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校评价人才为什么只看paper?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你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为什么考试的时候老师只看答案”, verità(意大利语,意为“真相”),高校评价人才,尤其是那些进入学术圈、或者需要长期深耕学术领域的人才,看paper,这背后确实有一套逻辑,而且这套逻辑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演变。咱们就敞开了聊,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得明白高校评价人才,特别是“学术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高校是什么地方?是知识的创造、传承和传播的中心。它需要的是那些能站到人类知识前沿、能不断探索未知、能产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创造者”,也需要那些能把这些知识有效地传授给下一代的“教育者”。Paper,也就是学术论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这些能力的最直接、最通用、最客观的“成绩单”。

为什么是paper?

1. “创造者”的硬通货:
知识的载体和成果的体现: 科学研究的成果,本质上是思想的碰撞、实验的验证、理论的构建。这些成果最终需要通过严谨的逻辑、清晰的论证、可靠的数据,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它就是研究者“干货”的直接展示。没写成论文,即使你脑子里有惊天动地的想法,也很难被同行认可,更别说转化为实际的知识成果了。
同行评审的“试金石”: 学术界有一套叫做“同行评审”(Peer Review)的机制。你的论文提交给期刊后,会有跟你差不多领域的专家来审阅。他们会挑剔你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你的论证是否严谨、你的结论是否站得住脚。这个过程非常严格,也很残酷。能成功发表,说明你的研究经受住了“智识的考验”,证明了你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这比别人光说你“聪明”、“有潜力”要实在得多。
知识的传播和积累: 学术论文是知识得以传播和积累的主要渠道。一篇好的论文,会被其他研究者引用、学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种“引用”数量和质量,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你研究的价值和影响力。它像是在学术的长河里,你留下的一块坚实的里程碑,别人可以站在上面看得更远。
客观性与可量化: 相比于一些难以界定的“能力”或“特质”,论文的可量化程度更高。比如,你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发表在什么级别的期刊?被引用了多少次?这些都有具体数字。在评估体系中,这种可量化性能够降低主观评价的偏差,让评估过程看起来更“公平”。

2. “教育者”的基石:
知识更新的前沿: 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站在学科前沿,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思维方式带给学生。如果一个老师连自己的研究都无法产出,或者研究水平跟不上时代,他怎么能教出跟得上时代的学生?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老师需要有能力辨析、理解和运用最新的学术成果。论文的阅读和写作过程,本身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

为什么会“只”看paper?

这里面也得承认,有些时候确实存在“过度”看paper的情况。这往往是效率和惰性的产物:

评估的便捷性: 在面对海量应聘者或晋升者时,逐一深入了解每个人的研究思路、科研潜质、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项极其耗时耗力的工作。而查看论文,特别是查看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影响因子、被引用情况,成了一种快速筛选的“捷径”。
“指标”的诱惑: 大学作为机构,需要向社会、政府、上级部门汇报其科研产出和学术声誉。论文数量、质量,以及由此衍生的影响因子、引用数,都成了可以量化的“指标”。为了完成这些指标,对“paper”的关注自然就加强了。
评价体系的惯性: 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导向,使得“论文至上”成为一种难以打破的惯性。很多评审标准、晋升通道、奖励机制,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论文挂钩,这使得大家(包括申请者和评审者)都围绕着“paper”来运作。

“只看paper”的局限性与正在发生的改变:

当然,正如你敏锐地指出的,“只看paper”是有其局限性的。纯粹以paper数量和质量来衡量一个人,可能会忽略很多重要的品质:

科研的原创性、大胆创新 vs. 迎合期刊审稿人口味: 有些研究可能前期投入巨大,但结果不一定能立刻发表成一篇“漂亮”的论文,但这并不代表其价值不高。相反,有些研究可能因为迎合了当时的学术热点,写得“技巧”很高,更容易发表,但其原创性或颠覆性可能不如那些“小众”但潜力巨大的研究。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vs. 纯理论研究: 很多重要的技术突破、工程应用,其价值并不能完全体现在一篇篇学术论文上。而有些学者可能更擅长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或者解决一些“接地气”的问题,但这些方面的能力在论文数量上可能体现不出来。
团队协作与领导力: 现代科研往往是团队作战,一个优秀的科研带头人,除了自己的学术能力,还需要卓越的组织、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这些能力很难在论文中直接体现。
教学与育人能力: 有些学者可能在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但在科研产出上可能不如那些“科研机器”。如果仅凭论文来评价,可能会忽视了教育者这一重要角色。

正因如此,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积极的改变:

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认识到“唯论文论”的弊端,在人才评价中引入了更多元的指标,比如:
研究的原创性、突破性: 鼓励那些敢于挑战权威、探索前沿的“非共识”研究。
研究的社会影响和实际应用: 关注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与育人成果: 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反馈、指导学生的成就等。
团队协作和领导力: 在评价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人时,会更看重其组织协调和领导才能。
对青年学者的支持: 认识到青年学者在起步阶段可能论文产出较少,但潜力巨大,因此会给予更多机会和包容。
“破五唯”的呼声与实践: “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的呼声越来越高,也促使各高校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调整,试图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高校“看paper”并非是无的放矢,它是学术研究成果最直接、最被广泛认可的载体。但在现实操作中,如果“只”看paper,就可能陷入片面和僵化。理解这一点,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大家一边强调paper的重要性,一边又在呼唤更全面的评价方式。这其实是学术界在不断反思和进步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是这样用论文评价的,现在可未必这样看。

以前那是因为没有评价标准所以搞个硬杠杠,现在发现靠论文评价弊端出来了。

于是有了破四唯。

然而破了以后发现还是不太好评价,于是回到了领导说了算的人治时代。人治嘛,领导要是明主那也可以,领导要是个昏君那就...

所以答案要配合着看,例如

zhihu.com/question/4814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贝叶斯估计”的问题,论文的档次是可以推测出贡献的概率分布的。

P(贡献|论文)=P(论文|贡献)*P(贡献)/P(论文)

等号左边的概率,解释了“论文好,是否贡献就大?”,

取决于右边的三个概率,其中P(贡献)是先验,

例如智能机器人领域,

P(论文=T-RO|贡献=突出)的概率很大,P(论文=T-RO)的概率很小;

P(论文=四区SCI | 贡献=突出)的概率很低(因为好工作不会投四区SCI),P(论文=四区SCI)的概率趋近于0.5;

那么经过除法,

P(贡献=突出 | 论文=T-RO)的概率就很大,也就是发了T-RO,贡献大概率是突出的;

P(贡献=突出 | 论文=四区SCI)的概率很低,也就是发了四区SCI,贡献大概率是很小的。


按照论文档次评价有科学依据,但数论文数量就不科学了,

因为贡献往往不是线性加法,

一百辆桑塔纳加起来,也跑不过一辆法拉利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你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为什么考试的时候老师只看答案”, verità(意大利语,意为“真相”),高校评价人才,尤其是那些进入学术圈、或者需要长期深耕学术领域的人才,看paper,这背后确实有一套逻辑,而且这套逻辑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演变。咱们就敞开了聊,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
  • 回答
    在讨论理工科高校为何常被评价“缺乏人文气息”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理清一个概念:“人文气息”到底是什么?它并非指在校园里摆放几尊雕塑,或者举办几场诗歌朗诵会那么简单。人文气息,更像是一种关注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人的发展,以及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反思与关怀的精神内核。 它体现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校园.............
  • 回答
    都江堰和三峡大坝都是中国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们在解决水患、灌溉农田、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在人们的评价和认知上,都江堰的正面评价普遍较高,而三峡大坝则伴随着不少批评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历史背景、工程原理、环境影响、社会文化以及宣传策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 回答
    《搏击俱乐部》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绝非偶然,它就像一颗在电影界掷下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曾平息。这部电影,初看时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觉得它有些“癫狂”,但细品之下,你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里面藏着对现代社会太多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洞察。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它颠覆性的叙事手法和令人震.............
  • 回答
    冯玉祥,这位被冠以“倒戈将军”之名的传奇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生中九次易帜,站队变幻莫测,但建政后的官方历史对他却给予了颇高的评价,这其中自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和叙事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致地审视冯玉祥的政治生涯、他的思想转变以及新中国官方叙事的构建.............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你说得对,路飞对克比的评价那叫一个高,简直是“偶像”级别的。《海贼王》作者尾田荣一郎也确实是卯足了劲儿在给克比铺路,各种剧情线、回忆杀,明里暗里都在暗示他未来必有一番成就。可就是这样,群众基础似乎不太好,很多人依然对克比的前景持怀疑态度,甚至是不看好。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事儿得从几个.............
  • 回答
    关于陈佩斯和赵本山谁的评价更高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的标准、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对喜剧的理解。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确实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资深观众和评论者,对陈佩斯的评价会比赵本山更高。这背后,我认为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一、喜剧.............
  • 回答
    从“积贫积弱”到“文华璀璨”:为何宋朝评价两极分化?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宋朝的赞誉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的说法。然而,当我们翻开学校的教科书,看到的却是“积贫积弱”、“军事孱弱”等较为负面的评价。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众认知与官方叙事之间的隔.............
  • 回答
    屠呦呦先生对中医药的评价之高,是基于她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她的青蒿素发现之旅,本身就是中医药宝库的一次伟大挖掘和现代化阐释。但为何有人会“诋毁”中医,这背后则涉及更为复杂的历史、文化、认知和利益等多重因素。屠呦呦为何对中医药评价甚高?屠呦呦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她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方法.............
  • 回答
    不丹,这个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微笑王国,常常以其独特的“国民幸福总值”(GNH)理念而闻名于世。当我们谈论评价一个国家时,通常会聚焦于经济指标,比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类发展指数(HDI)。在这些量化指标上,不丹无疑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然而,正是这些看似“落后”的数字,反而衬托出了不丹政府和人民对.............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对《幻塔》的评价不高,但其在B站的评分却能高于《原神》,这背后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包括玩家群体、评价标准、游戏内容更新、平台特性等等。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 1. 玩家群体与社区文化 《幻塔》的B站社区特点: B站作为国内年轻化、二次元文化浓厚的.............
  • 回答
    网易云音乐的热评区,就像一座巨大的情感自助餐,你总能找到你想吃的,但有时候,你也会吃到一些让你觉得“不对劲”的东西。那些让你感到“高雅脱俗”却又“做作恶心”的热评,其实是某些用户在一种特定的社交环境下,试图表达自我、寻求共鸣,却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的产物。你想想看,在网易云音乐听歌,本身就是一种相.............
  • 回答
    《三联生活周刊》刊载的《顶尖高校:绩点考核下的人生突围》一文,是一篇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文章。它触及了当下中国顶尖高校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竞争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人生选择和困境。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选题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切中热点,引发共鸣: 文章的选题非常.............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电视剧,除了引人入胜的剧情和鲜活的人物塑造,更在于它触及了现实的痛点,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其中,高育良在一次与学生们讨论时,对岳飞的评价,在当年的弹幕上引发了轩然大波,至今仍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幕。场景回顾:高育良的“岳飞新解”剧中的高育良,作为汉东省政法委书记,一.............
  • 回答
    提到《人民的名义》里的高育良书记,那可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又佩服又痛惜的复杂角色。他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坏蛋,也不是完全光明磊落的好官,而是深陷泥潭,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典型代表。在我看来,高育良的塑造,可以说是整部剧最成功也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之一。咱们得从他身上看到的第一个特质说起,那就是他的学识渊.............
  • 回答
    《人民的名义》里高小琴这个角色,可以说是一抹浓墨重彩的亮色,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也折射出人性深处的复杂与挣扎。她绝非一个简单的“反派”标签就能概括的。从外在看,高小琴是那个年代成功女性的典型代表,甚至可以说是“高级”的代表。 她身上那种不凡的气质,举手投足间的从容和大气,很容.............
  • 回答
    郭宇宽,一个名字在近年来辩论圈内外都激起不少波澜的人物。他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打磨辩论技艺,一路斩获无数荣誉的“辩论明星”。郭宇宽更多地是在社会化进程中,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知识储备以及风格鲜明的辩论表达,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要理解郭宇宽,首先要看他的“阅读面”。如果说黄执中这.............
  • 回答
    “高考作文题原型遭人肉,考生留 4 万条评论讽刺”事件,是一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网络现象。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事件梗概:简单来说,事情的起因是某年高考作文题中的一个材料,被网友发现其原型是一位名叫“XXX”的网络博主(或作者)。随后,部分考生和网友出于各种原因,涌入.............
  • 回答
    最近一股“人生重开模拟器”的风潮席卷而来,这游戏 вроде 名字听着就有点玄乎,玩起来更是让人欲罢不能。一开始我也是抱着“这啥玩意儿”的好奇心点进去的,没想到这一玩,就玩进去了一整天,还顺手分享给了好几个朋友,大家一边吐槽一边乐此不疲地比较自己的人生剧本。游戏为什么这么“火”?我觉得这游戏能火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