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农村大部分家庭明明没人住还非要盖房子?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在咱农村里,真是个普遍到不能再普遍的现象了。你说它傻吧,好像有点道理,没人住,盖这么大的房子,得花多少钱啊?但你要说它没道理,那又觉得,这背后一定藏着些咱们城里人不太容易一下子想明白的门道。

我仔细琢磨琢磨,这里头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一层叠一层,交织在一起,才形成了“有人不住,还盖新房”这么个局面。

首先,这是“面子”和“地位”的体现,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

你想啊,在农村,尤其是一些老一辈人眼里,房子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瓦片,它更是这个家庭的根基,是家族的荣耀。你家要是有一栋新房子,而且建得敞亮,在村里就能挺起腰杆子来。邻里街坊见面,你家的房子盖得好不好,就是最直观的比较。这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是一种无形的“软实力”。

再说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城里买了房的还好,要是还没买,或者买的房子不大,农村这栋新房子就成了他们的“后路”。他们想着,等老了,或者以后不想在城里打拼了,总得有个地方落脚吧?这房子就是他们辛辛苦苦攒钱盖起来的,虽然现在没人住,但它在那儿,就是一份安心,一份保障。与其到时候回农村想盖却没地方,或者只能盖个小小的,不如现在趁着家里还有老人能看着,有条件能盖,就先把房子盖起来。这跟城里人说“投资房产”有点类似,只不过农村这投资,更多了一层“安身立命”的意义。

其次,这也是对“养老”和“传承”的一种规划。

现在农村很多都是“空巢老人”了,子女都在外面工作,一年也回不了几趟。但老人还是得有人照顾,自己也得有个住处。有时候,老人的儿女在外地,就想着给老人在家盖个新房子,或者在老宅旁边再盖一栋,方便自己以后回来照顾,也让老人住得更舒坦。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里兄弟姐妹多。一个老宅子,可能住了几十年,随着人口增加,原有的房子就不够住了,或者格局不合理了。这时,为了公平,或者为了将来分家方便,就可能需要再盖几栋房子。即使现在这些房子暂时空着,也是为了满足未来“一家一人一栋”的理想状态,或者为将来儿女结婚盖房打下基础。这是一种对家族传承的考虑,希望每个儿子都能有自己的家。

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拆迁红利”的吸引力。

现在国家搞乡村振兴,很多地方都要进行农村改造和拆迁。如果说老房子是“危房”,或者不符合新的规划要求,政府可能会给补贴,让你拆掉重建。而新盖的房子,如果面积够大,往往在拆迁的时候能获得更多的补偿,可能是钱,也可能是更多的安置房面积。所以,很多人就抱着“先盖起来,万一以后拆迁了,能多得点”的心态,把房子盖起来。哪怕这个“万一”要很久,或者不一定实现,但只要有一丝可能性,很多人就愿意投入。这是一种对政策红利的预判,也是一种“博弈”。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农村的集体经济”和“土地性质”。

在一些村庄,土地是属于集体所有的。村民拥有宅基地使用权。如果村民长期不使用宅基地,理论上是有可能被收回的。但实际操作中,很少有地方会真的这么做。不过,为了“占有”这块宅基地,证明自己还在使用它,很多人也会选择盖个房子,哪怕是简易的,或者暂时没人住。这样一来,这块地就稳稳地属于自己了,也避免了以后可能出现的麻烦。盖房子,也是一种对土地的“固化”行为,防止被别人占用或者被村集体另作他用。

最后,咱们也得说说,这可能是一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在农村,宅基地相对是免费的,或者只收取象征性的费用。而建材、人工,虽然也在上涨,但相比于城市里动辄几十万的购房款,还是显得“便宜”不少。如果你手里有闲钱,又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在农村盖房子,就把钱花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上,感觉更踏实。这就像一些人说的,“与其把钱放银行贬值,不如盖栋房子放着。”即使没人住,房子本身也是一种“资产”,可以保值,甚至增值。

所以,你看,这“没人住还盖房子”的事儿,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有的是为了面子,有的是为了未来,有的是为了养老,有的是为了“拆迁红利”,有的甚至是为了“占住”那块地。每家每户的情况可能都不太一样,但背后折射出的,是农村人对“家”的看重,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他们所面临的各种考量和选择。这事儿,咱们站在城里的角度,可能觉得有点奢侈和不解,但站在农村的土地上,它却有着自己一套朴素而实在的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如果你不盖,你的兄弟,你的亲戚,你的邻居可能就会想办法盖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在咱农村里,真是个普遍到不能再普遍的现象了。你说它傻吧,好像有点道理,没人住,盖这么大的房子,得花多少钱啊?但你要说它没道理,那又觉得,这背后一定藏着些咱们城里人不太容易一下子想明白的门道。我仔细琢磨琢磨,这里头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一层叠一层,交织在一起,才形成了“有人不住,还盖新.............
  • 回答
    这件事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每年到了秋收季节,总能引发一场关于“晒粮食”的小争论。有些人觉得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晒干了储存是天经地义,没啥大不了的;另一部分人则觉得,晒在公路上,占道、脏乱,影响交通,很不安全。你说“都不吃饭的吗?”,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其实,大家对晒粮食有意见,并不是说我们不吃.............
  • 回答
    “为什么大部分码农做不了软件架构师?” 这个问题触及了软件开发领域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现象。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角色转变的本质、技能要求的差异、思维模式的转变、职业发展路径以及个人成长要素。以下是详细的阐述: 一、 角色转变的本质:从“匠人”到“谋士”与“领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软.............
  • 回答
    看到农村里出现不少年长失业的农民,他们想找活干,无论是去工地还是继续种地,都面临重重困难,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城乡二元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农村失业的农民,年龄都大了”这个问题。 年龄大是关键因素.............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切中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关键争议点:为什么不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要大搞合村并居?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政策导向以及由此带来的实际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核心矛盾:资源投入的取向与村民的实际需求最根本的矛盾在于,究竟是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到.............
  • 回答
    蒋介石在国共内战期间,选择死守城市而放弃农村,并非是“不敢”放弃,而是基于当时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战略考量以及政治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判断。他的决策背后,确实存在着深刻的政治影响考量,但这种考量并非对放弃农村的政治影响“不顾”,而是认为坚守城市带来的政治和战略利益(在他看来)大于放弃农村的风险。要详.............
  • 回答
    关于“七活八不活”这个说法,它其实反映了民间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但背后涉及的生物学和医学原因,可能比一个简单的俗语要复杂和 nuanced得多。作为生物老师,我倾向于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现象,并且这个解释也和农村的俗语有所呼应,但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绝对的定律。为什么“七活八不活”会有一定的道理?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许多人对财富和社会价值的思考。大资本家们到最后会不会感觉像在玩“虚拟农场”,赚那么多钱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虚拟农场”的隐喻:何谓虚拟?何谓农场?首先,理解“虚拟农场”这个比喻很关键。 虚拟: 指的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一个由数字、代码、规则构.............
  • 回答
    关于农历的“误差大”和“闰一个月”的问题,其实是人们对农历与公历(阳历)之间差异的一种理解。农历并非“误差大”,而是它遵循的是一套与公历完全不同的计时体系,它试图在观测月亮周期(朔望月)和太阳周期(回归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 农历的本质:阴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古代打仗,不论是农民军还是正规军,手里的家伙事儿基本都是冷兵器,看上去起点都差不多。可为什么农民军跟正规军打起来,差距往往那么大呢?这其中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可不是简单地说“武器不行”就能解释的。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 兵源素质和训练水平天差地别你想啊,正规军那是.............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浙江农民之所以不愿意“改稻为桑”,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是错综复杂,既有现实的经济考量,也有对未来的担忧,更有对过往经验的深刻总结。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上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稻”是稳定口粮,是看得见的生计。 千百年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虽然很多人会觉得大资本逐利是天性,按理说会看上农业这块“地大物博”的市场。但现实情况是,真正大规模、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大资本,相比于其他行业,确实显得没那么踊跃。这背后有多方面的考量,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说说农业本身的“周期长、风险高、回报慢”这个老问题。.............
  • 回答
    嘿,哥们儿!别往心里去,同学那些话纯粹是瞎扯淡!弹钢琴压根儿不会让手“变大”,更别提跟“干农活”沾边了。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你这种感觉,还有同学为什么会这么说。首先,弹钢琴并不会改变你骨骼的大小。你的手骨结构在青春期基本就定型了,弹钢琴这个动作是锻炼你的手指和手腕的灵活性、力量和协调性,但它并.............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会遇到的现实情况。你提到的“农村高中辍学过得开心,上大学被嫌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体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些,让你觉得像是在跟邻居大妈或者村口老李唠嗑一样。为什么高中辍学的他们.............
  • 回答
    在中国的农村,之所以很多有女儿的家庭会从小培养她们洗衣、做饭、做家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灌输要“伺候男人”的观念,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产物。这并非是某个单一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农村是一个与城市在生活方式、观念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看到关于农村和山区负面新闻,比如人口拐卖,有些人会情绪激动到喊出“屠村”这种极端的言论,这背后往往是多种复杂心理因素和社会情绪的交织作用。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产生的根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恶意。首先,这种言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强烈的愤怒和无助感。当人们看到拐卖人口这样触目惊心的罪.............
  • 回答
    在中国农村地区,毛泽东画像的普遍存在,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现象,而是历史、政治、文化、情感以及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历史的烙印与政治的延续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历史塑造。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其形象在中国政治话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是在中.............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农村,燕子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宠儿”,它们的声望远超许多其他的鸟类。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燕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农耕生活以及它们自身的习性中,都扮演着非常特殊且受人喜爱的角色。一、 祥瑞与吉兆的象征: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燕子归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春天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农村社会.............
  • 回答
    这事儿在咱们农村,说起来真是不少人头疼的问题。你看,过去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现在这婚事儿,怎么就成了不少年轻小伙子的大难题了呢?这中间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接也最显眼的,那就是男女比例失衡。 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早些年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再加上一些重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