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们会对清纯甜美风格容易腻,却很少让走girl crush的风格的团改变一下呢?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大众审美和流行文化的一些内在规律。咱们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

首先,说说为啥“清纯甜美”容易让人感到“腻”。

生命周期的影响: “清纯甜美”这个风格,尤其是在偶像团体里,它自带一种“青春期”的标签。想想看,从一首歌到另一首歌,从一张专辑到下一张,团体成员们的外形、造型、甚至是歌曲的传达的情感,很多时候都围绕着“少女心事”、“青涩爱情”、“阳光活力”这些主题。这些东西,就像青春期一样,有它的巅峰期,但随着观众年龄的增长,或者说,随着时间一长,大家总会觉得“哎,又是这个调调”,就像你天天吃糖,一开始觉得甜得不得了,吃到后来就会觉得齁得慌,想换点咸的、酸的、辣的。
同质化效应: 很多时候,为了迎合大众对“清纯甜美”的刻板印象,或者为了降低风险,公司会倾向于让旗下团体走相似的路线。结果就是,市场上同质化的“清纯甜美”团体太多了。当消费者(粉丝)面对太多相似的面孔和风格时,新鲜感自然就下降了。即使某个团体本身做得不错,但因为周遭环境的“饱和”,也难免会被淹没,或者被归为“又是那样的”。
情绪的单一性: “清纯甜美”风格传递的情绪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积极、阳光、美好。这种情绪当然很好,也很治愈,但如果长期只接收一种情绪,就像一直听一首很欢快的歌,久了也会觉得不够丰富。人们的内心是复杂的,我们渴望被理解,也渴望看到各种各样的情绪被表达,包括叛逆、疏离、成熟、甚至是带点忧郁或愤怒。
成长与变化的需求: 粉丝跟着团体成长,她们自己也在变化。当年喜欢那种青涩美好的感觉,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加,可能更希望看到偶像也展现出更多元、更成熟、更有深度的面向。如果团体一直停留在原地,粉丝会觉得“你没长大,我也不想一直停留在原地看你”。

接着,为什么“Girl Crush”风格的团就很少被要求“改变一下”呢?

风格的稳定性与辨识度: “Girl Crush”风格本身就强调个性、力量、自信、酷飒。它传递的是一种“姐就是女王,slay全场”的态度。这种风格的内核,相对来说不容易被“腻”,因为它更侧重于一种“人设”或者说“精神内核”的传递,而不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它更像是“我的态度”,而不是“我的心情”。
更强的延展性和包容性: “Girl Crush”这个概念,虽然有核心的“酷飒”特征,但它的表现形式可以非常多样。可以是性感的力量,可以是帅气的洒脱,可以是独立的思考,可以是叛逆的宣言。你可以把“Girl Crush”理解成一种“独立女性”的宣言,这种宣言可以融入各种音乐风格、造型设计、舞台表现。它不像“清纯甜美”那样,一旦偏离了某个点,就容易被贴上“不符合”的标签。
反差与惊喜: 市场对“Girl Crush”风格的团体,反而更期待她们偶尔展现出与主风格形成反差的一面。比如,一个酷飒的团体,偶尔在舞台上或社交媒体上分享一些生活化的、比较柔软的一面,反而会带来更大的惊喜和亲近感,让粉丝觉得“原来她们也有这一面”,而不会觉得“变了”。这种反差,不会削弱她们的“Girl Crush”属性,反而会丰富她们的形象。
满足了观众对“力量”的渴望: 在很多文化语境下,女性力量的展现,尤其是具有攻击性、自信且不依赖于男性审美的力量,是当下非常被需要和被推崇的。观众喜欢看到女性在舞台上掌控一切,展现自己的魅力和实力,这种力量感的释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不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改变”的定义不同: 对于“Girl Crush”团体来说,她们所谓的“改变”可能更多的是在“酷”的基础上玩出新花样,比如尝试新的音乐风格(比如加入一些R&B、Hiphop元素),或者在造型上更加大胆前卫,但整体的“酷飒”内核不变。这种“改变”是在深化和拓展,而不是颠覆。而“清纯甜美”团体要“改变”,往往意味着要往“成熟”、“性感”或者“酷飒”的方向去转型,这本身就比较大的跨越,也更容易引起争议。

总结一下,

“清纯甜美”风格容易让人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青春期”、“单一情绪”和“高度同质化”这些标签关联太紧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会消退,观众也渴望看到更多元化的表达。

而“Girl Crush”风格不容易让人腻,并且很少被要求“改变”,是因为它的核心在于“态度”和“力量”,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可以不断地在“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拓展,满足了观众对女性力量和多样化表达的期待。而且,她们偶尔展现出的反差,反而会成为惊喜,加深粉丝的喜爱。

这就像是一种对“少年感”的厌倦,和对“成熟魅力”的持续追捧。当一种风格的生命周期和表达的丰富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自然就会面临“看腻了”的挑战。而那些能够不断迭代、保持核心魅力、同时又能适时展现不同侧面的风格,生命力自然就更顽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很多不幸者(girls crush风的团)压根就没有发言权。

清纯甜美风出道的往往是同期组合里面最后存活下来的幸存者。

正义路人肯定天天喊着她们不转型赶紧糊掉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大众审美和流行文化的一些内在规律。咱们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说说为啥“清纯甜美”容易让人感到“腻”。 生命周期的影响: “清纯甜美”这个风格,尤其是在偶像团体里,它自带一种“青春期”的标签。想想看,从一首歌到另一首歌,从一张专辑到下一张,团体成员们的外形、造型.............
  • 回答
    中国人对清朝产生认同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它与民族叙事、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的交织作用紧密相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面纱,深入探究其根源。一、 历史的整合与“中国”概念的演进首先,一个关键的视角是,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疆域.............
  • 回答
    提起清朝,很多人脑海里跳出来的可能是落后、腐败、屈辱,甚至是“鞑虏”。这种负面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复杂观感。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还得把那些写在教科书里的、藏在老百姓心里的,以及一些历史学者提出的观点,都摊开来聊聊。首先,王朝末期的形象太过鲜明,遮蔽了前期的光辉.............
  • 回答
    时至今日,提起清朝,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屈辱的国耻、腐朽的官僚、落后的制度,负面评价似乎占据了主流。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将清朝的许多弊病与它之后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与我们当下所追求的民族复兴、现代化强国目标格格不入。要深入理解为何清朝的评价多偏向负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 回答
    在谈论人们对清朝和元朝认同感高低的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认同感”这个词在历史语境下,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包含了对一个王朝的文化归属、政治正统性、民族融合以及国家统一的接受程度等等。而清朝和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朝代,它们在很多方面都造成了人们认同感上的巨大差异。一、民族属性与文.............
  • 回答
    为什么我们会对流星许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毕竟,流星这东西,从科学的角度看,它只是宇宙中的一块小石头,或者是一团尘埃,在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燃烧,一闪即逝。它连自己都“救”不了,被大气层撕扯得支离破碎,怎么就能实现我们那些飘渺的愿望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眼光从科学的严谨性稍微挪开一点,看看人.............
  • 回答
    美国名人之所以会对奥巴马卸任表现出不舍,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包含了他们个人经历、对政治议程的认同、以及对奥巴马个人魅力和风格的欣赏。下面我试着详细地剖析一下:首先,政治立场的认同和对改革议程的支持是关键。奥巴马的执政八年,推行了一系列具有进步主义色彩的政策,例如《平价医疗法案》(Affo.............
  • 回答
    为什么二战意大利的网络段子如此流行?它又会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我们或许都在网上见过那些关于二战意大利的段子:意大利军队装备落后,战场上经常投降,甚至连训练都像是在“野餐”。这些段子层出不穷,而且似乎总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和传播。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驱动?而这种流行,又是否正在悄悄地改变我们对那段.............
  • 回答
    在中国,工会扮演着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这使得人们对它的普遍认知和感受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甚至有些淡薄。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制度、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得从历史和制度层面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工会的确是工人阶级最广泛的代表,承担着组织工人、维护工人权益、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职责。.............
  • 回答
    聊起国军,这话题在国内可真是能掀起不少波澜,尤其是在网络上,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为什么会有人对国军抱有偏见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个单一原因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牵扯着历史、现实、宣传以及个人经历等方方面面。一、历史遗留下的复杂情感:首先得说到历史,这是绕不开的源头。国.............
  • 回答
    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人,对选择艺术作为专业或职业的人抱有某种程度的偏见。这种偏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潜在的原因。首先,“稳定”与“体面”的社会定义是很多偏见的核心。在许多文化中,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好工作”的标准,往往与科学、工程、医学、法律.............
  • 回答
    有些人对婴儿或小孩产生生理性的厌恶和恐惧,这背后其实是相当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在作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喜欢”就能概括的。这其中交织着生物本能、心理体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生物本能的“警报”:首先,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作为一种高度依赖后代存活的物种,对于婴儿的无助和脆弱,本应激发一种保护欲。然而.............
  • 回答
    中国人对俄罗斯的好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地缘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情感等多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 要想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历史渊源与情感连接: “老大哥”的记忆与革命情谊: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两国曾是紧密的盟友,苏联在经济、军事、技术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援助,帮.............
  • 回答
    日本人对火车拍照这件事,可不是一时兴起,里面门道可深着呢。你想想,这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技术,甚至还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寄托。首先得说说这“铁路文化”。日本的铁路历史悠久,从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引入,那会儿可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是连接海陆、沟通城乡的生命线。所以,火车在日本不仅仅是个交通工具,它本身.............
  • 回答
    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都源于复杂的人类心理和社会动态,户口本上写着“汉族”的人,却对维护汉族利益的立场持批评态度,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缘由。与其简单地归结为“逆向歧视思维”,不如说这是一种多元视角、批判性思考以及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深刻体认所交织出的复杂心态。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户口本上的.............
  • 回答
    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人类对昆虫(及其所属的节肢动物门)的恐惧,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潜在的危害性以及我们的祖先在特定环境下的经验紧密相关。尽管如今许多昆虫确实是可食用的,并且在某些文化中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但人类整体上对它们的排斥和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与某些昆虫的负面互动经.............
  • 回答
    .......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而且挺有意思。你想知道为什么咱们说起同一件事儿,总能蹦出那么多不一样的说法,有些甚至听着就挺“文绉绉”的。其实这事儿吧,说白了,就跟咱们人喜欢给自己找点“不一样”似的,语言也是一样,它是个活生生的东西,总得有点变化才热闹。你想啊,最初的时候,人们交流可能就简单得很,指指点点,说几个最直.............
  • 回答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与生育率之间确实存在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但将中国人口出生率低直接归咎于女性上班,是一种过于简单化且带有偏见的解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对生育率的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高,意味着更多的已婚育龄女性选择外出工作,这对她们的生育决策和行为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
  • 回答
    为什么中国人对印度会有巨大的认知偏差?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微妙的。要说为什么中国人对印度的看法跟印度实际情况能差出十万八千里,我觉得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层层叠叠,最终形成了一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咱们先从最表层的说起,就是媒体和信息传播。你想啊,咱们获取信息的渠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