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部分人会对国军有偏见?

回答
聊起国军,这话题在国内可真是能掀起不少波澜,尤其是在网络上,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为什么会有人对国军抱有偏见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个单一原因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牵扯着历史、现实、宣传以及个人经历等方方面面。

一、历史遗留下的复杂情感:

首先得说到历史,这是绕不开的源头。国民党领导下的国军,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这个角色并非全然光彩照人。 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后来的解放战争,国军经历了辉煌,也留下了不少争议。

抗日战争时期的功绩与代价: 国军在正面战场上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抵抗了日军的主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无数将士浴血奋战,可歌可泣。但与此同时,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内战的爆发,也让许多人对国军的整体印象蒙上了阴影。比如,在有些人看来,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初期采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以及后来的某些军事决策,都存在问题。
解放战争的失利与评价: 国共内战的结局,是新中国建立的基石。但在那场战争中,解放军以相对弱小的力量最终战胜了人数和装备都占优势的国军。这自然会引发人们对国军战斗力、士气、指挥能力,乃至“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讨论。失败方往往容易被贴上“腐败”、“无能”的标签,即使其中有许多英勇的战士,但整体的失败也难以抹去。
台湾的现状与政治分歧: 随着历史的演进,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国军也随之迁台。如今台湾的政治格局复杂,两岸关系更是敏感。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下,人们对“国军”的认知自然也会产生巨大差异。支持统一的人,可能会认为台湾的国军是“分裂势力”的一部分;而支持台湾独立或保持现状的人,则可能将其视为“保卫台湾的军队”。这种政治立场上的分歧,直接影响着对国军的观感。

二、宣传与舆论导向的影响:

中国大陆的主流舆论和宣传机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国军的塑造都是以“反面教材”为主。

“国民党反动派”的标签: 在建国初期以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巩固新中国的合法性和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宣传上将国民党及其领导的国军描绘成压迫人民、反动腐朽的形象。“国民党反动派”这个标签,深入人心,很容易让人产生天然的敌对和负面情绪。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刻画: 像《亮剑》这样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虽然歌颂了革命英雄主义,但也通过对国民党军队角色的塑造,间接强化了某些负面印象。其他一些关于解放战争的影视剧、小说,也大多是从解放军的视角出发,其叙事逻辑和价值判断,自然会倾向于将国军描绘成对立面。
历史叙事的“胜利者书写”: 任何一场革命或战争的胜利者,都有权力书写历史,也倾向于从自身角度解读历史。大陆的主流历史叙事,自然是以新中国成立的伟大胜利为主线,国军作为失败的一方,其在历史中的定位,必然会带有胜利者的视角和评价。

三、现实社会因素与个人经历:

除了历史和宣传,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因素,也会让一些人对国军产生偏见。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而台湾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体制,与大陆有所不同。一些人可能会将台湾的社会问题、经济状况,或者某些社会现象,与“国民党统治”联系起来,从而产生负面联想。
个人接触与信息来源: 如果一个人通过一些非主流渠道,接触到了一些关于国民党时期台湾社会的负面信息,或者有亲身经历过与国军有关的不好回忆(虽然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不能排除),也可能形成偏见。例如,一些在台湾经历过白色恐怖时期的人,他们的后代或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可能会对当时的执政党及其军队产生反感。
信息茧房与群体极化: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空前,但也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如果在某个特定圈子里,大家普遍持有对国军的负面看法,并且缺乏接触其他观点的机会,那么这种偏见就会被不断强化和固化。

四、对“国军”概念的模糊与身份认同:

需要注意的是,“国军”这个词本身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也会有所不同。在大陆语境下,它主要指向的是国民党时期及其退守台湾后的军队。但在台湾,“国军”是中华民国国防军的简称,其历史和构成也更为复杂。

中华民国政权的历史延续性: 对于一些坚持中华民国正统性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将现今台湾的国军视为历史的延续,并对其抱有特殊的感情。而对于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来说,这个概念就比较复杂。
身份认同的冲突: 在一些涉及两岸政治身份认同的讨论中,“国军”这个词也可能被用来区分不同的阵营,从而激发一些敏感的民族情感或政治情绪。

总结一下,对国军产生偏见,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它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折射;既有宏观的宣传导向,也有微观的个人经历。其中,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政治宣传的长期影响,以及当下两岸关系的敏感性,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几个方面。

要消除这种偏见,需要的是更全面、客观的历史认知,更多元、包容的讨论空间,以及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群体经历的尊重。不能因为某段历史的局限性,或者某个群体的政治立场,就全盘否定一个曾经为国家民族做出过贡献的军队整体。同样,也不能因为过去的错误,就忽视其在某些历史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理解历史和现实,往往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去看到更广阔和复杂的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抗日胜利了,题主心想这下好了,不怕抓壮丁了,可以安心上街了。

早上,题主上街买饭,路上遇到国军士兵,身上的钱全部被以“戡乱需要军费”的理由而“接收”走了。

中午,心大的题主调整好情绪要去上班,结果工作的店铺被国军洗劫,题主去叫警察,结果警察队长都被士兵们一通毒打。

晚上,心大的题主觉得一天太难熬了,下班打算去看电影调整下心情,刚进电影院,一颗手榴弹就飞了进来……

这还是常公嫡系,美式装备,不缺后勤,军纪最好的新一军。

其他部队,可想而知了


ps:评论区有人生动的诠释了“嗑瓜子磕出臭虫”的意象,这样的人我绝对不删评论,大家可以看看

user avatar

老百姓们对国军没有偏见,花园口事件后,黄泛区的老百姓,纷纷用实际行动表达他们内心真实的感情。

“历史性一幕”发生在1944年春夏之交。这一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受到重创后,孤注一掷在中国发动空前规模的“一号作战”,意欲打通直通南方的大走廊。历时38天的战斗中,日军5万余人的兵力,打垮了40万人的国军,豫中30多个县城被日军占领。

汤恩伯部向豫西撤退时,“历史性一幕”发生了:豫西山地的农民举着猎枪、菜刀、铁耙,到处截击这些散兵游勇,后来甚至整连整连的解除他们的武装,缴获他们的枪支、弹药、高射炮、无线电台,甚至枪杀、活埋部队官兵。5万多国军士兵,就这样束手就擒。


美国记者,对国军也没有偏见,他用热烈的词汇表达了自己真诚的见解

1943年,在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看来,这是他人生中的转折之年,也是“所有记忆中最为刻骨铭心”的一年。

此前,他是蒋介石忠实的拥趸,称其为“团结的象征,人民的偶像”,他认为“中国想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必须在极权统治下再坚持一段时期才能成熟地步人民主社会”,并为此不遗余力地高调赞扬中国军队,呼吁美国对华援助;此后,他对蒋介石的评价变为:“这/畜/生……牺牲了无数个中国生命,我为此痛惜不已。”
……
白修德说:“他们是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文化之一的民族的后代,即使是文盲,也都在珍视传统节日和伦常礼仪的文化背景中熏陶和成长。这种文化把社会秩序看得高于一切,如果他们不能从自己这里获得秩序,就会接受不论什么人提供的秩序。如果我是一个河南农民,我也会被迫像他们一年后所做的那样,站在日本人一边并且帮助日本人对付他们自己的中国军队。我也会像他们在1948年所做的那样,站在不断获胜的共产党一边。


国军的士兵,对国军也没有偏见。他在书中热情地回忆了当时的军队。

《关山夺路》这本书是王鼎钧关于自己年轻时从军经历的回忆录,他在抗战胜利后加入国民党军队,成为一名宪兵,经过新兵入伍训练后,经南京、上海到了东北,经历了国共内战,然而在天津成了解放军的俘虏,被释放后,辗转来到上海,在上海解放前一天,乘轮船去了台湾。

当年国军班长是一边打一边骂,王鼎钧回忆说:

“……夜间紧急集合是一个完善的样本。紧急集合的号声,把大家从梦中惊醒,穿衣服的时限是五分钟,动作慢一拍的要挨打,罪名是‘老百姓’

老百姓,老油条,神经病,班长每天动手动脚,念念有词。尤其是‘老百姓’,这一条是每个新兵的原罪。班长打一下,骂一声活老百姓,打一下,骂一声死老百姓,好像和老百姓有深仇大恨……

后来王鼎钧去台湾后,一直在反思“老百姓”这个问题。他认为那时国军士兵所受的训练,要把“兵”从百姓中分化出来,与百姓对立,以百姓为耻,“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得到百姓支持?”

“国军进入村庄,探问敌情,得到的答复是附近没有共军,话犹未了,共军忽来围攻,国军先把答话的人一枪射死”,“在他们看来,老百姓都是‘匪’,或者都‘通匪’,中央军好像不是跟共军作战,而是跟全体老百姓作战……”


国军高级将领,对国军也没有偏见。

1949年11月,新中国已成立,困守西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宋希濂反省说:“自黄埔以来,在军队中20多年,从未像这次指挥的部队,纪律败坏到这个地步。我们当年在广东的口号和国民革命军的信条,是‘爱国家,爱百姓’,而今天却弄到这样危害百姓,将何以自解!” 


蒋介石对自己的军队也没有偏见。

“为什么你们一期的打不过四期的林彪?”
军队里面不仅精神丧失,而且纪律荡然”。
每一次撤退,高级将领总是先部下而退,置部下的生死存亡于不顾”。

1948年1月,蒋介石在一次讲演中声色俱厉地说:“老实说,在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颓唐腐败;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


老百姓不含糊地动手打杀了,粉转黑的记者也张嘴骂了,

跑台湾的士兵认为军民对立,将领战败反思起纪律败坏,

蒋介石抨击精神丧失,早该淘汰。

他们是如此的没有偏见,

而我却一直想不通:

为什么就我们对国军有偏见?



(感谢评论区指正一些错误,原文就不改了。另外谢绝扣帽,如果你非要扣,那我只好认啦。)

user avatar

74师葬身孟良崮,周围一圈嫡系友军见死不救(此处@血战高达李天霞),只有非嫡系的黄百韬全力救援;等到淮海要开打前,猪头上峰把黄百韬左右部队尽数调回徐州,左边友军李弥兵团也不客气,带着黄百韬的工兵一声不吭就走,留着他黄百韬兵团被堵在运河对岸撤回不及,被东野一下就围在碾庄。之后邱清泉怎么救援的?东进二十里,然后撤了。就这样表现的国军还有人粉?

user avatar

土地革命时期,身为政府军的果军怎么样对待“通匪”的苏区百姓呢?

还有,总是国军国军叫着,我都觉得恶心。还是叫白匪军贴切。

彼时,白军进入苏区,大搞清算,清算就清算吧,可也应该以训导为主吧,而白军呢,却执行了“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烧杀政策。

举个例子,江西省1933年有1930万人,到1936年居然只有1370万人,除去因战争死亡及跟随红军主力长征的30万的人数,被蒋屠杀的中央苏区军民达数百万。而且,这还不包括湖北福建的伤亡人数。

白军狂叫“大乱三天,大杀三年”,要“屋换石头,人换种”,“斩草除根,诛家灭种”。在“宁可错杀一千,不能错放一个”的反动口号下,白军在苏区实行惨绝人寰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诚如国民党政府在报告书中供述,在“清剿”区内,“无不焚之居,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

也许大家对于数字都觉得很空洞,有几个极端的例子。有个地方叫千坟岗的,1934年红军长征后还乡团在半个月内在这一带8个村杀了1000多人,此地因此得名。千坟岗附近的一个村庄,民国初期有1000多人,到1936年居然被杀得只剩下8户,现在才100多户。

在大屠杀告一段落后,湖北有四个县,安徽有五个县,河南有三个县几乎人口灭绝,全成为废墟。在杀戮最为惨重的天台山和老君山一带,原本有6万多人口,但到1934年年底,“整个地区只剩下不到300个老人和几个病弱的小孩”。

八路军著名将领徐海东全家66口人不分男女老幼就是这一时期被杀绝。

另外其手段之残忍亦令人毛骨悚然,具体不详述,怕引起心理不适。想想日军在南京城的作为吧,堂堂政府军不遑多让。

果粉都说内战无英雄,可是我说,消灭这样的白匪军就是英雄。


现在给国民党洗白的却是我们自己。现在的影视剧,只要一扛起抗日的大旗,白军立马高大威武,爱民如子,军民鱼水情……

而国民党军呢,再残暴也是人畜无害,最多是调戏调戏大姑娘、偷个鸡摸个狗,孰不知鬼子和白军是不分伯仲的。

user avatar

我的外曾祖父原本是国军,后来投了共。

问其原因,其实就是简单的,想打仗。

“一开始国军确实打鬼子啊,后来打的差不多就不打了。可别地儿还有鬼子呢。正好红军招人,一看,得了那走吧。”

国军的确是是抗日正面战场的主力军,其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着不可磨没的作用,而最初的红军则是打游击战为主。


▶第一,当时国军内部管理混乱。

派系林立,大派系之下还有很多小势力。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各派系只会打自己家门口的鬼子。

所以有的地方艰苦战斗甚至奄奄一息,而有点地方却是没有鬼子可打。

是的,外曾祖父当时所在的地区,就是处于一种“没有鬼子可打”的状态。

但是大敌当前,热血青年怎么可能会安于平稳与安全,他们需要的是去战斗。


▶第二,军事部署与武器装备欠佳。

国军并不是像抗日剧里演的那么有钱,当然也不要和当时的红军比。

我这里有一个比值仅做参考。是关于国军与日军伤亡人数比的,大概7:1到10:1不定。

中条山战役,国军被俘虏3.5万人,遗弃尸体4.2万具,日军据中方公布毙伤9900人。而按日方数字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蒋公自己都讲,这是“中华抗战史上最大的耻辱”。

直到后来靠着美利坚武器支援,国军战斗力才渐渐回来。不过部署指挥还是一言难尽。


▶第三,单纯从民族情感方面看。

我们在来个比较。

朝鲜战争,中美伤亡人数比在2:1左右。

中印战争,基本就是吊打,一个营直接端了对方一个旅的那种。

中越战争,伤亡人数4000:70000。

所以,再看看前面的比值,如果单从情感方面原因也可以窥见一二。


其实大部分人对国军确实具有不同的想法。

这不仅仅是因为解放战争的结果。

很大一部分人受到的,还有老一辈的影响。


但无论如何,那的确是一个传奇的年代,也确实生出了很多传奇的人。

user avatar

1938年5月19日,两架B-10“马丁”轰炸机飞往日本长崎市进行轰炸,只携带传单,未携带炸弹。日本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0。

宋美龄女士还专门为这次行动起了个名字,叫“人道远征”。谢谢宋女士让我们只能用纸弹了。


1950年2月6日,十二架“解放者”、两架“米切尔”、两架P-51“野马”、一架P-38双身大肉飞往中国上海市进行轰炸,在上海市区投弹67枚。中国死595人,伤869人,房屋被毁两千余栋。上海全市停电42小时05分钟,直接经济损失500余万美元。

user avatar

鬼子在华北地区的炮楼,说起来是侵华日军控制敌后的柱石,但其实就是这个水平。

砖木结构,在二战其他战场上,根本就是靶子+棺材。

如果美军能够通过驼峰航线,给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运送3000门57㎜无后坐力炮,哪怕是配10万发弹药,也只有400吨,占驼峰航线总运输量的0.004%。

而按照八路军的战斗效率计算,如果有这3000门炮,鬼子在华北和其他敌后地区,三个月也待不下去,只能在几个大城市等死,抗战的局面会好的多。

直接和间接死于日军、伪军之手的中国人可能会少800万以上。(顺便介绍一下“讲武堂”这个微信公众号,国内最好的军事栏目,没有之一。)

但是,蒋介石政权威胁罗斯福政府,如果给共产党军队运武器装备,他就带中国退出战争。也就是向轴心国投降。

于是八路军新四军不得不用人命和炸药包去打炮楼,靠步枪围困,甚至还发明了迫击炮打平射的危险方法,军、民都付出了多百倍的生命代价。

这是驼峰航线。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驼峰航线”途径高山雪峰、峡谷冰川和热带丛林、寒带原始森林、以及日军占领区;加之这一地区气候十分恶劣,强气流、低气压和冰雹、霜冻,使飞机在飞行中随时面临坠毁和撞山的危险,在长达3年的艰苦飞行中,中国航空公司共飞行了8万架次,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架,双方总共参加人数有84000多人,共运送了85万吨的战略物资、战斗人员33477人。单是美军一个拥有629架运输机的第10航空联队,就损失了563架飞机。而总在这条航线上,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优秀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超过80%。而前前后后总共拥有100架运输机的中国航空公司,竟然先后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损失率超过50%。(引用自百度词条和维基)

牺牲了这么多优秀青年运到中国的物资,蒋军用来干嘛了呢?

“无论怎么说,未受敌军多大抵抗,就攻占了桂林,继而攻占柳州,并乘敌军动摇之机,以“旭”的精锐师团(第三、第十三师团)进行果断进攻,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缴获了大量军需品,特别是美式武器。” “(1944年)11月21日 “旭”的追击部队在怀远(宜山西方)缴获敌人军用列车(机车11台、货车106辆、客车4辆),缴获大批军用品。据日后清点,计有反坦克炮两门、反坦克炮弹40吨、150毫米榴弹40吨、山炮弹90吨、15毫米机关炮弹17吨、20毫米机关炮弹10吨,飞机1架、飞机发动机6台、炸弹160吨、油17吨、机械20吨、粮食500吨、煤400吨。这是追击的战果,由此尚可看出美军援助桂、柳方面所用的力量。” ——《冈村宁次回忆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289,290页。

汤恩伯、蒋鼎文在河南湖南丢的更多,被掳去卡车就接近1000辆,掳去官太太小姐将近2000人,就不提了。


看看结论:给你的国军再多的武器,也就是拿去孝敬了日本人。

m18型57㎜无后坐力炮,使用杀伤爆破榴弹和破甲弹两种弹型,后期还有燃烧弹。使用杀破弹时杀伤范围75㎡,使用破甲弹时最大破甲深度70㎜/30°。贴这个数据,是为了回答评论区这个神论的。

且不说这个“项目总”没有化验,就摸摸怎么就得出“国内至今配不出这种强度的混凝土”这个结论的,我只想说,华北现有的混凝土炮楼都是80-90年代地方政府作为景点复原重建的,现存混凝土炮楼实物一座都没有——一座都没有……

另外,混凝土也是土。不是均质装甲钢。

user avatar

“国军”这个组织又不保护人民,保护国家的是千千万万的爱国抗日人民,关国军P事?

真的保护人民为啥会一把火烧了长沙,还会水旱蝗汤?强征壮丁,残害人民,决口大坝,依我看也就和日军差不多,甚至还有甚于日军,请问这么多人民哪里得罪Kmt了?国军保护的是Kmt的“中华民国”,他蒋某的中国,还是中国人民的中国?

还送一大堆枪炮给日本人,名曰抗日,实际资敌。

还有,无非就是裱糊匠给你装饰了一下,让你感觉好像有勇有谋,力不能及,其实蝈军就是这鸟样,空军枪不校准,不放下起落架就起降,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税收给他们的低级错误买单,却杀不了几个敌人。


地面部队1个多重炮团+一个有坦克的中央军最精锐军级战斗队硬生生没吃掉日军一个旅团,拿着德国的150mm被对面75/105压制,这就是中央军最强战斗力的水平。

user avatar

打胜仗靠贿赂对手,

论功劳凭伤亡数目。

溃退千里号转进,

龟缩一隅曰策略。

抓丁一万,

自损八千。

刮民有方,

资敌无数。

冷血杀共俘,

温情释日寇。

首都二次失手古今罕有,

总统一度被扣中外少闻。

二战了时犹卖国土,

倭匪败际尚失城池。

user avatar

我外婆小时候,村里有个小伙子当了国军军官,长得还可以,姑娘路过了都会看一眼。

后来这个小伙子穿着笔挺的军装带着部队和还乡团一起回来了,村口的树上挂了许多无辜人的人头,村里多了孤儿寡妇的嚎哭和惨叫,外婆说,其实那个小伙子不算坏,不是他动的手,只是还乡团仗着他的势害人。

后来新四军打了回来,这个小伙子脑袋也挂到了村口的树上,我外婆后来嫁给了我外公,我外公是新四军。

我外公是地主家庭出身,我外婆也是念过私塾的乡绅后人,然而,他们提起国军,没有半句好话,他们一出现,必然伴随着拉壮丁、抢粮食、死亡、鲜血、房屋的燃烧、妇女儿童的惨嚎,剥皮点天灯、活埋碎剐都是家常便饭。在20世纪,他们国军似乎还是商周时代走出来的奴隶军队,无缘无故地野蛮,莫名其妙地邪恶,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同胞是人,也不知道自己也是人。

对于这些不比畜生讲道理的部队,老百姓怕他们,甚于怕日本人。

我们对国军个体没有偏见,都是有血有肉的中国人,能有啥偏见呢?二战时每一个战士都是慷慨赴国难的人民英雄,我们崇拜还来不及呢。我们最崇拜的国军部队,就是大革命时期的第四军独立团,就是抗战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和新编第四军。

我们对于国军整体也不是偏见,而是对当年国军之上的国家统治阶层感到厌恶而已,一群鼠目寸光、猥琐自私的乡绅地主、青帮流氓、日杂美粉坐在高高的谷仓上吸着全中国四万万人的血,浪费着数千万年轻壮士的生命。

有什么好偏见的,我们是实事求是,国军又不是一个整体,那是数千万生灵,有英勇、有怯懦、有聪明、有愚蠢、有善良、有残暴。我们没有必要对一群当年营养不良、被封建官僚们疯狂折磨、被流氓兵痞们抓壮丁、没有吃的营养不良,每天都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可怜人扣帽子贴标签。

但我们可以恨当年那群高高在上的硕鼠、蠢猪、苏联人的亲儿子、美国人的走狗、日本人的迷弟吧?是谁指挥国军和还乡团一起屠杀人民的?是谁让当年的国民革命军给乡绅地主看家护院的?是谁拉壮丁喝兵血害死数百万老百姓的?是谁作恶多端,下令掘开花园口,火烧长沙城,造成赤地千里,白骨盈野的?是谁让抗日的部队在民间的口碑变得连日军都不如的?

又是谁,拿着苏援美援,有钱有人有枪有炮,身边有苏联的元帅级参谋,有着美帝的上将级顾问,有着四万万老百姓的支持,却在黄金十年内战屠杀,把造飞机的钱存银行,剿灭抗日的武装,枪毙抗日的将军,隔海去删除香港抗日的新闻,抗战时期作秀式进攻,拿百万国军的血肉之躯去做淞沪的炮灰,把30万南京军民弃之不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甚至花钱给伪军发军饷,替日本人养活汉奸部队,偷偷和侵略者媾和?又是谁,在抗战胜利之后,包庇甲级战犯,甚至把冈村宁次奉为座上宾,继续用他去残害同胞的?

果粉们,不要洗了,洗不干净的。

从同盟会、光复会到国民党,有着太多的伟人值得你们崇拜,秋瑾、徐锡麟、孙中山、黄兴、蔡锷、李烈钧、廖仲恺、朱德、周恩来、毛泽东......他们曾经都是国民党,然而1927年之后,那个革命的、进步的、追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的国民党已经不复存在。一个无耻的青帮流氓、地主打手、资本走狗贪天之功,一手斩断了国民党的未来和希望。让中华民国从短暂的文明之光中堕入了血与火的肮脏和黑暗。

他之前的国军,是人民的国民革命军,他之后的国军,就是残暴慌悖反人类的“白狗子”。

我不针对每一个国军战士,他们都是无法左右命运的个人,但整个国府政权和国家机器,是历史垃圾堆中爬出来的丑陋法西斯怪胎,将被死死钉在文明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聊起国军,这话题在国内可真是能掀起不少波澜,尤其是在网络上,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为什么会有人对国军抱有偏见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个单一原因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牵扯着历史、现实、宣传以及个人经历等方方面面。一、历史遗留下的复杂情感:首先得说到历史,这是绕不开的源头。国.............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社会价值观念、个人经历、以及对“成功”定义的认知偏差。对于为什么一部分高学历者,特别是博士等群体,可能会对家庭主妇产生不屑情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社会文化中对“贡献”的定义和价值判断的倾斜: 以经济产出为导向的价值体系: 在许多社会文化中,.............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深入到B站用户群体和日本文化接触的一些微妙之处。要说“天然的好感”嘛,或许有点绝对,但确实有一部分B站用户对日本VTuber有着特别的喜爱,甚至表现出比对待国V更强烈的热情。这背后其实是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不妨来掰扯掰扯:1. 文化亲近性与早期的“启蒙” 二次.............
  • 回答
    不少欧美媒体认为唐纳德·特朗普的潜在获胜会对美国和民主构成威胁,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过往的言行、执政风格以及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挑战。深入剖析,这些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民主制度和规范的侵蚀与挑战 挑战选举结果的合法性: 这是最核心的担忧之一。特朗普在2020年大选后,持续不.............
  • 回答
    “躺平”这个词,这两年真是火得不行。顾名思义,就是选择不挣扎、不努力,安于现状,对内卷式的竞争说“不”。这词儿一出来,很多年轻人觉得找到了共鸣,觉得这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可话说回来,要是这“躺平”的风刮得太盛,对我们这个社会,会不会产生什么不一样的影响呢?我琢磨着,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
  • 回答
    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近日透露,财政部正在审视并考虑对部分中国商品降低关税,这一表态无疑为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带来了一丝缓和的可能。要理解这一举措背后的原因以及未来的走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美国政府的战略考量和当前面临的经济现实。为何会做出这一考虑?耶伦部长之所以提出考虑降低部分中国关税,并非是美国对华.............
  • 回答
    吕蒙,一位在东吴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论其功绩,他协助孙权统一江东,更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流传千古,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他对自家君主孙权,更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无论是在平定叛乱、抵御外敌,还是在筹划攻取荆州的关键时刻,都尽心尽力,为东吴的江山社稷殚精竭虑。然而,即.............
  • 回答
    想聊聊B站和其他视频网站上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收费问题,特别是版权方为何这么“轴”,有时不仅要求收费,还不让咱们单个点播,非得逼着你掏会员。这背后可不只是“割韭菜”这么简单,其实是版权方在利益链条和商业模式上的一系列考量。为什么得收费?版权不是免费的午餐。首先得明白,视频网站上的内容,尤其是那些热门的.............
  • 回答
    印度之所以让一部分人觉得“奇葩”,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文化、社会、历史和现实因素的集合。这种“奇葩感”并非贬义,更多的是一种对其独特性的惊叹、不解甚至偶尔的困惑。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导致这种感受的几个主要方面:一、 文化与社会现象的极端多样性和矛盾性 宗教的无处不在与多元并存: 印度是多种主.............
  • 回答
    冉闵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关于他为何受到部分人的崇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一、 历史背景与冉闵的出现:要理解对冉闵的崇拜,首先需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十六国时期。这是一个北方的汉族政权被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取代,并互相征伐的混乱时期。北方汉族民众遭受.............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讨论中一个比较敏感且复杂的核心。你相信“没有任何一个男人想性别对立”,这是很多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一种对和平共处和互相尊重的期盼。然而,为什么会有“部分人认为性别对立主要是男性引起的”这种声音存在呢?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在分析一部分中国人对俄罗斯相比于德法英意等西方国家重要性看法的形成原因时,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可能被视为“AI痕迹”的泛泛而谈,深入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联系、文化认知以及国内政治宣传等多个维度,去感受和理解这种“重要性”是如何被建构和感受的。首先,历史的厚重感与天然的亲近感是绕不开的起点。中国和俄罗.............
  • 回答
    阴阳五行作为一种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和认知体系,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医学、占卜、建筑、艺术等诸多领域。然而,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用阴阳五行解释事物是“扯淡”,或者至少是不科学、不可靠的。造成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根植于现代科学的认知框架和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在网上讨论中医时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有些中医的拥趸,一边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反科学”,另一边又会用“不科学”来攻击不认同中医的人呢?要说透这事儿,得拆解几个层面来看。1. “科学”这个词的多重含义与认知偏差首先,咱们得明白,“科学”这个词本身在不同人那儿,可能含义.............
  • 回答
    关于部分韩国财阀或极富有人士的“变态”喜好,这确实是一个在社会上引起不少讨论和好奇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几个层面:1. 心理与认知层面:当财富成为“一切” 掌控感与刺激的需求: 极度的财富赋予了他们对物质世界近乎无限的掌控感。当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欲望的满足都变得轻而易举时,普通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就是为什么有一部分人会对解放军的军歌产生“缺乏战斗情绪”、“旋律不符大众口味”的主观感受。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时代背景的变迁,也有大众审美习惯的演化,更夹杂着情感认同和文化传播的差异。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得承认,很多大家熟知的解放军军歌确实是诞生在特定历史时.............
  • 回答
    上海迪士尼没有蚊子?这个说法确实让不少去过的人感到好奇,甚至有些疑惑。毕竟,夏天去户外游玩,蚊子似乎是难以避免的烦恼。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首先,迪士尼在环境管理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尤其是对园区内的卫生和绿化。 想象一下,一个国际化的主题乐园,需要为来自世界各地.............
  • 回答
    关于印度部分人认为尼赫鲁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让给了中国,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段历史讨论,并且这种观点在印度国内并非主流,但确实有人持有。要理解这种看法,我们需要回溯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并结合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印度当时的战略考量以及中国的崛起。历史背景: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与联合国的诞生第二次世.............
  • 回答
    我理解你这个问题背后的困惑。确实,有些人会给喜欢动漫的人贴上“死宅”、“Loser”的标签,而其他一些爱好,比如喜欢运动、音乐、电影等,似乎就没有这么强烈的负面刻板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不妨深入聊聊其中的原因,我尽量讲得细致些,也尽量用我们平时的说话方式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种刻板印象.............
  • 回答
    香港人对大陆人产生优越感,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个例现象,而是根植于历史、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等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之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根源。首先,历史的烙印是不可忽视的起点。 香港的独特历史地位,使其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这段殖民时期,塑造了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