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农历误差如此之大,能闰一个月?

回答
关于农历的“误差大”和“闰一个月”的问题,其实是人们对农历与公历(阳历)之间差异的一种理解。农历并非“误差大”,而是它遵循的是一套与公历完全不同的计时体系,它试图在观测月亮周期(朔望月)和太阳周期(回归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 农历的本质:阴阳合历

公历(阳历): 完全以太阳的运动为基础。一个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平均长度约为365.2422天。公历的月份长度是人为设定的,与月亮无关。
纯阴历(太阴历): 完全以月亮的运动为基础。一个朔望月(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天。纯阴历的年份通常是12个朔望月,即354天左右。这种历法的问题在于,它会与太阳年(季节)逐渐脱节。
农历(阴阳合历): 农历试图同时兼顾月亮的周期和太阳的周期。
月份: 农历的每个月都大致对应一个朔望月,所以月份的长度是根据月亮的盈亏来确定的,通常是29天或30天。
年份: 为了让农历的年份与太阳年保持同步,使其能够反映季节的变化,农历需要调整其总天数。

2. 农历如何“同步”太阳年?——闰月

问题来了:12个朔望月(12 × 29.53059 ≈ 354.37天)比一个回归年(≈365.2422天)大约短了11天。如果每年都只是12个月,那么农历的年份就会比太阳年越来越短,导致季节出现很大的偏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历引入了闰月的机制。通过在某些年份增加一个月,来弥补与太阳年之间的差距。

3. 闰月的具体规则和计算

农历并非随意地“闰一个月”,而是有其科学的计算方法。最主要的依据是“24节气”。

24节气: 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精确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每一个节气大约间隔15天。农历的月份划分主要依据节气来确定,而不是完全根据朔望月。
闰月的判定原则:
一个农历年通常有12个“常月”和12个“节气”。
如果在某一个公历月份(或者说,在某个包含新月的日期范围内),包含了两个相同的节气(或者说,一个节气没有被任何一个农历月包含,则它被归入下一个农历月,以避免出现没有节气的月份),那么这个多出来的节气就标志着需要一个闰月。
更具体的说,农历的月份命名是基于朔日(新月)和节气。每个月都需要包含一个节气(如立春、雨水、惊蛰等)。当一个朔望月(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从一个节气运行到下一个节气,并且这个朔望月的起始日期(朔日)落在某个节气之后,而它结束的日期(下一个朔日)又落在下一个节气之前,同时这个朔望月不包含任何一个中气(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朔望月就需要被标定为一个闰月。
另一个更直观的理解是:每年根据24节气来划分,会产生大约12个包含节气的“天然月份”。如果某个朔望月,它包含的节气比其他的月份少了一个,那么这个朔望月就会被安排成闰月。
一个重要的原则是:闰月不闰中秋,不闰冬至,不闰立春,不闰雨水。 也就是说,这些重要的节气不会出现在闰月中。闰月通常会出现在夏天和秋天。

闰月的间隔: 在一个19年的周期内,大约会有7个闰月。这就是著名的“梅斯周期(Metonic cycle)”。这个周期是指,19个回归年(19 × 365.2422 ≈ 6939.6天)与235个朔望月(235 × 29.53059 ≈ 6939.7天)非常接近。这意味着,大约每19年,农历的日期与太阳年的日期会大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得出的宝贵经验。

4. 为什么会感觉“误差很大”?

“误差大”的感觉,更多是由于我们习惯了公历的规律性。公历的每个月天数是固定的(29或30天,2月28或29天),日期与星期也相对容易对应。而农历:

月份长度不确定: 每个月是29天还是30天,需要根据当月的朔望情况计算。
闰月的出现使得年份长度变化: 普通年份354天,闰年384天,这与公历的365或366天相比,变化幅度更大。
节日与公历日期的变动: 由于闰月的存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在公历上的日期会逐年变动,有时会提前,有时会推后,这种变化幅度相对公历节日(如圣诞节)要大得多。

举个例子:

假设一个普通农历年是354天,比公历年短了约11天。
第一年:农历年末与公历年末相差约11天。
第二年:农历年又比公历年短约11天,累计相差约22天。
这样下去,如果不闰月,农历的春节就会越来越提前,最终出现在公历的秋天或冬天。

通过闰月,可以把这些积累的差距“减去”,让农历年份与太阳年大致保持同步。例如,一个闰月大约是30天,相当于一次性“向前追赶”了30天。

总结:

农历并非“误差大”,而是它是一种“阴阳合历”,在同时遵循月亮盈亏(朔望月)和太阳周年运动(回归年)的过程中,通过引入闰月这一巧妙的机制,来协调这两个不同周期的矛盾。闰月的出现是为了保证农历的年份不至于与太阳年的季节产生过大的偏差,从而使农历能够准确地反映季节变化,这对于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至关重要。这种机制虽然使得农历在与公历的对应上显得复杂和日期变动大,但其背后蕴含着古代天文学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农历”有两个名字。在英语中,它被翻译为“Chinese lunar calendar”,直译就是“中国月亮历”。与此同时,这个历法在中国一般的称呼是“农历”。

这两个不同的名字,恰好从两个方面定义出了农历的特点:第一,它叫“lunar”,说明它是以月亮的运行为参照指定的历法;第二,它叫“农历”,说明其基本的目的用于农业生产。

在这个基础上,你也知道农历是有闰月的,而农历之所以有闰月,就是为了让农历的历法与太阳的运行轨迹相符合。因此,农历虽然是以月亮的运行为标准的,但又考虑到了地球公转,所以准确的来说农历实际上是日月合历或者是阴阳合历。

中国的农历,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兼顾了我国农林牧渔等各个行业的生产规律。比如看一下下面这份某地发布的黄海潮汐时间表:

可以看到,这个潮汐时间表是以农历为标准的,涨潮时间的间隔是15天,规律性非常强。你即便是没多少文化,会简单的算术,也能推算出随便某天的涨落潮时间。而月相的变化不止会导致海洋潮汐,也会导致河流涨落的变化。比如这是长江吴淞段到芜湖段的潮汐表:

但单纯采用“月亮历”也容易出问题,因为地球能接收的热量是根据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决定的,也就是要按太阳历走。这样,如果你要种地,就必须得保证每年播种与收获的时间要符合太阳的运行规律,所以在实践中,阴历也要按照太阳的运行进行修正。这就有了闰月等相关的补丁。

在这个方面上讲,中国古代的农历兼顾了农林牧渔等各个行业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所需,就算不是最优秀的历法,但也绝对是最适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历法。

当然,今天的人也还需要看潮汐,也还有需要其他用到阴历的地方。只不过,今天很多使用阳历的国家,是可以通过提前列出一年或者几个月的潮汐表,来让需要的人直接使用而免于计算和换算。此外,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水利设施来进行防洪,肯定比古人靠江河的潮汐来预测洪涝要靠谱多了。

但不管怎么说,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土广大、生民亿万的国家,所有人都可以用同一套历法来生活,在今天看来这或许平平无奇,但在历史中这真的是一个了不得的巨大成就。

user avatar

这不是因为误差,因为农历的「月」就是严格按照月亮运行规律来制定的。

而公历的所谓「月」则是个毫无实际意义的概念。公历可以闰日,是因为一个月无论有多少天都没关系,可以随便改每个月的日期数量。毕竟公历「月」本身是个毫无意义的概念。


但是,农历的「月」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概念,是严格按照朔望月(29.53天)来制定,一个农历月的日期根本不能随意变化,而29.53天的无论多少个整数倍都不可能等于一年的日期(约 365.25 天)。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农历可以做到每月一定是十五/十六的时候月圆,而公历就永远无法做到。

由于每月天数不能动,自然,只能通过闰月来补助农历与阳历的差异了。

user avatar

因为农历野心勃勃,是整个地球上最复杂的历法——阴阳历。


我们现在用的公历,也叫阳历、太阳历。这种历法只管太阳周期,无视月亮。因此一年12个月,365天,4年一闰……好了,很精确了。


相对应的,伊斯兰历是阴历,也叫太阴历。这种历法无视太阳,只盯着月亮圆缺。

这种也很稳定,分大小月,自然就跟紧月球周期了——至于什么今年八月下大雪、过了几年八月穿又成了夏天,随它。


但我们的农历不一样。它是阴阳历——既像太阳历一样跟太阳周期,也像太阴历一样跟月亮圆缺。

所以,今晚月亮是什么样子?简单,翻开农历看一眼,哦,15号啊,那肯定是圆月。

可是,一旦跟了月球周期,季节时令就乱了——我们什么时候种庄稼?

所以,这种历法就不得不每隔几年瑞月,免得月份和春夏秋冬偏差太远。


但这个精度还是不够啊。农业生产,有时候差几天就完全不一样。

怎么办呢?

没错,24节气。

比如清明节,这个节气你对照农历,那是在前后一个月里来回跳,貌似一点规律没有。

但你对着公历看,它就固定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到六日之间。原因很简单,公历是太阳历,它的日期严格跟随太阳周期;而农历的节气就是反映的太阳周期——时令对了,庄稼才有好收成。


总之,这种历法野心勃勃,试图同时调和阴阳、同时得到太阳历和太阴历的好处——那么,这个目标就决定了,它也会同时引进太阳历和太阴历的短处。

比如,农历的月相其实和月亮对的并不是那么准,做不到太阴历那程度。这是因为它还试图对太阳周期,那么月份设置就不能太随意。

与之同时,如果不配合节气,那么农历的日期对农民来说就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和太阴历一样杂乱无章。


btw,欧洲人玩太阳历,这大概就是他们当年会有“天体运行轨迹完美无缺”这种错觉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从未想过同时容纳日月周期。

而我们呢,一旦试图“调和阴阳”,那么就绝对不会相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了——你看,日月周期都乱成这样……

user avatar

你对农历的伟大一无所知,这是一部吊打全世界的历法,现在不是总喊着回归自然吗?人类想要回归自然必由历法始,而能够胜任的唯有农历,因为这是一部以“天人合一”为导向而设计的历法,一个一千年前的西方人看当时的中国,大概会以为那是个精灵国度。

首先你要理解一个概念,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阳合历。

为什么我们的古人会创造出这么复杂的历法呢?

因为这种历法虽然结构复杂,但实用,用现在的话说应该叫用户体验好。

单独采用阴历的问题是月份会与季节脱钩,以至于无法指导农业生产;单独采用阳历的问题是没有关联月相,对潮汐、航行、防汛都有影响,更关键的是这使得月份和日期形同虚设,无形中将人们对自然的感知能力严重粗糙化了,人们只知睁眼闭眼便是一日,却并不关注今日与明日的区别。

我们的先人却并非如此,他们观月相来确定日期在月份中的位置,每月从朔日开始,到晦日结束,所谓晦朔就是不见月亮的那天,或者说那天日月几乎同时升起,不仔细看看不到。相对的,月圆之夜称为望日,用以平分一月,所以阴历的一月称为“朔望月”,时间大约是29.53日,农历是大小月交替,大月30日,小月29日。

每天的月相和升落时间都在变化,古人根据这些就可以推算日期在月份中的位置了,因此在他们看来,每日都有一个月相,今日与明日是严格区分的。严格区分之后,古人又将五日设为候,每一候的花鸟鱼虫皆有不同,不像现在的我们,只能注意到树还绿不绿。

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

这里要注意,古人虽然通过月相区分日,但却通过日影来判断气,从而指导农业生产。一年被分为二十四节气,确切的说月初叫节,月中叫中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为十二节,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为十二中气。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只不过测算比阳历更精确些,阴阳历就这样以“候”为纽带结合起来了。

于是问题出现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是365.24日,称为一个回归年,但是一个朔望月只有29.53日,12个月大概是354天,二者相差11天左右,这个差异就是导致阴历与季节脱钩的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巧妙地规定每月必有一个固定中气,阴阳历的差异会导致中气每月推迟大概一天,长此以往,当一个月的中气出现在月末时,下一个月就没了中气,而没有中气的这个月份便被规定为上一个月的闰月,意思就是他虽然还按一个月计算日期,但月份却跟上一个月相同,是没有“名分”的月。11天/29.5天约等于7/19,大概就是“十九年七闰”。

虽然都叫闰月,但严格的说,公历和农历的“月”是两个概念,公历跟农历的“闰”更是两个概念,前者可以说是因为误差,而后者的差异太大以至于没法“误”,只能算是一种设计吧。

干货在这不受待见,我把他们放在公众号“墨子连山”了……

user avatar

因为乡绅们需要。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在太阳历中基本是每个月固定的时间的,

到了农历里面就得翻历书了。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的教育条件下,历书掌握在谁手里呢?

user avatar

中国农历的历法设置,是以二十四节气为锚,而非以年月日时为锚,这是真正最根本的轴心。公历为十二进制,而中国的农历是二十四进制。按年为单位计算,农历虽然整整多了一个月,会变成一年有十三个月的奇怪现象,但按照农历的计算逻辑,它始终还是二十四个节气,并没有在十三个月为一年的时间里出现二十六个节气的情况。

这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假设以年为单位,平分时间就没那么多误差。

但中国,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地区,有它特定的气候条件。你不像古希腊古埃及以及古印度古阿拉伯地区,他们那要么地中海气候,要么只有旱季雨季之分,所以在年月日时这四个维度下,只需要遵循年这个大体的分野,然后日时的差异可以通过大小月来调节,这样他们就没那么多烦恼了。因为年是大跨度的,定在三百六十五天还是三百六十天,都无所谓,月也很好办,只需要遵循月圆月缺的大体规律,你十五圆一点还是十六圆一点也无所谓,只要确保它大概就会在这两天之内能圆就行了,日也是一样的,早一点天黑晚一点天黑都不要紧,只要能够凑齐天黑天亮的大体时间,不至于黑白颠倒即可。

所以,西方的历法很好解决。他们只需要确保一年的旱季雨季差不多时候降临,冷热交替不会偏差太多,即可定其为年,月圆月缺能够保持稳定即可称之为月,天黑天亮维持在一个范围之内即可定期为日,这不就好办了?根据月亮圆缺,即可把多出来的一天塞进某一月份,就解决了年月日时的偏差问题。所以,他们不需要太过复杂的算法来调整历法偏差。

但中国不行,简单的说,是中国长江流域这个地方不行。其实到了北方比如内蒙,东北西北西南以及海南广东一带,农不农历的无所谓了。因为农历于这些地方而言,也已失去了锚定意义。二十四节气根本就没法与这些地方对应的上,在北方,立夏不热,在南方,立冬不冷,所以,这些地方要农历也没有什么用处。

中国的农历特色,不在于年月日时的差异,真正的差异在于附着其上的二十四节气,这也是最让许多门外汉不解的地方:为啥中国的历法不学外国人,把多出来的一天塞进某个月份里去抵消,而非要积攒出整整一个月的误差来?真正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农历,不为迁就日时,也不为迁就月时,而为迁就大家都忽略了的节气。假如只为校正月时偏差,学西方历法即可解决,日时也是一样的,西方历法之所以也会被我们采用,就因为这方法简单有效,还不会打乱大家的基本节奏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那为什么我们又还要使用一个农历历法呢?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对我们中国的特殊小环境非常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地方了。

在长江流域一带,对于农历感受是最贴切的地方,它对气候的指引作用最为明显。二十四节气的变化,雨水是雨水,寒露是寒露,霜降是霜降,小雪大雪也基本上不会太有偏差。往北一点,可能不见雨水,往南了呢,根本也不会有雪。所以,中国的农历,其实就根本没有年这个计量单位,也不以月为参考标准,因为二十四节气的交脱时间,就根本不以月圆月缺的初一十五为锚点。

精通历法的人会发现,农历的节气交替是并不固定的,它今年的立春节点是2022年正月初四的四点五十分三十六秒,你看了是不是感觉很懵逼?懵逼就对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交脱时间是动态的,根本不在整数点上,而且毫无规律可循,但它又有必然的框架需要遵循,那就是,闰出来的那个月,必须只有中气,而无节气,也就是说,按照一般的历法安排,本来二十四节气分配到一年当中,那十二个月里面必然每个月都会有一个节点,比如立春是一个节点,接下来的雨水就是一个中气,到惊蛰才是下一个节点,闰月的精髓就在此处,闰月那个月里,不可以出现节点,它只有中气出现,所以你才会发现另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那就是农历的闰月安排也是没有固定套路,这次闰五月,下次却可能闰八月,其实,它还是有逻辑的,那就是闰哪个月,要根据节气的推算,到了恰好没有节点的月份,才会安插闰。这其实就是按二十四节气的属性安排来做调节,以二十四节气为锚,把年月日时打乱。会有十三个月的那一年,它依然还是二十四个节气,并没有多出两个节气来,变成二十六个节气,所以,你认为它的误差大,其实它的误差并不大。只不过公历是十二进制,我们的农历是二十四进制。

我们为什么要保持这么复杂的二十四进制?不为别的,只为跟踪气候变化,让它有一个较为恒定可靠的预测指标,这其实是跟股票分析系统是差不多性质的东西。在不需要种田,跟踪气候的人那里,就始终还是公历简单好用,在北方草原以及南方热带,小雪小寒这样的节气也并没有实际用途,所以那些地方用不用农历也感觉不到差异,只有长江流域这一带,对于农历的应用才具有价值。

中国为什么不重用农历?那是因为农历是二十四进制,而且不以年月日时为锚点,这就会很麻烦,比如过年吧,新年是一月一号,阴阳历是大年初一,这些都有锚点,大家都知道到了这个日期就是过年,可是农历咋办?它今年的立春是正月初四四点多,而明年就是正月十四十点多了,这不让人崩溃?农历这种飘忽不定的计时方式,自然无法给需要程序化模式化的人们带来便利性。所以,有固定的年月日时计算公式的公历年自然就是大家最易于接受的历法了。

那中国又为什么不废除农历呢?说到底,还是这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确实在核心区域内具有不错的实用价值,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退位,农历其实已经对于我们的日常生产不具备指导作用了,现在的人,基本上已经搞不懂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和功效,人们对于农历的记忆和用处,就停留在大年初一,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类的日子了,而这些节日里,真正与历法有关的,也就仅剩清明,可即使这个,大家也只记得是一个祭祖的日子,功效早已与真正的农历无关。农历现在早已慢慢沦为公历的附庸,只是当成民俗文化的传承体系,混在里面让人们找点存在感,至于它的本来属性与真正用途,早没几个人能够弄懂,也不屑于懂。

user avatar

你使用农历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中国古典历法近代常称农历(不知何时开始,理解其含义大约强调历法与农业的关系吧)

但实际上农历这个名称是很容易混淆的

因为现行农历包含了两部分内容:记日序的阴历和记农时节气的阳历。

也就是说,我们俗称的农历是以阴历——月亮历排日序,而以阳历——太阳历授节气的。从二十四节气角度说,农历的一年(立春到下一个立春前一日)和公历一年是一样的,都是365天,每四年闰一天。而从日序角度说,农历一年(正月初一到除夕)是按照阴历的12个月计算的,共354天,与公历一年相差11天左右,为确保农历年和公历年在若干周期后保持同步,就必须置闰。由于阴历的12个月和公历12个月相差太大,不可能像公历四年一天那样细微地置闰,就采取闰月的方式置闰。大体上农历置闰的方式就是19年7闰,即在19个年份中选择七个年份插入闰月,这样就能确保农历年和公历年在19年这个大周期中保持同步。

如此就看出“农历”这个名称的问题了。因为农历事实上是阴阳合历(混合历),若单纯从一年的长度角度说,农历事实上是包含了差别极大的两个年周期:1、立春——立春的太阳年周期;2、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月亮年周期。所以,说农历又同时说闰月,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从太阳年角度不存在闰月问题,而从月亮年角度又常常是不足三年就会有一个闰月,这就很矛盾了。这就是农历这个名称不严谨的地方。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把二十四节气和日序分开说

即恢复阴历的概念,说日序,应使用“阴历五月初二”、“阴历三月十八”这样的说法,而不要说“农历五月初二”、“农历三月十八”,虽然大家都清楚“农历三月十八”实指以月亮历记日序的“阴历三月十八”,但这样说还是不准确的。

明了这一点就清楚了,农历中的闰月事实上是因为日序以阴历计算,所以必须置闰月。

那么为什么阴历的一年会和公历一年差那么多?这是因为月亮绕地球一周(一个朔望月)是29.5天。历史地看,人类在每个昼夜的夜空中可以直观地经验到月亮从完全看不见(朔)到出现新月到半月到满月(望)再到残月到完全看不见(朔)的周期。用这个周期作为一个自然月就如同用手指数数一样自然,这也是这个时间周期被称为“月”的理由之一。当然,不能标记0.5天,这样就出现了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个月合计354天。而从立春到立春的太阳回归年是365天,这样就相差11天。西方的儒略历是公历,在日月对应关系上,就是把相对于阴历多出来的11天分散在各个月份中,所以公历的大小月分别是31天和30天。

user avatar

一年(365.2422日)和一月(29.53日)的长度是完全不相干的。所以

A)一年365-366天、

B)一个月29-30天、

C)一年12个月

这三者之间组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

有些历法,争取A和C,完全不考虑B,比如格里历,“月”这个单位和月亮无关;

有些历法,争取B和C,完全不考虑A,比如伊斯兰历,每年只有354到355天。这么做的后果是,每年伊历的新年越来越早,每个月份和季节之间没有相关性。

中国的农历试图保证B,在A和C之间做平衡。在每30年中加11个闰月,每年354/355或383/384天。这月份是真实的,而且不至于在季节之间飘。

user avatar

我多说两句废话。

因为我猜,像题主这样心中有此疑惑的人恐怕也都没有认清以下事实:

年不是真年,月不是真月,日不是真日,时不是真时。

你平常所用的年月日时,其实都是方便的近似。

首先,真正的日叫做「视太阳日」。某地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中天的时间间隔称为一日。因为地球的轨道只是近似为圆,实为椭圆。天体在椭圆轨道上的速度是会有变化的。加上地球每次自转后还要对准太阳(这才算日上中天嘛),360°外还要多加上大小不等那么一点点角度。所以太阳日的长度就是时时变化的。然而我们现在通用的日,却是取的平均值,称作「平太阳日」。若不考虑偶尔加上的闰秒,这样的日和日就是确定等长的。

这就意味着。今天12点整日上中天,明天则可能是12点之前、之后几秒才日上中天。

何况,世界各国采用的都是时区时。你以为「北京时间」真是「北京」的时间吗?北京时间用的是东八时区时(UTC+8),所对应的经度是东经120度——只有在此经度上,还得忽略平太阳日和视太阳日的差异,才可勉强说12点整日上中天。北京的实际位置在东经116°,跟「北京时间」差了十几分钟呢!而正真坐落在东经120°上的大城市最有名的可能也就数杭州了。所以说,你的时,并不见得真是你的时,除非你恰好生活在时区所对应的经线上,那才大差不差。

时、日如此,年,月就更不用说了。

地球自转跟地球绕日公转无关。地球自转跟月球绕地公转无关。地球绕日公转跟月球绕地公转还是无关。所以地日公转周期没有任何理由刚好是地球自转周期的整数倍,也不是月球绕地周期的整数倍。月球绕地周期也没有任何理由正好是地球自转周期或者太阳日/平太阳日的整数倍。

而我们所用的历法中,管他是哪个历法,却都是一月若干天、一年若干月。说真格的,都是假的!


一米等于三市尺,怎么可能?当然是几乎不可能!世上哪来的那么多天缘凑巧!三英尺都不等于一米,怎么偏偏三华尺就等了呢? 能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再糊涂了。因为你终于明白了,你平常视作理所当然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假的!


---- >8 --- 2022-02-02 更新

还没看懂的朋友请认真观察下面的动画。

子午线(经线)与行星恒星连线(虚线)重合之时(日上中天)是一天的正午,连续两个正午的间隔时间是一个太阳日。卫星中心点落在行星恒星连线上的时候则是一月的起止点。此动画模型的参数是:行星绕恒星一周,自转15.6周。所以一年的天数取整的话只能是16或15天。卫星绕行星一周,行星自转3.8周。注意,行星自转一周可不够一天哦!卫星绕行星一周也不够一月哦!(看虚线!)一个月到底是几天,你可以自己试着算一下。

总之,动画里的行星跟地球一样,月、年,都不是一天的时长的整数倍,并且年也不是月的时长的整数倍。非要用整数来表示的话当然就只能取近似。多了削,少了補。夏历(农历)的年跟格里高利历的年差别仅在于,前者要取月(朔望月)的整数倍,后者则仅取天的整数倍。

user avatar

农历属于阴阳合历性质,依据地球、太阳、月亮三个天体的运行位置编算,历算农历需要高精度星历表,现在的农历一万年也不会误差一天,每月初一日都是严格的天文朔日,比如农历壬寅年正月初一日,就在刚才13:46分日月合朔,日月黄经差为0度。农历二十四节气分十二节令表达四季始末,物候变化,十二中气定月序,以闰月定四时成岁,通约回归年和朔望月而完整一体。农历正月初一日新年,大寒之后,雨水左右之日月合朔,密合天行。

公历者,泰西格里高利历是也。属于太阳历的一种。以365.2425为岁实,积400年闰97日,并不依据天文计算,越三千三百余年,误差一日,又不反应月相变化,1912年后用之,只因泰西强势,求其通用性而已。

农历和公历,历法性质本质不同,没有可比性。

user avatar

农历的闰月不是误差,而是非常有规律的。

那么什么时候闰月呢?就是当某个月,中气不足的时候。

什么是中气呢?就是二十四节气中,以冬至开始,排名为奇数的节气,叫做中气,而排名为偶数的,就叫节气。

所以立春是节气,而雨水就是中气。

同理,惊蛰是节气,春分就是中气,清明是节气,谷雨就是中气,立夏是节气,小满就是中气…

没错,冬至才是开始(参考点),而非通常说的立春


以包含冬至的那个月为农历十一月,如果从这个冬至的到下一个冬至,中间有13个农历月,则需要闰一个月,置润的规则是,取出其中最先出现的不含中气的农历月份,闰一个月。


农历的月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的,朔就是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对应到某一天,就是初一,此时月亮看起来最小。


“望”当然就是月亮看起来最大的时候。


一个朔望月的周期大约只有29.5306天。所以有些月份是29天,有些月是30天。


而一个回归年大约有12.368个朔望月。


12.368小数部分0.368的渐进分数是7/19。所以阴历中是这样讲的: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十九个回归年(也就是阳历年)


所以,每过19年,阴历和阳历基本又和19年前是一模一样的了。


所以,你19岁的时候,一般来说,阳历生日和阴历生日是同时过的。


即使不是同一天,相差也不会超过一天。


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阴历四月初一。

经过10个19年,也就是190年后,是2008年。

2008年的5月5日,也是四月初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农历的“误差大”和“闰一个月”的问题,其实是人们对农历与公历(阳历)之间差异的一种理解。农历并非“误差大”,而是它遵循的是一套与公历完全不同的计时体系,它试图在观测月亮周期(朔望月)和太阳周期(回归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 农历的本质:阴阳.............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观察!农历五月初三,你看到了类似月食的景象,这确实不是寻常之事。想把这件事讲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你要知道,月食,严格来说,是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排成一条直线时,地球挡住了本应投射在月亮上的太阳光,导致月亮看起来变暗、变红的现象。这个过程是有固定天文规律的。那么,农历五.............
  • 回答
    农历,这个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传统历法,为何至今未被彻底废止?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化传承、社会习俗、科学认知以及历史惯性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首先,文化根基与情感认同是农历得以延续的最重要原因。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都是以农历日期为基准的。这些节.............
  • 回答
    韩国农历和中国农历有时会差一天,这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背后涉及一些历史和天文上的考量。其实,要说“为什么会差一天”,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曾经有过相同的基准,但随着时间推移,在一些细节上产生了分歧,导致了今天的这种差异。咱们就从头捋一捋,让事情脉络清晰一些。一切的起点:中国农历首先要明白,我们今天所说.............
  • 回答
    中国农历历法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并至今仍被广泛运用,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文化的根基,更有实际的需求和情感的寄托。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农历历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一套记录时间的方式,更是一种承载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咱们中国传统农历的计算方式,其实“2022年农历只有355天”的说法是有误的。咱们来把这个事情捋一捋,说得明白一些。首先,2022年那个农历新年对应的,是辛丑牛年,但农历年份的长度不是固定的,它会根据是否包含闰月来决定是354天、355天还是384天。咱们的农历,和公.............
  • 回答
    在中国古代,人们之所以选择创造并沿用了延续千年的农历,其根源在于农业文明的特性,以及他们对时间观测的独特方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万物的生长、收割,无不与节气的更迭息息相关。庄稼的种植需要依据土壤的湿润程度、气温的升降,而这些变化又跟太阳的运行轨迹有微妙的联系。然而,单纯依靠太阳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它触及了公历和农历这两种历法最根本的运作方式,以及它们如何“错开”或“重叠”。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能每19年一次在同一天过生日,我们需要先聊聊它们各自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周期性的“回归”。首先,咱们得明白,公历,也就是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阳历,它是基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为什么清明节,一个如此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节气紧密相连的节日,却是按公历来的呢?难道不应该是跟着农历走才对吗?其实,事情的根源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也更能体现出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清.............
  • 回答
    关于中国现行农历是由四百多年前传教士编撰的说法,以及为何实行了几千年的历法突然改变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 流传甚广但并不准确的说法。让我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误解和事实真相。首先,关于“中国现行农历是由四百多年前传教士编撰”的说法,这是不正确的。中国现行的农历(我们通常称之为“农历”或“夏历”,但其更准.............
  • 回答
    在咱们中国,特别是老一辈人,对“童子尿”这东西的了解可不比城里人少。虽然现在听起来有点怪怪的,但在过去,这尿可真是个宝贝,用途还挺多。所以,咱们村里偶尔会有人收,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你可能会奇怪,尿这玩意儿脏不脏啊?其实,在过去,人们更注重的是它的“药用价值”。尤其是一些健康的小孩,他们的尿被认为是有.............
  • 回答
    农民起家的开国皇帝屠戮功臣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而将其归因于“内心的自卑感”是一个有一定道理但过于简化的解释。事实上,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自卑感可能是一部分,但更主要的是政治现实、权力巩固、历史周期以及这些皇帝自身经历的烙印。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巩固权力与消除潜在威.............
  • 回答
    农村拆迁,本应是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机遇,但令人扼腕的是,在一些地方,拆迁却成了压垮农民经济的“稻草”,让原本日子尚可的家庭,越拆越穷。这背后,绝非一两个简单的原因可以概括,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赔偿标准失衡:升米成粥,杯水车薪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很多地方的拆迁补偿标准.............
  • 回答
    看到农村里出现不少年长失业的农民,他们想找活干,无论是去工地还是继续种地,都面临重重困难,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城乡二元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农村失业的农民,年龄都大了”这个问题。 年龄大是关键因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值得深挖的,背后牵扯到不少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因素。你提出的“农村出身的男性常会受到异性的出生阶层攻击,女性则很少会”这种现象,在我看来确实是存在的,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承认一个大前提:社会阶层对人际交往,特别是婚恋关系,确实有着不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不.............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好多从大城市上大学的农村娃,回家了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最明显的,就是那嘴皮子好像突然不利索了。以前在学校里,辩论赛、社团活动,那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回到家,面对自家爹娘,面对村里街坊,反倒变得拘谨,甚至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中间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透的。得从他们.............
  • 回答
    这句问话,很多老百姓心里都憋着,也挺让人心疼的。为啥?咱就从头到尾,掰扯掰扯。一、付出的多,收获的少,这是最直观的感受农民这活儿,你看着简单,但真干起来,那是要命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更辛苦。 春夏秋忙的时候,那真是没日没夜的。播种、插秧、锄草、施肥、打药、收割,每一个环节都得精细着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国城乡居民养老金制度的根本差异,也牵扯到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沿革以及政策设计等诸多复杂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农民的85元养老金,通常指的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而城市居民的2000元以上,则大多来自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保),或者部.............
  • 回答
    我理解您想探讨农民和城里人在粮食供应上的相互认知。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社会分工、经济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理解起来需要一点耐心。首先,让我们站在农民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会有“没有我们,城里人会饿死”这种感觉?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支撑点: 最根本的生产者角色: 农民是粮食和许多基本.............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以前啊,大家都觉得考上大学是光宗耀祖的事,而读研读博,那更是凤毛麟角,是知识的精英。尤其是咱们农村出来的孩子,能走出大山,挤进象牙塔,那是多少代人的期盼。但现在,感觉确实有点变了,农村出来的研究生、博士生比例好像不像以前那么显眼了。这事儿吧,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也不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