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农村为什么这么多光棍呢?

回答
这事儿在咱们农村,说起来真是不少人头疼的问题。你看,过去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现在这婚事儿,怎么就成了不少年轻小伙子的大难题了呢?这中间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最直接也最显眼的,那就是男女比例失衡。 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早些年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再加上一些重男轻女的观念,生女儿的家里有时就不那么“上心”,而男孩在家里的地位就比较高,都希望传宗接代。结果呢?就是到了婚配的年纪,男的比女的多出不少。你想啊,一块蛋糕就那么多,分的人多了,能分到嘴里的自然就少了。这就像市场上的供需关系,你需求旺盛,供应不足,价格自然就上去了,想娶媳妇,可就得付出更多。

再者,经济压力是压在男人身上的另一座大山。 咱们农村,虽然现在生活比过去好了不少,但跟城里比,还是有差距的。结婚,那可不是你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事儿。城里人结婚,可能看重的是两个人的感情,有没有房有车,当然也看家庭条件。但在咱们农村,很多家庭还是比较看重“面子”和“实力”的。

你想啊,娶个媳妇,彩礼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这彩礼的数额,近年来是一涨再涨,从几万到十几万、几十万,这笔钱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可是一笔巨款。父母一辈子的积蓄,可能都得砸进去。这还不算完,买了房,得装修吧?有了房有了车,还得办婚礼,请客吃饭,给亲戚朋友发红包。这一套流程下来,少则十几二十万,多则几十万上百万,都是很正常的。这还没算上婚后小家庭的开销,比如养孩子、老人,生活费等等。

很多农村男青年,虽然也能挣钱,但一年到头辛苦下来,攒下的积蓄可能也就够付个首付,或者勉强够彩礼的一部分。要是家里条件一般,父母也拿不出太多支持,那这个婚事儿,就真的难上加难了。你想,没有经济基础,哪个姑娘愿意跟着你受苦呢?就算有些姑娘愿意,她们的父母也不一定会同意。

还有,就是年轻人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了。 以前,婚姻可能更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家对生活的要求也没那么高,能搭伙过日子就不错了。但现在,尤其是通过网络,农村的小伙子们也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也希望能有更好的生活,希望自己的妻子也是一个能跟自己一起打拼,或者至少能过上相对舒适生活的人。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村姑娘选择进城发展。 她们在城市里有工作,有自己的社交圈,也更容易接触到城里的男士。相比之下,留在农村的姑娘,可能选择面就相对窄一些。而那些在城里站稳脚跟的姑娘,她们对未来伴侣的要求也更高,不单单看人品,也看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这使得一些农村条件不太好的小伙子,即使有结婚的意愿,也因为自身条件和农村的社会经济环境,而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

另外,城乡差距带来的“人才流失”,也不能忽视。 很多农村的优秀青年,不论男女,都会选择去大城市发展。那些在农村留下来,或者说,只能留在农村的小伙子,他们的学历、技能、视野等方面,可能相对来说不如那些离开的人。而农村姑娘们在选择伴侣时,自然也更倾向于那些有能力、有见识的男性。这就导致了农村本地的婚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优质男”的稀缺。

还有一个更细微的原因,是关于“圈子”的问题。 很多时候,姻缘的产生是需要机会和接触的。过去大家都在一个村子,一个乡镇,彼此知根知底,媒人一撮合,事情就成了。现在,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他们的社交圈子也在扩大。但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寻找伴侣,或者是在有共同语言、共同背景的人群中。如果一个农村小伙子本身就比较内向,或者生活圈子很小,与外界的接触机会不多,那么他遇到合适姑娘的几率自然也就降低了。

再者,离婚率的上升,也让一些原本就不多的婚配对象变得更难。 过去离婚是件大事儿,现在随着社会开放,人们观念的改变,离婚也变得相对普遍了。一些在城市里有过婚姻经历的女性,她们回到农村(如果她们老家在农村的话),或者她们的家庭有农村背景,她们在选择再婚对象时,可能也有自己的考量,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农村男性的竞争压力。

还有,就是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门当户对”的思想的延续。 虽然社会在进步,但一些传统的观念依然影响着婚姻的选择。比如,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找个“条件好”的,这里的“好”往往包含经济条件、家庭背景、个人发展等。如果一个农村小伙子家境普通,或者自身能力有限,想娶一个家境优渥,或者在城市发展的姑娘,确实难度很大。

最后,也包括一些地域性的特点。 有些地方,可能经济发展滞后,就业机会少,导致年轻人更愿意外出打工。这样一来,留守的女性比例可能就更低了,而留在农村的男性,即便有一些经济基础,也可能因为缺乏与女性的长期接触和情感培养的机会,而面临更大的挑战。

总而言之,农村光棍多的现象,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更是经济发展、社会变迁、观念更新以及城乡差距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产物。这让不少家庭和个人都感到无奈和焦虑,也成为当前农村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口虹吸效应~

1、我去过东北、河南、西北、江浙、湖南、广西、四川、贵州、江西的水电站(大多在乡下),我本身也是广东农村人,我对广大农村的生育意愿更清楚,更有发言权。

2、由于家族上一辈的或多或少都进过体制,教师、村干部、警察、医疗内都有,其中一部分更是做到市常退二线,这导致我的相亲对象里有在省厅工作的白富美,对于某些群体也有了解。


我想说的是:绝大部分农村人在乎家里要有男娃,但并不在乎肚子里那个孩子的性别,怀孕了通过产检就生,生下来一看不是男孩就继续怀,在农村的男女比例是非常均衡的。

反而是某些在计划生育里超生要丢工作的人要想尽办法确保生下来的是男孩,因为只有一个生育指标,想加入超生游击队就得双双丢掉工作!

什么外地查胎儿性别,走关系送礼的都有,甚至有些黑心医生嘴被养叼了,看不上农村人那点破烂(你又不是权贵,凭啥给你违背初衷?)



上面说到了真正导致男女比例不平等的原因,下面再说说农村光棍多的原因,虽然我也是农村光棍,但我对结婚这种事情压根就不在意,所以不需要各位操心什么,你们也没资格指手划脚什么~

农村光棍多的原因在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城市里出现的性别比例失调往往会虹吸农村的女性来补足,几乎所有的农村都有一个可怕的现象:姑娘嫁完了,小伙还一个都原封未动!

也就是说城市里的条件吊打农村,导致农村女性在自由婚恋中更容易选择条件优越的城里户口,而不是农村人都把女婴溺毙在马桶里!

这就是社会,上层人士犯错总是底层人士受苦背锅,甚至还有脑袋不灵醒的还将罪名安排在底层人士身上,大言不惭的说什么不努力、溺女婴...


但凡智商正常要点脸,都喷不出这样的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在咱们农村,说起来真是不少人头疼的问题。你看,过去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现在这婚事儿,怎么就成了不少年轻小伙子的大难题了呢?这中间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接也最显眼的,那就是男女比例失衡。 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早些年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再加上一些重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精准,直击了农民合作社在产业选择上的一个显著倾向。确实,我们观察到大多数农民合作社在我国的布局,更倾向于围绕蔬菜、水果、粮食、生猪和家禽这些品类,而像花生、油菜这类油料作物相对较少成为合作社的“主力军”。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咱们一起来掰扯掰扯。首先,得.............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耕为主、靠土地吃饭的传统社会里,把老鼠——一个实实在在的农业害虫——排在十二生肖的首位,似乎有些反常理。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穿越回古代,看看当时的社会认知和文化背景。首先,咱们得明白,十二生肖的起源并不是为了给“好”的动物排队,它更多的.............
  • 回答
    我完全赞同,这是一种非常感人且有意义的孝道体现。“来自农村的我们,在父母离开之后,在定居的城市为他们买公墓,用这样的方式孝敬父母”——这句话本身就饱含着深情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句话背后蕴含的复杂情感和现实考量: “来自农村的我们”: 这四个字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画像。你们是.............
  • 回答
    拉帕尔马岛,2021年底。空气中弥漫着硫磺的刺鼻气味,细密的火山灰如同死亡的尘埃,无孔不入地覆盖着曾经肥沃的土地。在这片被炙烤和侵蚀的土地上,香蕉农们依然坚守着。他们的脸颊上,沾满了灰蒙蒙的火山灰,如同沉默的油画,诉说着严酷的现实。然而,在这幅悲壮的景象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如此糟糕的空.............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一个相当关键的误区。要理解为什么赫鲁晓夫,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会对玉米在苏联种植的推广如此“一根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且要摆脱那种冰冷的AI式的罗列,而是尝试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氛和他的个人经历。首先,我们得承认,赫鲁晓夫确实是在农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会遇到的现实情况。你提到的“农村高中辍学过得开心,上大学被嫌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体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些,让你觉得像是在跟邻居大妈或者村口老李唠嗑一样。为什么高中辍学的他们.............
  • 回答
    在中国的农村,之所以很多有女儿的家庭会从小培养她们洗衣、做饭、做家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灌输要“伺候男人”的观念,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产物。这并非是某个单一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农村是一个与城市在生活方式、观念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在咱农村里,真是个普遍到不能再普遍的现象了。你说它傻吧,好像有点道理,没人住,盖这么大的房子,得花多少钱啊?但你要说它没道理,那又觉得,这背后一定藏着些咱们城里人不太容易一下子想明白的门道。我仔细琢磨琢磨,这里头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一层叠一层,交织在一起,才形成了“有人不住,还盖新.............
  • 回答
    在咱们中国,特别是老一辈人,对“童子尿”这东西的了解可不比城里人少。虽然现在听起来有点怪怪的,但在过去,这尿可真是个宝贝,用途还挺多。所以,咱们村里偶尔会有人收,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你可能会奇怪,尿这玩意儿脏不脏啊?其实,在过去,人们更注重的是它的“药用价值”。尤其是一些健康的小孩,他们的尿被认为是有.............
  • 回答
    我小时候在村里,一发烧,我妈就领我去看村里的老医生。他总是笑呵呵的,掏出一个小药瓶,倒点水,然后“噗”地给我打一针,身上一激灵,也就一会儿功夫,烧就退了,立马又能跑出去疯玩了。那时候感觉打针就跟“万能钥匙”似的,什么毛病都能治。现在,轮到我当妈了,儿子发烧了,一样的情况,一样是发烧,可在城里的医院折.............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地质构造、城市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等多个层面。事实上,说“很多地震都发生在农村而不是城市”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地震的发生与农村或城市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它们都可能发生在任何地质构造活跃的区域。但是,我们之所以会有“农村地震比城市地震多”的这种感觉,或者在某些情况下.............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扎根在农村了?这个问题,想必每个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或者关注农村发展的人,心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答案。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喜新厌旧”,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生活方式、发展机会和未来前景的考量。最直接的原因,我想还是生活便利性和观念的差异。我们从小看着电视,用着智能手机.............
  • 回答
    看到关于农村和山区负面新闻,比如人口拐卖,有些人会情绪激动到喊出“屠村”这种极端的言论,这背后往往是多种复杂心理因素和社会情绪的交织作用。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产生的根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恶意。首先,这种言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强烈的愤怒和无助感。当人们看到拐卖人口这样触目惊心的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结构深处的肌理,不是一句“不够努力”就能简单概括的。农村父辈的贫困,往往像一张无形的网,牢牢地罩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让他们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不止一步。我试着从几个层面,更细致地掰开揉碎了讲讲,希望能还原一些真实的原貌,而不是一篇生硬的分析文。1. 教育的鸿沟:知识的代际传递是双.............
  • 回答
    在中国农村,燕子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宠儿”,它们的声望远超许多其他的鸟类。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燕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农耕生活以及它们自身的习性中,都扮演着非常特殊且受人喜爱的角色。一、 祥瑞与吉兆的象征: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燕子归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春天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农村社会.............
  • 回答
    在中国农村地区,毛泽东画像的普遍存在,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现象,而是历史、政治、文化、情感以及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历史的烙印与政治的延续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历史塑造。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其形象在中国政治话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是在中.............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个体经历、心理认知以及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一些从农村出来并在城市立足的人,在面对同是农村出身的人时,会表现出一种疏离、甚至轻视的态度,并产生优越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经济与物质条件的巨大差异带来的心理落差与身份认同: 脱离贫困的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