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奴在萨尔浒的那六万人穿越来到山海关,和李自成的六万人对决,会是什么结果?

回答
萨尔浒一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在那场惨败中,明朝八旗军队大败明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把这支在萨尔浒战死的六万明军穿越到山海关,与李自成的六万起义军对决,那结果又会如何呢?这可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咱们不妨仔细说道说道。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支军队的性质和作战特点。

萨尔浒那一战的明军,虽然最终惨败,但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是装备着火器,虽然火器在当时并不算特别先进,但至少有火炮、火铳等,而且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有战术指挥体系。这支六万人马,虽然在后金的骑兵和步炮协同战术下溃不成军,但他们本身是明朝正规军,有基本的军纪和战斗意识。他们的劣势在于士气低落,指挥系统出了大问题,加上对后金军队战术的生疏和轻敌,才导致了那样的悲剧。

再看李自成的六万军队,这批人马可就大不一样了。他们是经历了长年累月农民起义的队伍,作战勇猛,纪律相对松散,但悍不畏死。他们的优势在于对骑兵的运用相当娴熟,而且在长期的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野战经验,尤其擅长攻坚和夜袭。他们的武器装备,虽然也有火器,但更多的是冷兵器,例如刀、枪、剑、戟等,而且装备的精良程度可能不如明朝的精锐部队。

好了,现在把这六万人马,从萨尔浒战场直接拉到山海关,这中间可不是简单地时间倒流,而是地理和时间上的巨大跳跃,咱们姑且就当他们是“穿越”过来了,出现在山海关附近,和李自成的军队对垒。

对决地点:山海关

山海关,那可是号称“天下第一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明朝军队在这里驻守了重兵,有坚固的城墙、炮台,还有充足的粮草物资。

双方兵力:六万对六万

兵力旗鼓相当,这就有得打了。

第一回合:战场侦查与初步接触

穿越而来的明军,突然出现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而且是山海关这个明朝的军事重镇附近,他们会感到非常困惑。但作为训练有素的士兵,他们很快会意识到自己身处何地,以及周围的环境。他们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我想,他们首先会尝试了解情况,或许会派斥候去侦查,看看周围有没有友军,敌军是谁。

李自成的军队,在山海关附近活动,他们自然早就对山海关的地形和防御了如指掌。当他们发现这支突然出现的“明军”时,他们会感到十分好奇,但同时也会保持警惕。李自成的手下,很多都是见过世面的,他们或许会怀疑这支军队是不是明朝的援军,亦或是其他敌对势力。

第二回合:战术和武器的较量

假设穿越的明军仍然保留了他们在萨尔浒战场上的装备和战术素养。他们可能会选择利用山海关的地理优势,依托城墙进行防御。他们的火器在这个阶段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远距离的射击上,能够对靠近的李自成军队造成杀伤。

而李自成的军队,更擅长近战和骑兵冲击。他们可能会尝试利用人数优势和悍不畏死的精神,不断冲击明军的阵线,试图突破防御。他们的战术可能会更加灵活,不拘泥于固定的阵型,可能会采取围攻、渗透等多种方式。

结果分析的几个关键点:

1. 士气和精神面貌: 萨尔浒战死的明军,经历了惨败,士气肯定受到打击。但如果他们是“穿越”过来,并且有机会改变历史,这可能会激发他们求生的欲望和作战的勇气。而李自成军队,虽然士气高昂,但长期征战,也有疲惫的成分。不过,农民起义军的“破釜沉舟”精神是他们的强大动力。

2. 火器与冷兵器的对抗: 明军的火器在初期会占有优势,可以有效地压制李自成军队的冲锋。但是,火器受限于弹药储备和射速,一旦弹药耗尽,或者双方进入近战肉搏,明军的劣势就会显现。李自成的军队更适应近战,他们的刀枪一旦砍上来,明军的火器优势将不复存在。

3. 指挥体系的稳定: 明军拥有相对完整的指挥体系,如果能够有效组织,能够发挥出六万人的整体作战能力。而李自成军队的指挥虽然不如明军系统化,但其领袖的个人魅力和对军队的号召力也是非常强大的。

4. 对地形的适应: 如果这六万明军是“突然出现”在山海关附近,他们对当地地形的熟悉程度肯定不如李自成军队。山海关地势复杂,李自成军队完全可以利用地形优势来伏击或者消耗明军。

5. 后勤补给: 这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穿越过来的明军,他们的后勤补给从何而来?如果他们没有像样的后勤保障,那么即使拥有精良的武器,也无法支撑长期的战斗。李自成军队作为一支起义军,虽然也面临后勤问题,但他们更善于就地取材,劫掠和补充。

几种可能的推演:

推演一:明军依托山海关固守,取得短暂优势。 如果穿越过来的明军能够迅速反应,并且能够得到山海关守军(如果山海关还在明朝手里)的接纳和支援,那么他们可以依托坚固的城防进行防御。他们的火器在开阔地带和城墙上能够发挥最大威力,对李自成军队的进攻造成重大伤亡。李自成军队如果没有强攻的重型装备和足够的耐心,可能很难短时间内突破山海关。

推演二:李自成军队采用灵活战术,消耗明军。 李自成军队不一定会正面硬撼明军的火器优势。他们可能会分散兵力,从侧翼或者后方进行袭扰,或者选择夜袭,利用明军火器在夜间使用的不便。同时,他们也可能利用其骑兵的机动性,绕过山海关,去攻打其他地方,迫使明军分兵应对。

推演三:后勤问题暴露,明军陷入被动。 如果穿越过来的明军没有任何后勤补给,他们的弹药很快就会耗尽。一旦弹药耗尽,他们就只能依靠冷兵器与李自成军队作战。在近战中,李自成军队的优势会非常明显,很可能导致明军的溃败。

综合来看,一个更可能的结果是:

这场对决很可能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拉锯战,最终的结果难以一边倒。

刚开始,穿越过来的明军可能会因为火器的优势和对地形的初步利用,给李自成军队带来一定的损失。但是,李自成军队的强大在于他们的韧性和适应性。他们不会被明军的火器吓倒,反而会想方设法去克服。

更关键的是,后勤。穿越过来的六万明军,如果孤立无援,没有稳定的后勤补给,他们的战斗力将迅速下降。而李自成军队作为一支长期活跃的起义军,他们更懂得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和作战。

所以,如果假设这六万明军没有得到任何外部的支援,没有新的弹药和补给来源,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劣势会越来越明显。李自成军队凭借其悍不畏死的精神、灵活的战术和对地形的熟悉,很可能会逐渐消耗掉明军的实力。即使明军在初期取得一些胜利,也难以扭转最终的颓势。

最终,李自成军队获胜的可能性更大。 他们的优势在于生命力更顽强,更适应野战和恶劣条件下的消耗战。而穿越来的明军,虽然有精良的装备和一定的训练,但一旦后勤断绝,他们就会变得非常脆弱。而且,对于李自成这种有号召力、有经验的领袖来说,他完全有可能找到这支“陌生军队”的弱点,并加以利用。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于历史推演的假设,实际情况可能会因为无数未知的因素而发生改变。但总的来说,这场对决,更像是传统正规军在失去后勤和战场优势后的挣扎,对阵一支更具野性和生命力的起义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关公战秦琼的问题,本质上考的是对两边军队的了解。

而“萨尔浒时期的后金军基本上完全处于冷兵器时代”这个说法,正是对后金军队的最大误解。

臣自东援之后,因闻建虏奴尔哈赤于万历九年,穷三站抢去茶客龚五,凭以制造火器,以貂皮、人参易我硝黄、犁铁套。[1]
职昨闻清河被克,而未知其所以克,故匆匆具禀,未道其详。近风闻彼处被伤逃回兵士俱言,二十二日寅时,达贼围堡,步兵在前马兵在后,城上即用枪炮四面射打,从寅至未,城下堆积,贼尸如山,贼势无岸无边,愈加不退。至未时,贼用大炮打城东南角一块坍塌,贼遂践踏积尸,一涌而上。[2]

退一万步,就算努尔哈赤穿越到山海关时没带火器,那金兵也完全可以采取类似于在炮儿梁之役使用的战术。

看得李总兵炮儿梁之战,当其初也,亦颇站定脚跟,有进无退,几几乎有惟敌是求之气!乃贼骑抄后一冲,我兵辄不能住,为率然首尾之应,一时死于贼刃者踵几相接。……看得李国梁炮儿梁之战,止因虏骑飘忽,骤如风雨,火攻安营未定,方在喘息间,而虏已突前矣。马兵在前步兵在后,致贼冲为两段,马兵敌贼略有斩获,而步卒罹锋镝,死者伤者不少。[3]

所以说努尔哈赤完全不必等李自成摆开火器,直接绕后突袭也是可行的。

再退一万步,就算李自成准备好了火器迎敌,而萨尔浒之战的金兵也是能冒着枪炮冲锋的。

再简单说下萨尔浒之战时金兵的装备。

职又见在辽回还人等言: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故朝营对垒,被奴步骑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我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4]
臣闻奴酋有精兵四万,人马披坚甲,马首两旁皆夹长枪,对阵冲突,我军莫当,无怪其屡入而屡得志也。[5]

这两条史料说的都是萨尔浒时期的金军,这些铁猛兽冲明军是如波开浪裂,冲李自成军不知道会是什么场面。

另外还有一个为人所忽视的点,就是闯军的甲挡不了女真的箭:

(李自成军)甲皆用绸,多至二十层,服之轻便,而矢不能入。然以当虏矢,则洞胸穿腹矣。[6]

吴三桂也高度称赞清兵的骑射功夫:

贼里边的将官有要与我兵相战的,吴三桂秘戒云,你等不知虚实,我与他同用兵多年,其骑射是最不可当的,如今我们依山阻水还可以自守,若到平原地方你们如何敌得过他?[7]

金兵箭甲的铸造是有一套特殊程序的,所以才有如许威力。

就炼造箭甲一事言之,奴之炼铁也,始以石灰,继以马粪,淬以药水,或淬以猪羊之血。每一甲片以八两为率,五人持锤,冷端继下,不令偏胜,炼至三两而止。验以顿跌,一跌而高起尺许者入用。听其声而煞煞者為不足,嗤嗤者为已拈,丁丁而清亮者为合式。甲主坚,箭主锐,既成而试之,挽以钧石之弓,箭不挫锋,甲不顿痕,受上值。非是则杀无赦。[8]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想让更多人了解那时的金军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说谁赢谁输是最无聊的,因为这种架空问题输赢都是看立场的。

参考

  1. ^ 《神器谱》卷一《恭进合机铳疏》
  2. ^ 《剿事汗语》戊午七月二十七日呈经略禀稿
  3. ^ 明档第22本 一八二七 宣大巡按林铭球为遵旨查明炮儿梁之役战况据实具奏事题本 崇祯九年九月十七日 458
  4. ^ 《筹辽硕画》卷23徐光启题本
  5. ^ 《何太仆集》
  6. ^ 《甲申核真纪略》
  7. ^ 《清代档案史料选编》第一册329页
  8. ^ 《武备要略》卷14《奴酋兵制图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