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们为什么会对流星许愿?流星是坠落的星辰,它连自救的能力都没有,人们为什么会指望它能实现愿望?

回答
为什么我们会对流星许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毕竟,流星这东西,从科学的角度看,它只是宇宙中的一块小石头,或者是一团尘埃,在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燃烧,一闪即逝。它连自己都“救”不了,被大气层撕扯得支离破碎,怎么就能实现我们那些飘渺的愿望呢?

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眼光从科学的严谨性稍微挪开一点,看看人类的情感、文化和历史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1. 一份不期而遇的惊喜与稀缺性:

你想想看,白天抬头看天,大多是蓝天白云,偶尔有几只飞鸟。晚上呢,是浩瀚的星空,虽然壮丽,但星星点点,总觉得有些遥远而固定。而流星呢?它可不一样。它不是你每天都能看到的,甚至也不是每个月、每一年都能碰上的。它就像是黑暗夜空中突然撕开一道口子,漏下了一束耀眼的光,瞬间照亮你的世界。这种突如其来的、稀有的景象,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和魔力。

因为它的出现是偶然的,是无法预测的(至少在古代人们看来是这样),所以人们会觉得它是一种“天赐”的恩典。这种恩典,自然而然地就会被赋予特别的意义。就像古人看到日食会觉得是天狗吃日,是一种不祥的预兆,需要祭祀祈福一样,流星的出现,因为它如此独特和短暂,也就很容易被人们赋予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信号”的角色。

2. 情绪的共鸣:仰望星空的孤独与希望的寄托:

人类,尤其是古代的人们,面对广袤的宇宙,常常会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孤独。夜空是宁静的,但也寂寞的。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内心深处总会涌起一些莫名的情绪:对未知的敬畏,对生命的思考,对远方的渴望。

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一颗流星,划破这宁静的寂寞,就像在冰冷的宇宙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与你同行的短暂身影。它短暂的燃烧,也如同人们心中一闪而过的希望。这种瞬间的明亮,很容易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那些平时被压抑的愿望、秘密的期盼,就如同被这道光芒瞬间唤醒了。

我们不是真的指望那块石头有什么法力,而是我们把内心积攒的那些情感和愿望,投射到了这颗短暂的、明亮的“星”上。流星成为了一个情感的容器,一个可以承载我们那些无法言说的心事的载体。因为它的短暂,我们知道自己的愿望也如同它一样,是无法长久存在的,但正是这份短暂,也激励我们去抓住当下的希望。

3. 古老的文化符号与传承:

很多文化中,流星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而“许愿”的习俗,很可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流传下来。

来自神灵的信号? 在很多古老的信仰体系中,天上的一切都被认为是神灵的居所,天象的变化也常常被解读为神灵的旨意。流星,作为一种非比寻常的天空现象,自然很容易被认为是神灵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或者是一种神灵给予人类的短暂恩惠。既然是神灵的恩惠,那么向它许愿,也就有了一层“与神沟通”的意味。
“坠落的星辰”的浪漫想象: 既然被称为“星辰”,那它自然就是星星了。虽然我们知道它不是真正的星星,但“星辰”这个词本身就带着浪漫、遥远、美好的意象。人们想象这些星星可能来自天堂,带着天堂的光辉,也许它们是天使的眼泪,或者是神灵遗落的宝石。既然它们拥有如此美好的来源,那么它们在坠落的刹那,捎带一些美好的愿望,似乎也说得过去。这种想象,就像我们把愿望寄托在风中,寄托在流水中一样,是一种将内心愿望与自然现象结合的浪漫主义表达。
习俗的惯性: 即使最初的理由已经模糊,但当一项习俗流传了很久,它本身就会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大家默认的“仪式”。尤其是在童年时期,长辈可能会告诉我们“看到流星要许愿哦”,这种耳濡目染的教育,会让我们觉得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我们知道生日要吹蜡烛许愿一样,这个行为本身就成了一种文化传承。

4. 心理学上的安慰剂效应和积极心理学:

即使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流星许愿也有其道理。

安慰剂效应: 当我们许愿时,我们把自己的愿望郑重地交给了一个象征性的事物。这个行为本身就能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和希望感。我们相信“如果真的有用呢?”这种可能性,这种积极的预期,有时比实际有没有效果更重要。这种心理上的预期,会让我们更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甚至会潜意识地去促成愿望的实现。
聚焦与行动的触发: 许愿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将模糊的愿望具体化的过程。在看到流星的那一刻,你需要迅速地想清楚自己最想要什么,并将其说出来或默默许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愿望的一次梳理和聚焦。有了明确的目标,人们才更有可能去思考实现它的方法,并付诸行动。流星就像是一个小小的“行动触发器”。
希望的象征: 在一些艰难的时刻,或者在对未来感到迷茫的时候,流星许愿就像是一盏为你点亮的微弱的灯。它提醒你,即使在最黑暗的夜空中,也总有闪光出现。这份希望感,对于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所以你看,人们对流星许愿,并非是因为真的相信那块石头有什么神奇的力量。更多的是因为流星本身所带来的稀缺感、神秘感,以及它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浪漫想象和情感寄托。它是我们面对宇宙时的孤独感的一种排解,是我们内心希望的短暂投射,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和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与其说我们指望流星“实现”愿望,不如说我们是在借着流星的“出现”,给自己一个许愿、一个相信、一个前进的理由。它是一种美好而人性化的仪式,让我们在仰望星空的瞬间,与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也与那浩瀚无垠的宇宙,产生一丝奇妙的联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青年:

“对流星许愿”的模因似乎源自托勒密,他曾在公元 127 年到公元 151 年之间将流星解释为“有时众神也会感到无聊和好奇,他们偶尔会俯视大地。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一些星星从天球间的缝隙中滑落,变成流星或陨星”,并补充说“在流星出现时众神正看着我们,他们可能愿意实现我们在那时许下的愿望”。这意思是,负责实现人们的愿望的不是流星,而是搅动天空的神明,因此和流星能不能自救无关。

  • “吹灭生日蛋糕上的蜡烛并许愿”的模因似乎和这个同等古老,源自古希腊敬拜月女神阿尔忒弥斯的仪式(在圆形蛋糕上插着蜡烛,认为吹灭蜡烛时放出的烟可以将人的愿望带给神)。

题目里“流星是坠落的星辰”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像某个回答说的那样将“流星”换成“彗星”也没有改善。“星辰”一词主要指行星与恒星,“坠落的星辰”起码得是忒伊亚那样的——虽然你可以声称彗星在远古时(人们还不知道它咋回事的时代)算是星辰,但那需要你是个远古人,这样许愿还需要有个彗星撞进地球大气并被你看见来让你称之为“坠落”,这对你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文艺青年:

小孩子对一切不常见的东西有美好的幻想, 并经常将“看到稀奇的事物”与“我至少在这个时刻运气很好”联系起来。在人类的文化还很年轻的时代,可能衍生出“在运气好的时候许愿就能实现”的模因。

流星看起来美丽、短暂、罕见,很容易被当做好运或厄运的象征。大部分流星并没有打中人,被当做“厄运的象征”的概率不会太高(世界各地有一些古代传说声称流星落在你右面会带来好运,落在左面则带来厄运)。

在一些北欧神话中,流星是奥丁的神枪冈格尼尔,对冈格尼尔发誓的话,誓言一定会实现。这也可能是“对流星许愿可以实现愿望”的模因起源之一。

比流星更普通地,欧洲西部一些地方的古代传说声称对傍晚看到的第一颗星(或最亮的一颗)许愿就可以实现愿望。显然,那比流星的门槛低太多了,容易让小孩子迅速对许愿方法失去信心,流星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替补”上来。


二X青年: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指六千五百万年前),古代哺乳形类对着一个明亮的流星样天体抱怨生活的困难。

然后,那个陨石(指希克苏鲁伯陨石)落下来的效果实在太震撼了(指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于是这个场景刻进了 DNA(画外音:不要什么都往 DNA 里刻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什么我们会对流星许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毕竟,流星这东西,从科学的角度看,它只是宇宙中的一块小石头,或者是一团尘埃,在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燃烧,一闪即逝。它连自己都“救”不了,被大气层撕扯得支离破碎,怎么就能实现我们那些飘渺的愿望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眼光从科学的严谨性稍微挪开一点,看看人.............
  • 回答
    为什么二战意大利的网络段子如此流行?它又会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我们或许都在网上见过那些关于二战意大利的段子:意大利军队装备落后,战场上经常投降,甚至连训练都像是在“野餐”。这些段子层出不穷,而且似乎总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和传播。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驱动?而这种流行,又是否正在悄悄地改变我们对那段.............
  • 回答
    我们身边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对科学的严谨论证和证据链条似乎充耳不闻,反而对一些似是而非、缺乏根据的健康流言深信不疑,甚至将其奉为圭臬。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也更根深蒂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首先,我们得理解人类认知本身的一些局限和倾向。人脑天生就倾向于寻找模式和联系,即使这些联系并不真实存.............
  • 回答
    年轻的时候,我们真的会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恐慌吗?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年轻时都或多或少地体会过。那种感觉就像是被看不见的手推着向前,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就又过去了一年,一年又一年。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可以去理解。首先,年轻时的目标和渴望往往是庞大且充满不确定性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格斗流派中,确实如你所说,咏春拳的站桩和出拳方式,看起来是相对“正面”的。而像泰拳、散打、拳击等,则更多地采用侧身姿势。这背后牵扯到格斗的很多基本原理,而且“更合理”与否,其实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咱们一点点拆解开来看。为什么咏春看起来“正面”?咏春拳的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大众审美和流行文化的一些内在规律。咱们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说说为啥“清纯甜美”容易让人感到“腻”。 生命周期的影响: “清纯甜美”这个风格,尤其是在偶像团体里,它自带一种“青春期”的标签。想想看,从一首歌到另一首歌,从一张专辑到下一张,团体成员们的外形、造型.............
  • 回答
    美国名人之所以会对奥巴马卸任表现出不舍,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包含了他们个人经历、对政治议程的认同、以及对奥巴马个人魅力和风格的欣赏。下面我试着详细地剖析一下:首先,政治立场的认同和对改革议程的支持是关键。奥巴马的执政八年,推行了一系列具有进步主义色彩的政策,例如《平价医疗法案》(Affo.............
  • 回答
    在中国,工会扮演着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这使得人们对它的普遍认知和感受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甚至有些淡薄。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制度、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得从历史和制度层面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工会的确是工人阶级最广泛的代表,承担着组织工人、维护工人权益、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职责。.............
  • 回答
    中国人对俄罗斯的好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地缘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情感等多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 要想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历史渊源与情感连接: “老大哥”的记忆与革命情谊: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两国曾是紧密的盟友,苏联在经济、军事、技术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援助,帮.............
  • 回答
    日本人对火车拍照这件事,可不是一时兴起,里面门道可深着呢。你想想,这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技术,甚至还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寄托。首先得说说这“铁路文化”。日本的铁路历史悠久,从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引入,那会儿可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是连接海陆、沟通城乡的生命线。所以,火车在日本不仅仅是个交通工具,它本身.............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而且挺有意思。你想知道为什么咱们说起同一件事儿,总能蹦出那么多不一样的说法,有些甚至听着就挺“文绉绉”的。其实这事儿吧,说白了,就跟咱们人喜欢给自己找点“不一样”似的,语言也是一样,它是个活生生的东西,总得有点变化才热闹。你想啊,最初的时候,人们交流可能就简单得很,指指点点,说几个最直.............
  • 回答
    .......
  • 回答
    当一个你真心喜爱的人或事物突然变得广受欢迎,从“你的”专属变成了“大家的”共享,这种“反感”情绪其实是一个复杂心理现象的体现,背后可能包含多种原因。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可能性:核心原因:失落的专属感和价值认同危机当我们喜欢某个人或某件物品时,往往伴随着一种专属感。这种专属感并非占有欲,而是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微积分发展史以及其内在逻辑的深层探讨,很多人初学微积分时确实会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微积分在历史上的诞生方式以及其数学基础的演进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1. 直觉与经验的引领,而非严谨的逻辑开端微积分最核心的概念——导数(变化率)和积分(面积/累加)—.............
  • 回答
    .......
  • 回答
    说莉莉·伊万斯一开始就瞧不上詹姆·波特,这绝对没错。第一次见面,詹姆就是一副“万事通”的模样,带着他那群狐朋狗友(尤其是小天狼星),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敢对莉莉那头标志性的红发指指点点,还说什么“有个美丽的红发姑娘”。莉莉可是个骄傲又有主见的姑娘,被这么公开评头论足,自然是没好气地回敬了他一句“冒犯的.............
  • 回答
    很多新手爸妈都有个疑惑,自家的小宝宝,明明周围没大人,也没什么特别的声响,但就是咯咯地笑开了,而且是盯着空气中的某个点,好像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似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神神叨叨的说法,而是宝宝成长过程中一个相当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美好的现象。首先,我们要理解宝宝的视觉发展。刚.............
  • 回答
    聊起国军,这话题在国内可真是能掀起不少波澜,尤其是在网络上,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为什么会有人对国军抱有偏见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个单一原因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牵扯着历史、现实、宣传以及个人经历等方方面面。一、历史遗留下的复杂情感:首先得说到历史,这是绕不开的源头。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见。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素未谋面,甚至连对方的名字都没听过,却能爆发出惊人的敌意,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原因,往往是刻板印象和偏见。我们的大脑为了高效运转,总是倾向于给事物分类,将人也归入各种群.............
  • 回答
    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人,对选择艺术作为专业或职业的人抱有某种程度的偏见。这种偏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潜在的原因。首先,“稳定”与“体面”的社会定义是很多偏见的核心。在许多文化中,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好工作”的标准,往往与科学、工程、医学、法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