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人在使用科技产品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智能时代?

回答
我见过我爸妈,还有小区里一些老人家,他们对新玩意儿那种又好奇又有点怵的感觉,真是太真实了。科技发展太快了,年轻人可能学得快,但对于老一辈来说,很多东西真的就像闯关一样。

老人使用科技产品,到底卡在哪儿了?

首先,得说最直接的,“看不清,看不懂”。

屏幕太小,字体太细: 以前电视屏幕大,字也大。现在手机、平板,界面上密密麻麻的小图标、小字,老人家眼睛本来就花了,看半天都看不清楚哪个是哪个。特别是那些图标设计得太抽象,一点提示都没有,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操作逻辑不习惯: 很多APP设计都是按照年轻人的思维来的。比如,很多返回键藏得很深,或者需要滑动操作,老人习惯了实体按键,这种“一触即得”的虚拟操作,反而让他们觉得别扭。更别提那些需要复杂手势才能完成的操作,简直是噩梦。
语言和术语太专业: “缓存”、“APP”、“WiFi”、“二维码”…… 这些词语对年轻人来说是日常,但对很多老人,甚至可能连“互联网”是啥都说不清。你跟他们讲“扫码支付”,他们可能脑子里冒出来的是拿着扫帚去扫码。
安全性问题: 这是他们最担心的一点。诈骗电话、电信诈骗层出不穷,新闻里天天报道,老人听了就心慌。怎么辨别真假信息?怎么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这些他们根本没概念,也不敢乱点乱碰。

其次,“不会用,学不会” 也是大问题。

缺乏基础知识: 很多科技产品,比如智能手机,本质上就是一个小型电脑。但很多老人可能从来没接触过电脑,对“账户”、“密码”、“网络连接”这些基本概念都是一片空白。要从零开始教,难度可想而知。
更新换代太快,内容变化多: 手机系统要更新,APP也要更新。每次更新,界面可能就变了,功能也可能跟着挪位置。老人好不容易学会了一个操作,结果APP更新了,他又得重新学。这就像是踢足球,球门总是会移动。
记忆力衰退: 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不如以前。学过一遍,可能过两天就忘了,需要反复巩固。可谁能天天守着给他们一遍遍讲呢?
自信心不足: 怕麻烦别人,怕自己笨,怕学不会被嫌弃。很多时候,他们不是真的学不会,而是缺乏那个敢于去尝试、去犯错的勇气。

再者,“没动力,没需求” 也不少见。

觉得不实用: 很多智能产品,比如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它们能做什么,对老人的生活能带来什么改变,他们可能根本看不出来。他们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靠手就能搞定的事情,没必要花钱花精力去学这些“新奇玩意儿”。
与自身生活脱节: 他们的社交圈子、生活方式往往比较固定。可能平时就和老邻居、老朋友聊聊天,买菜去菜市场,这些场景下,智能手机或者其他智能设备,似乎并没有特别的用武之地。
经济原因: 有些智能产品价格不菲,对退休老人来说,每一笔钱都得精打细算,花钱买个自己觉得没用的东西,肯定不划算。

怎么才能让这些可爱的老人们,也能舒舒服服地拥抱智能时代呢?

这事儿,得靠我们,也得靠社会。

作为家人,我们能做什么?

耐心,耐心,再耐心! 这是最重要的。别把老人当成学生,更别把他们当成笨蛋。他们的节奏慢,理解问题的方式也不同,我们要站在他们的角度,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去解释。
化繁为简,从“刚需”入手。 别一开始就教他们玩什么短视频、直播。先从他们最需要的开始,比如:
联系家人: 教他们怎么给子女、孙辈发微信、打电话,怎么视频聊天,让他们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亲情连接。
获取信息: 教他们怎么看新闻、天气预报,怎么用地图导航,怎么找到附近能买菜的地方。
生活缴费: 如果有必要,可以教他们怎么用手机交水电煤气费,免去排队奔波的麻烦。
“手把手”教学,并且“留白”练习。 别光说不练,得一遍一遍地带着他们操作。演示完了,别马上收走手机,给他们留点时间自己摸索,哪怕是把屏幕截图下来,或者写个简单的步骤指南,方便他们随时查看。
“简化版”操作指南: 很多APP都有“极简模式”或者“长辈模式”,这些功能可以把界面变得更简洁、字体更大、图标更醒目,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如果APP本身没有,我们可以尝试手动给他们调整字体大小、屏幕缩放比例。
创造安全感: 重点强调安全问题。教他们如何识别诈骗信息,如何设置指纹解锁、人脸识别,告诉他们涉及到钱财的陌生电话、短信一律不信,不乱点链接,不下载不明软件。如果他们实在不放心,可以帮他们设置好一些重要的联系人一键拨号。
多鼓励,少批评: 他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就算他们又点错了,也不要责怪,温和地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让他们觉得,学东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压力。
“集中训练营”: 如果有时间,可以约个下午,专门给他们集中“培训”一下,把常用的功能集中讲清楚,并且让他们多练习。

社会和科技企业可以做什么?

设计更人性化、更包容: 科技产品不能只为年轻人服务。
普及“长辈模式”: 应该成为所有智能设备的标配。不仅仅是字体大小,还包括更直观的图标、更简单的逻辑、更少的信息干扰。
提供“一键求助”功能: 类似于一键拨打紧急电话,或者联系指定家人的功能,让老人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获得帮助。
考虑语音交互的优化: 很多时候,老人更愿意通过语音交流,语音识别的准确率,特别是对口音的包容性,还有待提高。
简化注册和登录流程: 很多APP注册流程繁琐,需要填写大量信息,这对于不熟悉网络的老人来说是个巨大的障碍。
加强适老化宣传和培训:
社区助老服务: 社区可以定期组织科技培训课程,邀请志愿者或工作人员现场教学。
“绿色通道”和人工服务: 在一些重要的线上服务场景,比如银行、社保,应该保留或加强线下窗口服务,或者提供更便捷的电话咨询和帮助。
媒体宣传: 媒体可以多宣传一些老人使用科技产品的成功案例,以及实用的技巧,引导社会关注。
鼓励“数字志愿服务”: 就像很多社区有帮扶困难家庭的志愿者一样,可以鼓励更多年轻人成为“数字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帮助身边有需要的老人。
政策支持: 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用户服务上向适老化方向倾斜。

总而言之,让老人在智能时代不掉队,需要的是理解、耐心和持续的努力。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普及,更是代际的沟通和关爱。当我们看到屏幕上那些放大、清晰的字体,听到老人因为学会新东西而露出的笑容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台北旅游时,遇到社区里有一批专门帮老人操作手机,教老人操作手机的年轻志愿者。还画了让老人学会常见操作的小卡片。个人觉得这样的社区志愿服务,比现在各个志愿者组织常搞得做卫生劳动,读报读书表演节目要更实用一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