到不适。

不知道的话看起来应该还是挺不错的,可知道了再看……

《缥缈录》也有历史化用,可至少人家没直接拿着历史人物的大名怼你脸上,不仅要用,还要告诉你“你看这个我用了哦,你看那个我也用了哦,我会用的多吧,我咋这么厉害呢我~”

还有一个雪中粉说啥抄袭和致敬的区别就是一个不想让人看出来,一个生怕别人看不出来……那我只要抄的明目张胆,怼着脸抄,我就不仅不是抄袭还是致敬了呗?属实是赢麻了。

看给雪中洗地的言论看得我都开始心疼沧月了,当年在文章里借用了历史上“探丸郎”的名号,也被按照抄袭定罪写在列表里到处批判,啧……


顺便说一下我看过的剧情里有一个我印象挺深的想吐槽的点……就是好像皇帝一直嫌北凉权利太大,挺忌惮他家的,所以徐凤年才装纨绔来明哲保身。

但有一个剧情好像是徐凤年他爹跟他说,要是皇帝真惹急了他们,他就举起反旗,给徐凤年也弄个皇帝当当。然后虽然被徐凤年拒绝了,但我当时读到这儿的感觉就是……

本来还以为是陛下猜忌忠臣的戏码,结果看这样皇上忌惮你家忌惮的一点儿错都没有啊?!你这确实有逆臣贼子的心态跟实力啊???反不反纯粹看运气,这换谁谁不得防着你???


1.11更新

其实以我对雪中的喜爱程度,是绝对不可能去碰雪中电视剧的,可架不住这剧里老头多啊……一开始的马夫恭叔,人屠乔峰,毒士白三爷其实还不足以吸引我入坑,但后来从各种视频推送里看到请老祖宗赴死的林平之和桃花剑神黄麒英真的是让我很心动。。。。毕竟我小时候看少年黄飞鸿的时候是相当迷恋黄麒英的。

外加看了b站的这个视频剪辑(推一下,感觉剪的真的很不错,老黄和世子的那种感情表现得很好),就决定去找来电视剧看看了。

反正也是白嫖,还能找到没广告的视频资源,为啥不瞅瞅呢,不好看就不看呗。

然后看了七集,目前的感觉就是……umm……很微妙。

首先声明啊,虽然不喜欢雪中,但同样作为心头肉被人改成过乱七八糟模样的人,我完全理解很多雪中粉痛骂剧版的行为和心情,并且举双手赞成。

然后,感觉最适合看这部剧的,就是我们这种对原著人设有一定心理准备,大体知道都发生了点儿啥,但又对原著剧情不怎么感冒,并不在乎原著的人。因为这意味着看到徐凤年抽老子的时候,我们不会一脸地铁老头手机,看见姜泥刺杀也不会纳闷儿为啥徐凤年非得养着她,看见白狐脸儿前期画女硬说男,也可以泰然处之。

这还挺重要的,这几个bug都是原著里不可能绕过去的,可呈现出来的视觉冲击比文字版要强烈,不知道的人真的是一时会很难接受这种设定。(尤其徐凤年打老子那一段,目前来看感觉除了体现尊重原著外,简直没有任何意义。)

说说看我的看剧观感吧。

开篇加了些原创游历情节,偷地瓜啊,被刺杀啊啥的(或者是把世子后来的回忆提前了?)算是给世子和老黄开了个脸儿。比起原著里开篇就是小二上酒,沧桑一笔带过,电视剧里俩人在游历途中相依为命那个劲儿出来了,而且给剧世子的性格大体定了个性:聪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爱学武。

我还挺喜欢张天爱的扮相和少年音的,就是打戏确实太慢了,好在早就知道打戏慢了,所以她一拔刀我就跳剧情,基本上没造成什么伤害。

小二上酒那个环节多了个宁峨眉,目前来看是为了给后面原创剧情做铺垫的,但我记得原著里这个地方好像是为了搞对比,小乞丐原来是纨绔世子那种,可在剧里,那个宁峨眉的开脸属实是有点讨人厌了,处处透着一股“你是世子咋了,爷就是不爽你,咬我啊”的架势,再加上对徐龙象的毕恭毕敬,把一场兄友弟恭苦尽甘来的戏给搞变味儿了。

但怎么说呢……结合上张若昀那句回家之后心累来,虽然跟原著关系不大,但剧情自身逻辑还是能讲得通的。

王倦个人风格还是挺明显的,又像轻喜剧又暗流涌动,男主是个聪明绝顶还有点无耻的亚撒西,身边有一个负责制造笑料的的吉祥物(突然觉得有点像宋大志里的元仲辛和衙内)

姜泥完全沦为搞笑役了。虽然好多观众都不满意这个角色,但看了几集之后我的感觉就是,从给出的镜头来看,导演肯定就是这么安排的。看了七集,截止目前她就是完完全全的搞笑役,吉祥物,主要负责卖蠢和被调戏。就像剧世子在船上说的那样,你赌对了,这丫头就是个废物。

鱼幼薇留下的理由变成为了姜泥,说实话这比原著里为了猫要合理多了。。。但因为剧情扣都压在了姜泥这边,所以反倒堆出了更多bug。。。比方说既然姜泥其实是被徐骁救下的,那她为啥天天对着徐凤年调情一样玩刺杀play?又为啥要问鱼幼薇那么多咋听都是站在徐家立场上提的问题?

林探花的红楼戏份删光了,整体来说合理了一些,还有点搞笑,探花郎老倒霉蛋儿了,让一群大狐狸小狐狸母狐狸耍的团团转。

徐龙象umm……到目前为止我都没看出他和傻子的相似性在哪,原著可是李元霸一样的人物,剧里更像个力大无穷的小可爱。好像傻点,但看不出来缺心眼。

开局就强化了安禄山的忠臣良将属性,弱化了残暴,其实在接受度上是更合理了,估计这个人物会被塑造的相当讨喜。

就是把原本很散乱的剧情给串起来了,搞了个三次刺杀,是为了削弱林家,刺杀的目的性变强了,顺便也体现一下世子聪明以及他爹的牛逼,早就替儿子安排妥了。

老兵那段儿碰瓷戏码,以及吃饭那段儿,我觉得是神来之笔,一下子把原著那个苦苦苦的劲儿给冲没了,变成了老兵享受着来之不易的和平,并坚定维护着这样的北凉,这才合理。

但越看越觉得这个柿子有点过于亚撒西了。。。圣母的要命,这个要保护那个不能动,不论是干嘛的,大家都得活着,不杀就是和平。是人是鬼都要护,只有徐骁在挨揍。

以及徐骁非要搞徐龙象这个点,也令人观感不适。。。

对亲爹非打即骂也挺令人不适的,但这属于原著剧情,不算在内。


看到12集了,真的蚌埠住了家人们。徐家太苦了,世子太苦了呜呜呜呜呜呜。

徐家为了世界和平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和牺牲啊,一个女儿嫁去了江南,一个女儿去985当学霸虐菜,一个儿子去给江湖最大门派的大高手当嫡传弟子,还有一个徐凤年被武当高手心甘情愿的传了一身内力,一下子从菜鸡变成高手。徐家真的太苦了,一家人都不能好好团聚呜呜呜……徐家为了天下牺牲了多少啊,实在是太委屈了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徐骁原来不是贪恋北凉军权呜呜呜,他含辛茹苦非要徐凤年接手北凉,原来是为了实现民那桑的愿望,为了军队不乱天下太平。

呜呜呜呜我真的错怪你了徐骁,你其实是个有梦想有道德痛恨门阀世家的大好人!

可为了军队不乱,为啥不让陈芝豹来呢……他不比徐凤年更得军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