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为什么没有现代化?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棒,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博大的医学体系,很多人希望它能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科技,但现实情况却是,它的“现代化”之路,走得磕磕绊绊,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争议。

要说中医“为什么没有现代化”,其实这说法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如果我们把“现代化”理解为“被科学方法完全解释、量化、标准化、可重复验证,并能纳入现代医学诊疗体系”,那么可以说,中医在这方面的进展确实不如西方医学那样显著和普遍。 但如果把“现代化”理解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并能解决现代社会健康问题”,那中医其实已经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现代化”的侧面。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一、 理论体系的“不可解构性”与“抽象性”

中医的理论基础,比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辨证等等,是它几千年来经验积累的结晶。这些理论非常精妙,能够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临床实践。但它的抽象性和系统性,恰恰是与现代科学的“可还原性”和“实证性”存在张力的。

举个例子: 现代医学说“感冒是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然后给你开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这是相对清晰的“因果链”。中医说“风寒感冒,由风寒侵袭肌表,导致卫气不和”,然后给你开“桂枝汤”来“发汗解肌,调和营卫”。这里的“风寒”、“卫气”、“营卫”这些概念,在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里,没有直接对应的物质基础或测量指标。你很难用显微镜看到“风寒”,也很难用仪器直接测量“卫气”是否“和”。
这带来什么问题?
难以被科学验证: 科学研究需要可量化的指标和可重复的实验。中医的许多理论概念,难以直接转化为这些科学语言,导致用现代科学方法去“证实”中医理论变得非常困难。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通过观察疗效来反推理论,但这种反推在科学上是不严谨的。
标准化困境: 由于缺乏精确的理论依据,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很容易受到医者个人经验和理解的影响。比如,同样是“肝郁”,不同的中医可能会有不同的辨证侧重点,开出的方子也可能略有差异。这种“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特点,在追求标准化、规范化的现代医疗体系中,就显得格格不入。

二、 药物研发的“经验式”与“复杂性”

中药是中医的灵魂,但它的研发过程也面临巨大挑战。

古代经验的局限: 许多中药方剂是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其配伍原则、剂量多少,往往包含着“君臣佐使”等精妙的组合。但这种经验的背后,究竟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起作用的机制是什么?古人很难说清楚。
成分的复杂性: 一味中药,甚至一个复方,都可能含有成百上千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拮抗、增效等复杂的关系。现代药物研发更倾向于“单一靶点、单一成分”的模式,而中药的这种“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让它难以用常规的药物研发路径去解析。
这就像什么? 就像有人给你一个包含几十种食材的炖菜,告诉你这个炖菜能治病。现代科学会试图分析这个炖菜里的每一种成分,然后找出最主要的有效成分,再想办法合成或提取它。但中药的有效性可能就体现在这些成分的“整体协同”上,单独提取某个成分,可能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研发成本高昂且周期长: 要想把一个传统中药方剂“现代化”,就得去做大量的药理、毒理、临床试验,这需要巨额的资金和漫长的时间。而且,一旦研究发现某个成分有效,还得考虑专利、生产工艺等问题,成本压力非常大。

三、 临床实践的“个体化”与“不可量化”

中医的诊断(望闻问切)和治疗(辨证论治)非常注重个体化,强调“天人合一”、“因人而异”。

望闻问切的挑战: “望”比如看舌苔、面色;“闻”比如听声音、闻气味;“问”比如问病史、症状;“切”比如摸脉。这些都是非常依赖医生个人经验和感官的。比如,如何精确地描述“舌苔白厚腻”?“脉弦”到底有多“弦”?这之间的个体差异,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辨证论治的“艺术性”: 中医讲究“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这是一种综合分析、动态调整的过程。对于同一疾病,不同的医生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辨证,从而开出不同的方剂。这种“艺术性”在追求标准化、规范化的现代医学面前,就显得不够“科学”。
效果评价的难点: 中医治疗的疗效,很多时候体现在整体的改善,比如“精力好转”、“睡眠改善”、“情绪舒缓”等。这些“软指标”很难用西医常用的客观指标(如血常规、影像学检查)来直接衡量。

四、 历史与文化惯性

中医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

传统观念的束缚: 很多学习中医的人,或者坚守中医理念的人,可能会认为中医是“国粹”,不应被西医的“科学”标准“污染”或“阉割”。他们认为,中医有自己的一套运行逻辑,强行套用西医的模式,反而会失去中医的精髓。
利益集团的阻碍: 传统中药行业、部分中医从业者,可能对“现代化”存在抵触心理。因为一旦走向现代化,意味着更高的研发成本、更严格的监管、更透明的运作,这可能会触动一些既有的利益格局。
教育模式的陈旧: 很多中医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偏重于经典理论的背诵和经验的传授,对于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中医的学习和实践,重视程度不够。

那么,中医就没有现代化吗?

当然不是! 事实上,中医一直在寻求自己的现代化之路,并且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中药的现代化: 通过现代药理学、化学分析等手段,已经对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研究,比如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中医药现代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许多中药的质量控制、制剂工艺也在不断改进。
诊疗技术的现代化: 一些中医的诊断方法,比如舌诊,也在尝试用图像识别、AI技术来辅助诊断。一些针灸、推拿等疗法,也在探索其神经生理机制,并结合现代康复技术。
理论的“西化”解读: 一些学者试图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重新解读中医理论,比如将“气”解释为生物电信号、能量代谢等。虽然这种解读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为中医的普及和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结合疗法: 很多中医医生在临床上,也已经能够灵活地将中西医结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结一下:

中医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面临着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方法之间的张力、药物研发的巨大挑战、临床实践的个体化以及历史文化惯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与其说中医“没有现代化”,不如说中医的现代化路径与西方医学的现代化路径不同。 它更像是一个“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需要在保留自身独特价值的基础上,学习、借鉴现代科学的成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健康需求。 这个过程注定充满挑战,也需要更多跨学科的合作和开放的心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有人提苏联和俄罗斯传统医学,你就得知道俄罗斯传统医学的水平。

拿草药应用来说,基本只到“这种植物治这个毛病”的水平,一草一用,还没有形成多种植物组合的方剂。总结传统医学经验的书倒也有,但是比较知名的典籍成书于二十世纪。

现在也有一些保健品厂家研究传统草药,有三五种草药配制的酊剂什么的了。我感兴趣买过一种增强抵抗力抗感冒的,产地是阿尔泰,里面有车前、扁蓄什么的。药酒生产也主要在远东--跟亚洲民族学的人参、五味子啊。

所以我在那个答案里说:如果把不同国家传统医学比喻成小孩,中国传统医学虽然也有点病歪,但好歹是长成了个人的。要拿俄罗斯传统医学比的话,中医十八岁,俄罗斯传统医学五岁。其实,这么比喻的话,我觉得当前大家在医院里能接触到的“现代医学”也刚刚三十岁,是“而立”了,离“不惑”还有不小的距离。

至于中医现代化,其实也不是不在进行。其内部逻辑真要解读也没那么玄。比如小儿科一个常见病,湿疹,皮痒,但涂药膏不常奏效。

中医会考虑从调理消化入手,用消化治皮肤病,这似乎是很难理解,讲“气”,你认为是玄学。

但是换一套话语体系:西方功能医学对小孩反复湿疹的思考角度也是消化,先让去测肠功能和食物慢性过敏。

各个分支流派的医学都在通过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人体的运行与内部联系,而且都还没了解透。对人体健康最大限度保障的未来也许是从“拼图”而不是“冲刺”中产生。

这里不仅有科学技术问题,还有认识论的问题。

user avatar

西方传统医学现代化之后,西方传统医学整个儿消失了。没了。

哪个西医院说四体液平衡的? 哪个西医院用放血疗法,顺势疗法的? 哪个西医院用水火土气炼金术的?

都没了。

中医现代化,那就跟西方传统医学现代化一模一样——没了,消失了。

user avatar

什么叫湿气,正气,邪气,阴气,阳气,元气,宗气,卫气,营气?

如何量化?单位是多少?中医怎么把这种测量设备制造出来?全凭中医师一张嘴?物理上无法观测,化学上无法检验,你非要说中医气存在,那同理可证,上帝也存在……

现代医学的所有概念理论,都可以用实验验证,都可以观察得到。相反,传统中医的所有概念理论,都是古人猜的、臆想出来的,都无法用现代科技手段证明,注意,一个都没有……

科学是什么?就是提出来假说之后,还要负责证明!证明存在之后才可以拿来应用!

中医呢?所有的概念和理论全是假说,全是猜测,全是臆想,不加任何证明,就拿来使用治病救人……

这信中医跟信仰上帝,算命相面有任何本质的区别吗?


所以,中医为什么没有现代化?

算命相面,风水星象,烧香拜佛,为什么没有现代化?巫婆跳大神为什么没有现代化?这些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能现代化?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对了,是不是还可以这么问:《四书》《五经》为什么没有现代化?“天圆地方,天狗食月,雷公打雷”为什么不能现代化??


“逻辑只证有不证无,谁主张谁举证。”

怎么理解呢?


逻辑推理和证明,是要证明事实存在,而不是去证明事实不存在!谁主张事实存在,谁就去举证!不然的话,那就成了人人都可以耍赖皮了。


举个例子:“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谁要想证明这句话是错的,只需要举证——找到一只白色的乌鸦就可以了,而不是让说这句话的人把世界上所有的黑乌鸦都捉来给你看,以此去证明白乌鸦不存在!要证明这句话成立,原则上只需要捉来一只黑色的乌鸦就可以了。


比如:上帝,外星人,中医气,你怎么证明不不存在?难道证明不了不存在,就是存在?这叫不讲道理,不讲逻辑!


一切数学、自然科学的结论,都是建立在正确的逻辑之上的,都不能违反逻辑。



关于逻辑的问题,结合中医概念举例:


一、谁主张谁举证,证有不证无。中医界主张经络存在,那就需要中医界自己举证。比如:小明主张奥特曼真实存在,小明自己却不举证,科学家也举证不了,若有人非要理解为奥特曼博大精深,这就很搞笑了!


二、有现象不代表理论一定正确。古人用“天狗吃月”解释月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可厚非,可是在现代就不能指导天文学和宇宙探索了。“天狗吃月”和中医经络穴位气血概念的一样,最多也就是古人一种假说而已,不能仅因为科学界探测不到“天狗”,就宣称:现代科学还达不到解释古人理论的水平,因为有月食现象,所以“天狗”一定存在…… 这是很荒唐的!


三、中医或中医支持者的另一个典型狡辩是:让科学家去证明中医穴位不存在……!这可以说是中医或中医拥护者逻辑能力低下的又一有力证明,或者是中医或中医支持者故意在耍流氓!


逻辑学上,只能证明某种事物存在,而不能证明不存在。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主张某种事物存在的人天然存在着举证义务。比如,主张上帝存在的人,应该自己举出上帝存在的证据,而不是让认为上帝不存在的人举出上帝不存在的证据!因为,这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主张上帝不存在的人,不可能找遍每个宇宙的角落,即便找遍了整个宇宙的所有角落,也不可能找到上帝!而主张存在的人还可以来这么一句:上帝会不会在平行宇宙里呢?


即:主张“无”的人不可能穷举所有可能性来证明“无”,举证责任是在主张“有”的这一方的。因此,在中医或中医拥护者举出穴位存在的证据以前,国际主流医学界一致认为:中医所谓的穴位并不存在!




user avatar

吶,我就说一下我老婆班上有这么一个学生。

他做题是这样的:512+334=123

我老婆说:你的答案错了。

学生:我没错,我这数字全是虚拟的你不懂

我老婆:那你把计算过程列一下

学生:我这是整体思维比你那西方的竖列式高级多了!

我老婆:那你这题我不能给分了。

学生:你敢!我爸是李刚!

所以你问我为啥这孩子考不上大学,当然是因为高校利益集团的阴谋咯。

user avatar

中医是可以走进现代化的,但是怎么去实现中医理论的转换呢?中医要走科学医学的路线的话,传统中医理论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障碍,而且中医传统理论也没有整体转移保留的可能性,那么新的中医理论在哪里?谁可以创建这个新的现代中医理论呢?

你们能去指望那些专家院士大师或者是留学日本归来的中医博士吗!

传统中医的基础疗效原理就是由传统中医的理论在支撑,假如突然废除了传统中医理论,中医的所谓疗效统统就不见了,这一来中医就没有了主见,与医学也没有了关系,他也就没有任何手段能够完成现代科学医学的中医临床治疗,那也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

之所以中医要那么坚决的捍卫传统中医理论,其原因就如同你是在要求他们自杀那样的无理取闹一般。

所以中医要向现代医学科学转换,还需要中医自己认为有这个必要,他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去做中药疗效验证,做循证医学验证,做一系列的中药疗效实验的研究,要让中医自己认识中医理论上的错误才行。

但是他们不愿意!

而事实上是,维护传统中医理论的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是你们中医学生的专家老师,那一套一套他自己都不明白的,神秘莫测的理论上的东西就够你们晕一辈子,而且他们自己已经晕了一辈子!

中医现代化需要依靠现在的中医学生,只要他们肯努力,破除迷信去实践探索,拿出产品成果来证明中医理论是错误的,那成功的一定是他们!这也是我们对他们的期望!

不言而喻,传承几千年的中医传统理论太陈旧了,肯定是些错误百出的东西。

user avatar

一、只要中医现代化了,比如青蒿素,就被中医黑规定为跟中医半点关系也没有了。只要用“科学”的方法,海水里都能提出青蒿素。

二、中医就是,不需要所谓“现代化”,实践证明其有效。比如我【喝咖啡】提神。那就是非洲豆子泡水,并没有提取有效成分咖啡因。按中医黑的讲法,铁定不科学。千年来,黑人、白人、黄种人,谁喝谁来精神。可能每个部落,都认为是不同的神赐予的。在中医黑看来,都不算“临床有效”。因为其理论“不对”。---- 科学已经变成天主教了:没经过神父,就不承认你能跟神沟通。没经过学阀们的开光仪式,铁的事实,都不算真理。

user avatar

中医已经进行了量化研究,但是结果非常惨淡,要么效果不显著,要么效果显著但是没有超过同类的西药。

这里不得不举例一个著名学者张伯礼教授,他对中药做了严格的西医标准的临床实验,发了很多论文。

下表来自于张伯礼_百度百科

上图中芪参益气滴丸、和复方丹参方是张院士人生的高光时刻。

这两个药实际上是非常接近的药方:

复方丹参方 : 丹参、三七、冰片。

芪参益气滴丸:黄芪、丹参、三七、降香油。

下面逐个说:

复方丹参滴丸

复方丹参滴丸( 丹通尼克胶囊)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个进入美国FDA 三期实验的药物,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FDA三期结果的药物,但是该药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和现有西药相比没啥太大优势。

芪参益气滴丸

这个药成分和复方丹参滴丸类似,申报项目的名称是“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研究”

杠杠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然而实验结果确是

经过5年刻苦攻关,共纳入3508例合格病例,平均随访37.15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748例和1760例,两组基线均衡性好,提示随机化得到正确实施;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心血管死亡事件发生率、非致死性再梗死发生率、非致死性脑卒中发生率方面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芪参益气滴丸和阿司匹林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效果相当
在心绞痛积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等次要疗效指标方面两组亦没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芪参益气滴丸和肠溶阿司匹林对改善心肌梗死后病人的生活质量效果相当,且和肠溶阿司匹林相比,芪参益气滴丸安全性尤佳。

也就是绕了一大圈,和几块钱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效果相当,但是注意,这个药价格比阿司匹林肠溶片贵了将近10倍

健脑益智方

本课题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广泛应用于痴呆评定的标准化量表,分别对病人的认知、记忆、语言、视空间技能、以及社会括动和生活能力、个性情感等全面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健脑益智方治疗组89例中,总改善率为58.4%。喜得镇组105例中。总改善率为48.1%.两组总改善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以轻度VD治疗效果为优.以上疗效与国内外近年来同类临床研究改善认知功能比较,疗效相近

也就是绕了一大圈,发现这中药的药效比西药差不多,效果好不到哪去。

连花清瘟

下面这篇回答已经把钟南山的论文分析的比较直白了。

对病毒无效、对患者痊没有帮助,但是可以缓解症状。

目前该药的FDA二期已经做了6年了,根据制药公司的消息,正在分析数据,可能年内就可以看到结果。

总结:

1、张院士确实是牛人,不得不佩服,就凭实事求是这一点,就很值得学习,并没有杜撰数据,大大方方承认中药的药效和西药没啥差别。

2、这几种药也不得不让人佩服,中国人在没有任何科学仪器,甚至连化学实验都没有的古代,居然可以成功地发现草药的药效,这是很非常了不起的。

3、中药没有吹的那么神,有药效相同的西药可供选择,并且价格甚至更便宜。

点个赞再走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