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三峡大坝”能行吗?不要浪费浪费资金了吧!
当年造三峡大坝,反对和不发表意见人数高达841人,鄱阳湖主动决堤,安徽滁河地区爆破泄洪,很多人又开始对三峡大坝的建造,发出了质疑。
当时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更是穷极一生都在反对三峡的建设,晚年卧病在床还一直念叨:三峡!三峡!三峡一定不能…上!
为什么大家都质疑?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建造三峡大坝,会有100万百姓迁移,耗费大量资金,劳民伤财,是个大问题,很难解决。
2、长江上游推移质(卵石)非常多,会淤积在库尾,淤废重庆港,造成重庆水患,并且导致鱼类的洄游产卵,对长江生态造成影响。
3、建成三峡大坝会有隐藏威胁,若是三峡成为军事目标,对下游造成的破坏不堪设想。
黄教授和持反对票的专家们,秉着尽心尽责的态度,为了中国事业的发展操碎了心,害怕这些事情,对中国产生很多不利影响,但时间已过数十年,他们是多虑了。
1、对100万百姓的迁移,通过当地的洽谈和商议,民众们纷纷表示理解,我们也耗费巨资给老百姓们建立了好的家园,移居后的人们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并且因为三峡大坝带来的景点效益,为当地人们带来了不少的收益,三峡发电,也提供很多经济效益。
2、而泥沙堆积问题,他们没想到我们已经发展了绞吸船,这些泥沙没有堆积,对泥沙的需求这么高,而且针对带来的生态问题,长江地区因为对环境治理的不断加大,很多地方已经开始逐渐恢复。
3、三峡大坝建造用重力坝结构,材料用的是寿命长达百年的新型混泥土作为建筑材料,用来抵挡河水造成的侵蚀。而且经过打击测试,竟连小型核弹的威力都可以阻挡!
很多人开始疑惑,三峡如此坚固,为什么还要在汛期泄洪放水,导致鄱阳湖泄洪放水,安徽主动爆破泄洪?
很简单,看一组数据,三峡大坝总库容是392亿立方米,长江每年的流量接近10000亿立方米,70%集中在雨季,如果要做到精准的控制流量,起码还要在修建几百座类似三峡大坝一样的工程,然而,这几乎不可能,而泄洪恰恰就是在帮助防洪,4000年前大禹治水的故事,你会明白,疏比堵更有用,如果不是当时及时的泄洪,空出肚子来吃接下来的洪峰,真的后果不堪设想。
三峡其实如同沉默无声的守望者,如果没有它,现在涉及洪灾的地区都不仅仅只有江西、湖北、安徽等地区了。
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质疑而是感谢三峡,感谢那些建设者和决策者,排除万难建造了三峡,才有了这么伟大的一份工程,同时,这个时候,最应该感谢的还有长江下游地区默默奉献的江西人和安徽人!
没想到一年前随手写的回答,在最近火了……看了很多知友的评论,发现如今大家对三峡大坝依旧有争议,但我对三峡的态度还是不变,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理性讨论~
另外,本人从事数码行业已有10年,最近在整理耳机相关内容,如有知友需要,可以阅读我写的文章:
按场景分:直播耳机 | 音乐耳机 | 运动耳机 | 游戏耳机 | 降噪耳机
我是大卫,专注数码、科技领域!
码字不易,看完点个赞关注完再走呗~
远交近攻心态
这不是咱们中国人的老毛病吗?
喜欢老黄历,新不如旧啊!
比如,民国大师多,现在的专家都是沽名钓誉之辈啦;民国生活好,文化高,现在是堕落了;老产品质量过硬,新东西质量都不行啦;老工程一用几百上千年,新工程都是豆腐渣啦。老工艺精致啦,老手工有灵魂啦,老古人的智慧最棒棒啦,等等...这样的人抖音微博之类的地方比比皆是,现在知乎也多了不少,用来包装老情怀收割智商最方便了。
都江堰从那个年代来说,确实是超越时代的工程,而且现在还能发挥作用,的确非常了不起。宣传都江堰也是国家历史文化角度的需要,对体现中国古代文明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作为水利行业的人更是十分膜拜。但是从工程角度来说,三峡工程的技术难度,工程的复杂性,以及工程的规模和效益不知道是都江堰的多少倍,两者根本没什么可比性。如果硬要相比,都江堰大概强就强在有历史的包浆,而三峡工程还麻麻赖赖没被盘过吧。当然,很多人不承认这点,也不管什么工程技术,动辄就要抬出黄万里老先生和三峡没有验收之类的谣言来黑一遍。这些人不批评一下三峡怎么能体现出自己的所谓独立思考呢!可惜批来批去就那老三样,根本不在点子上。说到底,就是不愿承认三峡的伟大,还自以为世间独醒,其实就是在外媒轮媒以及一些繁体字媒体上看了点皮毛信息然后穿凿附会的愚昧之徒罢了,我看这问题下面就有几个嘛。真让他们具体评价评价三峡工程的工程地质、工程水文、移民安置、环境影响、地震影响、经济评价、工程布置、结构设计、施工组织、工程材料、安全监测、洪水调度等等,看看他们能说清楚一两个问题不。你信不信他们连地震震级、烈度和设防等级都分不清楚就敢把工程跟地震成因联系起来!而搞地震专题设计的专家可能做了无数个试验,分析了海量的数据和资料,写出几百上千页的专题报告,才敢来下的结论,却还是敌不过这些人在网上键盘一哗啦嘴皮子一张!这些人最后甚至会来一句:高手在民间,弄得你哭笑不得!
三峡工程不是不能批评和讨论,但是工程不是影视音乐文学作品,可以以自己的主观感受或者捕风捉影的信息为批评的出发点。这个批评起码要有点专业门槛吧,最不济得入个门,懂几个专业词汇,看几页规范吧?有些人连水库特征水位及其对应库容都没搞清楚就敢跑出来评价防洪。键盘哗啦一响那能算批评吗?那是喷!
因为笨蛋多,真的,三峡工程对于我个人来说可以算一个科学智商鉴定器。
因为刻舟求剑笨蛋以为现在看到的都江堰是李冰当年修的。
都江堰分为官堰,干支渠堰,民堰。维修分为岁修,大修,特修,抢修。1935年红军长征和四川军阀们干了两票后,川内军阀混战结束,成立四川水利局,然后为了抗战恢复都江堰干渠支渠,灌溉面积达到300万亩,1949年底成都解放,都江堰灌溉面积283万亩。
解放后到70年代,修建了人民渠1-5期,东风渠1-4期,修建了鲁班、三岔、黑龙滩、石盘、张家岩水库,三合堰,扩建了通济堰,灌溉面积858万亩。80年代的骨干渠扩建工程,都江堰灌区面积1030万亩。灌溉分配外江25%,人民渠45%,东风渠30%。
这几年继续扩建到1086万亩,十三五172项水利工程建设中投资66亿的毗河供水工程一期面积333万亩。
都江堰引水100亿方,极限引水量是120-130亿方,用水高峰期是春灌的3-5月。
岷江上游多年平均径流量142-147亿方,汛期是5-10月,来水占比78%。为了满足灌区用水,2001年起在岷江上修建了紫坪铺、十里铺、狮子坪、剑科、毛儿盖多级调度水库。
四川省真不止一个都江堰,四川水利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再造一个都江堰”。9处大型灌区,274处中型灌区,设计面积50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900万亩。在建的172项目的武引灌区三期2022年建成面积327万亩。172项目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198万亩。172项目毗河一期333万亩。
都江堰评价高原因一是有些人常识少只知道一个都江堰而已。常识少的人要捧一踩一只会拿都江堰这样的引水灌溉工程话是。三峡是防洪拦沙发电航运工程,因为水利工程知识少只会常识判断停留经验水平。
我也算是当年的反对者。老实说当时我最真切的感受,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怕”。
怕泥沙清理不掉吗?不是。怕百万移民移不走吗?也不是。对于一项工程来说,最怕不是“已知”,而是“未知”。最要命的是“不知道”,“没想到”,因为这代表着工程“不可控”。而三峡的规模史无前例,它太大了。这样的工程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工程思维”告诉我,这么大的工程,一旦出问题,这就是历史责任,肯定会摊在国家头上。因此可行性论证必须充分,工程建设必须慎之又慎。
对解决泥沙问题,当年的论证打消了我很多疑虑,因此在泥沙的处理上,我的态度经过了几次转变。黄万里教授的人格是不容质疑的,但人类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个人终将老去。
而当时我的反对意见,主要还是集中在移民安置和生态环境变化中的不可控因素。这些年我也一直很紧张上游增加的上千个湖泊,下游水源空间置换,沿岸消落带的生态变化,重庆上游飘来的各类垃圾等等问题。有很多问题确实是当年没有想到,现在也不容易评估的。
对于移民问题,老实说当年的124万移民,我是差点吓尿的,影响太大了。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有很多事情的结果并没有我预料的那么糟,或者是我没有能力观察到更多的结果。对于迁到浙江农村的三峡移民,我接触过几户,他们对迁移的态度很积极很正面。我比较在意的是那些我看到却没有机会深入了解的那些。譬如2005年福建流回三峡移民库区周边的近900人。信访局门口热闹排队的场景我见了不少,但我很难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想回去的想法。而《三峡工程四川库区十年移民工作回顾》一书中提到,三峡地区16至40岁的劳动力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20%),劳动技能普遍较差,大多只能靠收入微薄的体力活谋生,长期客居在亲人家或出租屋里。当然《中国三峡工程报》也有报告指出,三峡建设之前库区80%以上的农村人口都在贫困线以下。迁移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变得更好,可能只能听听他们的真实的想法了。我的同事也劝我,不要低估了党国处理问题的能力,你看平坟、移民这些,哪一个不涉及伦理,风俗?最后不都搞定了吗?他觉得我过于倾向人文关怀,一个工程师不需要考虑太多,应该把人文关怀交给专业人员,他还提示我:不要低估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本性,有些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
老实说,现在的我有一点迷惑。有时候,我害怕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或是会因为自己判断错了而感到庆幸。对于三峡移民,是正确也好,有苦难也罢,30年前那一批文化水平不高的移民即使有过的挣扎,也终将被时间和赞美声永远掩埋,最终泛不起什么浪花。
有时候我总会莫名其妙地联想到“所有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著名论断,然后茫然无措,不置可否。历史证明了我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工程师,我这类人注定不适合搞开创性的事情。
~~~~~更新的分割线。
电网的同学先出现,怼过了,过程我就不多说了。为什么总是电网冲在前面,我真的希望是巧合。但每次都巧合,这也太巧合了。
接着很意外出现的是搞水利的同学。老实说我是不愿意和搞水利的人争执,被人卖了自己还不知道,给人背锅还要给人数钱。我该怎么评价他们的憨直呢!都是搞工程的,真不愿意看到他们被卖了还给人背锅。看到他们就想看到当年的自己一样,希望他们学点政治。
~~~~~~~~不好意思,再一次新。主要晾晒一些十分感人的逻辑。
1、有不看我回答的侧重点,就拿三峡坝体固若金汤来怼的。本人说环境、生态、移民、财务、政治等等,就是没质疑过三峡的工程质量。还有拿三峡抗冲击能力强,来反对对三峡搞财务审计的。原来在一些支持者的眼里,三峡不是工程,不用算钱。国家的财政制度在他们眼里就是废物,属于多余的碍事的东西。
2、还有暗示三峡防洪能力强大到可以无视沿岸筑堤功效,把沿岸筑堤的防洪功劳全往三峡身上揽。
3、我谈了半天环境、生态、移民、财务、政治,却被质疑不懂水文水电,认为我不具备回答三峡问题的基础知识。原来搞水文水电的都是环境、生态、移民、财务和政治的专家;或者说环境、生态、移民、财务、政治等问题已经被水文水电专家们一脚踢出整个三峡项目范围了。原来防洪工程可以代替政治角力,重现期可以解释移民情况,现在学水利的同学逻辑确实感人。
4、还有人说我反对三峡是为了博眼球,搞流量。原来1996年的时候中国人都能上网了,原来1996年的时候就有自媒体,有微博,普通人就能搞互联网流量了。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当年在人大会议上表决的是一个涉及生态、环境、水利、电力、防洪、移民安置、大量财政预算和工程管控的牵连甚广的三峡。而如今众多支持者们想仅凭一份大坝的竣工验收来搪塞我。如果三峡工程只是所谓的“坝体”,那当年上人大表决做什么?兴师动众,多此一举吧!在支持者眼里,三峡已经封神,不准质疑、不准讨论,只能唱赞歌。而在工程师眼里,三峡是个工程,我只要求工程讲科学、守规范,这也有错?
~~~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一次更新。很多人对于工程的理解让人无语。
很多人说,三峡防洪保住了那么多人命,为什么就不能有其他“小问题”?按照他们这个逻辑,飞机能载人,方便运输旅客,经常掉下来摔死人都是小事啦!三星手机方便了大家的通信,电池爆炸这种都是小事啦!豆腐渣工程也能解决住房需要,只是偶尔压死那几百条人命,都是小事啦!请不要因噎废食!!
对此我只能说一一工程思维绝对不是这样的!工程是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就是要综合考虑,全面兼顾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为什么就不能有好用又安全的飞机、手机和大楼?为什么搞工程必须在人命和其他要求上二择一?这种二选一,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工程人要的是一个比现在好10倍的三峡!
~~~~~最后
对于三峡的争议并不新鲜。而如今的争议与当年已大不相同,害怕历史和面对历史的不同态度造就了今天的争议。我没有想到这次的讨论中会有那么多的人藐视工程思维。当然工程思维和客观务实的历史观也得到了不少知友的支持。在这里我对那些支持和理解工程思维、尊重客观事实的朋友表示感谢。
人总会死。当年的那些人迟早都会逝去,但这不代表他们有能力带走历史。给三峡下结论的工作就留给后世吧,而保存历史的责任则会交给我们。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历史的痕迹很难抹去。未来的结论会是什么样子必然不是选择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