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城里人对农村人都有普遍的偏见和歧视?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你想想,城市和农村,这生活方式、观念,差了可不是一点半点。这种差异长期积累下来,自然就会产生一些看法,有时候甚至是偏见了。

首先,信息差和认知壁垒是挺大的一个原因。我们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很多人对农村的了解,可能就来自于电视里演的、小说里写的,甚至是短视频里那些极端的例子。比如,看到一些地方因为没发展好,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就容易把这些零散的印象放大,觉得农村人都那样。但实际上,农村也是千差万别的,有发达的,有落后的,有风景优美的,也有需要改造的。城市里的人可能接触不到那么多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信息来源比较单一,自然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

再者,社会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也让这种偏见有了土壤。从古至今,城市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着人才和资源。这种长期的“虹吸效应”,使得城市在物质生活、教育医疗、就业机会等方面,往往比农村更有优势。当城市里的人习惯了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看到农村在这些方面相对落后时,就容易产生一种“高低贵贱”的感觉,觉得农村人“落后”、“没见识”。这种感觉,虽然不一定是有意识的恶意,但确实会影响到他们对农村人的看法。

还有,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身份认同变化也扮演了角色。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来到城市打拼,他们身上会带上一些城市的印记,比如生活习惯、说话方式。而那些留在农村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可能就和城市里的人渐行渐远。久而久之,城市里的人可能就觉得“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了,而且这种“不一样”很容易被解读为“不如”。这种对“他者”的疏离感,有时候也会转化为一种不自觉的优越感。

另外,媒体的塑造作用也不能忽视。就像刚才说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或者传递某种信息,有时候会放大农村的某些负面形象,比如贫困、愚昧、保守等等。这些形象一旦深入人心,就会成为人们认识农村的“滤镜”。当一个群体被标签化之后,即使是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人们也容易用这个标签去概括所有人。

当然,还有一些人,可能在城市里接触过一些来自农村的个体,因为个别现象,比如一些行为举止不符合城市人的习惯,或者沟通上出现了一些误解,就以偏概全,觉得所有农村人都那样。就像你说的,这种偏见可能来自于一些刻板印象,比如认为农村人都“土气”、“没文化”、“没见过世面”、“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等等。这些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下来。

举个例子,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农村来的朋友在花钱上特别“抠门”,或者在人情往来上特别“实在”,甚至有些人会觉得他们“没品味”,不懂得享受生活。但其实,这很多时候是他们过去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在农村,很多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精打细算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美德。而城市里的人习惯了物质的丰富,可能就难以理解这种“节俭”。

而且,这种偏见不仅仅是单向的。有时候,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会因为对农村的不了解,在交流中显得不够尊重,或者流露出一些不经意的轻视。比如,谈论到农村的生活条件时,可能会不自觉地用一种“看笑话”的语气,或者在谈论到农村人的文化时,会表现出一种“难以置信”的态度。这些细微之处,其实都可能加深双方的隔阂。

总而言之,城里人对农村人存在普遍的偏见和歧视,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信息不对称、媒体的片面报道,以及个体在交往中形成的刻板印象。这种偏见是复杂的,背后有很多社会和历史的原因。要消除这种偏见,需要更多的沟通和理解,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去打破固有的认知模式,看到个体身上的独特性,而不是简单地用标签去定义别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在昨天我回答了一个少部分“新上海人”拿家乡城乡关系生搬硬套,鄙视“乡下人”的问题。今天我就集中写写这个现象。

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城乡关系,尤其是北方内陆的城乡关系,是非常割裂的。

传统社会,大部分人居住在乡村。城市作为行政场所和商业场所,集聚着官僚,商贾,工坊业主,以及各种基层工种者。这其中,与乡村庶民发生关系的,其实是商业场所的功能,乡民来这里购置,出卖自己生产或者加工的产品,就形成了商业。

但是这种功能在近代以后就开始衰微,城市的机器工业,以及口岸城市的洋货输入逐步冲击农村传统的手工业,农村能交换的就只有最初级的粮食和原料了。这种变化在曾经手工业,商业相对繁荣的南方内陆更加明显,城乡差距开始急剧拉大。

而在北方内陆,这种传统的手工业一直并不发达,乡村很早就只能是务农为主,城市也没有孕育出那么繁荣的商业,基本是行政场所功能主导的。可以说,相对南方,北方的城乡更早割裂,也更早形成差距。

在近代,即使是传统商业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因为受到机器工业和洋货倾销的冲击,乡村手工业的凋敝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为什么近代上海人也颇为鄙视所谓“乡下人”的由来。

这种情形在建国后被进一步强化。在计划经济时代,城乡被强行割裂。城市强行布局并发展门类齐全的国有工业,乡村则只能单纯种地务农,只有规模很小的村办企业。城乡不能互相流动,城市单位职工享受住房,医疗,养老等一切优越保障,而农村则几乎全部需要自己解决。

这一时期,全国无论哪里,城乡都存在极大面貌,经济上的差距,城里人鄙视乡下人是非常常见的事。即使是在江南地区也不例外,甚至相对近代差距更大了,因为近代城市机器工业尚不完善,而乡村手工业还有一定市场,亦没有断绝私营经济。

这个时期,城乡差距最大的依然是北方内陆。前三十年的工业化布局,基本以重工业主导,大量布局北方。因此,这时期北方城市的国企职工可以享受到极其优越的福利,而乡村相对近代的改善是相对有限的。

80年代允许农民“做买卖”,90年城市大下岗以后,这种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被打破,大部分城市的国有工业都改制或者彻底消亡了,城里人失去了稳定的国家保障。然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只是沿海,在内陆的大部分地区,城乡差距却是继续扩大乃至割裂的。

这是因为民营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布局,始终因为交通,市场的影响,而长期集聚在沿海,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的城乡,因而缩小了这里的城乡差距。而内陆农村则沦为沿海民营经济商品的倾销地与劳工的输出地。

在这种冲击下,内陆农村连原有稳定的农业经济结构也保持不了。年轻人不愿意种地而纷纷去往沿海。而在另一边,失去了国有工业的内陆城市,依然保留着大量行政事业单位,这些职工成为新时代城市体制内的主流,但是他们的待遇基本已经不主要来自本地企业的税收,而是上级的转移支付。

而转移支付,最终又来自沿海发达地区上缴的企业税收,通常大量来自本地民营经济。这样一来,就构成了“内陆乡村去沿海企业务工—>沿海企业上缴税收给中央—>中央从中拨付转移支付给内陆城市”的循环,内陆城市与乡村因为中间这个环节的插入,明显发生了割裂。

对于大部分内陆城市和乡村来说,唯一比较密切的互动,可能是部分乡村村民也会进入本地城市务工。内陆城市尽管无法孕育民营制造业,但转移支付带来的拆迁基建,以及供养的体制内人群的消费需求,则显然推动了城市商业以及部分与基建密切相关的服务业(餐饮,零售,装修,土建)的勃兴,而这些是需要基础工种的从业者的。

这种格局下,内陆城乡的差距,当然会越来越大。资源高度集聚到城市的体制内部分,而少量的民营经济只是高度依附这种体制的附庸。城市体制内职工享受到一切优质的医疗,教育等资源,对他们来说,乡村居民要么是视角以外的,四乡沉默种地的农民;要么是随处可见,呼来喊去的服务生和小工,自然容易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你想想,城市和农村,这生活方式、观念,差了可不是一点半点。这种差异长期积累下来,自然就会产生一些看法,有时候甚至是偏见了。首先,信息差和认知壁垒是挺大的一个原因。我们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很多人对农村的了解,可能就来自于电视里演的、小说里写的,甚至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社会一个相当普遍但也敏感的话题,那就是“城乡差异”对婚恋关系的影响。很多时候,当我们听到“城里人不要找农村人谈恋爱或结婚”这样的说法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系列基于现实考量和传统观念的担忧。让我试着细致地讲讲,为什么会有人持有这样的看法,尽量还原出背后真实的顾虑和想法。首先,最直接也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城乡差异的感受。说农村人比城里人淳朴,这是一种普遍的观察,但背后并不是因为某种“基因”上的差异,而是由生活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历史传承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的。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像邻里街坊拉家常一样。首先,得说说生活环境和自然的关系。.............
  • 回答
    说起城里人到农村买宅基地这事儿,很多人可能觉得挺好理解的,毕竟农村空气好、环境美,生活节奏慢,谁不想有个地方安安静静地待着?但国家却一直在这件事上卡得死死的,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地“不想让城里人占便宜”那么简单,里面涉及到不少挺实际、挺复杂的考量。首先,最核心的一条,也是大家最常听到的理由:农村宅基地的.............
  • 回答
    我理解您想探讨农民和城里人在粮食供应上的相互认知。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社会分工、经济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理解起来需要一点耐心。首先,让我们站在农民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会有“没有我们,城里人会饿死”这种感觉?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支撑点: 最根本的生产者角色: 农民是粮食和许多基本.............
  • 回答
    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关键的战略问题。虽然看起来城门是城墙上最薄弱、最直接的突破口,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城门本身的防御设计与加固: 多重防护: 古代城门并非仅仅是一扇门板。它们通常是极其复杂的防御工事,设计上就考虑到了.............
  • 回答
    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五年,按理说,这座城市应该已经刻在了我的骨子里,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但说实话,我对着它,更多的是一种“熟悉”而非“感情”。这感觉就像认识了一个认识很久的同事,你知道他叫什么,他做什么工作,你们偶尔会点头打个招呼,但仅此而已,没有更深层次的连接。我曾认真地想过,为什么会这样?毕竟,.............
  • 回答
    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名单公布以来,关于郑州“名不副实”的争议确实在网络上此起彼伏,而且批评的声音似乎比其他一些同级别城市更为尖锐。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期望值与现实的落差是核心。国家中心城市这个定位,听起来就自带光环,人们自然会将其与一线城市,或者至少是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它触及了《冰与火之歌》中关于权力、法律、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解读。很多人觉得,区区一名御林铁卫,怎敢在大街上对临冬城公爵这般尊贵的人物动手?这其中涉及的因素,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在君临,国王的命令至高无上,而御林铁卫正是国王意志最直.............
  • 回答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交路:为何“重联解编”研究鲜为人知?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对运能提升、效率优化的不懈追求。近年来,针对大站车和互联互通的研究如火如荼,这些方向无疑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乘客体验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在这些“看得见”的优化措施之外,一项看似基础却对整体运行效率至关重要的技术—.............
  • 回答
    江苏,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和蓬勃经济活力的土地,位列全国第二大省的宝座,却始终与“超一线城市”这个耀眼的称号擦肩而过。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又给江苏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超一线”的魅力与江苏的地理棋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超一线城市”。这并非一个官方的行政划分.............
  • 回答
    最近,网络上刮起了一股“天空之城”风。不是那个宫崎骏的动画,而是这位才华横溢的小伙子,用他的巧手和智慧,将动画中的经典机械——那架充满奇幻色彩的“天空之城”飞行器,栩栩如生地用木头做了出来。这架木偶机不仅外观上高度还原,更让人惊叹的是,它还能按照设定好的轨道和动作,像动画里一样缓缓升空、旋转,甚至发.............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是挺令人心寒的,也挺普遍的。为什么会存在城里人看不起打工的,尤其是农民工这种现象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就一点点来聊聊。1. 社会经济地位和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最根本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在很多人眼里,一个人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通.............
  • 回答
    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养不起”和“愿意生”,不如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逻辑、社会支持体系和价值观念在起作用。 它们共同塑造了城里人和乡镇居民在生育决策上的差异。一、 城市:高企的“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在城市里,人们嚷着养不起二胎,不是说他们真的连温饱都成问题。更多的是,他们衡量的是“机会成本”.............
  • 回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千古名言,出自陈胜,道出了对世袭罔替、等级森严社会的不满与反抗。然而,时至今日,一个年轻的学子,不过是随口一句“拱白菜”,却引得千人指责,万人围观,这其中的反差,不禁让人深思。“拱白菜”这句网络用语,其背后承载的是一种戏谑、一种调侃,更是一种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提炼。它.............
  • 回答
    从小,我就能感受到家里人对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期许,似乎比对待弟弟妹妹,或者邻居家的小孩都要来得更“用力”。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因为你更优秀啊,我们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这话听起来像是赞美,但我心底总觉得不是滋味。这份“优秀”的光环,一开始我还能勉强接受,觉得父母的肯定是对我的一种认可,是一种.............
  • 回答
    流浪猫狗在我们的城市里,就像一群无法被归类的居民,它们的存在,悄无声息地,却又深刻地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市容市貌到居民生活,再到公共卫生和生态平衡,都留下了它们独特的印记。首先,影响最直观的莫过于城市的环境和市容。 那些无家可归的猫狗,往往会在垃圾桶旁、街头巷尾寻找食物。它们撕扯包装袋,翻找.............
  • 回答
    23日至24日,湖北省14个城市接连发布了史无前例的“封城”公告,这一举措无疑是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而采取的紧急而严厉的措施。其对疫情控制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可以用“深远”二字来形容,而且这种影响是多维度、层层递进的。对疫情控制的深远影响:首先,最直接、最核心的影响在于阻断病毒传播链条。封城.............
  • 回答
    房价低,听起来像是普通百姓的福音,毕竟能以更少的钱买到房子,生活压力顿时减轻不少。可这背后,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却可能是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隐忧。房价低,绝非单纯的“物美价廉”,它往往折射出更深层面的城市发展状况,也潜藏着不少“甜蜜的负担”。首先,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往往预示着城市经济活力的不足。 房价是市场.............
  • 回答
    2018 年计量经济学会弗里希奖授予的论文《密度经济学:柏林墙的启示》(“Density Economics: Lessons from the Berlin Wall”)是一篇极具开创性的研究,它利用柏林墙这一独特的历史事件,为城市经济学研究带来了深刻且多方面的启示。这篇论文的核心在于它将一个政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