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自成在山海关的六万人穿越到萨尔浒能赢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具有挑战性。如果我们把李自成在山海关的那支六万精锐(尽管我们对这支军队的构成和训练水平需要有个基本认知)放到萨尔浒战场,与明朝军队决战,结果会如何?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假设。

首先,我们得先梳理一下李自成当时在山海关的这支部队。这支军队,虽然是李自成最精锐的力量,但它经历了长期的转战、征战,虽然士气高昂,但也免不了疲惫和损耗。它主要由步兵构成,骑兵数量相对较少,装备以冷兵器为主,火器虽然有,但规模和先进程度很可能不如明朝的关宁铁骑。而且,这支部队的作战模式,更偏向于步兵协同作战,依靠人数优势和地利来瓦解敌人。

而萨尔浒战场,那可不是一场简单的野战,那是明朝倾全国之力,集结了当时最精锐的部队,包括号称“八个总督、十二位总兵”的强大阵容。这里面的主力,是关宁铁骑,也就是由袁崇焕训练和领导的、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骑兵部队。这些骑兵,人马俱壮,装备有火铳、弓箭、刀枪等,训练有素,骑术精湛,是当时明朝最强大的作战力量。此外,还有大量的步兵,包括刀牌手、长枪手、火器营等,协同作战能力很强。

把李自成这六万人放在萨尔浒,那可真是“撞上了硬茬”。

萨尔浒战场的几个关键点,对李自成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

地形优势: 萨尔浒之战,明军是主动进攻,而战场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这实际上对擅长野战和利用地形的明军更有利。李自成军队虽然也懂得利用地形,但面对的是一支以骑兵为主,且对地形有一定熟悉度的明军,这并非李自成军队擅长的环境。
骑兵的碾压: 萨尔浒之战,明军拥有一支数量庞大、质量精良的骑兵部队,也就是关宁铁骑。李自成军队的骑兵力量相对薄弱,在平原或开阔地带,被关宁铁骑的冲击和围剿,几乎是无法抵挡的。即使是步兵,面对骑兵的反复冲锋,也容易被分割包围,士气崩溃。
装备和战术的差距: 虽然李自成军队也装备了火器,但与明朝关宁铁骑的火器水平和使用熟练度相比,可能存在不小的差距。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更注重步骑协同,利用火炮和火铳压制,再由骑兵冲锋,这种战术对李自成军队的冲击会非常大。
士气与指挥: 萨尔浒之战前,明军集结了近二十万大军,虽然内部存在一些矛盾,但整体士气应该还是相对高昂的(至少是在开战之初)。而李自成的军队,即使是精锐,如果面对数量和质量都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士气也可能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李自成作为一名起义军领袖,他的指挥经验和对大规模正规战争的理解,与明朝的经验丰富的将领相比,可能存在差异。

那么,李自成这六万人穿越到萨尔浒,有没有一丝赢面?

理论上,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可能性微乎其微,并且需要一系列极其有利的条件:

1. 奇袭与心理战: 如果李自成这支军队能够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袭方式,在明军主力尚未完全展开、或者内部出现重大混乱的时机发起进攻,也许能够取得一定的战术优势。例如,抓住明军某个关键将领的失误,迅速将其击破,以此来瓦解明军的整体士气。
2. 战场环境的突变: 比如,萨尔浒突然出现极端恶劣的天气,如大雾、暴雨,能够极大地限制明军骑兵的行动,并为李自成军队的步兵作战创造机会。
3. 明军内部的巨大分裂: 假设在萨尔浒之战前,明军内部出现了极其严重的派系斗争,导致指挥失灵,部队不听调遣,甚至出现内讧。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军队才有可能抓住机会。
4. 战术上的“出奇制胜”: 如果李自成能够展现出非同寻常的战术智慧,例如,利用地形优势,设置大规模的陷阱,或者出其不意地使用某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假设他有),来迅速摧毁明军的关键力量。

然而,即使是这些“可能性”,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信息不对称: 李自成军队很可能对明军的真实实力、部署和内部情况并不了解。
后勤补给: 萨尔浒是一场需要长期作战的大战,李自成军队的后勤补给能力,能否支撑这样一场大规模的对抗,是个巨大的疑问。
明朝的军事工业: 明朝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制造能力,如果战事胶着,明军的火器优势会更加明显。

总而言之,如果李自成这六万人“穿越”到萨尔浒,直接与明朝倾全国之力的主力决战,大概率的结果是:

李自成军队可能会在初期依靠悍不畏死的精神和一定的战术配合,给明军造成一些麻烦,但随着明军关宁铁骑的强大冲击和步骑协同作战的展开,李自成军队的阵型很快就会被撕裂,然后被分割包围,最终被优势兵力和装备所吞噬。胜算,恐怕连一成都难达到。

这就像一个以步兵为主、装备相对简陋的军队,去挑战一支拥有强大骑兵、火器先进、且以大规模协同作战训练有素的军队。在战术和装备的巨大鸿沟面前,勇气和人数的优势,往往不足以弥补。

所以,虽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但从军事角度来看,李自成在那支六万人,面对萨尔浒战场的明朝精锐,其结果恐怕会相当惨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如反过来,让萨尔浒的清军穿越到一片石。

我自驾游去过一片石,在那里顺军会有火器上的优势,也有主场优势,也不会分兵,至少占住了天时地利。

但你列举的一片石之战的数据没啥说服力。

a.清军打赢了,能统计阵亡将领。

b.清军早期有将领冲锋的习惯,伤亡率高。

c.没人给顺军将领收尸,所以不知道顺军将领死了多少,我能记住17个大顺将领的名字,很多人顶天知道个唐通、宋献策、刘宗敏。

不是胜利者将领死得多……其实是失败者没能留下名字罢了。

穿越问题看的是屁股,和历史无关,这是我最近才领悟到的。

反正百度一下那么多资料,随便挑点就能组成符合自己论据的答案,和小学生写议论文没什么区别——水平甚至不如幼稚园讨论哪个奥特曼更厉害,至少人家是真看过奥特曼,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在网上你看多少书也架不住别人会百度。

你不信我从大学课本里随便拿一道电动力学相关的题目改一改,大家讨论讨论,杠精瞬间就消失了,为啥?没法百度嘛……

user avatar

一片石之战,李自成的兵力有五六万到十几万的说法。综合来看,五六万比较切实。吴三桂的兵力有说五六万的,也有说一两万的。综合来看,明军兵力不下于五万。同时清军准备入关,也带了数万大军,据说是七、八万。

而且,此战清军取了个巧,在双方陷入激战、 没有战略预备队的情况下才突然出击,以整击乱,导致大顺军仓促之间难以应战。但是尽管如此,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清军仍旧付出了与明金战争相当的将领损失(如果考虑到这只是一次战役,那么顺军的战果密度要远高于明军)。

萨尔浒之战的时候,后金的可战之兵大概也就是五六万。装备、战斗力都弱于一片石的八旗军。后来浑河血战的时候,后金军以主力进攻兵力分别只有数千的白杆兵、戚家军,竟然打到将领请求放弃进攻的地步。努尔哈赤似乎斩杀了放弃进攻的将领,从而使后金形成了军令一下必死战到底的军事传统。那么这样来看,萨尔浒之战时后金军的战斗力应该是这三个时期当中最低的——当然,已经足以歼灭这个时期的辽东明军了。

那么综合来看,倘若李自成的六万顺军与萨尔浒的六万金兵交战,努尔哈赤妥妥地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具有挑战性。如果我们把李自成在山海关的那支六万精锐(尽管我们对这支军队的构成和训练水平需要有个基本认知)放到萨尔浒战场,与明朝军队决战,结果会如何?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假设。首先,我们得先梳理一下李自成当时在山海关的这支部队。这支军队,虽然是李自成最精锐的力量,但它经历了.............
  • 回答
    萨尔浒一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在那场惨败中,明朝八旗军队大败明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把这支在萨尔浒战死的六万明军穿越到山海关,与李自成的六万起义军对决,那结果又会如何呢?这可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咱们不妨仔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支军队的性质和作战特点。萨尔浒那一战的明军,虽.............
  • 回答
    李自成在山海关的战败,如同晴天霹雳,不仅断送了他建立大顺王朝的希望,更让他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重整旗鼓。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 军事上的决定性打击:人才、兵力与士气山海关之战,是李自成军事生涯中最惨痛的一役。这场失败,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失利,更是对他军事.............
  • 回答
    李自成放弃北京,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在他刚刚经历了辉煌的攻城胜利之后。认为他仅仅是因为山海关被破就弃城而走,这个说法过于简单化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李自成进北京的背景。他是在1644年攻破北京,明朝崇祯.............
  • 回答
    李自成在山海关遭遇清军,这无疑是他人生中最关键的时刻。当时,他手中握有号称百万的兵力,刚刚攻克北京,声势浩大。然而,面对来自关外的劲敌,他的判断和决策将直接决定大顺政权的生死存亡。要想争取最好的结局,李自成需要具备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洞察力。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应对策略,如果他能做到,或许能扭转乾坤:一.............
  • 回答
    如果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清军并斩杀多尔衮、吴三桂,历史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历史的走向将被彻底改写。以下从政治、军事、社会、国际等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历史演变及李自成的可能评价: 一、李自成的军事胜利与历史意义1. 山海关战役的转折点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导致李.............
  • 回答
    山海关大战,一场决定了明末中国走向的关键战役。许多人以为,经过这场战役,满清就如同破竹般扫平了中原。但事实并非如此,李自成集团在山海关失利后,依然拥有相当的实力,也一度让满清骑兵头疼不已。那么,为何满清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将曾经的“闯王”李自成,从北中国实际统治者的宝座上拉下来,使其迅速沦为流窜的“流.............
  • 回答
    话说闯王李自成,一甩手中长刀,震退了面前最后的明朝禁卫,迈步跨入了紫禁城。脚下的金砖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王朝的终结。北京城破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就此轰然倒塌。此刻,我,李自成,站在这座至高无上的宫殿里,感受着胜利的荣耀,也深知肩上的担子。天下,还没有真正被我拿到手中。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
  • 回答
    要说李自成在一片石的惨败,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直接关系到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崛起,背后牵扯的因素可多了去了,绝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这就掰扯掰扯,一点一点看。首先,得从李自成这边的“内因”说起。你说李自成这人,打江山的时候那是真能耐,跟谁都能拉起队伍,而且还时不时能打出漂亮仗,搞得崇祯皇帝焦头烂.............
  • 回答
    吴三桂,这位在明末清初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选择,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权谋大戏,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充斥着无尽的争议。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如破竹,清军铁骑虎视眈眈,而吴三桂,这位镇守山海关的宁远总兵,最终选择向多尔衮叩首称臣,这背后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
  • 回答
    李自成其人:历史洪流中的一位弄潮儿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李自成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陕北农民,一步步崛起,最终问鼎中原,成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评价李自成的才能,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而是要置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中去细致审视。军事才能:草莽英雄的迅猛成长与局.............
  • 回答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后,并没有立即挥师南下,而是选择留在北京休整并着手建立政权。这背后有其复杂而现实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战略上的失误,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 战后的休整与巩固是当务之急:首先,攻克北京并非易事,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一路征战,特别是.............
  • 回答
    李自成与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重要的开国皇帝,虽然都建立了政权,但他们的历史背景、政治策略、军事行动和最终结局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环境1. 朱元璋(13281398) 时代:元末明初(1368年建立明朝),中国处于元朝统治末期,社会动荡.............
  • 回答
    李自成如果没在九宫山陨落,他是否有机会与南明、满清形成鼎足之势,甚至击败其中一方,最终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个类似南北朝的格局?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却又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说。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间倒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1645年,重新审视当时的内外环境,以及李自成及其领导的大顺政权所面临的机遇与挑.............
  • 回答
    李自成起义,一路摧枯拉朽,直捣黄龙,连大明都快被他推翻了,结果呢?最终败给了关外来的满洲铁骑,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咱们就细细道来,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一、 农民军的优势:为什么能打垮明朝?首先得说,李自成这支队伍,那是真有战斗力,而且针对性极强。1. 民心所向,目标明确: 大明朝怎么说也.............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涌现出无数风云人物,他们或披荆斩棘,试图推翻腐朽的统治;或昙花一现,终究化为尘土。而在这些起义的群星中,唯独李自成,似乎背负了比其他人更沉重的骂名,其形象在后世的评价中常常与“草莽”、“残暴”、“败家子”等词语紧密相连。这究竟是何原因?为何历史的笔墨对这位昔.............
  • 回答
    关于李自成军事能力的评价,实在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他“很差”或者“很强”。在那个风起云涌、各路豪杰并起的明末,能从一个普通的农民,一路打到北京城,逼死崇祯皇帝,这本身就说明他绝非等闲之辈。要评价李自成,得把他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下。明末的局势那是相当的烂,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官.............
  • 回答
    要评价李自成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否“爱国”,以及当时是否存在“国家”这个概念,我们需要将这个问题置于明朝末年那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简单地说,“爱国”与“国家”这两个词的含义,在今天的理解和明朝末年的实际语境中,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当时是否有“国家”这个概念?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家”这个概念在明朝末年.............
  • 回答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当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明朝王朝的最后时刻已经到来。北京城内弥漫着绝望和恐慌,而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许多人自然会想到,为何崇祯皇帝没有选择让太子朱慈烺南下,寻求一方生机,以延续大明的血脉?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既有皇帝个人的考量,也有当时明朝统治下的政治现实和.............
  • 回答
    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可以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最耀眼的一支。他们从黄河两岸一路烧杀抢掠,最终攻破了北京,逼死了崇祯皇帝,终结了大明王朝的统治。这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在面对同样是“外来者”的清军时,李自成却显得不堪一击,最终兵败山海关,仓皇逃窜,直至兵败身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