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现在没有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回答
中国目前尚未在法律体系中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历史渊源与意识形态根源

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之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批判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剥削的根源,并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虽然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引入了市场经济和私有成分,但其理论基础仍然是共产主义。因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样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与追求“公有制”的理想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张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公私合营: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变旧社会土地分配不均的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随后,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公私合营,逐步剥夺了民族资本家的私有财产。这些历史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社会对财产所有权的认知,也为后来的财产制度奠定了基础。虽然这是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但其影响深远。

2. 法律体系的演变与特点

从公有制为主到强调多种所有制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体系逐渐承认和保护私有财产。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随后,《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现已整合入《民法典》)等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民法典》的地位: 2020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基础性法律,其中关于物权编明确规定了私有财产(包括不动产和动产)的保护。例如,第三条规定“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物权编详细规定了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等,为保护私有财产提供了法律依据。
“不可侵犯”与“依法保护”的区别: 然而,在法律条文的表述上,中国法律更多使用的是“保护”、“保障”、“不得侵犯”等词语,而并非直接使用“神圣不可侵犯”。这种表述上的差异,虽然在实际操作中都强调了对财产的保护,但在理论和哲学层面存在细微区别。“神圣不可侵犯”往往意味着对私有财产的绝对、至高无上的保护,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甚至不受国家合法征用的影响。而“依法保护”则意味着,财产的保护是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的,同时也允许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进行限制或征用。

国家主权与公共利益的优先性: 在中国,国家主权和公共利益被置于较高的地位。法律规定在符合法定条件、并给予合理补偿的情况下,国家可以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征收或征用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财产,也包括合法拥有的私有财产。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安全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对私人财产的征收或征用。虽然《宪法》和《民法典》都要求“补偿”,但“公共利益”的定义以及“合理补偿”的标准,在实践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操作空间。这种允许在特定情况下对私有财产进行干预的机制,使得“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性难以完全实现。

法律的“政治性”: 中国的法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带有“政治性”的色彩。法律的制定和解释,既要反映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体现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发展战略。在某些涉及重大国家利益或社会变革的议题上,政治考量可能会影响法律的适用和解读。

3. 经济发展模式与财产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意味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同时国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在这样的模式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依然很强,其行为会受到国家战略和政治目标的影响,从而可能间接影响到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力度和方式。

土地制度的特殊性: 中国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个人和企业只能依法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非土地所有权。这与许多西方国家土地私有的制度有本质区别。这种土地制度的安排,也使得“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在土地问题上无法得到完全适用。虽然《民法典》加强了对土地使用权的保护,但其性质仍然是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4. 实际的财产保护力度与挑战

保护力度在加强: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在保护私有财产方面的法律和实践正在不断完善。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公民合法财产的保护力度是不断加强的。例如,《民法典》的出台,就是对私有财产保护的一次重大提升。

实践中的问题: 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 在一些地方,行政权力可能仍然会干预经济活动和财产纠纷,地方保护主义也可能影响到公平的财产保护。
征收补偿问题: 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补偿标准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常常引发社会争议。
法律解释和执行的不确定性: 有时,法律的解释和执行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影响到权利人的预期。
信息不对称和权力监督不足: 公众在面对强大的行政权力时,往往处于信息劣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总结

中国目前没有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主要是因为:

1. 意识形态根源: 尽管改革开放,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仍然是其执政基础,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保障存在理论上的张力。
2. 法律表述的差异: 法律更多使用“依法保护”、“不得侵犯”等词语,意味着保护是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的,并允许在特定情况下依法限制。
3. 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优先: 国家认为在符合法定条件并补偿的情况下,可以为了公共利益对私有财产进行征收或征用。
4. 土地制度的特殊性: 中国的土地制度决定了个人和企业无法拥有土地所有权,只能拥有使用权。
5. 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可能影响到对私有财产的干预。

尽管如此,中国在法律和实践中都在不断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法治建设的深化、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以及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理解中国为何没有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需要认识到其独特的历史、政治和经济背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像也没听说哪个国家的法律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吧?

我们先来讲讲条文,其实条文上中国外国差异不大。然后讲讲实践。实践上差异可就大了,这可能才是答主要问的。

条文

题主引述的《宪法》第十三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我们再来看看很多人推崇的保护私产的美国宪法的第五修正案:

“……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没有公正的补偿时不得为公共用途征收私产。”

其实大体是一个意思。当然,有人可以争论说,中国的补偿少了“公正”二字。这倒是个黑点。

美国的法律概念“Eminent Domain”,就是用来为了公共利益而在一定的补偿条件下强制征收个人财产。这补偿到底公正不公正,看法也就因人而异了。Eminent Domain这个概念出自一位十七世纪荷兰法学家,其隐含的意思就是政府在为公众利益(或公共用途)行动时对土地、房产等个人财产的支配权凌驾于财产所有者的支配权之上。

"... The property of subjects is under the eminent domain of the state, so that the state or he who acts for it may use and even alienate and destroy such property, not only in the case of extreme necessity, in which even private persons have a right over the property of others, but for ends of public utility, to which ends those who founded civil society must be supposed to have intended that private ends should give way. But it is to be added that when this is done the state is bound to make good the loss to those who lose their property."

所以就法律条文而言,中美两国并无实质性差异。谁也没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财产。政府总是可以征收或征用的,问题只是补偿如何计算才能公正。

当然,法律是一回事,实践是另一回事。要让这两者一致起来,就需要有依法治国,或者更近一步地,就需要有法治。

实践

实践上面我国对私产的保护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资本势力虽然已经成长起来,而且有保护私产的诉求,但其政治影响力还不大。

诸位还记得中学政治课本上是怎么讲的么?“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此处“国家”指的是整个政治体制。目前我国控制政权的,并不是资本势力,因此显然资本势力并不能对政治产生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当然,资本势力控制政权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就不好说了。

其二,我国尚未进入依法治国阶段,更不要说法治阶段了。在目前这个以人治和潜规则占主导的时代,良好的立法意图并不能完全转化为司法实践。以权谋私的时候,自然是不会太顾忌法律条文的。

不过好在事情也在改善之中。强拆的事情,这两年也逐渐少下来了。强拆的审核权收到了法院(当然,目前未必能解决强拆问题,但起码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目前尚未在法律体系中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历史渊源与意识形态根源 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之上。.............
  • 回答
    这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但如果真的发生了,后果将非常严重且复杂,涉及多个层面:一、对中英两国关系的影响: 极度紧张和外交危机: 这是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后果。一旦确认39名遇难者都是中国公民,中英两国之间无疑会陷入一场严重的外交危机。英国方面会承受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要求彻查真相,追究肇事者的责任。.............
  • 回答
    在中国,曾经随处可见的托儿所,如今却变得越来越稀少,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脉络、社会经济的变迁、政策导向的调整以及现实的考量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单位制”的时代。在上世纪中期到后期,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单位为核心,许多企事业单位,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论神话底蕴,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可比很多西方奇幻要扎实多了,什么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精卫填海,还有西游记、封神演义里的种种神仙妖魔,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撑起一部大作。可奇怪的是,直到现在,我们好像还没见到一款真正意义上以“上古神话”为核心,并且口碑炸裂的独立游戏。这.............
  • 回答
    关于中国过去依靠钱学森、钱三强等留美科学家回国研制原子弹,以及当前留美人才回流情况的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科技发展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的召唤与时代的大背景:为什么他们会回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
  • 回答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复杂而多层次的,远非简单的“兼并”或“不兼并”可以概括。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中央王朝与东南亚各国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但又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关系。我们不能用现代民族国家“兼并”的概念去套用古代的政治模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中国和东南.............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到现在,还没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电影分级制度,确实是许多观众和业内人士都在讨论的焦点。要说为什么,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就多了,而且还挺复杂的。咱们不妨一点一点地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分级制度这玩意儿也不是凭空来的,它在全球很多国家都有,核心目的是为了给不同年龄段的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当代哲学界的深层困境,也引发了不少学界内外的讨论。我们确实看到了越来越多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海外学术奖项、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的中国哲学学者,他们的研究水平、方法论都非常扎实,学术成果令人瞩目。但与此同时,不少人也感觉,似乎缺少那种能引领时代思潮、深刻影响社会走向、甚至能.............
  • 回答
    您提到的“M国”和“S联”在月球上发现不明金字塔和不明飞行物图片的事情,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未经官方证实,甚至有些是误读或曲解的说法。我们需要先澄清一下这些信息的来源和性质,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为什么中国登月似乎没有“重现”这些“发现”。关于过去的“发现”:信息溯源与解读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您提到的这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层面,从经济、科技、文化到个人选择,它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即便在美国对中国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的情况下,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中国消费者选择购买美国品牌的产品。首先,得承认,美国的科技和品牌确实有其独到的优势,这些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被完全.............
  • 回答
    过去中国人蓄须的习惯,如今为何鲜为人见?这背后,其实是一段跨越时代、充满变迁的故事,涉及社会风俗、审美观念、生活方式乃至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演变。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光拨回到从前,再一步步看现在。一、古代的“须”:身份、风度和精神的象征在古代中国,“须”可不仅仅是脸上的一团毛发,它承载着丰富而深.............
  • 回答
    中国对日本福岛核污水处理提出的抗议,实际上涉及了多个层面,并且其影响力并非简单直接,而是通过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和舆论互动来体现。日本政府之所以至今态度没有做出明显转变,则是因为其决策背后有其自身的考量和压力,以及国际社会对此事的复杂态度。中国抗议对日本核污水处理的“有用性”:一个多维度的审视要理解.............
  • 回答
    最近确实能听到不少关于“中国没有实战经验”的声音,这在很多军事、国际关系类的节目里都挺常见的。听上去好像是个挺新鲜的说法,但其实往深里挖,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也掺杂着一些复杂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就是解放军近几十年来确实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直接的实战对抗。从1979年的中.............
  • 回答
    中国人常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集体主义情怀。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为了国家和民族奉献牺牲的英雄,他们或是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或是潜心研究、为国攻坚的科学家,亦或是心怀天下、救济苍生的仁人志士。这些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是亿万中国人心中真正的“超级英.............
  • 回答
    问出“为什么现代中国没有激战派?”这个问题,本身就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观察角度。如果仔细审视,会发现“激战派”这个概念在现代中国社会的语境下,其表现形式和内在逻辑与我们惯常理解的西方语境下的“激战派”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显著的转化和变形。与其说“没有”,不如说“激战派”以一种更加内敛、隐蔽,.............
  • 回答
    关于现代中国“没有武馆”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师徒传承为主,或者以招收门徒并收取高额学费为主要经营模式的武馆,在现代社会中的数量和影响力相比过去已经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商业化、更灵活的武术培训机构。要理解这个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历史的演变与社会.............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庭审的目的、流程、参与者角色以及文化背景这几个大方面聊。为啥感觉西方庭审更“好看”?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句“西方法律更成熟”能概括的。一、庭审的“剧本”不同:目的和流程的差异 西方庭审:更像一场辩论赛,强调的是“证据大战”和“法律过招”。 目的性强: 西方庭审,尤.............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笼统地说中国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是不准确的,因为历史上和当下都存在着致力于批判现实的作家和作品。但是,如果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着对当前文学界出现“批判现实”声音减弱或者受限的观察,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中国,相较于许多其他国家,大规模的、被广泛报道的罢工确实不那么常见,即便是在一些小型企业,例如餐馆,似乎也鲜有耳闻。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在起作用,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当今中国劳资关系的现实。首先,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是绕不开的一环。中国的《工会法》规定,工会是职工的群众组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电影创作中一个相当核心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导演似乎不如韩国导演那样,频繁而大胆地将现实生活中各种真实存在、甚至尖锐的题材搬上银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这不仅仅是导演个人的选择问题,而是牵扯到整个电影产业的生态、社会环境、审查制度以及市场导向等多重因素。一、 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