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们为什么会对流星许愿?流星是坠落的星辰,它连自救的能力都没有,人们为什么会指望它能实现愿望?

回答
为什么我们会对流星许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毕竟,流星这东西,从科学的角度看,它只是宇宙中的一块小石头,或者是一团尘埃,在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燃烧,一闪即逝。它连自己都“救”不了,被大气层撕扯得支离破碎,怎么就能实现我们那些飘渺的愿望呢?

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眼光从科学的严谨性稍微挪开一点,看看人类的情感、文化和历史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1. 一份不期而遇的惊喜与稀缺性:

你想想看,白天抬头看天,大多是蓝天白云,偶尔有几只飞鸟。晚上呢,是浩瀚的星空,虽然壮丽,但星星点点,总觉得有些遥远而固定。而流星呢?它可不一样。它不是你每天都能看到的,甚至也不是每个月、每一年都能碰上的。它就像是黑暗夜空中突然撕开一道口子,漏下了一束耀眼的光,瞬间照亮你的世界。这种突如其来的、稀有的景象,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和魔力。

因为它的出现是偶然的,是无法预测的(至少在古代人们看来是这样),所以人们会觉得它是一种“天赐”的恩典。这种恩典,自然而然地就会被赋予特别的意义。就像古人看到日食会觉得是天狗吃日,是一种不祥的预兆,需要祭祀祈福一样,流星的出现,因为它如此独特和短暂,也就很容易被人们赋予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信号”的角色。

2. 情绪的共鸣:仰望星空的孤独与希望的寄托:

人类,尤其是古代的人们,面对广袤的宇宙,常常会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孤独。夜空是宁静的,但也寂寞的。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内心深处总会涌起一些莫名的情绪:对未知的敬畏,对生命的思考,对远方的渴望。

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一颗流星,划破这宁静的寂寞,就像在冰冷的宇宙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与你同行的短暂身影。它短暂的燃烧,也如同人们心中一闪而过的希望。这种瞬间的明亮,很容易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那些平时被压抑的愿望、秘密的期盼,就如同被这道光芒瞬间唤醒了。

我们不是真的指望那块石头有什么法力,而是我们把内心积攒的那些情感和愿望,投射到了这颗短暂的、明亮的“星”上。流星成为了一个情感的容器,一个可以承载我们那些无法言说的心事的载体。因为它的短暂,我们知道自己的愿望也如同它一样,是无法长久存在的,但正是这份短暂,也激励我们去抓住当下的希望。

3. 古老的文化符号与传承:

很多文化中,流星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而“许愿”的习俗,很可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流传下来。

来自神灵的信号? 在很多古老的信仰体系中,天上的一切都被认为是神灵的居所,天象的变化也常常被解读为神灵的旨意。流星,作为一种非比寻常的天空现象,自然很容易被认为是神灵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或者是一种神灵给予人类的短暂恩惠。既然是神灵的恩惠,那么向它许愿,也就有了一层“与神沟通”的意味。
“坠落的星辰”的浪漫想象: 既然被称为“星辰”,那它自然就是星星了。虽然我们知道它不是真正的星星,但“星辰”这个词本身就带着浪漫、遥远、美好的意象。人们想象这些星星可能来自天堂,带着天堂的光辉,也许它们是天使的眼泪,或者是神灵遗落的宝石。既然它们拥有如此美好的来源,那么它们在坠落的刹那,捎带一些美好的愿望,似乎也说得过去。这种想象,就像我们把愿望寄托在风中,寄托在流水中一样,是一种将内心愿望与自然现象结合的浪漫主义表达。
习俗的惯性: 即使最初的理由已经模糊,但当一项习俗流传了很久,它本身就会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大家默认的“仪式”。尤其是在童年时期,长辈可能会告诉我们“看到流星要许愿哦”,这种耳濡目染的教育,会让我们觉得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我们知道生日要吹蜡烛许愿一样,这个行为本身就成了一种文化传承。

4. 心理学上的安慰剂效应和积极心理学:

即使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流星许愿也有其道理。

安慰剂效应: 当我们许愿时,我们把自己的愿望郑重地交给了一个象征性的事物。这个行为本身就能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和希望感。我们相信“如果真的有用呢?”这种可能性,这种积极的预期,有时比实际有没有效果更重要。这种心理上的预期,会让我们更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甚至会潜意识地去促成愿望的实现。
聚焦与行动的触发: 许愿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将模糊的愿望具体化的过程。在看到流星的那一刻,你需要迅速地想清楚自己最想要什么,并将其说出来或默默许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愿望的一次梳理和聚焦。有了明确的目标,人们才更有可能去思考实现它的方法,并付诸行动。流星就像是一个小小的“行动触发器”。
希望的象征: 在一些艰难的时刻,或者在对未来感到迷茫的时候,流星许愿就像是一盏为你点亮的微弱的灯。它提醒你,即使在最黑暗的夜空中,也总有闪光出现。这份希望感,对于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所以你看,人们对流星许愿,并非是因为真的相信那块石头有什么神奇的力量。更多的是因为流星本身所带来的稀缺感、神秘感,以及它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浪漫想象和情感寄托。它是我们面对宇宙时的孤独感的一种排解,是我们内心希望的短暂投射,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和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与其说我们指望流星“实现”愿望,不如说我们是在借着流星的“出现”,给自己一个许愿、一个相信、一个前进的理由。它是一种美好而人性化的仪式,让我们在仰望星空的瞬间,与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也与那浩瀚无垠的宇宙,产生一丝奇妙的联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青年:

“对流星许愿”的模因似乎源自托勒密,他曾在公元 127 年到公元 151 年之间将流星解释为“有时众神也会感到无聊和好奇,他们偶尔会俯视大地。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一些星星从天球间的缝隙中滑落,变成流星或陨星”,并补充说“在流星出现时众神正看着我们,他们可能愿意实现我们在那时许下的愿望”。这意思是,负责实现人们的愿望的不是流星,而是搅动天空的神明,因此和流星能不能自救无关。

  • “吹灭生日蛋糕上的蜡烛并许愿”的模因似乎和这个同等古老,源自古希腊敬拜月女神阿尔忒弥斯的仪式(在圆形蛋糕上插着蜡烛,认为吹灭蜡烛时放出的烟可以将人的愿望带给神)。

题目里“流星是坠落的星辰”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像某个回答说的那样将“流星”换成“彗星”也没有改善。“星辰”一词主要指行星与恒星,“坠落的星辰”起码得是忒伊亚那样的——虽然你可以声称彗星在远古时(人们还不知道它咋回事的时代)算是星辰,但那需要你是个远古人,这样许愿还需要有个彗星撞进地球大气并被你看见来让你称之为“坠落”,这对你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文艺青年:

小孩子对一切不常见的东西有美好的幻想, 并经常将“看到稀奇的事物”与“我至少在这个时刻运气很好”联系起来。在人类的文化还很年轻的时代,可能衍生出“在运气好的时候许愿就能实现”的模因。

流星看起来美丽、短暂、罕见,很容易被当做好运或厄运的象征。大部分流星并没有打中人,被当做“厄运的象征”的概率不会太高(世界各地有一些古代传说声称流星落在你右面会带来好运,落在左面则带来厄运)。

在一些北欧神话中,流星是奥丁的神枪冈格尼尔,对冈格尼尔发誓的话,誓言一定会实现。这也可能是“对流星许愿可以实现愿望”的模因起源之一。

比流星更普通地,欧洲西部一些地方的古代传说声称对傍晚看到的第一颗星(或最亮的一颗)许愿就可以实现愿望。显然,那比流星的门槛低太多了,容易让小孩子迅速对许愿方法失去信心,流星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替补”上来。


二X青年: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指六千五百万年前),古代哺乳形类对着一个明亮的流星样天体抱怨生活的困难。

然后,那个陨石(指希克苏鲁伯陨石)落下来的效果实在太震撼了(指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于是这个场景刻进了 DNA(画外音:不要什么都往 DNA 里刻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什么我们会对流星许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毕竟,流星这东西,从科学的角度看,它只是宇宙中的一块小石头,或者是一团尘埃,在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燃烧,一闪即逝。它连自己都“救”不了,被大气层撕扯得支离破碎,怎么就能实现我们那些飘渺的愿望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眼光从科学的严谨性稍微挪开一点,看看人.............
  • 回答
    为什么二战意大利的网络段子如此流行?它又会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我们或许都在网上见过那些关于二战意大利的段子:意大利军队装备落后,战场上经常投降,甚至连训练都像是在“野餐”。这些段子层出不穷,而且似乎总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和传播。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驱动?而这种流行,又是否正在悄悄地改变我们对那段.............
  • 回答
    年轻的时候,我们真的会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恐慌吗?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年轻时都或多或少地体会过。那种感觉就像是被看不见的手推着向前,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就又过去了一年,一年又一年。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可以去理解。首先,年轻时的目标和渴望往往是庞大且充满不确定性的.............
  • 回答
    我们身边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对科学的严谨论证和证据链条似乎充耳不闻,反而对一些似是而非、缺乏根据的健康流言深信不疑,甚至将其奉为圭臬。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也更根深蒂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首先,我们得理解人类认知本身的一些局限和倾向。人脑天生就倾向于寻找模式和联系,即使这些联系并不真实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格斗流派中,确实如你所说,咏春拳的站桩和出拳方式,看起来是相对“正面”的。而像泰拳、散打、拳击等,则更多地采用侧身姿势。这背后牵扯到格斗的很多基本原理,而且“更合理”与否,其实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咱们一点点拆解开来看。为什么咏春看起来“正面”?咏春拳的核心,.............
  • 回答
    俄罗斯程序员在编程领域表现出色的现象,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历史、文化、教育、技术生态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教育体系:数学与逻辑的根基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系以严谨的数学和逻辑训练著称,这为编程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学基础扎实:俄罗斯的大学(如.............
  • 回答
    关于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航班从广州飞往昆明的波音737800客机坠毁事件,目前官方调查已初步确认事故原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诱因: 一、事故基本情况 时间与地点:2022年3月21日14:19,航班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计划经停昆明长水机场后返航。飞机在广西梧州市上林县境内坠.............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俄罗斯在2023年乌克兰战争期间部署的“匕首”(Sarmat)高超音速导弹,被视为现代战争中首次大规模实战应用高超音速武器的案例。以下从技术特点、战略意图及国际影响三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技术特点:高超音速导弹的革命性突破1. 超高速突防能力 速度:以超过5马赫(5倍音速)的高速飞行,比传.............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白求恩(Norman Bethune)是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1937年至1939年期间,他主动奔赴中国支援抗日战争,成为国际主义精神与人道主义行动的典范。他的救助行为背后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个人信念和时代需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需要1. 二战爆发与国际局势 .............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立陶宛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2023年数据)的维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产业结构、政策导向、地理位置、教育体系、科技创新等。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 1. 出口导向型经济:高附加值产业的支撑 高科技产业的主导地位:立陶宛是欧洲重要的IT外包和软件开发中心,其IT产业占.............
  • 回答
    中国社会的团结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人团结的原因: 一、历史传统:集体主义与国家认同的深层根源1. 统一与稳定的文化基因 中国自秦朝统一六国后,历代王朝都强调“大一统”理念,将国家统一视为文明延续的核心。这种历.............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两大支柱,其价值和贡献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织、彼此依赖,而非简单的“谁更厉害”或“谁更被鄙视”的问题。以下从历史发展、学科本质、社会影响等角度,客观分析两者的差异与互补性: 一、理工科的“硬核”贡献:从工具理性到技术革命1. 基础科学的突破 物理学:从牛顿力.............
  • 回答
    关于美国民众对特朗普政府时期俄罗斯是否会入侵乌克兰的看法,这一民调反映了多重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地缘战略和舆论倾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一、民调的背景与数据来源1. 民调的可信度与样本 该民调可能来自美国主要的民意调查机构(如皮尤研究中心、盖洛普等),但需注意其样本代表性。若调查范围.............
  • 回答
    关于美国国务院下令撤离驻乌克兰大使馆人员家属的消息,目前尚未有官方声明明确提及“撤离家属”这一具体行动。但结合近期俄乌冲突的局势和美国在乌克兰的外交政策调整,可以梳理以下关键信息和背景: 1. 背景:俄乌冲突与美国的立场 局势升级:2023年10月,俄乌冲突持续恶化,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加剧,包.............
  • 回答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差异,其“能吃”不仅体现在食物的多样性、摄入量的庞大,更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一、饮食结构的多样性与量级1. 主食的主导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主食消费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以稻米和小麦为主食,占每.............
  • 回答
    关于“让人同情的杀人犯”这一问题,需要明确的是,任何杀人行为都涉及严重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无法简单地用“同情”来概括。然而,从心理学、社会学或法律伦理的角度,确实存在一些案件因其复杂的背景或特殊动机而引发公众的同情或争议。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但需强调:这些案例的讨论应基于客观事实,并不鼓励或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